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外婆的那個年代,他們讀的教會學?;蚺?,音樂本身就是必修課;至于家庭條件好的,幾乎人人都會學一樣不同的樂器。如今,我身邊學音樂的朋友、同學差不多都到海外深造了,鼓浪嶼的音樂傳統(tǒng)確實出現(xiàn)了斷層的情況,要想重新傳承它,就必須有人留下來做點什么。
比起八卦樓這棟百年的建筑,風琴博物館的歷史尙屬年輕。2004年旅居澳洲的胡友義先生準備在故鄉(xiāng)鼓浪嶼建一個風琴博物館。與他之前建立的鋼琴博物館不同的是,盡管風琴是西方音樂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樂器,但大部分國人對它卻知之甚少,更是很難將其與鼓浪嶼展開聯(lián)想。然而實際上,鼓浪嶼人認識風琴比鋼琴更早。當傳教士來到鼓浪嶼時,他們將音樂作為傳教的一個切入點,在教堂、興辦的學校里組織唱詩班,教授圣歌。因此對許多老鼓浪嶼人而言,兒時教堂里奏響的風琴是他們接觸西洋音樂的開始,而對胡友義來說,建立這座博物館則是希望“全世界愛好音樂的人們,都帶著朝圣的心,來到我的家鄉(xiāng)鼓浪嶼,欣賞她無與倫比的美麗?!?/p>
如今的風琴博物館內(nèi)展出的風琴皆是胡友義先生多年的收藏,它們種類多樣:既有如手提箱大小的風琴,‘是早期歐洲街頭藝人使用的;也有一架帶鏡子的風琴,既是作為裝飾,同時演奏者可以根據(jù)鏡子反射看到唱詩班的指揮手勢;展館一側(cè)的一臺電力自動風琴,只要接上電源就是一個小型的樂隊,演奏出輕快的樂曲。最引人矚目的還是大廳中央的“諾曼·比爾”,這架高達6米的大家伙由1350根音管組成,依然保留著完好的手搖風箱系統(tǒng),是目前少有的既能用電力鼓風又能用人力鼓風的管風琴。而風琴博物館最終落戶于八卦樓,也是出于“諾曼”的選擇:當時胡友義先生為了能在鼓浪嶼找到放置“諾曼·比爾”的場所而奔波,最后發(fā)現(xiàn)八卦樓穹頂?shù)某叽鐒偤闷ヅ溥@架管風琴的高度,“當時真的非常巧合,(尺寸)再超一點就放不下了。”風琴博物館的館長方思特對我們說道。
由于這樣難得的“緣分”,風琴博物館便搬進了八卦樓,當時的八卦樓還屬于廈門博物館,因此他們算是“借”了一個場館,從此開始了“邊修整、邊辦展”的漫長過程。方思特說:“我們的博物館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建起來,當中也有很多的不確定性,每一步都像是在探險,現(xiàn)在想想其實也是挺有意思的?!?/p>
方思特出生于鼓浪嶼的音樂世家,2007年本來準備出國留學,卻因為一通越洋電話而改變了:“當時胡友義先生從澳洲打電話過來,他很興奮地告訴我,他在波士頓拍下了一架百年名琴,但是他也擔憂這個大家伙要放在哪里,由誰來彈奏。思前想后,他希望我能去學習管風琴這個全新的專業(yè)。他又說自己是到了晚年的時候才回到家鄉(xiāng),為它做一點有意義的事。而我如果能從年輕時就投身家鄉(xiāng)的音樂事業(yè)的話,那也算是一件幸運的事。”方思特回憶道,胡友義先生的一番話打動了她,她意識到身邊學音樂的朋友、同學幾乎都到海外去深造了,鼓浪嶼這邊確實出現(xiàn)了斷層的情況,要想重新傳承它的音樂傳統(tǒng),就必須有人留下來做點什么。
從2007年到2017年,是鼓浪嶼成為國家5A旅游景區(qū)、上島游客記錄不斷刷新以及各種爭議、討論帶來的高關注度的十年,方思特也為了那架百年名琴準備了十年。在2017年的12月17日,她在鼓浪嶼風琴藝術(shù)中心奏響了百年名琴——卡薩翁700號管風琴,正式向世人展現(xiàn)管風琴的動人音律。這十年間她和團隊們延續(xù)著胡友義先生的希冀,不斷完善著風琴博物館的觀展體驗。目前他們正在準備風琴主題公園的展陳大綱,希望能帶給大家更新穎的、更全面的有關風琴文化、音樂的體驗;也希望通過這些管風琴的展現(xiàn)和專業(yè)的演奏和解說,完善一個全方位、多方面風琴文化體系,從而讓鼓浪嶼“音樂之島”的形象更加完整。對他們而言,這也是一條帶領人們?nèi)ジ惺苷鎸嵐睦藥Z的正向的路徑。
作為一直生活在鼓浪嶼的人,你認為在鼓浪嶼上的生活狀態(tài)如何?
