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德安,卜長莉
(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吉林長春,130022)
社會工作被認為是一種利他主義的活動,王思斌認為,從社會工作者角度來看,社會工作最本質(zhì)的特征就是利他主義的社會互動。[1]同時,高鑒國認為社會工作者堅持“服務對象利益至上”原則,也就必然信守“利他主義”的價值理念。[2]29可以看出,學者們都普遍認為“利他”是社會工作價值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些學者從理論著手,認為雖然存在很多不利觀點,利他主義仍然是人性的一部分。[3]王思斌談到利他主義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并認為中國“差序格局”下的人際關(guān)系使得利他行為呈現(xiàn)多種多樣的方式,[1]但并沒有進行分析。李柏洲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是現(xiàn)階段中國利他行為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4]費孝通晚年提倡要從人文的視角對中國本土的若干概念進行深入研究,例如,“心”“我”這樣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應用但并沒有被深入考察的概念。[5]“利他”作為社會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理應對其進行本土化探究。
利他是社會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早在1915年全美慈善與矯治大會上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Abraham Flexner)的質(zhì)疑性發(fā)言“社會工作是一個專業(yè)么?”中就提到,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專業(yè)必須具備的六個標準之一中就有“專業(yè)日益呈現(xiàn)動機上的利他性?!保?]可以看出,當時學者們認為“利他”應當是動機上的利他。
美國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1996年通過的《倫理守則》(經(jīng)過1999年和2008年修訂)將社會工作的核心價值確定為:服務,社會公正,個人尊嚴和價值,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正直和能力。[2]29雖然并沒有提出“利他”并對其進行一個完整的定義,但是,其整個倫理守則和核心概念都深深地滲透著“利他”的理念追求。筆者將《倫理守則》的利他思想總結(jié)如下:其一,無私利他,主張奉獻精神。在對社會工作核心價值中的服務作解釋時,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社會工作者應超越個人利益來提供對他人的服務。社會工作者被鼓勵在不期望相當?shù)慕?jīng)濟回報下,自愿地奉獻他們部分的專業(yè)技能(免費服務)?!保?]276這樣的無私利他強調(diào)奉獻精神。其二,輕視個人利益,重視動機上的利他。在對案主的倫理標準中提到“社會工作者的首要責任是促進案主福祉。一般而言,案主的利益是最優(yōu)先的?!痹谏鐣ぷ髡邔ι鐣ぷ鲗I(yè)的倫理責任中“發(fā)生沖突中,應知會參與者并采取以參與者利益為優(yōu)先的態(tài)度解決問題?!保?]279其中的這些理念都重視以他人的“利益”為出發(fā)點,這種“利他”首先是目的上的。其三,無差別地利他。在社會工作者對廣大社會的倫理責任中“社會工作者參與社會和政治行動,確保所有人民都能公平地得到所需要的資源、就業(yè)機會、服務和機會?!保?]283以及它所主張的整體性的福利,都是一種無差別的“利他”,并不存在親疏遠近關(guān)系。
Roy Lubove(1965)把社會工作者稱為“職業(yè)的利他主義者”。[2]289這種利他是將“利他”的政策通過職業(yè)而使得大多數(shù)人受惠,這種利他是無差別的利他,是無私的利他。Jerome C·Wakefield認為利他主義是社會工作使命的基石,社會工作的“利他”使命在于維護底線的正義,同時維護了以人為本的信念以及人們對生活和工作的熱情。[3]可以看出Jerome C·Wakefield所主張的社會工作中的“利他”也是一種整體格局上的利他,通過“利他”維護底線的正義,而底線的正義也是利他的。
從上述對社會工作“利他”的探討中,“利他”作為社會工作中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在被人們廣泛接受的同時并沒有進行深入地分析和討論,就像杰羅姆·韋克菲爾德所說,“社會工作學者一直以來忽視利他主義,然而對那些幫助弱者的職業(yè)來說,利他主義應該成為他們關(guān)心的中心問題。”[3]而從西方“利他”思想的淵源來了解社會工作中的“利他”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社會工作的“利他”思想來源于哪呢?或者說西方“利他”思想的淵源是什么呢?
