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平 王 斌 賈偉娟 龔佩珍
?
水稻與大球蓋菇輪作生態(tài)高效生產模式
吳 平 王 斌 賈偉娟 龔佩珍
(平湖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平湖 314200)
介紹水稻與大球蓋菇輪作栽培模式的優(yōu)點及其具體栽培方法。其中,水稻栽培要點有品種選擇,播種,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大球蓋菇栽培的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有培養(yǎng)料配制,鋪料,播菌種,開溝覆土,發(fā)菌期管理,采收及病蟲害防治。
水稻;大球蓋菇;輪作;生態(tài);高效
大球蓋菇()隸屬于擔子菌門、層菌綱、傘菌目、球蓋菇科、球蓋菇屬,別名酒紅大球蓋菇、皺環(huán)球蓋菇、裴氏球蓋菇、皺環(huán)蓋菇。大球蓋菇肉質細嫩,柄脆,色澤鮮艷,味道鮮美,干菇濃香,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享有“山林珍品”的美譽[1]。大球蓋菇栽培方法簡單,原料(稻草等)來源豐富,抗逆性強,產量高、成本低,與水稻輪作,可改良土壤,推進冬閑田的開發(fā)利用,實現(xiàn)穩(wěn)糧增效,生態(tài)、社會、經濟效益顯著。大球蓋菇生產過程中不施用化肥、農藥,產品綠色安全[2]。其菌渣富含有機質和氮、磷、鉀等營養(yǎng)元素,可直接翻耕還田,既減少環(huán)境污染,又培肥土壤。據(jù)調查統(tǒng)計,該模式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產大球蓋菇2 100千克,畝產值12 000元,畝凈利潤5 000元;畝產稻谷(優(yōu)質品牌大米)400 千克,畝產值3 000元,畝凈利潤1 800元;合計全年畝總產值達到15 000元,畝總利潤達到6 800元,是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的好途徑。
水稻品種選用早熟優(yōu)質品種如‘秀水519’ ‘秀水03’等特早熟品種。
6月初直播,種子經藥劑浸種并催芽后直播,每畝播種量為3.5~4千克。
播種至3葉期濕潤灌溉,3葉后淺水促分蘗,視苗情施好分蘗肥。當總苗數(shù)達到目標穗數(shù)的80%時,放水擱田。中后期干干濕濕,間歇灌溉,保持田土沉實,防倒伏。后期施好?;ǚ?,防早衰。
雜草防治在翻耕前7~10天,每畝用30%草甘膦AS或20%草銨膦AS 200~250毫升兌水45千克噴霧。播后10~15天,每畝用53%芐嘧?苯噻酰60克兌水45千克均勻噴霧,施藥后第二天復水。也可結合灌水追肥,將藥拌入適量化肥撒施,保水5~7天。根據(jù)病蟲害發(fā)生實情,重點做好螟蟲、飛虱和紋枯病等的防治,注意選擇安全對口藥劑,具體依照當?shù)亍掇r作物病蟲情報》防治。
9月下旬,當水稻谷粒全部變硬、稻稈上下干黃、2/3的秸稈已經干枯時,采用小型水稻收割機收割。稻草及時曬干、收貯備用。
每畝備足潔凈、無霉變的稻草4 500千克及5%麥麩(粉)、3%木屑、20%礱糠等輔料。
