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莊新宇
幼兒園教育活動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主動活動的多形式的教育過程,幼兒必須通過自身積極主動的活動,才能獲得必要的經(jīng)驗。教學游戲化是指教師根據(jù)不同主題的教育內(nèi)容,靈活地運用集體、小組、個別活動的形式,以游戲為手段來組織幼兒在游戲中自主學習,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教學策略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及教學目的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或手段。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育內(nèi)容,恰當?shù)剡x用游戲化教學策略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學與游戲不同,它具有相對明確的教學目標,有與《綱要》相適應的教學內(nèi)容,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幼兒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游戲化教學其目的就在于將教學目標適當隱藏,使幼兒在教學活動中有更多游戲般的體驗。如,在進行“歡樂的曲線”教學時,我讓幼兒手持彩帶,隨著音樂有節(jié)奏地舞動,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曲線,并讓幼兒根據(jù)彩帶舞動的情形,記錄不同方向、不同形態(tài)的曲線。然后我以小魚的口吻引出情景:“請小朋友幫我在池塘里畫出清清的河水,長長的水草,還有我愛吃的小蟲子?!苯又層變焊鶕?jù)不同的曲線形態(tài)自由地表現(xiàn)。最后,請幼兒把彩帶的一頭塞在褲腰里扮演小魚,游到每個“池塘”看一看,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家”。整個活動的目標都隱藏滲透在游戲之中,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真實的體驗,在玩樂中得到發(fā)展,并使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充分體現(xiàn)了游戲化教學的特征。
在幼兒園教學實踐中,常常利用創(chuàng)設游戲化的教學情境(隱性的教學環(huán)境)來達到使幼兒主動學、喜歡學的目的。如在大班以發(fā)展幼兒彈跳能力(雙腳跳)為目的的體育活動中,我們?yōu)橛變簞?chuàng)設了一個以“參觀動物園”為主線的新穎、有趣的游戲情境。通過生動的語言幫助幼兒張開想象的翅膀,將他們帶入一個富有想象的空間,讓幼兒創(chuàng)造性地模仿各種小動物。然后讓幼兒在喜歡的音樂伴奏下開始做熱身操,熱身中還不時用“嗨、嗨”的喊聲和“wonderful”的叫聲鼓勵自己。教學活動中,老師設計了小青蛙找家——模仿大象走——模仿鴨子走——青蛙跳荷葉4個環(huán)節(jié),使幼兒初步了解了“雙腳跳”的動作方法:雙腳起跳,雙腳落地,起跳時蹬地擺臂,落地時屈膝緩沖,從而突出了教學的重點,用較短的時間達到了最佳的教學效果。
教學活動游戲化在設計上有兩種策略:一種是整個教學活動就是一個完整的游戲,在規(guī)定的教學時段里可反復進行游戲,如體育游戲“老狼老狼幾點了”、音樂游戲“找小貓”、科學游戲“吹泡泡”;另一種是游戲只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某個特定時間段出現(xiàn),成為教學活動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比如,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活動(謎語本身就具有游戲的性質,而猜謎則是一種游戲活動),也可把游戲用于教學的結束環(huán)節(jié),以鞏固知識或技能。這種設計在結構上比較緊湊,教師主要利用為各領域教學編制的游戲來組織教學活動,以提高游戲化教學的程度。
1.游戲性的語言
通過富有游戲性的語言來組織活動,比如,教師經(jīng)常在組織各種活動時使用這樣一類語言:“今天,老師為小朋友們請來了一個客人——兔寶寶,兔寶寶很想和小朋友們一起做游戲?!?/p>
2.“假想”的游戲方式
在組織活動時,根據(jù)活動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種是對角色的假想,如,教師在組織幼兒活動時經(jīng)常以動物媽媽的身份出現(xiàn),而幼兒則是動物媽媽的好寶寶。另一種是對情節(jié)進行假想,并以此來串聯(lián)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活動中教師通過假想一些情節(jié),吸引幼兒參加活動。如,在體育活動“小熊采果子”中,教師以這樣一段話引入活動:“秋天到了,果園里的水果成熟了。小熊今天要去采果子,但去果園的路特別不好走,要過獨木橋、鉆山洞、爬高山,小熊們準備好了嗎?”接著,讓幼兒自由討論,怎樣以最快、最安全的方式去果園采果子;還有一種是對情境進行假想。在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經(jīng)常會根據(jù)幼兒活動的需要,一會兒把身邊的環(huán)境假想為大海,小魚在大海里游來游去;一會兒又假想為草地,小雞在草地上游戲。這種假想的方式對年齡越小的幼兒運用得越多。在這類活動中,教師較多地利用了表演游戲的因素,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提高了集體活動的教育效果。