要了解西方社會工作的利他思想的淵源就要了解西方的利他思想,西方利他思想可以分為神學利他主義和科學利他主義。神學利他主義主要是基督教倫理觀,基督教的利他源于其“博愛的精神”,這是一種無差別的愛,由這種“愛”衍生出來的“利他”是一種無條件的利他,即無條件愛他人,利他人。[7]這也正是基督教的道德總原則“愛”,“愛”就是無私利他,因此,基督教利他思想可以總結(jié)為無差別的利他。
科學利他主義的集大成者為康德。[8]康德的利他思想可以總結(jié)如下:其一,利他的目的是自律,完善自身人格??档乱策@樣寫道:“道德法則……開始于我的無形的自我,我的人格……借我的人格,把作為一個靈物看的我的價值無限提高了。”[9]其二,無私利他,為別人謀福利。阿爾森·古留加指出,康德的“義務的公式就是為別人謀福利”[10]其三,嚴苛的利他原則,利他應該出于責任之心??档路穸ㄒl(fā)無私利人的同情心、報恩心、愛人之心等動因,統(tǒng)稱其為“愛好”,這是“感性”的而不是“規(guī)律”,從某種情感和嗜好……并不能引申出規(guī)律。[11]能引申出行為必然規(guī)律的東西,只有完善自我品德之心,亦即對道德的敬重心。他認為責任、無私利人絕不可能引發(fā)于愛好。應當秉著對道德法則的敬重而實現(xiàn)“理性”的利他。
可以說,西方的利他思想形式多樣,內(nèi)涵豐富,而社會工作作為“利他”主義的活動,其“利他”思想也可以從中找出線索。從上面對社會工作的利他分析可以了解到,社會工作中的利他思想的基礎(chǔ)主要來源于西方基督教的利他主義和科學利他主義,而早期利他主義對社會利益的強調(diào)也對于社會工作的“利他”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
不同于西方社會工作,國內(nèi)社會工作價值觀的研究開始較晚,也并沒有形成本土的社會工作價值觀,而對社會工作“利他”原則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個別學者的研究上。但不可否認的是,社會工作中的“利他”原則已經(jīng)被大多數(shù)學者接受,成為社會工作的價值原則之一。
國內(nèi)對社會工作“利他”內(nèi)涵最早進行分析的是王思斌教授,他認為社會工作是利他主義的社會互動。[1]而他對社會工作的定義“社會工作是以利他主義價值觀為指導,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chǔ),運用科學方法助人的服務活動”也被人們廣泛接受。[12]可以看出,王思斌從動態(tài)的層面對利他原則進行了挖掘。而郭景萍認為社會工作的“利他”是制度上的利他。社會工作利他行為是有組織的集體行為,她認為社會工作的利他行為并不直接來源于社會工作者的個人動機,而是受到社會制度的制約。[13]她從靜態(tài)角度對社會工作價值觀進行了闡述。
同時,在社會工作利他進入中國本土的過程中,也衍生出了新的內(nèi)涵,例如王思斌認為社會工作的“利他”并不是無私利他,社會工作者可以存在自身的利益。[1]這與西方社會工作單純強調(diào)無私利他不同。中國學者逐漸從多個層面來研究社會工作的利他原則。那么,中國社會工作的利他原則的基礎(chǔ)和思想淵源來自哪里呢?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可以發(fā)掘出非常多的“利他”思想內(nèi)涵,從孔子的“仁”的思想的提出,到費孝通老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多種利他形式與思想內(nèi)涵交錯,中國人也有著自己的利他觀。
1.儒家“仁”之利他與“內(nèi)圣外王”之利他
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中的殺生成仁,[14]以及“仁者愛人”等思想,毫無疑問,都是利他的思想。這一點朱熹說得很清楚:“公而無私便是仁。”[15]那么,為什么會有“仁”的這種思想呢?
