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古代“旅游”的定義

      2018-03-08 01:49:38喻學才
      關鍵詞:孔穎達周易旅游

      喻學才

      (東南大學 旅游規(guī)劃研究所,南京 210096)

      研究中國古代的旅游,需要從《周易》談起?!吨芤住妨呢灾械谖迨约礊槁秘浴B秘允侵艹郧叭藗儗β糜维F象認識的經驗總結。就“旅游”的概念而言,三國曹魏以前的文獻,“旅”和“游”一直是分開用的。自曹植(192—232)開始,中國人開始使用“旅游”一詞。到了唐太宗當政的貞觀年間,學者孔穎達(574—648)就已經對“旅”進行定義了。

      一、古代文獻中的“旅”

      在中國古代,“旅”字義項甚多,僅就其與今日旅游內涵有關聯(lián)的解釋看,計有下述幾種類型:(1)指商務往來。如“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旅”[1]711。(2)指商人。《禮記·月令》和《呂氏春秋·仲秋》均提及“來商旅”[2]330,“旅者,行商也”[3]359。(3)指客館?!墩f文通訓定聲》中說:“旅,假借為廬。”[4]436(4)指帝王祭祀天地的活動。《周禮·天官·掌次》提及“王大旅上帝”“大旅上帝,祭于圓丘,故有故而祭,亦曰旅”[1]112?!墩撜Z·八佾》記載:“季氏旅于泰山?!盵5]358孔子在這里用的“旅”就是在泰山祭祀天地的意思。(5)指旅客。用今天的話說,即旅游者。《管子·小匡》記載:“衛(wèi)人出旅于曹?!盵6]153“旅者,客寄之名,羈旅之稱,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謂與為旅。”[7]494這句話的意思是:“旅”這個字,它指的是寄身他鄉(xiāng)的意思。凡離開自己的居所而外出做客的,都可以“旅”字稱之?!奥谩笔且粋€通指,與當代的旅游概念大體相當。在古代中國,“旅”還有一個義項,就是指道路。

      從上述諸義項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旅游,其起源不外乎商務往來和帝王巡狩。不管是何種性質的旅游,都離不開道路,離不開旅館,離不開吃、住、行、游、購、娛。因此,旅游必然都具備一個共同的特征,即“失其本居而寄他方”。

      二、古代文獻中的“游”

      “游”字本作“遊”,是指用腳走之義。其最古老的定義與農業(yè)有關?!豆茏印ぶ锌锲氛f:“司馬問管子:‘先王之游,……何謂也?’管子曰:‘春出原農事之不本者謂之游’?!薄安槐菊摺币庵笡]有種子的農戶。此句意為古代天子每年春天到全國各地巡視,發(fā)現農戶窮困得連種子都沒有的,便由朝廷提供。諸侯也一樣,應該在自己封地范圍內訪貧問苦?!坝巍币步小跋Α被颉霸ァ保跋Α被颉霸ァ钡暮x是“秋出補人之不足”和“秋省實而助不給”。話雖不全同,而意思則是一致的。即秋收時節(jié)帝王、諸侯巡視境內,發(fā)現誰家歉收,便根據災情輕重,補充糧食,免致饑饉?!豆茏印そ淦穼Α坝蜗χ畼I(yè)”評價極高,認為“先王有游夕之業(yè),寶法也”。從這個意義上講,旅游也是政治。

      古代中國“游”也稱“敖”。《說文解字》中說:“敖,出游也。從出從放?!薄豆茏印ば枴分杏涊d:“桓公放春,三月觀于野?!苯鹜⒐鸾忉屨f:“放春,當春而游放也。”這可能是我國“春游”一詞最早的來源了。除了齊國“春游”叫“放春”外,楚國的“春游”叫“發(fā)春”。漢代叫“行春”“班春”都是“春游”的意思?!抖Y記·學記》說:“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所謂藏、修、息、游,就是要學生將讀書學習(“藏”“修”)與游樂休息(“息”“游”)相結合,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感到快樂,從而敬業(yè)樂群,最后便能達到信道不移的目的。漢人注解的《學記》把這幾句表述為:“謂閑暇無事于之游?!焙茱@然,這種“游”和古代帝王的“游豫”相比已有相當的進步了。它不再是君主政治的一種手段,而成了讀書人健康身心的措施?!胺糯骸钡男再|也不同于“游豫”,它以娛樂身心,以享受明媚春光為目的。其實,這種以娛樂身心為目的的旅游,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就已提倡過。他勸弟子們“游于藝”。這個“游”字,宋人趙順孫解釋說:“游者,玩物適情之謂?!盵8]312