鋪料前菇棚每畝撒施生石灰10千克消毒。6米寬大棚開4畦菇床,按照邊畦菇床中心與大棚邊緣間距85厘米,邊畦與中間畦菇床中心間距140厘米,中間兩畦菇床中心間距150厘米的要求定好畦床中心。8米寬大棚開5畦菇床,按照邊畦菇床中心與大棚邊緣間距100厘米,其余菇床中心間距150厘米的要求定好畦床中心。劃定菇床中心后按照6 米棚床寬90厘米,8米棚床寬100厘米預留菇床位置。鋪料前先翻耕整平菇床底部,再在預留菇床位置均勻鋪放寬80~90厘米(6米棚80厘米,8米棚90厘米)、厚40厘米左右的稻草培養(yǎng)料。
播種前輔料礱糠、木屑提前3天預濕(濕度70%),鋪料前與麥麩等混合備用。
每畝播種0.5千克/袋規(guī)格的大球蓋菇菌種500袋,分兩層播種,第一層菌種播于稻草培養(yǎng)料下5厘米左右。播種時將菌種掰成胡桃肉大小的菌種塊,采用梅花形點播,穴距10~12厘米。第一層菌種播種完畢后再覆蓋礱糠、木屑、麥麩(粉)等輔料混合料,厚3~5厘米;第二層菌種撒播于輔料中,覆土,厚2.5~3厘米;覆土后蓋3厘米厚的散稻草,菇床呈龜背型。
完成菌種播種后,按照菇床寬90~100厘米(6米棚菇床90厘米、8米棚菇床100厘米),溝寬40~60厘米、深30~35厘米的要求利用機械開溝做畦床。開溝時如果土壤干濕適宜,可同時將溝土切碎后均勻覆蓋于畦(床)面,后結合清溝整理覆土層。
10月中旬播種的前期注意防止高溫燒菌,可通過加強通風或加蓋遮陽網降溫。冬季氣溫低于5 ℃時適當加蓋地膜促進菌絲生長。
大球蓋菇播種覆土后進行噴淋處理(大棚內安裝噴頭,6米寬棚裝1排噴頭,噴頭間距1.5米,8米寬棚裝2排噴頭,噴頭間距1.5米),噴淋以畦溝中有水漫出為度。連續(xù)3天,每天噴2~3小時后排出溝內積水。發(fā)菌期間保持菇床上泥土濕潤,每周噴淋1~2次,每次2小時,畦溝內的積水及時排出,兩周后菌絲萌發(fā)就可以停止噴水。含水量適宜情況下,菌絲吃透培養(yǎng)料后,稻草變成淡黃色,質地松軟、濕潤。待菇床上有大量子實體發(fā)生時,加強通風,及時將大棚四周的裙邊掀起,保證棚內通氣良好,促進子實體生長。一般情況下40天可出菇。
采收標準為大球蓋菇子實體菌褶尚未破裂、菌蓋呈鐘形[2]。采后整理分級,根據(jù)市場需求包裝上市,實現(xiàn)優(yōu)質優(yōu)價促增收[2]。
大球蓋菇抗逆性強,易栽培,病蟲害輕,菇床上不需噴施農藥。但在出菇前,偶爾見到鬼傘等競爭性雜菌,蟲害較常見的有螨類、跳蟲、菇蚊、螞蟻、蛞蝓等[3]。病蟲害防治以農業(yè)和物理防治為主:一是使用新鮮干燥的稻草,栽培前讓其在烈日下曝曬2~3天,利用陽光殺滅培養(yǎng)料內的雜菌、蟲卵。二是栽培過程中掌握好培養(yǎng)料的含水量,以利菌絲健壯生長,占據(jù)絕對生長優(yōu)勢。三是若在菌床上發(fā)現(xiàn)雜菌的子實體,應及早拔除。四是對蛞蝓,利用其晴伏雨出的規(guī)律進行人工捕殺,并在菇棚四周噴施10%食鹽水驅趕。
[1] 黃年來.大球蓋菇的分類地位和特征特性[J]. 食用菌, 1995, 17(6): 11.
[2] 馬偉冬, 龔佩珍, 吳平,等.大球蓋菇與水稻輪作模式的配套技術[J].食藥用菌, 2017, 25(3): 203-204.
[3] 佘冬芳, 攀衛(wèi)國, 徐彥軍, 等.大球蓋菇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種子, 2007, 26(1): 84-87.
S646
B
2095-0934(2018)05-3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