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近十年“四清”運動研究綜述

      2018-03-07 17:34:22
      濰坊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8年2期
      關鍵詞:運動研究

      張 利 杰

      (山西師范大學 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四清”運動又稱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這場運動波及了全國三分之一的地區(qū),歷時近四年,前承“大躍進”后繼“文化大革命”,在黨史和國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四清”運動首作評價,學界的研究由此破冰。隨著有關運動的史料和文獻陸續(xù)公開,“四清”運動的研究成果涌現(xiàn),既有宏觀層面的系統(tǒng)梳理,又有微觀層面的個案分析,在多學科的參與下,研究方法與視角日趨多元。筆者擬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接力續(xù)篇,對2008年以來國內“四清”運動的研究狀況加以綜述,以推進這方面的研究。

      一、研究概況

      從研究資料方面來看,國家層面有關“四清”運動的各類資料文獻在80、90年代已陸續(xù)出版。相較之下,近十年“四清”運動研究新資料更多地來自于地方資料的挖掘和整理。

      首先,這場運動已過去50余年,在學術氣氛較為寬松的今天,各地檔案館“四清”檔案資料正在逐步開放?!八那濉边\動是當時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運動過程中各級機關和工作隊留下了許多過程性和總結性的材料。這批材料總量大、種類多、分布散,卻是研究“四清”運動最直接、最珍貴的史料。學者們也越來越多地收集和整理地方檔案館藏的檔案資料并將其運用于區(qū)域性的“四清”運動研究[1-2],這不僅使得塵封的檔案資料得到有效利用,提高各地檔案管理部門對“四清”檔案資料的重視,而且有利于學者在充足的史料基礎上采取實證主義的方法考證運動在微觀層面的真實狀況。

      其次,史料和文獻的編輯整理取得了一定進展。各地黨史、地方志辦公室編纂的地方志、專業(yè)志及大型叢書中有些涉及到“四清”運動,這些資料依托于地方檔案,體例嚴謹,具有完整性和權威性。如中共云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的《云南“四清”運動》[3],全書分為綜述、綜合資料、回憶資料、文獻資料、大事記五個部分。其中,綜合資料收錄全省16個州市“四清”運動的綜述,回憶資料選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回憶文章,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現(xiàn)了云南“四清”運動。但囿于編者立場所限,價值評判往往秉承主流,未能有觀點上的創(chuàng)新,因此學界更偏重于利用其資料價值。同類的資料匯編還有中共昆明市委黨史辦公室編的《昆明“四清”運動》[4],中共宜賓市委黨史研究室地方志辦公室編的《宜賓“四清”運動專輯》[5]等。

      此外,運動親歷者特別是在當時具體負責工作的工作隊員和基層干部發(fā)表了一些回憶性的文章[6-7],他們講述了當時參加運動的來龍去脈,道出了參加工作的感受和心態(tài),這其中對自身經歷雖有溢美之嫌,但對了解“四清”運動的基層實踐情況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近十年來“四清”運動的著述在質量和數(shù)量上都有所提升。郭德宏和林小波合著的《四清運動實錄》[8]是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四清”運動的著作。十年間,他們進一步充實研究,剖析了“四清”與“文革”之間的深層聯(lián)系[9],此外還收集了90年代以后出版的回憶錄和有關“四清”運動親歷者回憶的公開文章,其中涉及人員既有薄一波、宋任窮、江渭清、曾志等時任領導人,也有具體參與者如地方干部、大學生和學者,視角十分豐富,相當有價值[10]。地方“四清”運動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王永華[11]對江蘇省“四清”運動的研究。他利用了相當豐富的檔案資料和地方志資料,書中既有對江蘇省“四清”運動過程的梳理,又有對作為全國典型的“高溝事件”的微觀分析,對城市“五反”也有涉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學界重“農”輕“城”的現(xiàn)狀。

