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敬
摘 要:南北朝時代是一個戰(zhàn)爭頻繁的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寄希望于鬼怪妖神,因此南朝志怪小說得以發(fā)展,并受到人們的喜愛。當時南朝小說數(shù)量眾多,其成就超過了東晉,甚至超過了同期的北朝。所謂的志怪小說一般是以記載詭異事件和妖鬼故事為主的文體,所以在南北朝志怪小說中許多作者都構建了大量的妖怪形象,這些妖怪和人相似,有善有惡,有七情六欲。不同的是,作者給予他們一定的法術,這在當時鬼神信仰盛行的社會風氣下大受歡迎,使人們找到了精神寄托。本文講述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興起的原因和妖怪的特征及其反映出來的時代內涵。
關鍵詞:魏晉南北朝 志怪小說 妖怪特征 時代內涵
中圖分類號:I20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0(a)-0252-02
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數(shù)量龐雜,在當時的背景下,志怪小說的創(chuàng)作也一定會受到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而且志怪小說中妖怪鬼神的出現(xiàn)一般都是群體性的狀態(tài)出現(xiàn)。這和人類的生活習性是一樣的,他們也有喜怒哀樂,他們的出現(xiàn)使得志怪小說既不脫離現(xiàn)實背景又有一定的神秘色彩。這些志怪小說雖然沒有統(tǒng)一的思想要求,但也直接或者間接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所以梳理志怪小說中妖怪的特征,有利于了解當時的社會文化,理解其時代內涵,對后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有一定積極的影響。
1 南朝時期志怪小說的起源
1.1 巫術思想的影響
學術界普遍認為志怪小說起源于神話,其實上古的神話就是原始宗教的產(chǎn)生,他們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對自然或者其他實物進行宗教式崇拜以求得生存發(fā)展,而我們主要講鬼神的崇拜,人們對于鬼魂崇拜則是原始先民對人死后“魂歸何處”的探尋。因為他們不知道死后的鬼魂要去哪里,就認為鬼魂會對人世進行干預,對它們加以膜拜,甚至視它們?yōu)楸臼献宓谋Wo,以求逢兇化吉。這就解釋了鬼神觀念、巫術和原始宗教和志怪小說起源的關系。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怪小說中,有很多關于妖象和物怪故事。“妖”就是人類無法理解的事物或者現(xiàn)象,一般就是巫術施加于一些動植物上,讓他們幻化人性有了一定的活動,并演變?yōu)楹笫赖奈锕帧?/p>
1.2 佛教思想的影響
中國人一般只關心“生”,很少長篇大論談及人的死亡問題。即使談到了死亡問題,也就是為了人如何地生,這是儒家思想的重生的學說,儒家講“舍生取義”(《孟子·告子上》)。道教講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齊物論》),是所謂的長生不老。而佛教的傳入,提出了靈魂不死,強調因果報應、鬼神顯驗等思想,在魏晉南北朝佛教影響范圍涉及到社會各階層,成為人們普遍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讓他們相信富與窮、貴與賤的差別以及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都是合理的,是前世修福與作惡的結果,這都取決于他前世的道德行為。要求他們就應該行善積德、虔誠向佛,從而獲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慰藉,用因果報應的觀念解釋人世間的許多現(xiàn)象,所以志怪小說中就有這樣的相關類型。
1.3 談風的影響
