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宇 毛瑩 陳潔瓊
新生兒疾病篩查是通過采集新生兒足跟血,對先天性、遺傳性疾病的臨床篩查,通過早期發(fā)現,及時的診斷、治療和干預,避免和減少疾病的發(fā)生,降低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的檢查方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和《福建省新生兒疾病篩查實施法》規(guī)定,對出生3~7天的新生兒并充分哺乳,進行篩查由于各種原因如早產兒、低體重兒、正在治療疾病的新生兒、提前出院者等[1],沒有采血者采血的時間不超過出生后20天。新生兒足跟采血所采集到的血液直接關系到標本的準確性,如果采集血標本不合格,不僅需要重新采血增加新生兒的痛苦,還易引起醫(yī)患糾紛,所以提高采血人的采血質量和成功率非常重要。本研究對新生兒足跟采血技術進行改良,通過不斷的實踐和總結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研究選取我院2016年6—12月出生的新生兒共600例,均為出生滿72小時并且攝入6次以上母乳[2],體質量>1 500 g,進行采血。隨機分為觀察組300例,男168例,女132例,年齡3~7天。對照組300例,男160例,女140例,年齡3~7天。兩組新生兒的一般資料如體質量、性別、出生時間,經統(tǒng)計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準備工作 采血人員均為婦產科護士,接受過相關知識和技術培訓。采血前向新生兒家長做好解釋工作,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同意采血。按要求認真填寫采血卡片的內容,并且字跡工整,內容準確。
1.2.2 采血環(huán)境 新生兒采集血標本的室溫為26~28℃,濕度為50%~60%,水溫為38~41℃的沐浴室沐浴后放在操作臺上進行采血[3]。兩組新生兒均在哺乳后1.0~1.5 h,這段時間是采血的最佳時間[4]。
1.2.3 傳統(tǒng)的采血法 將新生兒仰臥在操作臺上,暴露其左腳外踝部。足跟處皮膚用75%乙醇消毒待干,用一次性采血針穿刺足跟內側或外側垂直刺入,深度不大于3 mm。棄去第一滴血后,從第二滴血開始將血液滴在采血卡片上,使其充分滲透至濾紙背面。每個嬰兒采集4個血斑,每個血斑的直徑應>8 mm。采血后用干棉球輕輕按壓止血。
1.2.4 改良采血法 所有的護士采取改良后的采血法采血。首先,將新生兒頭部及軀干用特制的墊子抬到高20°~30°成頭高腳低位,并將新生兒取右側臥位[5]。其次,采血前用手充分按摩足跟或用42℃左右的熱毛巾熱敷足跟5 min 使其充血。再次,采血者雙手輕輕逐步擠壓大腿、小腿至足跟部使足底血液充盈,然后左手食指與中指分開夾住新生兒的左側小腿,左手大拇指緊握住足底腳心,在外踝后方與足底外側緣畫垂直線,足跟處皮膚用75%消毒乙醇,切忌用碘酒消毒皮膚,待乙醇完全揮發(fā)后,采血者用一次性采血針垂直刺入,深約2~3 mm,出針前順時針輕輕旋轉360°,快速拔針。棄去第一滴血后,從第二滴血開始將血液滴在采血卡片上,使其充分滲透至濾紙背面,若采集的血量不夠可以反復擠壓和放松。采血過程應注意濾紙切勿觸及足跟皮膚,避免重復滴血,每個嬰兒采集4個血斑,每個血斑的直徑應>8 mm。最后,用棉球按壓止血。
對兩組采集的血標本不良反應率、一次采血失敗率和不合格率詳細記錄和觀察。(1)采血不良反應:采集過程出現溢奶,經處理后好轉,采血部位出現局部腫脹、瘀斑,24 h 內可以消退者。(2)采集血樣一次成功:采血針一次刺入足跟后,一次將四個合格血斑采集到,需要第二次采血者則視為不成功。(3)合格血斑:一次性采集4個血斑,每個血斑的直徑應>8 mm;血滴自然滲透濾紙正反兩面血斑一致;血斑無污染:血斑無滲血環(huán)為合格標本,否則為不合格。
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1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新生兒采血結果的比較:兩組標本采血不良反應(溢奶、局部皮膚腫脹、瘀斑)發(fā)生率、采血失敗率和標本的不合格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采血的比較
