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燕,夏潮紅(南寧兒童康復(fù)中心,廣西南寧 530001)
高血壓常見于60歲及以上老年人[1],是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是導(dǎo)致人類死亡的常見疾?。ㄈ绻谛牟 ⒛X卒中、心力衰竭等)的重要病因和危險因素[2],因此將血壓控制在安全范圍內(nèi)顯得尤其重要。目前,在臨床治療方面尚未研制出根治性藥物,主要以口服降壓藥進行降壓治療[3]。大多數(shù)患者需要終身服用藥物對血壓進行控制[4]。氨氯地平、培哚普利分別為鈣通道阻滯劑和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ACEI)類藥物的代表,均對高血壓所致的靶器官有一定保護作用,但這2種藥物對高血壓靶器官保護效果不一致。高血壓對靶器官的損害不一定完全由壓力損傷導(dǎo)致[5],因此,為了探討本中心門診常用降壓藥物對高血壓患者的降壓效果及對靶器官影響等情況,本研究對氨氯地平和培哚普利單獨使用及聯(lián)合使用進行對比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中心門診治療和管理的高血壓患者62例,平均年齡(65.38±4.12)歲,隨機分為氨氯地平組(25例)、培哚普利組(21例)和氨氯地平聯(lián)合培哚普利組(聯(lián)合組,16例)。診斷標準參照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高血壓聯(lián)盟制定的高血壓診斷標準[5]。排除標準:存在腎功能不全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以及對本研究不支持、配合者。氨氯地平組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齡(63.71±5.62)歲;培哚普利組患者中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齡(61.54±3.78)歲;聯(lián)合組患者中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齡(67.18±6.43)歲。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治療初期,氨氯地平組患者給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江西施美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60314,每片 2.5 mg)每次 5.0 mg,每天 1 次治療,培哚普利組患者給予培哚普利[施維雅(天津)制藥有限公司,批號:2010406,每片 4.0 mg]每次 4.0 mg,每天 1 次。每14天門診監(jiān)測血壓,血壓控制不達標調(diào)整藥量,直至每天最大劑量:氨氯地平每次10.0 mg和培哚普利每次8.0 mg,如果血壓仍不達標,則聯(lián)合使用氨氯地平和培哚普利,直至血壓降至正常范圍內(nèi)。
1.2.2 觀察指標 取各組患者安靜狀態(tài)下測量的3次血壓的平均值觀察血壓達標情況,治療前及治療后1年檢測血肌酐及尿酸水平。
1.3 統(tǒng)計學(xué)處理 應(yīng)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構(gòu)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1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比較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治療后血壓均達標。見表1。
2.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尿酸、肌酐水平比較 三組治療前尿酸、肌酐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治療后1年,三組肌酐水平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聯(lián)合組、氨氯地平組尿酸水平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培哚普利組尿酸水平較治療前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2。
表1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比較(±s,mm Hg)
表1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比較(±s,mm Hg)
注:1 mm Hg=0.133 kPa
組別聯(lián)合組氨氯地平組培哚普利組收縮壓治療前151.67±8.19 147.53±7.93 148.05±7.64治療后1年133.71±3.52 135.92±4.18 126.13±4.66舒張壓治療前85.89±9.35 83.41±9.73 84.59±11.27治療后1年78.90±5.68 79.92±4.97 73.88±5.11
表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尿酸、肌酐水平比較(±s,μmol/L)
表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尿酸、肌酐水平比較(±s,μmol/L)
組別 尿酸 肌酐治療前 治療后1年 P 治療前 治療后1年 P聯(lián)合組氨氯地平組培哚普利組260.83±35.17 279.67±30.14 274.11±32.49 256.59±34.61 0.891 287.69±38.44 0.729 356.66±43.72 <0.01 75.34±29.33 70.22±27.99 79.19±27.52 77.46±19.67 0.937 63.69±18.71 0.851 80.00±21.34 0.843