孔子這種“仁”的思想來源于人的道德情感與非道德情感。道德的情感就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道德需要,進而演化為孔子思想的一個核心,即“內(nèi)圣外王”學說:為了完善自我品德而內(nèi)圣,便必須無私利人而外王;只有無私利人而外王,才能完善自我道德品質(zhì)而內(nèi)圣,因此,圣人必是王者,也就是說,圣人必須積極地參與外在世界。”[16]這種參與外部世界通過“外王”,即“利他”而實現(xiàn),“利他”也是成為圣人的一個必要途徑。非道德的情感就是不經(jīng)教化就可以出現(xiàn)的自然情感,這種自然感情源于人的同理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這一點很好的體現(xiàn)。[17]因此,儒家的利他思想可以總結(jié)為兩點,一是從完善自我品質(zhì)以實現(xiàn)內(nèi)圣外王的“利他”,二是人與生俱來的“利他”。第一種利他思想用來約束圣人或者說是儒家學者,通過學習圣人而完善自我,幫助他人。而第二種利他思想用來約束所有人,但主要是用來約束普通人,希望普通人也能夠?qū)崿F(xiàn)利他。
2.道家“大利”之利他
相比于儒家的“利他”而言,道家講“利他”是一種宏觀層次的利他?!独献印返?9章講“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實即強調(diào)“常無私心”?!肚f子·應帝王》講“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無容私”實即“無容私心”“無容私利”。道家以為不講私利、小利,才能實現(xiàn)公利、大利,才能實現(xiàn)“天下治”。[18]《老子》第8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睆娬{(diào)“利萬物”,強調(diào)“利天下”。[18]老子的“利他”不同于孔子的“利他”,孔子從微觀層次講利他,“殺生成仁”都是一些具體的做法,而老子則從宏觀層次講利他,強調(diào)去除“私”,強調(diào)“大利”,最終實現(xiàn)“利天下”。“利天下”則是“利他”,“利他”也是“利天下”,這種利他通過“無為”而實現(xiàn),即不講小利,講大利,而利他則是實現(xiàn)天下之利,實現(xiàn)大利,因此要超越個人之私利,超越世俗之功利。與中國社會工作主張整體格局上的利他相似,道家強調(diào)的利他也是為了“大利”,為了人類的福祉。
3.墨子“兼愛”之利他
墨子的思想可以概括為兼愛非攻,其中兼愛思想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兼愛從主體上講是同時愛所有的人,從客觀上講是一切人都相愛。墨子認為與“兼”相反的是“別”,就是不愛別人,也不與其他人“交相愛”。在墨子看來,“兼之所生”是“天下之大利”,而“別之所生”則是“天下之大害”,[19]這種“兼愛”的思想是墨子“利他”思想的源泉,因為兼愛,所以利他。墨子的這種“利他”不同于孔子的“利他”,是一種無差別的利他,有利所有人。
4.費孝通以“己”為中心的利他
這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利他”也可以從費老先生的差序格局中得到解釋?!耙约簽橹行?,像石頭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lián)系成的社會關(guān)系,不是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啊骸鳛橹行牡睦@并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20]“己”概念,作為社會結(jié)構(gòu)意義上的分析單位,表示它是社會實體,是社會結(jié)構(gòu)的最小單位;然而,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己”實體不是獨立的個體、個人或自己,而是被“家族和血緣”裹著,是從屬于家庭的社會個體。[21]當人們根據(jù)“己”來實施利他行為,對于自己的家庭,或者有血緣關(guān)系或者與“己”有關(guān)的事情,人們往往愿意“利他”,這種利他是一種以“己”為中心,從內(nèi)而外地利他。這也與西方社會工作中的“利他”有所區(qū)別。
