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潤仙
(四川大學,610065)
摩梭人主要分布于寧蒗彝族自治縣瀘沽湖周邊村落,是至今唯一保留著的“母系氏族”社會,實行“阿夏”婚姻,也稱“走婚”。由于一直保留這母權制家庭形式,被稱作 “女兒國”。摩梭是漢稱,其自稱“納”“納日”,1961年國家在民族識別時,將寧蒗等地的摩梭劃歸納西族,將居住在四川省木里、鹽源、鹽邊等地的摩梭劃歸為蒙古族。
寧蒗縣永寧鄉(xiāng)瓦拉比村摩梭人落較為集中,走婚習俗也保留得較為完整,也是傳統(tǒng)民居建筑保持得最好的村子,建筑多采用井干式木楞房形式。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住區(qū)高山林立,木材豐富,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多采用木材、石材和土構筑,四壁用直徑10厘米左右,削皮后的云南松圓木或六棱柱,頭尾兩端砍出卡口,相互銜楔壘摞而成。
在明代景泰朝《云南志》第五卷《永寧府·風俗》載:“ 么些所居,多在半山之中,屋用木板覆之”[1]。明正德《云南志》描述木楞房,“用原木縱橫相架,層而高之,至十許尺,即加櫞桁,覆之以板,石壓其上”[2]。其屋面是用杉木板覆蓋的人字形緩坡屋頂,木板直接覆蓋在木檁上,板上有排水溝,用石頭壓頂來固定。之所以選擇木瓦而不選擇土瓦是因為木瓦就地取材比較方便,另外土瓦在冬季容易被凍裂,而木瓦的抗凍性能要遠遠的大于粘土瓦。
這種房屋特色鮮明:第一,建筑結構材料多采用木材,柔性較好,再加上用榫接作為本構件之間交接的節(jié)點構造形式,用原木壘成的“ 井”字形構造的圍護體系,使得摩梭住居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第二,構造外墻的圓木,削成四棱柱或六棱柱,每條圓木通過削平面無縫銜接,既防風又防寒;第三,井干的圓木伸出的接頭長短不一,靈活而不呆板。木楞房屋外有的帶外廊,有的帶門廊,式樣很多,而且用料簡單,施工簡捷,居之也安全。在建整棟房屋不用一釘一螺,一磚一瓦,卻不漏一滴雨一絲風,有很好的抗震減災之功效,冬暖夏涼。
1936年周汝誠先生至永寧,對木楞房有以下描述:“居室卑陋,無瓦屋,其建筑不用直柱,以圓木四面迭壘之,高丈余,上覆人字形之木板,半間開一道門,以便出入。其四周圍以土垣,中有天井,豎麥架。正房之對面為畜房”?!凹壹覒魬粜问饺缫?,主房皆座北朝南,正面為經堂,大門皆向南,一進大門,便是寬闊的天井,放養(yǎng)雞群和豬群”。
瓦拉別的母系院落基本保持了傳統(tǒng),只是局部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其主體為木楞房,經堂采用土木結構,正房一律蓋黃板,其余建筑均蓋瓦屋頂。木楞房不僅滿足了摩梭人遮風避雨的物質需要,更為他們提供了人際交往、精神寄托的重要場所,是他們表達自己的文化信仰、傳承文化意識的重要符號,獨具特色的形態(tài)布局以及絢麗多彩的民居裝飾藝術,受到周邊文化意識的影響,包含了豐富的文化意蘊。
永寧鄉(xiāng)位于云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北部,是川、滇兩省三縣的交匯處,是一個以摩梭人為主,漢、彝、普米、壯、納西、藏等聚居的高原鄉(xiāng)鎮(zhèn),也是“女兒國”摩梭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為滇、川、藏三省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十分豐富[3]。瓦拉比作為摩梭人聚居,風俗習慣保留較為完善的村落,其傳統(tǒng)民居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建筑風格、形態(tài)建制獨具特色。