高血壓是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需要長期用藥控制血壓,通過對血壓的控制,有助于改善腎功能[6]。但有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降壓藥物雖能降低患者血壓,但降壓藥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尿酸排泄,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7]。疾病本身對靶器官的損傷,也會影響尿酸的清除能力。心血管流行病學(xué)研究者普遍認為,血尿酸水平升高是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既要有效控制血壓,又要降低血尿酸水平[7]。苯磺酸氨氯地平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舒張血管平滑肌,起到降壓作用[8]。有研究證實,單藥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除了能控制血壓外,還可有效改善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蛋白尿、尿微量清蛋白與肌酐比值和尿代謝,其機制可能源于氨氯地平對腎小球系膜細胞增殖的影響[6]。另外,苯磺酸氨氯地平對腎小球有保護作用,表現(xiàn)在抑制入球和出球小動脈血管平滑肌的收縮,降低腎小球內(nèi)壓[9],并達到和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阻斷劑類似的保腎效果[10]。培哚普利是第三代的ACEI類藥物,其作用機制如下[3]:(1)通過競爭性地抑制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阻斷血管緊張素Ⅰ轉(zhuǎn)化為血管緊張素Ⅱ;(2)減緩緩激肽降解,提高緩激肽的水平;(3)增加一氧化氮和有血管活性的前列腺素的釋放;(4)能阻斷血管緊張素Ⅰ~Ⅶ的降解,使其水平增加,培哚普利通過以上多種機制起到擴張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等作用,其降壓效果明顯、平穩(wěn)。所以,培哚普利在降壓的同時還可有效地保護高血壓患者的腎臟功能[11]。但在本研究中,苯磺酸氨氯地平與培哚普利聯(lián)合使用,血壓控制平穩(wěn),對尿酸影響小,考慮聯(lián)合使用能改善尿酸清除能力,從而不增加血尿酸水平,而單獨使用培哚普利組的尿酸水平較治療前升高,考慮其原因如下:(1)患者年齡較大,即使無腎臟疾病,腎小球濾過率也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相應(yīng)降低。(2)多數(shù)老年高血壓患者同時服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類藥物,而培哚普利與這些藥物合用,通過降低腎小球濾過,加重腎臟負擔(dān),增強藥物的不良反應(yīng)[12]。因此,在老年人的降壓治療中,不僅要觀察降壓治療效果,并需要觀察藥物不良反應(yīng),在單獨使用培哚普利治療的同時,特別是在聯(lián)合使用阿司匹林等藥物的情況下,還要定期監(jiān)測血尿酸水平,及時發(fā)現(xiàn)尿酸水平的變化,以有利于更合理使用降壓藥物,保證藥物的安全性,有效降壓的同時更好地保護腎功能。
[1]鄭鵬.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療老年收縮期高血壓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23):2801?2802.
[2]錢江,吳超勇,陳傳科.培哚普利與苯磺酸氨氯地平聯(lián)合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的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3):350.
[3]李琚平,牛鎖成.培哚普利對單純性高血壓患者降壓療效探析[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7,33(13):2008?2010.
[4]楊雪梅.固定劑量的培哚普利和氯氯地平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的有效性和耐受性[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0,31(21):45?50.
[5]吳隱雄,鄧金龍,吳東峰,等.氨氯地平與培哚普利對老年高血壓患者靶器官保護作用的對比研究[J].廣西醫(yī)學(xué),2016,38(2):178?182.
[6]鄧菲,洪大情,何強,等.苯磺酸氨氯地平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殘余腎功能的影響[J].重慶醫(yī)學(xué),2015,44(34):4784?4786.
[7]劉琳.厄貝沙坦聯(lián)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療老年糖尿病高血壓合并高尿酸血癥療效觀察 [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6,37(5):146?147.
[8]董永政.老年糖尿病高血壓合并高尿酸血癥采用厄貝沙坦聯(lián)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療的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10(17):182?183.
[9]HAYASHI K,WAKINO S,SUGANO N,et al.Ca2+Channel subtypes and pharmacology in the kidney[J].Circ Res,2007,100(3):342?353.
[10]于歡,陳忻,翟所迪.左旋氨氯地平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腎功能保護作用的 Meta分析[J].中國藥房,2011,22(36):3433?3437.
[11]蘭俊.聯(lián)用硝苯地平控釋片和培哚普利對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6,14(11):110?111.
[12]歐陽小青,蔡德,歐陽亮.培哚普利聯(lián)用阿司匹林致腎功能損害1例[J].中國新藥雜志,2011,20(7):659?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