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城市”與“鄉(xiāng)村”:從《白狗秋千架》到《暖》的空間遷延*

      2018-03-19 13:39:50
      關鍵詞:秋千架白狗城里人

      劉 海

      (貴州師范大學 文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01)

      曾幾何時,我們還處在農(nóng)業(yè)大國的歷史時期,我們的新聞媒體密切地關注并報道著春耕、夏收、秋播、冬灌,我們試圖借助各種措施改變農(nóng)村、農(nóng)業(yè)、農(nóng)民等三農(nóng)問題。現(xiàn)如今,三十多年的改革歷程與城市化發(fā)展,在改變我們的生活的同時,也在改變著我們的觀念。這些年,我們的報紙、媒體開始探討如何進一步推進城市化、如何引農(nóng)民進城、如何通過城市的發(fā)展解決農(nóng)村問題。在這三十多年的政治話語中,“城市”漸漸變成了“主語”,“鄉(xiāng)村”慢慢地變成了“鄉(xiāng)愁”。但是,當“我”作為故事敘述的主體時,無論是小說文本《白狗秋千架》,還是電影文本《暖》;無論是“鄉(xiāng)村”面向“城市”的“接種”,還是“城市”面向“鄉(xiāng)村”的“懺悔”,橫貫其中的強勢話語始終是“城市”,它作為穩(wěn)固不變的“主語”,主導了兩部文本的敘述節(jié)奏與故事導向。

      一、“城市”對“鄉(xiāng)村”的拯救

      在國內文學界,莫言如今的名聲無人能及。這要感謝他的文學,尤其要感謝諾貝爾文學獎。這位自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以系列鄉(xiāng)土小說崛起于文壇的先鋒作家,在其文學世界里充滿著“懷鄉(xiāng)”以及“怨鄉(xiāng)”的復雜情感,塑造了一系列關于“高密東北鄉(xiāng)”的人和事,他們淳樸、粗獷與野蠻,以及混合著生生不息的原始生命力。但是,人們在過多地關注莫言的“紅高粱”系列及其魔幻現(xiàn)實主義手法的同時,卻忽視了還有其他一些作品值得反復玩味。例如,《白狗秋千架》,這部因電影《暖》而重新受人重視的短篇小說。當我們用“城市”與“鄉(xiāng)村”的兩套話語來解讀這部作品時,就會發(fā)現(xiàn)其與電影文本不一樣的味道。

      在《白狗秋千架》里,作為第一人稱的敘述者“我”,首先確立的一個身份,就是離鄉(xiāng)十年而不愿歸來的“城里人”。求學離鄉(xiāng)、父母搬遷至外省,與故鄉(xiāng)已是了無牽掛的外來者,但因父母情系故鄉(xiāng)而決意回鄉(xiāng)。十年之后的歸來,看到的是“高密東北鄉(xiāng)”黃黃的塵土、石橋、褐色的田間土路、冰爽溫和的東南風和輕輕搖擺的高粱梢頭,這就是“故鄉(xiāng)”的自然景致。對于一個拎著“旅行袋”的城里人而言,這種田園風光的景象固然是很美的,就像他違心地向“暖”訴說的,“我很想家,不但想家鄉(xiāng)的人,還想家鄉(xiāng)的小河、石橋、田野、田野里的紅高粱、清閑的空氣、婉轉的鳥啼……”[1]這是一個來鄉(xiāng)村短途旅行的“城市人”的眼睛里的“鄉(xiāng)村”。但是,在“暖”和其他鄉(xiāng)民們的眼里,“這破地方”、“這破橋”,還有像蒸籠一樣悶熱的高粱地有什么“好想的”,它本身的色彩與十年前一樣的樸素、原始、破敗,毫無美感可言。接下來出場的人物“暖”,與“我”這個欣賞風景的“城里人”而言,則扮演著一個徹徹底底的“鄉(xiāng)下人”的角色。她的藍褂子、黑褲子、烏腳桿子黃膠鞋、圓領爛汗衫以及背著一大捆高粱葉子蹣跚移動的步態(tài),還有她臉上的灰垢、一道道汗水流下的痕跡、肥大下垂的乳房、因殘疾而凄涼古怪的表情、不知羞恥的擦拭汗水、一胎三仔的生育方式,等等。面對這些,“我缺乏誠實地笑著”。而在對“暖”的形象與神態(tài)進行了細致的描寫之后,筆者將“我”的信息對比性地呈現(xiàn)出來。“我”不僅拎著“旅行袋”、穿著讓鄉(xiāng)里人扎眼的“牛仔褲”,還是從北京回來的“大學講師”,而且在大家都有了自行車的時候,我更愿意走路。

      “我不想騎車,當了幾年知識分子,當出幾套痔瘡,還是走路好。八叔說:念書可見也不是件太好的事,七病八災不說,人還瘋瘋癲癲的。你說你去她家干什么子,瞎的瞎,啞的啞,也不怕村里人笑話你。魚找魚,蝦找蝦,不要低了自己的身份啊!我說八叔我不和您爭執(zhí),我扔了二十數(shù)三十的人啦,心里有數(shù)。八叔悻悻地忙自己的事去了,不來管我?!盵1]229