本院經過試驗研究發(fā)現改良組的采血技術明顯高于傳統(tǒng)組,與以下幾點有關。
傳統(tǒng)的采血體位取平臥位,由于新生兒血容量相對集中在軀干,四肢末梢血液循環(huán)差,血液粘稠度高,此方法存在因末梢血容量不足而導致反復穿刺的缺點[6]。將新生兒頭部及軀干用特制的墊子抬到高20~30°成頭高腳低位,并將新生兒取右側臥位。這樣使心臟水平高于下肢,利于下肢血供,同時減少靜脈血回流,也利于胃內的奶汁能順流而下,防止新生兒由于采血時哭鬧及四肢用力導致溢奶帶來不良后果。
傳統(tǒng)的采血法無按摩或熱敷。而改良組采血法,用手充分按摩或用42°左右的熱毛巾熱敷足跟,可以使局部充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使足跟末梢血管擴張,利于采血[7]。采血者的左手食指與中指分開夾住新生兒的左側小腿,阻斷靜脈血回流,增加局部血容量,拇指緊握住足底腳心,使血液充盈于足跟。
改良組在外踝后方與足底外側緣畫垂直線,此線與足底外側緣交界處為穿刺點。根據解剖學特點:大隱靜脈是在足背內側緣,起于足背靜脈網,經內踝前方沿小腿及股的內側緣上升,所以,足的外側緣足較足的內側緣血運豐富。穿刺點為足底淺靜脈收集足皮靜脈網匯入足背外側緣靜脈處,該定位點毛細血管相對豐富,出血快這里的血量豐富,血片滲透強。
用一次性采血針垂直刺入,深約2~3 mm,出針前順時針輕輕旋轉360°,擴大采血的面積。根據皮膚解剖學理論,真皮內含乳頭下以及真皮下部血管叢,這個皮層血管比較多,血液流動穩(wěn)定,可以存儲血液[8]。進針太淺或者部位不準確,會造成血流不暢,擠血困難,血量不足,組織液增多,血片質量下降。使血標本采集能順利完成,應避免用力擠壓而造成的局部水腫及瘀斑發(fā)生,保證了采血的質量。
本研究結果同樣顯示改良后采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采血失敗率和標本的不合格率均低于傳統(tǒng)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隨著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的開展及篩查率的提高,采血技術改良大大降低了血片的不合格率和采血的失敗率,減輕新生兒重復采血的痛苦,提高了家長對護理的滿意度。
[1] 萬滿紅,李菊梅,黃紅英. 采血技術改進方法在新生兒疾病篩查中的臨床應用[J]. 基層醫(yī)學論壇,2015,19(7):911-912.
[2] 金漢珍. 實用新生兒學[M]. 3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60.
[3] 秦海瓊. 新生兒沐浴后足跟采血的效果調查與分析[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5(18):171,163.
[4] 孫美玲,顧芳竹,武天嬌. 淺談新生兒疾病篩查標本采集方法[J].醫(yī)技影像,2014,9(12):107-108.
[5] 周艷和. 新生兒疾病篩查足跟采血法的護理研究進展[J]. 中西醫(yī)結合護理,2016,2(6):217-219.
[6] 范麗娟. 新生兒足跟血采集不同方法的護理[J]. 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14(11):1610-1612.
[7] 程宛,雷燕,張志蘭,等. 改良新生兒足跟采血技術在新生兒疾病篩查采血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 護理研究,2014,21(15):124-125.
[8] 卓貴椰. 改進足跟采血法在新生兒疾病篩查110例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5(1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