      在中國古代,“游”字曾被賦予許多含義。外出求學,叫“游學”,《史記·荀卿傳》提及“游學于齊”[9]2348。出使他國,也叫“游”,如《戰(zhàn)國策·秦策》提及“資臣萬金而游”。外出旅行,也叫“游”,如《南史·劉慧斐傳》記載:“游于匡山?!背鍪怂麌步小坝巍?,如《戰(zhàn)國策·秦策》記載:“聞吳人之游楚者?!比穗H交往亦可稱“游”,《漢書·枚乘傳》提及“與英俊并游”[10]2365。以聲色娛樂為目的的行為,稱為“游冶”,也稱“冶游”。如明人田汝成談及當時有人批評他的《西湖游覽志余》一書不應該記載那些游冶故事,他據理反駁說:“客有病予此書多述游冶之事,歌舞之談,導欲宣奢,非以長化也。予則以為:志者,史家之一體也。史不實錄,則觀者何稽焉?故泰華終南,守國者恃為金湯之固;武夷雁蕩,棲真者隱為解化之區(qū);岳麓鵝湖,講學者辟為都授之所;西湖,三者無一居焉。而欲諱游冶之事,歌舞之談,假借雄觀,祗益浮偽耳”[11]410-411。天子出游叫“游幸”,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玄宗凡有游幸,貴妃無不隨侍,乘馬則高力士執(zhí)轡授鞭”[12]2179。士子在異鄉(xiāng)做官,稱為“游宦”,因為從旅游的角度看,他是游客,從政治身份看,他又是官吏,故稱“游宦”’。如《漢書·地理志下》“及司馬相如游宦京師諸侯,以文辭顯于世”[13]1645。古代狩獵活動被稱作“游田”,《尚書·伊訓》上有“敢有殉于貨色,恒于游田”[14]170的說法,《潛夫論·潛嘆第十》提及“文王游田,遇姜尚于渭濱”[15]104。在古代,旅行講演被稱為“游講”,如《北史·熊安生傳》記載:“安生在山東時,歲歲游講,從之者傾郡縣。”[16]2745以求法傳教為目的的僧侶旅游,稱為“游方”,也叫“游行”。前者如賈島《送靈隱上人》詩“遍參尊宿游方久,名岳奇峰問此公”,后者如《妙法蓮花經文句記》“漸漸游行,遇向本國”①。

      通過上述粗略的考察,不難看出“游”字的意蘊從實用向審美進化的軌跡?!坝巍弊肿畛跖c農業(yè)、政事關系密切,并且只有帝王才有“游”。后來“春游”出現了,一般官吏與民眾也可參加。特別是官學下移,大批知識分子也開始步入旅游隊伍中來,娛樂旅游取代了實用旅游。旅游者也由王公貴族變成了包括商人、知識分子在內的一切有閑暇、有金錢、有游興的人??梢姴煌瑫r代關于旅游的含義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

      三、古代文獻中最早出現的“旅游”

      “旅游”作為一個詞使用,見于建安時期曹植(192—232)的一首詩。曹植,字子建,為曹操之子。曹子建在民間因七步成詩感動其兄曹丕而著名,有“才高八斗”之譽。遍查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文獻,發(fā)現最早創(chuàng)造“旅游”這個詞的人非曹子建莫屬。他在贈友人夏侯威的《離友詩》中有“王旅游兮背故鄉(xiāng),彼君子兮篤人綱”的句子。夏侯威其為人“少有成人之風”。曹子建很欣賞他,兩人關系密切。夏侯威因公遠出。曹子建不舍,乃贈詩為念。全詩如下:“王旅游兮背故鄉(xiāng),彼君子兮篤人綱。媵予行兮歸朔方,馳原隰兮尋舊疆。車載奔兮馬繁驤,涉浮濟兮泛輕航。迄魏都兮息蘭房,展宴好兮唯樂康?!盵17]281這個“旅游”已經是離開常居地而前往異地他鄉(xiāng)的意思,跟今天所用的“旅游”一詞意思是一樣的。

