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婷
【摘要】 目的 探析早期宮頸癌患者采取開腹手術及腹腔鏡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68例早期宮頸癌患者, 遵循雙盲法分組標準分成常規(guī)組(開腹手術)與干預組(腹腔鏡手術), 每組34例。對兩組手術指標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進行比較。結果 干預組手術時間(235.28±40.23)min, 術中出血量(174.56±70.24)ml, 淋巴結清掃數(18.29±3.68)枚, 術后肛門排氣時間(37.41±6.15)h, 下床活動時間(51.02±5.82)h, 住院時間(9.31±1.55)d;常規(guī)組手術時間(218.28±38.23)min, 術中出血量(310.72±66.76)ml, 淋巴結清掃數(17.68±3.54)枚, 術后肛門排氣時間(54.35±7.24)h, 下床活動時間(70.65±10.72)h, 住院時間(12.02±1.03)d。干預組手術時間長于常規(guī)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常規(guī)組, 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常規(guī)組(P<0.05);兩組淋巴結清掃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早期宮頸癌臨床治療中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效果優(yōu)于開腹手術, 手術指標可得到優(yōu)化, 并發(fā)癥少, 對促進病情恢復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 腹腔鏡手術;并發(fā)癥;早期宮頸癌;開腹手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6.015
宮頸癌屬于婦科惡性腫瘤, 臨床中較常見, 好發(fā)于中老年女性群體中, 不僅會影響到女性的身心健康, 還會給其生活質量帶來不良影響。當下臨床治療早期宮頸癌的理想方式為手術治療[1], 但手術治療形式多樣且效果存在差異, 為明確最佳術式, 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現對本院2015年1月~
2017年1月接收的68例早期宮頸癌患者采取兩種不同手術治療的可行性展開研究,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8例
均經臨床診斷明確為早期宮頸癌患者, 遵循雙盲法分組標準將其分為常規(guī)組和干預組, 每組34例。常規(guī)組平均年齡(45.35±5.42)歲;平均病程(3.15±1.85)年;平均體重(62.17±10.75)kg;其中27例鱗癌, 7例腺癌。干預組平均年齡(45.62±5.73)歲;平均病程(3.09±1.64)年;平均體重(62.53±10.64)kg;其中29例鱗癌, 5例腺癌。所選患者均享有知情權, 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入組研究。兩組患者年齡、病程、體重及病理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常規(guī)組實施開腹手術干預。將組織與肌肉逐層切開后實施子宮全切術, 術后將T形引流管放置在患者陰道內, 同時外接引流袋。
干預組實施腹腔鏡手術干預。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 其后將導尿管置入, 并建立人工氣腹, 通過腹腔鏡的輔助作用分離并處理兩側圓韌帶, 將患者骨盆保留, 對輸尿管進行游離, 鈍性分離陰道、宮頸與子宮膀胱間隙周圍組織, 對陰道壁行環(huán)形切口, 取出子宮, 其后沖洗患者陰道, 同時做好縫合與處理。淋巴清掃時需順著患者淋巴管走向, 沿血管方向逐漸開展清掃操作, 將髂總淋巴結閉合, 有效預防術后淋巴囊腫情況的出現, 將切除的淋巴結從陰道內取出, 予以標記, 放置引流管。
1. 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手術情況, 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②觀察記錄兩組術后并發(fā)癥(輸尿管損傷、尿潴留、切口感染、腸梗阻與淋巴囊腫)發(fā)生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干預組手術時間(235.28±
