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歆
(中國社科院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北京 102488)
對于韓非之死的問題,之前爭論的重點都是在于《初見秦》作者是誰的問題,如果《初見秦》是韓非寫的,那么為何會先主張滅韓,后來又存韓,這就引起了學(xué)界的爭論?!冻跻娗亍肥且黄笠娗赝醯奈恼?,即初次見秦,中心思想是勸秦昭襄王用戰(zhàn)爭統(tǒng)一天下。經(jīng)過長期的兼并戰(zhàn)爭,到戰(zhàn)國末期,要求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國家。作者認為推行法治的強秦“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1],早已具備統(tǒng)一天下的條件。關(guān)于《初見秦》的作者,學(xué)者們根據(jù)《初見秦》中對于史實的列舉,推測其寫作時間是秦昭王五十一年 (前256)秦軍圍攻邯鄲失敗到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昭王去世之前,所以作者應(yīng)當(dāng)不是韓非本人[4],但是在韓非之死的問題上有許多疑點并沒有解釋清楚,比如為什么秦王僅憑李斯說的一句 “終不為秦”就判韓非死罪,為什么秦王已經(jīng)判韓非死罪,李斯又要多此一舉去給韓非毒酒,究竟韓非是不是死于李斯的妒忌和陷害,這些疑點都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細節(jié)。
韓非在《說難》中列舉了許多故事,比如宋國富人的墻因為下雨而倒塌了,自己的兒子說不補墻會丟東西,鄰居也這樣說,但是丟了東西之后就懷疑是鄰居偷得,“此二人說著皆當(dāng)矣,厚著為戮,薄者見疑,則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也[1]。”韓非借這個故事也許是想說自己作為異國人,為秦國著想?yún)s被懷疑,李斯作為比自己資歷要老的秦國臣子,秦王并不懷疑他的用意。
秦王對于韓非的感情,就像是韓非在《說難》中所提到的衛(wèi)君和彌子瑕的事情一樣,“子瑕之行為必變初也,前現(xiàn)賢后獲罪者,愛憎之變也[1]?!鼻赝跤幸鈱㈨n非奉為上賓,然而韓非一心為韓,愛憎之變導(dǎo)致秦王殺心已起,所以憑李斯一句“終為韓不為秦”就治了韓非的死罪,況且李斯也不是秦國人,秦王怎么就相信他不是“終為楚不為秦”呢?總的來說,秦王自己想要殺韓非,只是缺少一個借口。
秦王對于人才的態(tài)度,我們可以從文獻材料中得知一二,如秦王對待尉繚和高漸離態(tài)度的不同,尉繚說:“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2]?!蔽究澫蛸I破滅六國之計,嬴政與之抗禮,尉繚因此極度的不安和恐懼,乃至動了出逃的念頭。而對待曾經(jīng)刺殺過他自己的高漸離,則是愛惜他的才華,不忍殺之:“秦皇帝惜其善擊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擊筑,未嘗不稱善[2]。”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秦王對待人才是不管出身如何,只要有一定過人的才能他都盡力羅致在身邊,哪怕對方曾經(jīng)想謀殺他[4]。從這件事上我們也可以推出秦王完全可以將韓非囚禁起來,等一統(tǒng)天下之后再起用韓非,韓非的才能完全可以讓他避免死亡,但是正是因為秦王自己也懷疑韓非并沒有真心地為他做事,所以再怎么珍惜他的才華,不能為他所用也只能殺之。因此情感說很有可能是韓非之死的主要原因。
韓非若真的志在韓國,那么就會存在韓非離開秦國回到韓國的可能性,李斯作為秦國的主要臣子,肩負的是對秦國一統(tǒng)霸業(yè)的諫言任務(wù),以韓非的才能,如果讓他回到韓國,不能保證韓國會發(fā)展成與秦國相抗衡的諸侯國,這樣統(tǒng)一大業(yè)就會多一重坎坷,因此李斯向秦王諫言:“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又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法誅之[3]?!崩钏骨宄刂狼赝鯇Υ瞬攀菢O其地珍惜,之后也證明了秦王在韓非入獄之后確實后悔了,所以李斯為韓非送去了一杯毒酒,永絕后患。