      比起專著,近十年“四清”運動研究的論文更加豐富,在“中國知網”(CNKI)數(shù)據庫以“四清”運動為主題的文章達197篇,學術論文有70余篇,碩博士學位論文有19篇。具體來說,碩博士學位論文[12-14]多數(shù)是利用檔案資料的“四清”運動個案研究對地方“四清”運動的過程進行詳細梳理,就學術價值而言其資料創(chuàng)新多于觀點創(chuàng)新。期刊文章[18-20]則更多聚焦于單一的研究主題,借鑒多學科的研究方法,采用獨特的研究視角,為“四清”運動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值得注意的還有一些較高質量的研究綜述[21-22],總結了“四清”運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為進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

      二、研究熱點及主要觀點

      (一)“四清”運動起源問題

      探尋“四清”運動的起源一直是研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決議(注釋本)》提到“四清”運動的開展同毛澤東“對當時國內外形勢的估計、對黨內意見分歧的判斷有直接聯(lián)系”[23],多數(shù)學者都是在這一框架內展開討論。

      楊惠乾[24]延續(xù)了前人論述,他認為,在國內,黨內“左傾”思想愈演愈烈,基層干部出現(xiàn)作風問題,高層領導面對國內困難形勢出現(xiàn)意見分歧,從而導致毛澤東在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上大講階級斗爭;國際上,中蘇關系惡化,毛澤東警覺“中國出了修正主義怎么辦”的問題,而美國的“和平演變”以及周邊局勢的緊張加重了中央對國際形勢的估計,由此在全國范圍發(fā)動了“四清”運動。

      拋開背景因素而言,“四清”運動的發(fā)動并非自始至終是中共中央內部的共識,王永華[24]著眼于運動前黨內的意見分歧。他認為從1961年八屆十中全會確定調查研究開始,中經七千人大會,迄八屆十中全會全黨統(tǒng)一認識,黨內主要領導人表現(xiàn)出了復雜的心態(tài),思想認識經歷了分歧到統(tǒng)合的曲折過程。此間毛澤東重提階級斗爭搞社會主義教育的想法逐漸成型,為“四清”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更有學者進一步從體制上探求“四清“運動發(fā)動的深層原因。鄭謙[19]認為一方面人民公社制度”既不具備戰(zhàn)勝小生產自發(fā)勢力的物質基礎,又缺少對社員的激勵機制?!耙虼舜呱宿r民的”自發(fā)資本主義傾向”;另一方面,基層干部手中過于集中的行政權力缺少制衡和監(jiān)督機制,使他們獲得了種種特權,從而權力發(fā)生了異化,“四清”運動是希望在不觸動體制的前提下針對這兩個問題而發(fā)動的政治運動,但是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楊紅遠[15]將“中共中央為何要發(fā)動四清運動”和“四清運動何以能夠發(fā)動起來”綜合起來考察這一問題。他認為中共中央出于防修反修、整頓干部和教育農民的目的發(fā)動了這場運動,而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體制提供制度保障;高度一體化的國家與社會格局提供組織便利;黨內“左”的思潮奠定心理基礎;慣用的政治運動方式為運動的開展提供有效途徑,這些因素使得“四清”運動得以發(fā)動起來。

      (二)“四清”運動中毛澤東與劉少奇的思想演變與分歧

      毛澤東和劉少奇兩位領導人的思想直接影響著中共中央的決策,他們在“四清”運動中的思想演變和分歧一直為學界所關注。目前學界主流觀點是在運動發(fā)起階段,劉少奇就國內形勢的認識、包產到戶、干部甄別平反等問題表達了與毛澤東不同的態(tài)度,隨著運動開始,在運動的主要矛盾和性質、開展形式和運動對象上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分歧,這導致了毛澤東對劉少奇的不信任,最終引發(fā)了“文革”[26]。

      近十年來,學者們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更細致深入的分析。馬永梅和張國新[27]考察了“四清”運動中劉少奇的思想及實踐。劉少奇堅持主張開展運動,在運動過程中反復強調“反右傾”,其中“桃園經驗”、工作隊“大兵團作戰(zhàn)”的部署策略、“小四清”擴展為“大四清”等集中體現(xiàn)了其思想主張。不同于以往研究突出毛劉之間的沖突,他們認為二人的意見分歧“只是對四清運動這個具體事物在認識上的分歧”,而且不能忽視他們在是否開展運動、怎樣搞好運動等問題上有著許多共識。