      四、唐代學者孔穎達關于傳世經典的整理

      數千年來,我國歷代先民積淀了豐厚的旅游文化遺產,但在旅游概念的探討方面遠沒有旅游文化留下的遺產豐厚。在我們這個旅游傳統(tǒng)悠久的文明古國的各類古籍辭書上,至今找不到對“旅游”做出解釋的詞條。我們國家不僅早在三國曹魏時期就有“旅游”一詞出現,而且早在唐朝前期就有人對“旅游”下過科學的定義。那個定義是孔穎達為《周易》作疏時提出來的,夾在《周易》的注疏中間。

      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打擊,從西漢初年開始,社會上搶救經典、傳授經典的活動就沒有停止過。也正因為如此,從西漢開始儒學流派眾多,師說不一。當時《詩經》分齊、魯、韓三家,《尚書》分歐陽和大、小夏侯三家,《禮記》有《儀禮》《禮記》,其中《禮記》又分大、小戴《禮記》,《易經》分施、孟、梁邱、京等派別,《春秋》分公羊、谷梁二傳,公羊又有顏、嚴之學。經學史上稱這些分歧為“師法”。后來經師又在師法的旗號下提出不同的說法,于是又分出“家法”,再從“家法”中分出各種專家之說。就像樹干分枝,枝又分杈,枝葉繁茂,漸失根本,也就是說經的本義反而因此被埋沒。故有“學徒勞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之嘆”的說法。后來隨著“古文尚書”的被發(fā)現,學界爭論更甚?!对姟酚忻珎髋c齊魯韓爭雄,《易》有高、費與施、孟爭勝,《春秋》有《左傳》異軍突起,《禮》又出現《周禮》與之分高低,《書》又得壁中古文十六篇。文字今古,師說歧異,種種分歧,弄得經學講壇迷霧重重。這種關于古代經典傳承的門戶紛爭,直到唐太宗時期才告一段落。其中劃時代的學者就是孔穎達??追f達以其淵博的學問和杰出的口才,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他在貞觀十四年(640)擔任國子祭酒(當時國家的最高學府)時,有一天,唐太宗親臨國子監(jiān),考察學者們的教學活動??追f達正在講《孝經》,太宗讓諸儒發(fā)問,孔穎達聲若洪鐘,應答如流。太宗表揚了他并稱他為關西孔子。由于他無可替代的學術威望,整理五經注釋定本的使命就落到了他的肩上。本文中重點探討的孔穎達關于“旅”的定義,就見于《周易注疏》這本經典的注疏文字之中。這是一本匯聚了三國曹魏時代學者王弼和晉代學者韓康伯的注、唐朝學者陸德明的音義和孔穎達的疏后的集大成之作。

