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江松
(荊州市婦幼保健院眼科,湖北 荊州 434020)
先天性淚囊炎(neonatal dacryocystitis)也稱為先天性淚囊炎,多由于出生時鼻淚管下端發(fā)育不完全,殘留膜狀物(Hasner瓣)部分或全部遮蓋鼻淚管開口,淚液潴留于淚囊內,繼發(fā)感染形成。在新生兒期,出生3d左右即可出現(xiàn)溢淚癥狀,繼發(fā)感染時擠壓淚囊有粘液膿性分泌物。淚道探通術是臨床最常用的治療方法,我們對本院行淚道探通術的患兒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原因。
先天性淚囊炎489例525眼;男266例,女223例;其中雙眼淚囊炎36例,其余均為單眼。年齡30d~13個月,平均(132.37±46.43)d。6個月齡以內行探通者371例401眼,6個月齡以上探通者118例,124眼。探通一次成功451例478眼,探通2次及以上38例47眼。
患兒平臥,用布單將軀干及四肢包裹起來,類似于蠟燭包,助手兩手掌固定患兒頭部,術眼結膜囊內滴0.4%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行表面麻醉,將連接裝有生理鹽水、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注射器的探通針自下淚點垂直插入淚小管,然后轉向與瞼緣平行的淚小管方向推進,碰到骨壁時,略回退1mm注水,沖出淚囊的分泌物,將探通針向下轉向鼻淚管方向順自然腔道走行,遇阻力時稍用力有突破感時,注水,同時觀察患兒鼻孔流液或有明顯吞咽動作,說明探通成功[1],換粗一號探針進行擴張性探通。如有假道,2d后再從上淚點探通。術后滴托百士滴眼液,3~4次/d,共5d。
489例525眼淚道探通術中,有1例1眼為鼻淚管下段骨性阻塞(淚道造影證實),淚道探通術無效;2例3眼為下淚小管及鼻淚管阻塞,行淚道探通術將下淚小管及鼻淚管探通,術后溢淚癥狀改善,但未痊愈;治愈率為99.23%(521/525)?;純撼霈F(xiàn)并發(fā)癥19眼,占3.6%,其中出現(xiàn)假道2眼(0.38%),下淚點撕裂2眼(0.38%),淚道或鼻腔出血8眼(1.52%)例,眼瞼水腫5眼(0.95%),結膜劃傷2眼(0.38%)。
先天性淚囊炎是新生兒常見眼病,表現(xiàn)為出生后溢淚、分泌物多,呈粘膿性。對于探通最佳時機一般認為半歲以后[2],但張淑紅等報道出生3個月后行淚道探通是最佳時機[3],于剛等研究2~4個月先天性淚嬰兒淚囊炎在手術探通時,發(fā)現(xiàn)淚道中膜性物較薄,淚道沒有長期炎癥造成的多發(fā)粘連及狹窄,手術探通成功率較高[4]。曾敏智等總結1~5個月嬰兒淚囊炎效果最好,一旦確診,短期按摩、淚道沖洗無效者,無論月齡大小都可試行淚道探通[5]。
雖然淚道探通術步驟簡單、手術時間短,但操作不當有可能造成損傷,我們仍應在操作中分析、評估其風險,提高手術成功率。
本組本例中,19例患兒出現(xiàn)并發(fā)癥,占3.6%,分析其原因,總結經驗如下:①手術中的制動非常重要,表面麻醉下手術,患兒頭部的掙扎可造成下淚點進針時撕裂、探針劃傷結膜或角膜,因此,助手對患兒頭部的控制可保證手術者的操作準確順利;②淚點較小的患兒,肉眼下很難看清淚小點,在顯微鏡下擴張淚點更直觀、清晰,避免淚小點撕裂、出血;③為避免形成假道,術中應順應自然腔道行進,垂直下行插入淚囊及鼻淚管,遇到阻力時,可以略用力,下行的過程中會有一個突破感,如不順利時,變換探針方向,試探穿插找到突破口,動作一定要輕柔,禁用蠻力;如已形成假道,應停止操作,2d后再行探通;④有突破感后,探針不要再強行下行,以免損傷鼻粘膜造成鼻出血;⑤擴張下淚小點,選擇合適型號的淚道探針,小于3個月的患兒選擇5號探針,小月齡患兒淚道細,組織嬌嫩,大型號的探針進針阻力較大,容易造成淚小管撕裂;大于6個月的可用7~8號探針;⑥探針應垂直進入淚點,再轉向,順下淚道行進,斜插進入,容易造成下淚點劈裂,探針進入后邊進邊注水,可以將淚道中的分泌物沖出,減少探針下行造成的感染,同時可以知道淚道的哪個部位阻塞。⑦隨年齡增長,炎癥反復刺激,膜性阻塞物增厚,頭部固定難度加大,大月齡患兒手術并發(fā)癥隨年齡增大而增加,月齡小的患兒成功率相對大月齡兒高,手術并發(fā)癥少。
淚道探通術雖然是先天性淚囊炎最常規(guī)、易行的手術,但其風險性也不容忽視。熟練掌握淚道解剖及探通技術,選擇合適手術時機,術者耐心細致,不斷總結經驗,才能防止并發(fā)癥發(fā)生,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