      林小波[28]則認為除了政治意見上的分歧,還有其他一些個人因素導致了兩位領導人的沖突,比如劉少奇在黨內地位的上升、對毛澤東調查研究方法“已經過時”的評價等引起了毛澤東的深深不滿。他還注意到毛澤東的思想和態(tài)度轉變的動態(tài)過程,比如對開展運動的態(tài)度由謹慎到放開,對劉少奇“掛帥”搞“四清”由贊成到反對,其思想經歷了復雜而矛盾的過程。

      何文蘭[29]另辟蹊徑從個性、聲望、經歷等因素上探尋二人產生分歧的原因。性格強勢的毛澤東雖“退居二線”但在黨內仍有著至高的影響力,小心謹慎的劉少奇一直試圖跟上他的思路但沒有成功,最終使得他在“文革”中被打倒。在運動的搞法上,劉少奇?zhèn)戎匾揽抗ぷ麝牎按驓灉鐟?zhàn)”,“秘密串聯(lián)”等做法帶著他過去白區(qū)地下工作經驗的痕跡,而長期扎根農村的毛澤東關心群眾的訴求,主張依靠群眾自下而上地開展運動。

      高瑩[30]將對此問題的認識上升到理論高度,認為毛澤東與劉少奇的沖突實質上是“革命邏輯與生產邏輯的對立”、“群眾至上與精英主義的沖突”、“強調矛盾對立與主張穩(wěn)定的抵觸”。

      (三)地方“四清”運動的研究

      近十年來,隨著地方“四清”檔案資料的進一步開放,學者們更加重視從地方史的角度來深化“四清運動”研究,省、市、縣、村等多層面的個案研究使學界對這場運動的認識更加立體。

      各地的“四清”運動是在全國上下一盤棋的形勢下開展起來的,大體的進程和主要做法基本類似,但由于區(qū)域差異性又在具體時間、激烈程度等方面有著地方特色性。俞劍英[14]基于上海市檔案館的原始材料,以運動部署的時間為節(jié)點,以上海的企事業(yè)單位為個案,具體分析了上海“四清”運動是如何進行的。他總結了上?!八那濉边\動的特點,即工作隊員以外地人居多,而且由于上海是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資本主義勢力猖獗”,因此對“資產階級分子”的打擊力度很大。

      各地運動的效果也不盡相同,董婧[1]從蘇州地區(qū)“四清”運動的時長和自殺情況來看,認為該地并非“重災區(qū)”,因為雖然運動是按中央和省委的指示下開展的,但地方性規(guī)章、公約的制定是依據本地區(qū)實際情況以及當時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的。由于運動中加強了勞動監(jiān)督,鼓舞了農民干勁,該地農業(yè)經濟得以恢復和增長,因此“四清”運動帶來的影響是利大于弊的。

      王霞[13]在對甘肅省的研究得出相反的結論,該省的運動部署上存在失誤,對問題嚴重的甘肅省委進行清算,反而把矛頭指向基層,外省籍的工作隊員在運動中沒有做到因地制宜,使得甘肅省的“四清”步履維艱,積累了各種社會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地方“四清”運動研究視角越來越微觀,觀察也越來越細致。農輝鋒[31]利用人類學“社區(qū)范式”的研究方法,剖析運動在村落層面實際運作的動態(tài)過程,不僅還原了當年工作隊開展工作的方式和手段,還關注了運動中村民們不同的態(tài)度、遭遇和反應。在運動過程中,面對強大的政治力量村民們大體上表示順從,但還有些人做出“有限的反抗”,也不乏有人借此機會謀得私利。由此得出,“四清”運動中國家權力到達村莊后得到了擴張,但同時也存在著被異化的一面。類似的研究還有戴安林[32]對某工廠的個案考察。