在當時許多知識分子喜歡長日聚談,他們談的內容不過就是老莊、佛經(jīng)。但是,談就要談的有新意,就像辯論一樣,既要闡明自己的觀點,還得有理有據(jù),他們就往往提及相關故事以為論據(jù),這是同講故事極有關系的一種談風。談風在紈绔子弟、市井之徒間也很普遍,導致談風的故事十分多樣,形成所謂“民間故事”。這些故事內容多怪誕、奇異,因為人們喜歡刺激與新鮮感。魏晉時期,民間便出現(xiàn)了很多專門“講故事”的藝人。題材廣泛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端焉裼洝肪捅4媪舜罅康牧鱾饔诋敃r民眾口頭之中的民間文學作品,這些故事都帶有濃郁的民間文化色彩。魏晉南北朝時期沒有這種談風盛行的條件,志怪小說主要靠道聽途說來傳播,因此在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其中既有笑話,也有傳說。
正是由于此時巫術、佛教,談風的盛行,才使得志怪小說中有大量的神仙、鬼魅、妖怪題材故事。比如曹丕《列異傳》、張華《博物志》、干寶《搜神記》、陶淵明《搜神后記》、劉義慶《幽明錄》中均有大量的妖怪題材的小說。
2 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類型
2.1 魏晉志怪小說妖怪形象
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絕大多數(shù)幻化故事都是以鬼、怪、妖、魅為中心發(fā)生的。魯迅把筆記小說分為“志人小說”和“志怪小說”兩大類。志怪小說作為一個類型概念,其中包含3類:(1)“文人之傳志怪”;(2)“釋家之明因果”;(3) “方士之行勸誘”。
2.1.1 狐妖形象
其中的妖怪要按妖怪原形物種類別的不同可將其分為3類:動物之妖、植物之妖和無生物之妖。其中動物妖怪比較多,而且種類豐富,在志怪小說中,狐妖是最常見的,他們是一個大家族,有好有壞,有性別。一般的男妖,多為書生類型,像《幽明錄》寫一貍幻化為某人的弟弟騙奸嫂子的故事。這些危害人間的,還有沒有害處只是崇尚人類,比如《搜神記》卷十八《張茂先》篇中的狐書生,同書同卷中,只為了和人們一起探討學術,感受人類生活,體現(xiàn)它們存在的價值。
而狐女形象也比較多,有淫婦,有賢妻,還有才女。這三種妖狐女子形象也為后來的創(chuàng)作打下了基礎,這些狐女大多大都十分美貌,比較出名的如《搜神記》卷十八《阿紫》記曰: 后漢建安中,沛國郡陳羨為西海都尉……後十馀日,乃稍稍了悟,云:“狐始來時,于屋曲角雞棲間,作好婦形,自稱`阿紫',招我。如此非一。忽然便隨去,即為妻,暮輒與共還其家。遇狗不覺?!痹茦窡o比也?!庇捎谠撔≌f塑造的淫婦“阿紫”十分成功,從此以后“阿紫”就成為淫蕩女狐妖的代名詞。還有的狐女,不僅“歌音甚媚”,而且像人類一樣聰明的才女類型,有的狐女愛慕人類,知書達理,和人類過日子的賢妻良母類型。
2.1.2 妖怪蛇的形象
蛇妖分為神蛇形象、淫蛇形象。神蛇往往能給人帶來財富,但受到侵犯必定會報復人類。如《異苑》卷三《餉田異報》中,蛇能助人“產(chǎn)業(yè)加厚”,但因被家中婦人“密打殺”,蛇便使婦“最后死掉”。
2.1.3 其他類型妖怪
狗妖和以上妖怪一樣都有好有壞,不過可能后期因為狗是人類好朋友,使得狗妖正面形象變多,植物和無生物化而為妖的故事較少。
其實許多妖怪和人類一樣,只不過是異類罷了。畢竟小說作者都是根據(jù)人的原型來創(chuàng)作,寄托對現(xiàn)實社會的批判和希冀。
2.2 志怪小說中的妖怪鮮明的特征
2.2.1 妖怪可以幻化成人形
在中國早期文化中,許多繪畫中多為人獸組合的狀態(tài),他們和人一樣又和人不一樣,而這時的志怪小說中的妖怪,已經(jīng)可以幻化成人形,即“全人”的形態(tài)。認為當時“物老則能成精,成精而能變化”,這種觀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這些妖怪可以像人一樣說話,有人一樣的思想和行為,但是,他們還具有原始的一些習性,比如《幽明錄》寫一白鷺化作女子,其形貌“白皙,形狀短小”,這便顯出具有白鷺的特點。
2.2.2 妖怪有一定的功力
魏晉的許多妖怪都有變化的功力,可以妖怪之間互變、妖怪變化為人、人變化為妖,妖怪都具有一定的功力,但是功力一般都很低,經(jīng)常徒手和凡人打斗,有時不敵還會被殺死,比如《搜神記》卷十八《宋大賢》篇記宋大賢識破一狐妖的手段企圖,最后徒手殺死妖狐。