      五、《周易》旅卦所蘊含的旅游哲學

      盡管古代的旅游跟今天的旅游有很多不同,但最基本的要素還是很接近的。因此,在討論中國古代的旅游定義時,不能回避《周易》中的旅卦。可以這么說,周易六十四卦,是古代圣賢根據無數歷史經驗總結出的人生不同境遇下的六十四種積極應對范式。如:乾、坤二卦是講君子應該師法自然,像天一樣自強不息,像地一樣厚德載物。咸、恒二卦是講男女戀愛結婚經營家庭的。既濟、未濟二卦是講世間萬事就像男女戀愛后就要結婚,結婚后就會生兒育女,兒女長大了又要重復上輩的故事一樣。因此,一件事剛做完,另一件事又要開始做。這萬事萬物已然和未然的關系就像長江后浪推前浪,永遠不會靜止下來,也很難絕然分開。屯卦是關于創(chuàng)業(yè)階段所應學習的范式。謙卦是關于處理人際關系的范式。旅卦實際就是一個關于人在旅途的行事范式,或者說是關于旅游者所應明白的人生哲學。旅卦由艮卦和離卦組成,下卦為艮卦,上卦為離卦。艮代表山,離代表火,卦象是山上燒火。山上燒火跟旅行的關系參見筆者的《周易·旅卦說》[18]607-610。旅卦的文化背景,當與上古祭祀制度有關。讀《尚書》會發(fā)現書中講到古代的祭祀制度即五載一巡守制度。夏商周三代的古帝王每隔五年要前往各諸侯轄區(qū)去檢查工作,叫巡守。諸侯到天子那里匯報工作,叫述職。那么這種制度跟旅又有什么關系呢?因為古代帝王祭祀天地,都要在選定的高山上筑壇架柴燒火,就跟今天燒香祭神一樣,那時管這種現象叫“柴”。因為只有燃起大火,火光沖天,天地神祗才能感受得到。這是數千年前古人的想法,也是那時節(jié)的文化。因為每五年天子就要外出巡守,時間久了,古人就稱這種“有故而祭”的活動為旅[1]112。明白了上古時代的祭祀文化,才能夠理解為什么周易旅卦的卦象取山上有火這樣的物象做比喻。每次祭祀都要高燒大火,每次祭祀都要到山上去,每次祭祀都要離開常住地進行一番遠游。這就是旅卦卦象以山火取譬的社會學原因。

      “旅”字還有一個義項就是“眾”,也就是很多人的意思。如《詩經》中就有“我?guī)熚衣谩钡木渥?。漢人鄭玄箋注說:“五百人為旅?!盵19]665實際上“旅”字這個義項也與古代帝王巡守的傳統(tǒng)有關。帝王出游,隨行人馬自然不會少。因為安全保衛(wèi)、飲食供給、交通提供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清代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把一個富得流油的江寧織造曹家硬生生拖垮了。雍正皇帝發(fā)覺江寧織造的財務虧空巨大,便抄了他的家,結果除了幾十間空房子外,并沒有發(fā)現更多的財產。明白了這個,就不難理解“旅”字的“眾”之義項。

      后世帝王們祭祀天地,懶得跑遠,懶得登高,就在比較平坦的地方,或者距離京師近一點的地方,建個廟,作為替代品。這就是“望”。如安徽的天柱山就是北岳的望祭替代山,天水市區(qū)的伏羲廟就是卦臺山的伏羲廟的替代地。

      從卦義上說,旅卦這個卦是否卦的變卦。因為否卦是坤下乾上。下卦的第三爻跑到上卦的第五爻位置上去了。這個爻離開了它的本體,屬于變卦。既然脫離了本體,自然就是客體。因此才有“羈旅”“客寄”等內涵。因為是從否卦出來的,壞事固然可以變成好事,但也要看當事人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得如何,如果發(fā)揮得不好就兇,如果發(fā)揮得好就吉。

      古人解《易》,很多人都說這個卦是提醒執(zhí)掌刑法的人要快些審判,不要拖延歲月,禍害犯人。理想的審判犯人的速度應該像山上過火一樣不多停留。這兩者是怎么扯上關系的呢?其實他們說得很有道理。因為“旅皆逆境,莫甚于囚之在獄。獄者不得已設,豈可留滯久淹也?!盵20]404-407人在旅途,遭遇不順,恨不得立刻解脫。人在監(jiān)獄,遭遇桎梏,失去自由,同樣也是恨不得立馬自由。

      六、歷代易學家對旅卦內涵的闡發(fā)