      余希朝[33]將研究視野進一步下移,以 “四清”運動中的一名基層干部徐師范為研究對象,用講故事的方式再現(xiàn)其在運動中被整肅、定案的經歷。徐師范的經歷代表了 “四清”運動時期的部分底層干部,他們有著“國家權力代表人”和農民的雙重角色,在國家利益與村民利益產生的沖突中夾在中間成為“犧牲品”,最后落得“里外不是人”。像這樣以個體人物生命體驗為視角的研究,能夠更細致地表現(xiàn)出運動中底層民眾的生活狀態(tài),也有利于得出富有新意的結論。

      此外,“四清”運動中出現(xiàn)了一批典型經驗,如河北保定“小四清”經驗“桃園經驗”“北大社教經驗”“高溝經驗”“白銀廠經驗”等,對“四清”運動的發(fā)展及走勢產生了一定影響,圍繞這些典型經驗的研究對于理解全國“四清”運動有著重要意義。

      計海東和王娟[34]分析了“桃園經驗”產生的背景。他們認為 “桃園經驗”是王光美細致深入工作的結果,它不僅得益于劉少奇全面具體的指導,也得到了毛澤東的基本肯定,為當時沒有固定形式的各地“四清”提供了教科書式的范例,適應了運動發(fā)展進程的需要。

      劉彥文[35]詳細敘述了“白銀廠事件”的來龍去脈。對于典型經驗的評價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中央對白銀公司的關注使得該廠開展的“四清”更加激進,由解決生產問題的整頓步步升級為“奪權”斗爭,最終釀成了錯案。在宣傳的需要下,白銀公司的運動典型被隨意塑造,“白銀經驗”成為各地城市工交企業(yè)系統(tǒng)開展運動的教材,影響著運動向“左”的方向發(fā)展。

      (四)“四清”運動中的權力組織及社會動員研究

      近十年來,“四清”運動的研究視野不斷拓寬,一些學者從政治學、社會學等不同視角,借鑒政治經濟學、國家與鄉(xiāng)村關系、行為與心態(tài)等分析范式對“四清”運動的運作進行考察,其中關于權力組織和社會動員的研究成為新的熱點。

      劉彥文[18]考察了1963至1966年間全國范圍內“四清”運動工作隊下派情況,對各省派駐的人次做了估計和考證,他認為工作隊員的派駐規(guī)模與當時當?shù)剡\動開展的程度呈正相關關系,而國家對“四清”運動的巨大投入足見中共中央對它的重視。他的另一著述[36]對甘肅省“四清”工作隊隊員的構成進行了考察,工作隊員來源廣泛,數(shù)目龐大,并且經過了個人歷史、思想、素質等多方面的嚴格審查,這既反映了中共強大的政治動員能力,也體現(xiàn)了那一時期黨對不同身份各類人群的態(tài)度。

      伍玉振[37]以山東省為中心考察了貧協(xié)在“四清”運動中的角色和功能,他認為借助于工作隊的支持,貧協(xié)不僅在運動中起到動員群眾的作用,而且促使鄉(xiāng)村權力結構重組形成了“以黨支部為中心的權力執(zhí)行組織與以貧協(xié)為主的群眾監(jiān)督組織交叉共存,公共制約的鄉(xiāng)村政治運行機制?!必殔f(xié)組織之所以出現(xiàn)和發(fā)揮作用既是來自于中央的引導,也是農村群眾的需求。

      這樣的臨時性權力組織是否真正取得“雙贏”效果,不少學者持懷疑態(tài)度。劉凌旗[20]認為雖然工作隊和貧協(xié)在運動中利用了多種動員資源和動員技術,展現(xiàn)了中共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但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卻陷入了困境。社隊干部、工作隊與貧下中農協(xié)會存在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在運動的不同階段面臨著角色轉換的問題,這些差異隨著運動的發(fā)展衍生出權力之間互動,產生了矛盾和張力。王楠[38]則將動員主體間的權力互動描述為“三岔口”困境,并利用集團政治學的方法進一步分析了運動中各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

      在討論社會動員效果的問題上,張金林[39]認為還應該考慮“四清”運動的階段性和地方性因素,在他對呂圍孜大隊的考察中,該大隊在運動中依靠了原有的基層干部,而貧協(xié)只是在運動即將結束時才開始籌備工作,可以說該大隊社會動員的實際運作中并沒有進入困境。