3.“做做玩玩”的游戲方式
幼兒利用各種材料自己動手做小實驗或手工制品,并利用這些作品進行游戲。這類活動可以在教師直接指導的集體教學活動中進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到相關活動區(qū),讓幼兒在入園后、離園前、專門的游戲或自由活動時間自主地選擇游戲。這類活動設計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游戲因素,結構上比較松散。
4.“比賽”的游戲方式
我們常常用比賽的形式組織一些體育活動、生活活動,比如,以練習某些動作為目的的鉆爬比賽,培養(yǎng)生活能力的穿脫衣比賽。比賽可以在個人之間進行,也可以在小組之間進行。
創(chuàng)造性游戲對兒童發(fā)展的特殊影響是其他游戲不能替代的,這類游戲的目的隱含在過程中,它對幼兒發(fā)展的影響是一種漸性積淀的過程。由教學活動生成游戲,主要有兩種渠道:一是從文學作品活動中生成游戲,另一種是從社會領域活動中生成游戲。
幼兒常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文學作品中角色、情節(jié)的理解,從而生成新的游戲。這類游戲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動作性較強的角色表演,比如,幼兒學習了《香噴噴的輪子》后,在游戲時常常模仿小老鼠的形象;另一種是情節(jié)性較強、內(nèi)容豐富、角色較多的主題游戲,比如,文學作品《老鼠嫁女》引起了幼兒極大的興趣,于是,圍繞老鼠和貓兩家發(fā)生的故事,幼兒生成了為期兩周的主題游戲。
在社會領域活動中,幼兒常常在教師帶領下參觀社區(qū)環(huán)境,了解社區(qū)周圍的設施,這類教學活動是幼兒生成角色游戲的又一渠道,他們會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以及自己對環(huán)境和角色的理解,在游戲中表現(xiàn)出來。如,睿睿自告奮勇地當上了醫(yī)院“院長”,在看病中他靈活地以物代物讓游戲合理地推進:用舊報紙做X光拍片;用橡皮泥代替膏藥,還異想天開地用固體膠把膏藥黏住;用黃色的紙片代替藥品等,這充分體現(xiàn)了大班幼兒的游戲能力,在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交往、合作、成長!
幼兒園教學游戲化是一個動態(tài)的建構過程,它需要尋求有效的整合策略,使教學和游戲自然、有機地融為一體。
不同的教學活動有著不同的目標要求與內(nèi)容,教學游戲化對教師提出了一個挑戰(zhàn)性的問題:如何根據(jù)不同領域的教育活動選擇恰當?shù)挠螒??只有選擇合適的游戲與教學有機融合,相互滲透,才能真正發(fā)揮游戲的教育功能,體現(xiàn)游戲的價值。
我們要認真學習皮亞杰的《兒童心理理論》,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正確把握各年齡階段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讓幼兒在“最佳時間”內(nèi)掌握關鍵內(nèi)容,努力達成教學游戲化的最終目標。
選擇難度適宜、符合幼兒興趣及幼兒發(fā)展需要的教育內(nèi)容來融入游戲,使幼兒獲得認識上的滿足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強幼兒學習興趣和培養(yǎng)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同時,可以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xiàn)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成為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
游戲與教學雖然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手段,但它們又彼此聯(lián)系、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幼兒園教學游戲化以游戲為手段,把幼兒教育的目標、內(nèi)容、要求、任務隱藏并融于各種游戲之中,使幼兒成為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讓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掌握知識、習得技能。
[1][美]珍妮特·沃斯.學習的革命[M].顧瑞榮,陳標,許靜,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8.
[2]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09.
[3][澳]羅杰斯.課堂行為的有效管理策略[M].蔡艷芳,馬慧,郭燕飛,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