40.23)min, 術中出血量(174.56±70.24)ml, 淋巴結清掃數(18.29±3.68)枚, 術后肛門排氣時間(37.41±6.15)h, 下床活動時間(51.02±5.82)h, 住院時間(9.31±1.55)d;常規(guī)組手術時間(218.28±38.23)min, 術中出血量(310.72±66.76)ml, 淋巴結清掃數(17.68±3.54)枚, 術后肛門排氣時間(54.35±7.24)h, 下床活動時間(70.65±10.72)h, 住院時間(12.02±1.03)d。干預組手術時間長于常規(guī)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常規(guī)組, 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常規(guī)組(P<0.05);兩組淋巴結清掃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常規(guī)組出現1例輸尿管損傷, 1例尿潴留, 1例切口感染, 1例腸梗阻與1例淋巴囊腫,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4.7%;干預組尿潴留2例, 切口感染1例, 淋巴囊腫1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1.8%,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281, P=0.7205>0.05)。
3 討論
當下宮頸癌發(fā)病原因尚未明確, 有資料顯示[2-4], 近年來, 宮頸癌的患病率呈遞增態(tài)勢且趨向于年輕化。臨床以往治療早期宮頸癌時常選用開腹手術治療, 但此種術式存在局限性, 即手術視野暴露不佳、盆腔粘連以及肥胖等因素會對治療的徹底性帶來不良影響, 并且還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到術后傷口愈合, 增加患者痛苦;除此之外, 開腹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大、出血量多等缺陷, 無法促使患者在短期內獲得良好恢復, 影響其生存質量[5-7]。endprint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提升, 腹腔鏡技術得到有效應用, 其在減少術中出血、縮短肛門排氣時間[3]、減少住院時間等方面均有積極作用, 但本次研究發(fā)現腹腔鏡手術時間(235.28±40.23)min多于開腹手術(218.28±38.23)min, 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手術操作者對解剖關系、腹腔鏡操作認識及掌握程度不足有關[3]。干預組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常規(guī)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明干預組采取的術式可行性更高。腹腔鏡手術優(yōu)于開腹手術的原因主要為腹腔鏡手術可于氣腹下進行, 防止擠壓血管, 能夠有效減少出血, 并且腹腔鏡器械分離組織時, 亦能夠同時采取有效及時的止血操作, 防止創(chuàng)面出
血[8-10]。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明這兩種術式安全性一致。
綜上所述, 腹腔鏡技術用于治療早期宮頸癌具有創(chuàng)傷小、符合無菌操作原則等優(yōu)點, 能夠獲得令人滿意的療效, 術后恢復情況佳, 值得作為科學理想的治療方案加大推廣。
參考文獻
[1] 熊菊香, 王沂峰, 陳高文, 等. 改良腹式與全腹腔鏡廣泛宮頸切除術治療早期宮頸癌的比較. 實用婦產科雜志, 2015, 31(4): 310-314.
[2] 權麗麗, 曲麗霞, 張志萍. 腹腔鏡下宮頸癌根治術與開腹手術治療早期宮頸癌的療效對比分析. 河北醫(yī)藥, 2014(19):2939-2941.
[3] 李水云, 曾勇梅, 吳萍, 等. 腹腔鏡下廣泛子宮切除聯(lián)合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治療早期宮頸癌近期療效觀察. 河北醫(yī)學, 2014(7):1086-1089.
[4] 宋豐杰, 劉文杰, 劉凌玉, 等. 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早期宮頸癌的療效及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比較. 實用癌癥雜志, 2015(3):371-373.
[5] 王永清. 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早期宮頸癌的臨床療效比較. 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0, 7(19):60-62.
[6] 林白樺. 腹腔鏡與開腹手術對早期宮頸癌患者療效及生存質量比較研究. 中國內鏡雜志, 2013, 19(5):462-465.
[7] 毛莉, 李波. 腹腔鏡下子宮頸癌根治術治療早期宮頸癌的療效分析.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2, 7(23):20-21.
[8] 劉慧. 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早期宮頸癌療效比較. 山東醫(yī)藥, 2013, 53(46):48-49.
[9] 汪君麗. 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早期宮頸癌臨床比較. 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 2013(10):22-23.
[10] 姚有娣, 王丹鳳. 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早期宮頸癌的近遠期臨床療效比較. 腹腔鏡外科雜志, 2015(12):889-892.
[收稿日期:2017-1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