      三、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四清”運動研究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視角趨于多樣化,學術化程度越來越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引起學界重視。具體來說:

      首先,研究資料的發(fā)掘和利用程度還不夠。近十年來地方“四清”運動研究成果日益涌現(xiàn),大多文章的主體資料都來源于地方檔案館所藏檔案,這說明地方上“四清”運動的檔案資料逐漸在開放并為學者們所利用。不能忽視的是還有大量的原始資料流落在鄉(xiāng)間,例如農輝鋒的《木棉村“四清”運動——集體化時代的國家與社會》所利用的部分資料是他在木棉村工作時清理村委辦公室時偶然發(fā)現(xiàn)的,有工作筆記、賬本、工作總結等等,諸如此類的鄉(xiāng)土材料散落在民間而得不到重視。親身經歷過“四清”運動的那一代人正值耄耋之年或已離世,而目前有關“四清”運動的口述資料仍不多見,學者們應該走入民間抓緊時間搶救和整理這些資料。此外,研究資料利用上也存在著問題,有的學者沒有經過分析而照搬資料或是只選擇符合自己觀點的材料,文章的可靠性大大降低,因此,要把檔案資料放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中解讀,在利用口述資料時注意到口述人會因面子、立場或是記憶模糊等因素使得回憶失真,對相反和相異的資料要深入分析隱藏在背后的原因并加以甄別。

      其次,有新意有影響的成果并不多。原因在于部分學者對“四清”運動有著先入為主的認識,在一些問題的認識上蜻蜓點水,沒有深入分析。在“四清”運動的評價問題上,多數(shù)學者是在《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評價框架內論述,但其中不少人對此是照本宣科,即便是個案研究也不做具體分析,這使得結論過于抽象化而顯得千遍一律。具體來說“四清”運動對經濟的影響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對此多數(shù)學者并沒有結合史料展開分析闡述,僅以“有利有弊”一筆帶過。還有的學者對政治運動持全面否定態(tài)度,并未認識到社會發(fā)展有著歷史和現(xiàn)實的局限性,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政治運動這種方式有著一定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觀點上的創(chuàng)新并不是要否定權威的結論,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辨別和發(fā)展。因此,在研究中要意識到歷史的復雜性,打破“既定結論”的迷信,結合史料注重實證分析,由此才能得出符合實際的、有價值的結論。

      最后,研究存在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宏觀層面的研究大多關注了“四清”運動與“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關系,對同一時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聯(lián)系則關注較少。國民經濟的恢復是否得益于運動本身?這場運動究竟多大程度上改變了農村社會?這一時期“農業(yè)學大寨”、軍隊“學毛著”與“四清”運動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探討。另外,地方“四清”運動的研究大多數(shù)是對運動過程宏觀上的梳理,能夠反映基層“四清”運動實踐情況的成果仍是少數(shù),也缺乏以某一視角為切入點的個案分析,這些方面同樣需要加強。

      參考文獻:

      [1] 董婧. 蘇州地區(qū)“四清”運動研究[D]. 蘇州:蘇州大學,2016.

      [2] 趙娜娜. 河南省武陟縣“四清”運動研究[D]. 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6.

      [3] 中共云南省委黨史研究室. 云南“四清”運動[M]. 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0.

      [4] 中共昆明市委黨史研究室. 昆明“四清”運動[M]. 昆明:昆明市委黨史研究室,2012.

      [5] 中共宜賓市委黨委研究室. 宜賓“四清”運動專輯[M]. 宜賓:宜賓市委黨史辦公室,2011.

      [6] 朱漢林. 我在江益搞社教[J]. 黨史文苑,2016,(19):29-30.

      [7] 朱保柱. 我的“四清運動”記憶[J]. 檔案記憶,2016,(04):22-25.

      [8] 林小波,郭德宏. 四清運動實錄[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9] 林小波,郭德宏. “文革”的預演——“四清”運動始末[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0] 林小波,郭德宏. “四清”運動親歷記[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 王永華. “四清”運動研究——以江蘇省為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2] 張健. 山東省齊河縣四清運動研究[D].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8.