摩梭人與納西族有著不解的淵源,自國家有關部門將居住在云南寧蒗等地的摩梭歸為納西族后,兩族交往更加密切[4]?,F(xiàn)存的摩梭民居大體可分為三種:一是傳統(tǒng)母系院落,院落是四合院式,四幢木楞房圍合成一個院井,組成一個四合院,外圍有的用土夯墻加以圍和,內設正房、經房、廂房和門樓。二是夯土結構院落;三是磚木結構新民居。這跟納西族的傳統(tǒng)院落 “四合五井天”四面圍和院落有較多的相似之處。受納西民居布局的影響,傳統(tǒng)摩梭民居正房多坐北朝南,設草樓一樓用來做畜廄,放置農具,二樓多用來做儲藏室,通常會放置收割的玉米稈或脫粒的麥秸給牲口做飼料或鋪墊于圈內保暖。正房是四合院中最為神圣、地位最高的一棟房屋,建造前要請達巴來選址。建成之后,除翻修屋頂上覆蓋的木板之外,不能擅自更改變動[5]。
白族主要居住在地勢平緩的地區(qū),以農業(yè)、種植業(yè)為主要生產方式,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先進的生產力水平。以周邊大理白族為例,他們常年外出經商,經濟基礎雄厚,被稱為“云南的猶太人”,住宅大都富麗華貴,自成特色又兼收并蓄、多元融合。根據(jù)家庭經濟情況的不同,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井天”“走馬轉角樓”和“六合同春”等多種形式。摩梭人現(xiàn)代住居夯土結構院落和非傳統(tǒng)的磚木結構民居多采用白族承重結構,如臺梁式和穿斗式,圍護體系則采用夯土墻、土坯墻、卵石墻和條石墻。夯土墻和土坯墻使用最為廣泛。而在裝飾藝術上,現(xiàn)代摩梭民居裝飾也多采用木雕,富人家通常會請劍川白族的木雕師傅來幫忙制作門窗,采用鏤空格紋的花窗和雕刻有精圖案的木門,圖案多為記性寓意的植物、動物、山水和人物圖案,如仙鶴、蝙蝠、梅花鹿壽星、福星等,噴以光漆,圖案栩栩如生。
摩梭人宗教信仰體系多樣,融合了多種文化元素,如本土宗教、藏傳佛教和漢族的道教[6]。宗教信仰影響著摩梭人的民居形式。摩梭人信仰的宗教有原始宗教、達巴教和喇嘛教,摩梭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因此受到藏族民居文化的影響最為顯著。
2.3.1 裝飾藝術
摩梭人的房屋多以木材為裝飾材料,受藏傳佛教的影響,在裝飾藝術上多具有宗教色彩。屋頂插經幡避邪,還放置凈水瓶,寓意“水能壓火,屋頂放有水瓶,就能避免火災?!痹谡T的門楣上,掛有許多避邪之物,有鷹、弓箭、蜂房、羊角、牛角、鷹爪等。根據(jù)家中的經濟條件,裝飾繁簡不一,經堂一進門,正面為神龕,雕梁畫棟,上供金銅佛像,掛有永寧羅桑益史活佛的照片。在神臺上,擺一列凈水碗,兩面裝飾以花卉及香爐。摩梭人的正房、經堂的裝飾藝術佛教色彩尤為突出。
正房也稱“祖母房”,木楞房形式,是全宅的核心,井干式結構。瓦拉別村摩梭人正方正房呈“回”字形布局,分內院外院,習慣將正房組合成主屋、后室、左室、右室和走廊五個部分。主屋右面的墻上通常設有一排壁櫥,放置茶、酒具以及鹽、糌粑等,壁櫥中央供火神“藏巴拉”,“藏巴拉”為藏族供奉的財神爺。下方是灶臺,旁豎有鍋莊,摩梭人每天吃飯前都會在這里祭祖,平時一日三餐小祭,逢年過節(jié)大祭。再往下則是火塘,火塘的兩側鋪棉麻縫制的草墊或羊毛坐墊,多繡有佛教典故或人物,色彩對比明艷,富麗華貴,莊嚴肅穆。主室中央有兩根中柱,將主室一分為二,右柱為女,左柱為男。舉行成丁典禮時,女孩須在右柱下舉行,男孩須在左柱下舉行??坷镆粋葹橄禄鹛?,靠門一側為上火塘。上火塘高鋪靠墻一角建有一個神龕,上面放著佛像和祭供品。在喪葬儀式中,上火塘一側的高鋪是放置棺槨和供品的地方。右室多用來居住老年男子,后室有一道低矮的木門與主室相連,這里是寄葬死者的地方。
