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銀
[摘要] 目的 探討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含量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聯(lián)合檢測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方便選取至該院就診的150例冠心病患者(2014年2月—2017年2月)設置為實驗組,另外同期選擇150名健康體檢人群設置為常規(guī)組,分析不同分組的HCY、Hs-CRP、IMT。結果 實驗組HCY、Hs-CRP、IMT檢測值分別為(20.58±5.33)μmol/L、(11.59±5.30)mg/L、(1.35±0.40)mm,相比常規(guī)組均明顯較高(P<0.05);AMI患者的HCY、Hs-CRP、IMT檢測值分別為(20.63±3.10)μmol/L、(16.98±2.88)mg/L、(1.61±0.35)mm,相比其他兩組均明顯較高(P<0.05),UAP患者的HCY、Hs-CRP檢測值分別為(17.30±3.25)μmol/L、(13.61±3.15)mg/L,相比SAP患者均明顯較高(P<0.05)。結論 HCY、Hs-CRP水平與冠心病患者的病情息息相關,隨著患者病情的加劇,其檢測值將會遞增,便于為疾病的診斷提供相關的依據(jù)。
[關鍵詞] 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冠心病
[中圖分類號] R5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12(b)-004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bined test of homocysteine, 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an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15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iagnos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7 convenient selected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ile 150 cases of healthy physical examination people at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routine group, and the HCY, Hs-CRP, IMT of each group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HCY, Hs-CRP, IMT test valu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20.58±5.33)μmol/L,(11.59±5.30)mg/L,(1.35±0.40)mm, which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and the HCY, Hs-CRP, IMT test values of AMI patients were respectively (20.63±3.10)μmol/L, (16.98±2.88)mg/L, (1.61±0.35)mm, which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wo groups(P<0.05), and the HCY, Hs-CRP of UAP patients were respectively (17.30±3.25)μmol/L,(13.61±3.15)mg/L, which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of SAP patients(P<0.05). Conclusion The HCY and Hs-CRP level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sease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isease, the test value is increasing, and it can provide relevant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diseases.
[Key words] Homocysteine; 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隨著近些年來生活水平的提高與經濟的發(fā)展,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死亡率均逐漸遞增[1]。有關研究指出[2],目前全球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達到1 700萬人次,而我國現(xiàn)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已經超過了2.3億人次,其死亡率較高,導致對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所以說,加強相關的疾病預防措施,將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進行有效控制刻不容緩,便于將公民的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對于冠心病患者進行有效預防的關鍵內容為對各個危險因素進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多種多樣,包括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飲酒、吸煙、缺乏運動、不良飲食習慣、心理因素、社會因素、遺傳因素等,積極對上述危險因素進行控制,便于降低疾病的死亡率,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潛在文獻因素。有關研究指出,對冠心病患者進行相關指標的檢查意義重大。該次研究收治了2014年2月—2017年2月來該院就診的150例冠心病患者與150名健康體檢者,并對其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進行聯(lián)合檢測,分析其檢測意義,現(xiàn)報道如下。endprint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至該院就診的150例冠心病患者設置為實驗組。納入標準:符合2009年美國心臟病學會關于穩(wěn)定性心絞痛診斷治療指南中的相關內容。
排除標準:將滿足下列任意一項條件者排除:各種急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肝腎疾病,惡性腫瘤,近期存在外傷、燒傷、手術,嚴重合并癥的糖尿病與高血壓患者,其他心臟疾病,妊娠期與哺乳期女性,嚴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其中65例為穩(wěn)定性心絞痛(SAP),男性35例,女性30例,55~78歲為年齡區(qū)間,(65.82±2.14)歲為平均年齡;35例為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UAP),男性19例,女性16例,56~77歲為年齡區(qū)間,(65.89±2.32)歲為平均年齡;50例為急性心肌梗死(AMI),男性28例,女性22例,56~77歲為年齡區(qū)間,(65.88±2.20)歲為平均年齡。另同期選擇150名健康體檢者為常規(guī)組,男性78名,女性72名,56~79歲為年齡區(qū)間,(65.52±2.14)歲為平均年齡,對比不同分組的受檢者性別、年齡等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良好。
1.2 檢測方法