2.2.3 妖怪的出現(xiàn)可以預示吉兇
妖怪一開始就和政治預示意義的反常性現(xiàn)象有關,先秦的典籍中就有記載,厲公的回國即位與妖蛇相斗聯(lián)系到一起。而在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也有這樣的記載,比如《搜神記》卷六到卷十中,馬生角”“狗生角”“人生角”“白頸烏與黑烏群斗”等反?,F(xiàn)象預示漢代“七國之亂”的幾則故事。
2.2.4 妖怪具有一定的人情味
妖怪幻化成人之后,就會為他擁有人的特性奠定基礎,況且魏晉南北朝是“重情”的時代。這一時期志怪小說中的妖怪形象也頗具人情味,如《幽明錄》篇中的貍妖知曉人倫,通情達理。她以銀物幫助丈夫,并為其誕下子女?!端焉裼洝肪矶岸阎睏l則記錄董昭之曾乘船過錢塘江,在江心救了一只爬在漂流的蘆葦上避難的蟻王。后來董昭之因事下獄,蟻王命群蟻將其戒具咬斷,因得出獄,后遇赦得免。
3 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時代內涵
首先,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一般以幻化故事因其涉及變化之事,在行文中廣泛使用了設置懸念的敘事結構,記敘人物語言和穿插詩歌的敘事手法,反映出魏晉妖怪形象帶有動物通靈特點,人類崇拜自然和自然力。并在長期實踐中,根據(jù)自己想像,把這些自然物幻想成和人類一樣,在魏晉玄學思想的影響之下,人們相信鬼神存在,甚至敬畏他們。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的大量的妖怪故事便成為魏晉人談鬼說怪的談資,并形成一種社會風氣。作者在志怪小說中描寫的場景塑造的妖怪報恩形象,也可以反映當時魏晉南北朝是“重情”的時代。
其次,魏晉當時社會動亂,流行人物品評,所以妖怪形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為當時世風時俗的載體,從而在志怪小說中為品評人物的才性真情的描寫奠定了基礎。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對后世小說的寫作積累了素材,尤其是妖狐形象的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比如《聊齋志異》。另外,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也為唐代傳奇小說做了準備。初唐的《古鏡記》等具有明顯的志怪向傳奇過渡的痕跡。一些唐傳奇的故事顯然取自志怪小說,如《枕中記》取自《幽明錄》中的《焦湖廟?!?,至于人物刻畫、細節(jié)描寫、語言運用等方面的寫作經(jīng)驗,也為唐傳奇所汲取。在唐以后,小說中始終有志怪一類,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繼續(xù)和發(fā)展。
最后,魏晉的妖怪形象反映了人們的本性欲望,在儒學思想的禁錮下,限制了人們的情愛,而長期動蕩的社會加劇了自身生命的危機感,志怪小說的妖怪可以“越名教而重自然”,甚至達到追求感官刺激的極端放任,反映人們的主觀愿望。
4 結語
魏晉志怪小說不僅反映當時人們的社會心理,也表現(xiàn)出當時社會文化風氣,更為以后的文學素材的搜集和使用打下了基礎,為后世發(fā)展提供了藝術借鑒,在古代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文學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
[2] (晉)干寶.搜神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9.
[3]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M].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寫組.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 (東晉)陶潛.搜神后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