經堂為土木結構建筑,夯土墻體,高兩層,上覆青瓦,以人字坡居多,少數(shù)人家建歇山頂。下房貯存柴草,或住單身男子,或招待客人。上層為喇嘛進行佛事活動的經堂,是母系家庭中最神圣的地方。經堂涂上油漆,以金黃色為主調,瓦拉別基本上每家都有一座經堂,家境貧寒者裝飾陳設簡單。經濟條件好的,陳設高檔,裝修講究。
2.3.2 彩繪藝術
摩梭民居一些人家正房墻上通常繪壁畫,神龕下部喜彩繪獅子、孔雀、寶馬、海螺、蓮花、祥云等。神龕上部屋檐疊起,繪五尊菩薩,形態(tài)端莊,兩側山墻繪有壁畫。西壁繪左手持寶塔,膚色紅潤的西方廣目天王和手持琵琶,膚色黃色的東方持國天王。東壁繪手持寶劍,膚色靛藍的南方增目天王和右手持寶鼬,膚色白色的北方多聞天王。有些人家神龕繪制精美,雕鑿精湛的房檐下繪有一列13尊釋迦佛,面目慈善,儀態(tài)端莊。樓道西壁現(xiàn)存一幅壁畫,呈圓形,直徑1.42米,內容為如意長壽圖,濃墨淡彩,中原繪法,十分罕見。地面鋪富有宗教色彩,表現(xiàn)佛教故事的地毯,天花板時常裝飾有五彩云紋,較納西族傳統(tǒng)民居的樸素優(yōu)雅色調,摩梭人民居的色彩多采用宗教色彩濃厚的紅色、品紅、丹黃、靛藍等,顯得富麗華貴,莊嚴肅穆。經樓內光線幽暗,天花板上與四周墻壁交相呼應,繪制有五顏六色的彩繪,經堂正上方供著藏傳佛教黃教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和歷代達賴、班禪的神像和香燭[7]。
2.3.3 雕刻藝術
摩梭人喜歡建筑雕刻,會選擇一些壁櫥、佛龕、垂花柱、頂棚鑲邊、雀替及床圍等處雕花,圖案及雕飾題材多選用寓意吉祥的動物、植物、文字符號,如源于唐卡的蓮、海螺、做工精美。由于高原地區(qū)多風沙,門窗的雕刻也很講究,既要防風防沙,又要美觀大方?;堑拈T和裙板上均有浮雕裝飾、樓梯、欄桿及檐部都雕飾有佛教中圖案,精美細致。
2.3.4 修建選址
摩梭民居修建時,摩梭人要舉行一系列帶有宗教色彩的負責儀式,如占卜吉日、砍伐木材、奠基儀式、上梁儀式、升火塘儀式等。正房屋頂呈“人”字形,頂部中心齒叉和一面印有祈禱經文的彩色旗子,屋頂后側設有天窗。屋面用衫木板蓋頂,整個四壁用木架支撐[8]。擇地基時一般選擇背山面水風水極佳之地,不占用平坦的耕地。相好地基后,在準備建火塘的地方挖一個坑,從坑中取出一塊石頭送去請活佛或者大喇嘛占卜打卦,如果活佛或者大喇嘛認為地基好,即可以建房蓋屋,反之則必須另選宅基地。擇向也很講究,正門和大門忌諱對陡峭的山脊,懸崖峭壁,山洞,對紅色的山石,山花斑斕的地方和山尖。只能對平緩的山頭,或平緩而彎彎曲曲的山梁,或樹木茂盛的山坳。選擇方向須請村中德高望眾的人來看。蓋新房要請喇嘛算二十八星宿,由達巴算十二屬相,然后確定砍伐木料的吉日。一般選在雞日和猴日,因為雞猴棲息在樹上,這一天砍的房料最吉祥??撤ツ玖嫌幸欢ǖ募竟?jié)性。每年農歷4月至8月,樹木有蟲害,不宜采伐。
新房進火要請喇嘛確定日子。主人準備好豬膘、酒和飯菜。進火儀式在黎明時舉行,請一名屬猴的女子打一桶水從前門而進,同時請一名屬猴的男子從老屋火塘取一把火從后門進來,兩人在下火塘相遇,男子在火塘里燒火,女人倒水入鍋。火塘點燃后,達巴拿起火把,在室內四處烘烤,并往地上潑水,認為這是將房子打掃干凈,迎接主人居住。接著達巴和喇嘛先后念經進火。
中國傳統(tǒng)民居承載著一個地區(qū)的特色文化,表達了特定地域風土人情,并呈現(xiàn)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習性、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在踐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新時代背景下,民居文化作為文化的重要內容,我們必須弘揚民族精神,挖掘、繼承和保護傳統(tǒng)文化,從而加大力度保護傳統(tǒng)的民族民居和民族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