保持空腹狀態(tài)連續(xù)12 h以上,在清晨收集5 mL的靜脈血液標本,對HCY與Hs-CRP進行檢測。HCY:選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完成檢測工作,嚴格依照說明書上的內容進行。選擇的試劑包括同型半胱氨酸檢測試劑盒、S-腺苷甲硫氨酸、三磷氯化氫、谷氨酸脫氫酶等。Hs-CRP:采用免疫比濁法在半自動免疫熒光分析儀上完成檢測,采用枸緣酸鈉二鉀(EDTA-K2)抗凝的抗凝血,并對血漿進行指標檢測,嚴格依照說明書上的內容進行操作。IMT: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儀進行檢測,采取平臥位,將頭部往后仰,便于暴露頸部,從頸動脈根部對頸總動脈近心端進行探測,之后沿著血管的走形往頭部進行移動,將頸動脈分叉部位跨過,對頸內動脈與頸外動脈進行檢測,對血管內徑進行檢測。
1.3 評價指標
分析不同分組受檢者的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分析與冠心病患者的關聯(lián)。
1.4 統(tǒng)計方法
將所有受檢者的相關資料歸納至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冠心病與健康體檢者的比較
比較兩組受檢者的HCY、Hs-CRP、IMT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實驗組組間指標比較
AMI患者的HCY、Hs-CRP、IMT檢測值相比其他兩組均明顯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UAP患者的HCY、Hs-CRP檢測值相比SAP患者均明顯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冠心病屬于臨床上較為頻發(fā)的一類心血管疾病,一旦患病將會對人體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分析該類疾病的發(fā)生與動脈粥樣硬化具有緊密的關聯(lián)性[3]。目前許多臨床研究已經證實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為HCY,其屬于人體內的一類含硫氨基酸,屬于蛋氨酸代謝的中間產物。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HCY檢測值相比常規(guī)組明顯較高,說明該類指標與冠心病具有緊密的關聯(lián)性;初開秋等[4]對56例冠心病患者與46名健康體檢者均對Hcy水平進行分析,得知其檢測值分別為(20.82±6.61)μmol/L與(9.35±2.60)μmol/L,與該次研究結果相符。另對實驗組組間相關指標對比可知,血清HCY的濃度依照SAP、UAP、AMI依次增高,分別為(10.89±3.91)、(17.30±3.25)、(20.63±3.10)μmol/L,說明在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隨著患者病情的逐漸加重,將會隨著HCY的檢測值逐漸增高,說明HCY與該類疾病患者的危險程度具有關聯(lián)性。另有關研究指出[5],HCY每增高5 μmol/L,將會增高33%的冠心病患病風險,增高59%的腦血管疾病患病風險,增高60%的外周血管疾病患病風險;反之每下降3 μmol/L,發(fā)生冠心病的危險將會降低11%,發(fā)生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將會降低19%。分析HCY引發(fā)的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機理包括下列幾方面:對人體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造成損傷,可對一氧化氮合成酶進行抑制,減少NO的生成;且HCY在氧化時將會引發(fā)活性氧化物,導致氧化應激反應,使得NO的氧化失活,使得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具有致血栓的作用,可對花生四烯酸的代謝造成影響,導致血栓烷A2合成增加,利于血管收縮與血小板的聚集;還可對平滑肌細胞增殖進行誘導等[6]。
Hs-CRP屬于一類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屬于一類炎癥敏感標志物,可對人體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成分進行有效反映,并對斑塊穩(wěn)定性進行檢測,屬于心血管疾病的獨立預測因子[7]。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冠心病患者的Hs-CRP水平相比健康體檢者明顯遞增,分別為(11.59±5.30)mg/L與(2.26±0.60)mg/L,說明該類指標與心血管疾病存在緊密的關聯(lián)性,可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另外,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冠心病患者的IMT水平相比健康體檢者明顯較高,分別為(1.35±0.40)mm與(0.85±0.26)mm,且隨著冠心病患者病變程度的加劇導致該類指標水平不斷遞增,說明冠心病患者病情越嚴重,則IMT水平隨之越高,為正相關性。
有關研究指出[8],對冠心病患者給予彩超診斷后,顯示其頸動脈IMT與心肌梗死具有緊密的關聯(lián)性,可對心肌梗死與腦血管事件高危人群進行有效鑒別,其中每增厚0.1 mm的頸動脈IMT,將會增加11%的心血管事件危險性。
綜上所述,對冠心病患者進行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檢測,便于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實際病變情況,從而為疾病的診療提供相關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程昌霞,周建華,曹武,等.冠心病患者血清膽紅素、超敏C反應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13):39-41.
[2] 王琦,吳賽珠,張帆,等.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漿睪酮與超敏C反應蛋白、白介素-6及同型半胱氨酸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5):889-891.
[3] 鄭利平,李生.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游離脂肪酸、超敏C反應蛋白、胱抑素C的水平及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405-406.
[4] 初開秋,張少燕,楊愛華,等.超敏-C反應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內皮素檢測對冠心病患者的診斷價值[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39(1):230-231,233.
[5] 張琛濤,莫新玲.冠心病、高血壓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5):1035-1037.
[6] 萬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與超敏C反應蛋白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診斷價值[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20):61-62.
[7] 張?zhí)斐?,白鋒,余靜,等.國人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應蛋白及脂蛋白(a)與冠心病關系的Meta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6,56(33):70-72.
[8] 許建華,馮念濤.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及腦鈉肽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2,6(23):27-28.
(收稿日期:2017-09-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