韓非之死在歷史中最多的解釋即李斯是構(gòu)陷韓非的兇手:“王聞其賢,欲見之。非為韓使于秦,因上書說王曰:‘今秦地方數(shù)千里,師名百萬,號令賞罰,天下不如。臣昧死愿望見大王,言所以破天下從之計。大王誠聽臣說,一舉而天下之從不破,趙不舉,韓不亡,荊、魏不臣,齊、燕不親,霸王之名不成,四鄰諸侯不朝,大王斬臣以徇國,以戒為王謀不忠者也?!鯋傊慈斡?。李斯嫉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又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法誅之。’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令早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王后悔,使赦之,非已死矣[2]?!痹谶@一段中有幾處疑點,秦王在初次見到韓非時,是很明顯的滿心歡喜,聽從他的諫言,突然因為李斯的一句韓非是韓國人,“終為韓不為秦”就將韓非打入死牢,這其中的事情和細節(jié)在歷史上被當(dāng)作大背景而粗粗帶過,歸結(jié)為一句嫉妒。
嫉妒說中有一點反證,也是我們能夠推理出的人之常情。經(jīng)過我們對歷史的了解,可以知道韓非是李斯的同窗,并且韓非入秦也是李斯推薦的,如果說李斯嫉妒韓非的才能而構(gòu)陷于他,那么他為何從一開始就不讓秦王接觸到韓非,保住自己的丞相之位就好,而是將韓非的文章親自拿給秦王看,真心推薦韓非為秦國一統(tǒng)天下的霸業(yè)而出力。“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shù)之學(xué),而其歸本于黃老。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2]?!睆倪@里可知李斯深知韓非有才,所以才會推薦給秦王,而不是之后等韓非來到秦國才了解韓非,從而生嫉妒之心。秦王初見韓非的書,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2]?!鼻厥蓟屎芟胍娨灰娺@位作者,于是李斯才向他推薦了韓非。
對于嫉妒說的流傳,最大的原因就是在社會中傳播的載體很多,如學(xué)校的教材,社會的言論等等,這些有一大部分都是建立在并沒有閱讀原著的基礎(chǔ)之上,只是以看起來最為合理的理由來解釋了韓非之死,經(jīng)過這里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嫉妒說并不是韓非之死的主因。
利益說即韓非作為韓國的宗室公子,為韓國著想而不為秦國真心效力。韓非在進入秦國之后,向秦王呈上了一篇名為《存韓》的文章,想為韓國爭取一些時間,這在后世看來,就是韓非死亡的導(dǎo)火索,身為他國人,想為自己的母國著想是人之常情,但是李斯同樣作為一個異國他鄉(xiāng)人,卻安于秦國,為秦國一統(tǒng)霸業(yè)而出謀劃策,能為自己的理想抱負犧牲自己的母國。嬴政在拿到《存韓》之后,向李斯詢問是否攻韓,李斯說:“秦之有韓,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虛處則然,若居濕地,著而不去,以極走,則發(fā)矣。夫韓雖臣于秦,未嘗不為秦病,今若有卒報之事,韓不可信也[1]?!崩钏菇议_韓非存韓的目的,直言韓國是秦國的心腹大患,這就是秦王自身懷疑韓非用意,最后經(jīng)由李斯確認。
在這利益說中有一點反證,即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主張“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在這種主張下,韓非怎么會為了自己的母國而去犧牲更大的志向呢?韓非自己本身就是“志在天下而非志在韓國”。韓非在下獄之后向面見秦王,我們可以分析一下他為什么要面見秦王,他的治國思想已經(jīng)有了出書,因此不會是為了在最后的時間里向秦王陳述自己的治國理念,應(yīng)該是向秦王陳述自己被冤枉的實情,自己被誤解的事實。因此利益說也不是韓非之死的主因。
經(jīng)過對韓非之死的解釋推理,我們可以得出情感說很有可能是韓非之死的主要原因,宋洪兵就指出:“李斯之所以敢將毒藥送給韓非子并逼迫其自殺,可能是得到了秦王默許的,否則,李斯就算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擅自逼迫韓非子自殺。事后秦王嬴政雖然后悔將韓非子下獄,得知其死亡消息后卻不再追查背后的原因,更能說明問題。就此而言,韓非子之死,其實與秦王嬴政的關(guān)系最大?!痹诂F(xiàn)代,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會導(dǎo)致雙方關(guān)系的破裂,而在古代,尤其是君王與臣子之間的不信任則會導(dǎo)致殺身之禍,韓非作為一位封建帝國政治制度的設(shè)計師,卻十分可能是由于君主的不信任而導(dǎo)致了死亡,這說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從古至今都是非常重要的。
[1]張覺.韓非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司馬遷.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司馬光.資治通鑒[M].湖南:岳麓書社,2009.
[4]夏澤華.韓非之死新探[J].國學(xué)學(xué)刊,2016(4):7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