      漢代有一本叫作《周易乾鑿度》的書③,上面記載孔子最初不知道易。偶然遇到“善易者”給他卜了一卦,正巧卜得旅卦??鬃颖阏埥潭椎娜藶樽约航庳裕谑敲靼鬃约弘m然智慧超群,但命里沒有權位,無法實現恢復西周政治的偉大抱負。因此孔子自嘲是喪家犬,說自己是“東西南北之人也”。古人注釋《周易》旅卦,除了引孔子這樣正面的“旅人”論證即使圣賢遭逢亂世也得處處小心的道理,還常常舉出那些負面的“旅人”做例子論證旅卦,比如有人舉夏代的太康、后羿,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齊憫王,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等有恃無恐、極端張揚者最后“亢龍有悔”的故事。正如前面談到的,這是旅卦的廣義闡釋。老子告誡孔子“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就是告誡孔子處世接物應該謹慎行事,不宜張揚顯擺。

      最早研究周易的著作《子夏易傳》說:“旅之為道,不敢妄動。上麗其明,乃可止也。止不妄也。明辨也,不為物疑,故正吉也。旅之為道,貞吉爾后極。旅,小亨。故再云旅非大人不能安其旅。而獲其小亨也?!盵21]81子夏的這段話,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旅道的關鍵是要謹慎做人。人在旅途不能輕舉妄動。卦畫上的離卦有光明的意思。有光明照耀你就可以停止,不要到處亂竄,那樣你就會有麻煩。從前明清通俗小說總是告誡“旅人”太陽快下山時就要趕快找旅館住下來。不要讓當地人對你產生懷疑。因為在農耕時代,人們遵循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guī)矩。民間諺語云:夜晴不是好晴,夜行不是好人。你本來是好人,并不害人,但你夜晚行路,也就給攔路搶劫的土匪提供了方便。攔路搶劫者即使不害你性命,盤纏被搶,旅行計劃受挫,前路茫茫,心情當然不好。所以說旅卦的最高境界就是做人要謹慎,安全第一。之所以說旅行之人只能得到一些小的亨通,因為常人的素養(yǎng)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很難避免自以為是的毛病,很容易驕傲自滿,很容易忘乎所以。而只有達到圣賢境界的人才懂得在旅行途中如何保護自己,如何謙虛謹慎地待人接物。子夏講“喪牛于易”,比較明白曉暢。因為旅卦的宗旨就是告訴人們出門在外要謹慎謙虛,不能招惹是非。

      三國時代的吳國人陸績對旅卦中的山上有火這一卦象解說最為簡潔明快。他說:“火在上,無止。象旅之義。”又解釋初六爻說:“離為火,艮為山。以應火災。焚,自取也。故曰斯其所取災也”[23]195。意思是這山上的火是山火,是自發(fā)地燒起來的,沒有人阻擋它,所以才呼呼地往前跑。以之比喻旅人,也是自己花錢買罪受,怪不得別人。

      宋代易學家馮椅解說“旅瑣瑣,斯其所取災”時明確指出這個卦象是:“負其寶貨于道而有聲之象”[24]50。想想看,包裹里的財寶或者露在外面,或者在里面響,不是在變相提醒別人身上有好東西嗎?如果寶貨被人家搶了或者偷了不是咎由自取嗎?

      明代漳州人何楷對旅卦這樣解釋:“旅,原軍旅之旅。軍之五百人為旅?!姵鰹槁?。寓故又謂在外為旅也。唐孔氏云旅者客寄之名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謂之旅。為卦離上艮下,山止而不遷,猶舍館也?;鹦卸痪樱q行人也。小亨,以小而亨,猶暌言小事吉。非謂所亨者小也。處旅之道,過剛則窒。惟有文明柔順之德則可以致亨,六五是也。陰爻為小,故曰小亨。顧旅必擇主,旅非其地,且得危。故旅必于貞乃吉。所當主者六二是也?!盵25]249他的解釋以山之不動喻旅館,以山火之不停移動比喻旅客,同時也闡明了人在旅途正確的處世哲學,即“惟有文明柔順之德則可以致亨”。