何雪松認為應當從中國思想資源中尋求智慧,促進社會工作的發(fā)展。[5]無疑,對中西方社會工作“利他”原則進行對比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可以從利他的層次、動機和程度上分析中西方社會工作“利他”原則的不同,發(fā)現(xiàn)其差別。
第一,從利他的層次上來看,西方社會工作的利他強調(diào)的是從整體格局上的利他,關(guān)注的是宏觀上的利益即利他關(guān)注的是全人類的利益,正如美國社會工作守則所說“社會工作者應促進本土社會及全球的整體福祉。”[2]276這一點可以從西方基督教中強調(diào)博愛中得到解釋;同時,西方福利思想中主張為全人類的共同福祉也是這一思想的來源。而中國社會工作強調(diào)的利他也是整體格局上的利他,社會工作將利他作為其價值核心,社會工作不僅是幫助他人,也是制度上的利他,這些可以從道家思想主張“大利”中得到解釋。道家強調(diào)“利天下,利萬物”說的就是這一點,在注重全人類的利益上,中西方社會工作的“利他”理念是相同的。
第二,從利他的動機上來講,西方社會工作強調(diào)主觀目的上的利他,即無私利他,這從基督教的“愛”的思想,愛他人甚至自己的敵人以及康德的思想“道德公式就是為別人謀福利”中可以了解其淵源。這種利他是排除私心的利他,《美國社會工作倫理守則》中強調(diào)超越個人利益為他人服務說的也是這一點,然而,在西方社會工作進入中國本土實踐中時,社會工作“利他”也關(guān)注個人利益,并不是單純強調(diào)無私利他,王思斌就強調(diào)社會工作應當關(guān)注個人的利益,[1]這不僅是由于我們社會現(xiàn)實情況的影響,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認為利他是為了“內(nèi)圣外王”,實現(xiàn)自己的道德追求,這是中國社會工作關(guān)注自身利益的原因所在。
第三,從利他的程度上講,西方社會工作的“利他”主張的是一種無差別的利他,即社會工作的利他是沒有差別的,是對所有人的,并沒有遠近親疏之分。從神學利他中的“愛所有人甚至自己的仇人”中可以深刻地看到這一點,有研究指出,近現(xiàn)代強調(diào)“利他”,強調(diào)愛所有人,無差別地利他是對資產(chǎn)階級興起而帶來的強調(diào)個人主義和私利的一種批判和反思。[22]而社會工作也是伴隨著這種批判和反思而發(fā)展壯大的,就如《美國社會工作倫理守則》所講的“社會工作的首要使命就是實現(xiàn)全人類的福祉?!保?3]而比斯臺克也強調(diào)每個人的全面發(fā)展。[24]在此意義上,每個人都是有著同等的需要,應當被同等地滿足,社會工作的“利他”也應當是對所有人的,沒有差別的。在西方社會工作進入中國本土的過程中,也一直強調(diào)這種無差別的利他,而在中國傳統(tǒng)利他思想中也可以找到其淵源,墨家的“兼愛非攻”思想,應當“交相愛”“兼之所生”,這便是一種無差別的利他,愛所有人,所有人都相愛。但是,社會工作在本土實踐中需要的突出的服務困境就是入戶服務挑戰(zhàn)。[25]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多數(shù)服務對象并不兼愛,并不愿相信無差別的利他,他們相信的是一種有差別的利他,即孔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費孝通老先生強調(diào)的以“己”為中心的差序格局。人們并不認為社會工作者是來專門為自己提供服務的,專門無私利他的。
陳濤在對社會工作的專業(yè)使命進行闡釋時談到,后現(xiàn)代視角下的社會工作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就是“多樣性”和“構(gòu)成性”,他認為社會工作的理論和實踐都應該是多樣的,這種多樣性一起構(gòu)成了社會工作。[26]可以這樣理解,現(xiàn)代社會工作的價值倫理和價值原則應當包含多種多樣的構(gòu)成與多種多樣的要素,因此,社會工作在中國本土扎根的同時,其中的利他原則不僅包含西方社會工作中的“利他”思想,也應當包含中國傳統(tǒng)中“利他”的思想。而對兩者進行比較研究無疑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社會工作中的“利他”并更好地對其運用,促進社會工作的價值觀的多樣構(gòu)成。中國社會工作應當吸取西方社會工作的經(jīng)驗,在強調(diào)為全人類利益服務的同時,也應當關(guān)注個人、自身的利益,而對于中國本土存在的有差別的“利他”,應當辯證地看待,從而促進社會工作更好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