我個人的話,因為在風琴博物館工作,所以周一至周五都住在島上,周末除非廈門那邊有事才會過去。一般早上七點多起床,晚上八九點就睡覺了。鼓浪嶼上基本沒有夜生活。(笑)至于一般的鼓浪嶼人,大家的生活還是更悠然自得吧!會早起去散散步,晃悠著去買菜,我們有自己的菜市場,還有漁船出海捕魚,所以那時還有廈門人專程坐船過來買新鮮的魚;午后就在家里打理一下院子的花草,或者養(yǎng)只寵物出門遛一遛。假如你是喜歡熱鬧的城市生活的人,肯定會覺得在這里生活不方便,但如果你就是喜歡這種節(jié)奏,當然就會很自在,這關乎每個人的選擇。
在你看來,鼓浪嶼目前的音樂氛圍如何?
我覺得,首先因為大環(huán)境的轉(zhuǎn)變,你無法一直保持從前的樣子。雖然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的特點,但是我們鼓浪嶼人喜歡音樂,把音樂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的傳統(tǒng)是一直存在的。在我外婆的那個年代,他們讀的教會學?;蚺?,音樂本身就是必修課;至于家庭條件好的,幾乎人人都會學一樣不同的樂器。到了我們這個年代就是變成教育、學業(yè)的一部分。從前,我們常跑到老師家上琴課,偶爾校友同學之間串個門,一起學習、切磋。當時學音樂也算是鼓浪嶼上的一種風潮,音樂學校的同學也是來自不同的家庭,并不僅僅是音樂世家才讓小孩學音樂?,F(xiàn)在街坊鄰里間的交往少了一點,更多的是一種國際化的交流。我們正積極地引進一些國外的音樂家、學者來鼓浪嶼,舉辦一些如四季音樂周、鋼琴節(jié)、國際合唱節(jié)、國際管風琴音樂文化活動這樣的項目。這些合作是隨著鼓浪嶼的知名度提升而來的。
以前的音樂更多是以自娛自樂的形式存在?
對,像鼓浪嶼上的家庭音樂會。我印象中能舉辦家庭音樂會的家庭,家里一般有一個很大的廳,而且必須有鋼琴。一般是家庭成員、好友鄰里,大家都是音樂專業(yè)人士或愛好者,成員們都有一定的水準。演奏的曲目可能跟鼓浪嶼的情調(diào)有關,偏好一些比較浪漫、舒緩的曲子,畢竟大家都是來放松交流的嘛!鼓浪嶼上的家庭音樂會目前其實不太多了。我之前在音樂廳當藝術(shù)總監(jiān)的時候,做了一個“鼓浪嶼家庭音樂會,走進音樂廳”的策劃。一開始找鼓浪嶼島上有舉辦家庭音樂會的人挺困難的,不過后來發(fā)現(xiàn),當你把這些人拉回來之后,他們本身也是很高興的,之前因為一些原因沒辦法聚在一起,這個平臺為他們提供了機會。這也讓一些游客感到意外,發(fā)現(xiàn)原來鼓浪嶼上還是有這種音樂氛圍的。
這幾年鼓浪嶼旅游的發(fā)展對島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
我個人覺得凡事都要有一個平衡點吧。以前是沒有任何門檻和選擇性地去做旅游,肯定是不太符合這座小島的環(huán)境、生活節(jié)奏和品味?,F(xiàn)在“申遺”成功之后,我覺得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得到了控制,比方說進島人數(shù),還有對商家的管控。在我小時候,龍頭路上主要就是文具店、新華書店、百貨公司、食品公司,其實商鋪很齊全,只是后來為了讓更多針對游客的商家進來,太多外來商鋪進入把一些便民的東西遷走了。龍頭路一直以來就是商業(yè)街,發(fā)展商業(yè)沒什么問題,問題是目前主導的商鋪種類過于同質(zhì)化,差不多三五個月就換一批,淘汰率非常高。因為他們并沒有耐心去了解鼓浪嶼究竟是一座什么樣的島,只是借名人效應來投機取巧,根本不能算是文創(chuàng)。
你認為真正能代表鼓浪嶼的文創(chuàng)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首先好的文創(chuàng)應該先沉淀下來,了解鼓浪嶼內(nèi)在的底蘊,不要輕易地去經(jīng)營。比如音樂這塊就是必不可少的,再來就是一些人文的東西。你要從一些老建筑、音樂、文化去挖掘,或者是名人的詩句也好。鼓浪嶼上其實有很多的素材,如果他們能靜下心來去挖掘體會,而不是跟著時下流行走,就不會與鼓浪嶼格格不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