      明代易學大家來知德可以說是對旅卦解析最為透徹的一位。他解釋占詞“小亨”時說:“旅途親寡,勢渙情疏。有亨通之事,亦必微小。故其占為小亨?!彼忉屨荚~“貞吉”時說:“道無往而不在,理無微而可忽。旅途之間,能守此正則吉而亨矣?!彼容^這小亨和貞吉的差別時指出,前者是“占之亨”,后者是“圣人教占者處旅之道也”。旅卦最下面的一個爻“初六旅瑣瑣,斯其所取災”和最上面的一個爻“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后號啕。喪牛于易,兇?!彼忉屨f,這個卦初六和上九兩個爻,一個最低,一個最高,都不是好占。綜合全卦分析,圣人就是為了提醒后世玩易者需要明白:“羈旅之間,柔得中,不取辱;順乎剛,不招禍?!盵26]358這才是旅卦卦德的最精彩的概括。李零先生說旅卦大義是:“講在外投宿,遭遇火災,是個出門遇兇的卦”[27]272。筆者覺得還是來知德等古人對卦義的把握更準確。因為古人設卦目的是教導世人趨吉避兇。若說是個兇卦,一則有悖圣人設卦的本旨,二則跟他自己的旅卦卦爻辭今譯自相矛盾。

      清代學者毛奇齡在《仲氏易》[20]404中說山上發(fā)火,火跟旅游沒有必然聯(lián)系。所以他說孔子解易是從順序上發(fā)覺《周易》旅卦的內蘊的。旅卦的前一卦是豐卦。毛奇齡的時代還沒有旅游學,他對旅游也沒有研究,自然不理解旅游活動即是花錢買享受。他不懂得旅游者是有動機的,因此闡釋旅卦未能說到點子上。和毛奇齡觀點類似的還有民國時期著名的易學家尚秉和。他指出:“旅之卦意,先儒皆以行旅為說。然卦名皆由卦象生?;鹕胶我詾槁茫亢罟资杞砸曰鹪谏缴?,勢難久留,故為旅。如所詁火在山上,不久即滅耳。安見其為行旅?”[28]251侯果即侯行果,乃唐玄宗時著名易學家。曾任國子司業(yè)。玄宗曾云希望找到更懂《周易》的專家,但他發(fā)現沒有人能超過侯果④。這里孔疏就是指孔穎達疏。侯果的著作散失了。但通過清人的輯佚工作,我們知道從唐太宗時期的孔穎達到唐玄宗時期的侯行果,他們兩位都是主張山火燃燒和旅者旅行存在象征關系。這也和孔子弟子子夏,乃至六朝到唐宋的歷代易學家認識一致。這說明在兩千多年的《周易》研究史上,不認同山火為旅人象征的,畢竟為數極少。

      七、孔穎達對旅游的定義

      孔穎達是這樣定義“旅”字的:“旅者,客寄之名,羇旅之稱。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謂之為旅?!盵7]494孔穎達這個定義分別從“客寄之名”“羈旅之稱”和“失其本居而寄他方”三個方面對“旅”字的內涵加以描述。

      《周易》六十四卦都是互相聯(lián)系的一個大系統(tǒng)。比如旅卦就是和前面的豐卦相錯而成的,或者說豐卦和旅卦是一個哲學意義上的對子。豐卦是講當家做主,豐衣足食。開始由盛而衰的卦,旅卦是講作客他鄉(xiāng),難得大好,只能小亨,當事人要處處小心才能避免禍患的道理。這“旅”的定義第一個義項就是旅游,指的是作客他鄉(xiāng)。其次,“羈旅”這個詞的意思是泛指一切跟作客他鄉(xiāng)相聯(lián)系的事物。如道路、旅舍、行旅、飲食、交友、遇盜、生病、思鄉(xiāng)、懷人,等等。總之“羈旅”一詞是人在旅途的統(tǒng)指。古代詩人們的集子里,在對詩歌分類時往往有以羈旅行役作為類別名稱的,用的也是這個意思。如果說前面兩個詞是對旅游這種現象的一個范圍限定的話,那么第三句話就是對旅游本質的概括。

