◎雷 雨
南京作為飽經滄桑的千年古都,無數(shù)文人雅士為她寫下過燦若云霞的錦繡華章。品讀城市,緬懷歷史,鉤沉文本,自然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在市面上大多看到的是關于南京歷代詩詞的選本,也有從游記或者從外國人角度解讀南京的圖書,而作為《昭明文選》誕生地的南京,關于這座城市的歷代經典散文的選本,似乎還不算太多。成林、程章燦選編的作為“品讀南京”叢書之一的《南京歷代經典散文》,不失為一次有益的嘗試。
《南京歷代經典散文》篇幅并不宏富,內容也不龐雜,該書分為魏晉南北朝、唐五代兩宋、元明清與民國等四輯,收文40篇左右,涉及作者31人,堪稱精簡而節(jié)制。程章燦先生是研究魏晉南北朝賦的專家,曾出版有《魏晉南北朝賦史》。就魏晉南北朝這一歷史時期,該書中編選了陸機的《吳大帝誄》、孔稚珪的《北山移文》、王融的《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陸倕的《石闕銘》、蕭統(tǒng)的《殿賦》與庾信的《對燭賦》等6篇文章。陸機陸云兄弟出身名門,望重一時,但當下再讀他的關于孫權的誄文,已經很難體察他那種“泣血如零”的幽微心境了??字色暤摹侗鄙揭莆摹?,嬉笑怒罵,精巧別致,把周颙的嘴臉挖苦嘲弄得淋漓盡致,“叢條瞋目,疊穎怒魄”,不愧是千古好文。世人多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王融的《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似乎知名度不高,也許是因為他年僅27歲就被下獄賜死的緣故?而挺身表奏將他置于死地的就是孔稚珪,也算是同殿為臣的文字同行?但他的這篇文章之豐贍華麗用典講究真是可圈可點,文中有“牢籠天地”“彈壓山河”“愛敬盡于一人”“光耀究于四?!保@些語匯真是萬古常新,令人感喟無端。陸倕的《石闕銘》所謳歌稱頌的石闕早已經難覓蹤跡,但卻留下了白紙黑字的耀眼文字,“眾叛親離”“兵不血刃”,迄今常用。而“壺漿塞野”“簞食盈涂”,自然會讓我們想起《隆中對》中的“簞食壺漿”來。蕭統(tǒng)的《殿賦》明麗空泛,不知所云,庾信的《對燭賦》中有“楚人纓脫盡燕君書誤多”之語,但整篇文章雖然文采繽紛,終覺空洞無物。
書中的“唐五代兩宋篇”共有8篇文章,分別是李白、徐鉉、王安石、李綱、王铚、陸游、范成大、馬光祖等。李白與南京關系密切,但他的《為宋中丞請都南京表》卻被范文瀾先生譏笑為政治上的極端天真。王安石、陸游、范成大都是詩文大家,李綱是名臣,而王铚、馬光祖則不大為人所知。不知有人考證否,馬光祖的《景定建康志》序,是他人捉刀?還是自己親力親為?王铚的《徐十郎茶肆》中的徐十郎就是《攝山棲霞寺新路記》的作者徐鉉弟弟徐鍇的兒子,在當時,徐鉉、徐鍇兄弟,也算是盛名一時的風云人物吧。王铚與張元干、晁說之都有來往,他當年也是飽受秦檜排擠打擊的人物;而此一輯中,最令人喜歡的還是陸游在南京滯留六日所寫下的文字,王安石的《真州長蘆寺經藏記》與范成大的《吳船錄》,似乎還是過于簡約爽潔了。
關于元明清共選文13篇,張岱3篇,袁枚2篇,其他的是胡炳文、宋濂、宗臣、譚元春、余懷、侯方域、王士禎、管同等。胡炳文是作為元代的唯一代表了,宋濂、王士禎自然名氣很大,不可或缺。宗臣在《游燕子磯記》中提到了湛若水,而“白云掃空萬里一碧”也是頗令人眼睛一亮的好句。這個譚元春就是與鐘惺并稱的竟陵派創(chuàng)始人,余懷的《板橋雜記》一直是被低估的文本,余懷父子實際上也都非襟懷逼仄的人物。書中選了管同,而舍棄了梅曾亮,也許自有道理,但桐城派的方苞、姚鼐都與南京頗有淵源,也許是囿于篇幅所限,對方苞只能忍痛割愛?這只能是一種臆測了。
民國距離當下最近,名篇佳作也多,而《南京歷代經典散文》除了朱自清、俞平伯的同題散文必選之外,另外幾人只是張恨水、李金發(fā)、倪貽德、石評梅、葉靈鳳5人。而這5人中,張恨水與石評梅,平分秋色,分別選了4篇。平心而論,這五個人的文字見識,除了石評梅稍顯薄弱之外,都是文章高手。有意思的是,倪貽德、李金發(fā)、葉靈鳳都有一畫家身份,而石評梅是31位作者中唯一的女性作者。
品讀《南京歷代經典散文》,如同穿越一座城市的萬古蒼茫,草樹風煙,千秋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