      [13] 王霞. 甘肅省“四清”運動研究[D]. 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6.

      [14] 俞劍英. 上海四清運動研究(1963-1966)[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15] 楊紅遠. “四清”運動起源探析[D]. 開封:河南大學,2011.

      [16] 金賢強. “四清”運動與農村社會治理研究[D]. 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6.

      [17] 舒曉萌. 政治運動中的社會行為——以吉林省北佬壕四清運動為例[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18] 劉彥文. “四清”工作隊隊員人次考[J]. 當代中國史研究,2009,16(02):103-111+128.

      [19] 鄭謙. 農村社教運動的體制困境——研究農村社教運動的一個角度[J]. 中共黨史研究,2015,(02):15-26.

      [20] 劉凌旗. 非常規(guī)權力組織與角色交叉:四清運動動員主體的權力困境分析[J]. 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4,(08):26-31.

      [21] 宋翔. 近五年來中國大陸“四清”運動研究述評[J].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26(12):61-62.

      [22] 劉彥文. “四清”運動研究的現(xiàn)狀與思考[J]. 石家莊學院學報,2009,11(01):60-64+74.

      [2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關于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60-363.

      [24] 楊惠乾. “四清”運動發(fā)動的原因[J]. 改革與開放,2013,(04):50.

      [25] 王永華. 四清運動的發(fā)動——以黨內關于社會主義建設若干問題的分歧為視角[J]. 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6(02):48-52.

      [26] 張云霞. 四清運動中的劉少奇與毛澤東[J]. 哈爾濱學院學報,2012,33(12):103-105.

      [27] 馬永梅,張國新. 劉少奇指導四清運動的思想與實踐[J]. 世紀橋,2010,(24):13-18.

      [28] 林小波. 毛澤東與“四清”運動[J]. 毛澤東研究,2015,(05):70-78.

      [29] 何文蘭. 毛澤東和劉少奇對四清運動的不同認識及其后果[D]. 西安:西北大學,2008.

      [30] 高瑩. “四清”運動中毛澤東與劉少奇分歧探析[D]. 開封:河南大學,2009.

      [31] 農輝鋒. 木棉村“四清”運動[D]. 上海:上海大學,2010.

      [32] 戴安林. 湘潭鋼鐵公司線材廠“四清”運動回顧與思考[J]. 中共黨史資料,2008,,(02):198-205.

      [33] 余希朝. “里外不是人”:“四清”運動中的農村底層干部[D].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0.

      [34] 計海東,王娟. “桃園經驗”為何能夠在全國大熱[J]. 紅廣角,2013,(06):35-37.

      [35] 劉彥文.“白銀經驗”探析[J]. 黨史研究與教學,2009,(05):51-60.

      [36] 劉彥文. “四清”工作隊的人員構成分析——以甘肅省為中心的考察[J]. 當代中國史研究,2010,17(05):35-40+126.

      [37] 伍玉振. 四清運動中農村社會政治建設研究——以山東省貧下中農協(xié)會為例[J]. 求索,2013,(07):80-82.

      [38] 王楠. 四清運動的困境[D].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

      [39] 張金林. 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社會動員的微觀考察——以河南省光山縣呂圍孜大隊為例[J]. 黨史研究與教學,2017,(01):19-39.

      猜你喜歡
      運動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不正經運動范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0:39:29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大搜尋·瘋狂的運動
      古代都做什么運動
      瘋狂的運動
      平定县| 吉木乃县| 四平市| 清水县| 玉溪市| 冀州市| 汶上县| 东光县| 马关县| 盐亭县| 达孜县| 玉环县| 长汀县| 沅江市| 灵武市| 利川市| 武安市| 出国| 常熟市| 沙洋县| 定安县| 当阳市| 绥芬河市| 长宁县| 九寨沟县| 黔江区| 江孜县| 巩义市| 长春市| 天长市| 黄平县| 托克逊县| 广南县| 南雄市| 五河县| 南和县| 岫岩| 仁布县| 砀山县| 浠水县| 巴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