      明代旅行家王思任對旅游做了分類,他說:“予嘗謂官游不韻,士游不服,富游不都,窮游不澤,老游不前,稚游不解,哄游不思,孤游不語,托游不榮,便游不敬,忙游不慊,套游不情,掛游不樂,勢游不甘,買游不遠,賒游不償,燥游不別,趁游不我,幫游不目,苦游不繼,膚游不賞,限游不逍,浪游不律?!盵29]109旅游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不易從理論上加以說明。因此,我們對中國歷代旅行家們所總結的游覽經驗,包括審美經驗,應予特別珍視。

      現代人關于旅游的分類,也是五花八門。如有根據旅游吸引物的性質分的,有根據旅游項目的功能分的,有根據游覽時間長短分的。有根據支付經費多少分的,有根據對旅游者的專業(yè)特長和愛好來分的。但無論哪一種動機的出游者,或者說無論什么類型的旅游者,你的旅游都逃不出“失其本居而寄他方”這個共性的特征。

      孔穎達的這個十分簡潔的定義,包含著以下三層意思:(1)旅游是人類移動生活的代名詞,即人生作客他鄉(xiāng)和寄人籬下一類生活的名稱概括。(2)旅游是人類在自己常居地之外所發(fā)生的移動生活之總稱,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3)旅游就是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把自己像寄存東西一樣寄存在一個又一個陌生的空間之系列活動的總稱。綜合這三層意思,我們完全可以說這條誕生于唐朝初年的旅游定義,迄今為止,它既是中國旅游史上最早關于旅游的定義,也是一條最簡潔的旅游定義。

      注釋:

      ①(隋)天臺智者大師說;(隋)章安灌頂大師文句;(唐)荊溪湛然大師述記;(明)紹覺圣行法師會刊;見《妙法蓮花經文句記》下冊,蘇州靈巖山寺、蘇州弘化社恭印本,第47頁。

      ②“五經正義”指的是經過孔穎達審定的五本經書之統(tǒng)稱,其中包括《周易注疏》《尚書注疏》《毛詩注疏》《周禮注疏》和《春秋左傳注疏》。之所以用正義這樣的稱謂,是為了紀念孔穎達整理審定這五本經書的貢獻。

      ③鄭康成注《乾坤鑿度》附錄:“仲尼,魯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請益于商瞿氏,曰:子有圣智,而無位??鬃悠唬禾煲裁病xP鳥不來,河無圖至。嗚呼!天命之也……五十究易,作十翼?!币姟毒坝∥臏Y閣四庫全書》第53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838-839頁。

      ④“行果者,上谷人,歷國子司業(yè),侍皇太子讀。卒,贈慶王傅。始行果、會真長樂、馮朝隱同進講,朝隱能推索《老》《莊》秘義,會真亦善《老子》,每啟篇,先薰盥乃讀。帝曰:

      ‘我欲更求善易者,然無賢行果。'”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二百,列傳第一百二十五,中華書局1975年版,2012年第10次印刷本,第5702頁。

      猜你喜歡
      孔穎達周易旅游
      唐 孔穎達碑拓片
      中國書法(2023年12期)2023-02-02 15:51:36
      《周易》古經“幽人”詁正
      孔穎達論為政之道中的道德因素
      人文天下(2019年23期)2019-12-22 22:20:49
      碩師鴻儒孔穎達傳略
      時代人物(2019年4期)2019-06-14 05:41:37
      甜甜的“蝴蝶繭”
      衡水歷史名人孔穎達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研究
      旅游
      《周易》與《孫子兵法》
      孫子研究(2016年4期)2016-10-20 02:38:49
      試論《周易》卦體的性質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12
      旅游的最后一天
      尼玛县| 渝北区| 仁寿县| 顺义区| 安顺市| 湘阴县| 抚州市| 瑞昌市| 桃园县| 逊克县| 平利县| 绥宁县| 理塘县| 寿宁县| 读书| 永新县| 清镇市| 高淳县| 贵定县| 新河县| 桐乡市| 昆明市| 西青区| 砀山县| 万年县| 廉江市| 华蓥市| 清苑县| 如皋市| 福建省| 崇义县| 鹤壁市| 卢氏县| 西华县| 宜昌市| 沅江市| 凤山县| 津市市| 香格里拉县| 伊宁市| 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