      小說不僅寫“暖”的殘疾、苦難與丑陋,還寫到她破爛的家、粗俗且野蠻的丈夫。尤其是她的丈夫那“滿腮黃胡子”、“兩只黃眼珠”、“惡狠狠的目光”、“歪歪地撇起的嘴巴”、“瘋狂的表情”、下流的手勢動作,甚至他們的三個小孩也是丑陋的。在小說文本的敘述過程中,“暖”與這個雖生于故鄉(xiāng)但從北京歸來的“我”而言,形成了“鄉(xiāng)村”與“城市”的雙向隱喻。整個故事文本采取了“暖”與“我”、過去與現(xiàn)在、“鄉(xiāng)村”與“城市”三者疊合的雙線并進模式進行交叉敘述,并在“暖”與“我”的交叉敘述中呈現(xiàn)“鄉(xiāng)村”的苦難、丑陋、破敗與愚昧,就像“暖”所嫁給的那個男人,充滿了質樸的野性力量。為什么作者一定要給“暖”配這樣一個丑陋的丈夫,文中通過“我”道出了其中的寫作邏輯:“獨眼嫁啞巴,彎刀對著瓢切菜,按說也并不委屈著哪一個”。即只有如此相配,才符合生活的邏輯。更為重要的是,它讓人種的等級差異更加明顯,也使得“接種”的情節(jié)更加充分合理。尤其有一段對話,呈現(xiàn)出了“我”與“暖”的身份差異以及這種差異之間的對抗:

      “噢,興你們活就不興我們活?吃米的要活,吃糠的也要活;高級的要活,低級的也要活?!?/p>

      “你怎么成了這樣?”我說,“誰是高級?誰是低級?”

      “你不就挺高級的嗎?大學講師!”

      我面紅耳熱,訥訥無言,一時覺得難以忍受這窩囊氣,搜尋著刻薄詞兒想反譏,又一想,罷了。我提起旅行袋,干癟地笑著,說:“我可能住到我八叔家,你有空兒就來吧?!盵1]227-228

      這個時候的“我”,在故事的情節(jié)推進中,越來越突顯出強勢的力量。從文本的交待來看,在“我”敘述的故事里,最可恨的不是因小時候我的貪玩給“暖”造成的殘疾,而是那個負心的“蔡隊長”竊取了“暖”的芳心卻又遺棄了她。而“我”與“暖”的姑侄關系,僅是兒時的亂叫以及略帶幾分親近的曖昧。然一別十年后的今天再次相見時,“已經(jīng)無滋味了”。那么,“我”為什么還要自降身份去拜訪她?去敘舊情嗎?不是。唯一的解釋就是為小說最后的“接種”做鋪墊,故而通過“我”的拜訪拉近人物之間的關系。

      當“暖”因“我”的到訪而細作打扮之后,作為“城里人”的“我”,作者給出了這樣的描述:“我的心為她良苦的心感到憂傷,我用低調觀察著人生,心弦纖細如絲,明察秋毫,并自然地顫栗。”[1]這是一個多么具有“知識分子”腔調的高調獨白呀。面對這個從北京來的“城里人”,“鄉(xiāng)下人”滿是對知識分子的敬畏。尤其是在“旅行袋”、“牛仔褲”、“鋼筆”、“?;铡薄ⅰ皶?、“手表”、“高級糖”、“折疊傘”等等,這一系列代表“文明”、“進步”、“時尚”器物的映襯下,“我”作為“城里人”的身份優(yōu)勢明顯地凸現(xiàn)出來。而這些東西進一步喻指了“我”的身體或者“種子”的優(yōu)良。相對于“暖”及她的男人,淳樸、原始、野蠻的生活狀態(tài)投射出的卻是“鄉(xiāng)村生活”的面相。

      在這樣的敘述中,“我”始終是一個強勢的敘述者,在此種情境下,曾經(jīng)的“心上人”最后渴望獲得一個生活下去的希望,渴望“我”——這個優(yōu)良的種——能夠給她的生活帶來希望,為她的子宮種下一個能夠“說話”的種子。就故事本身而言,這種違背人倫的野合極為愚昧、野蠻,卻不失人性的真實。當然,這次由“鄉(xiāng)村”向“城市”的“接種”行為是否實現(xiàn),作者在結尾處給讀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余地。但有意思的是,一個會“說話”的孩子,一種能夠掌握語言的能力,無疑成為人類文明的象征,它預示了文明對于野蠻、愚昧的改造。或許,它冥冥中暗含著中國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逐漸走向“城市”的現(xiàn)代性歷程,盡管當時的莫言并不一定有這樣的創(chuàng)作含義。

      二、“城市”向“鄉(xiāng)村”的懺悔

      原創(chuàng)于1984年的小說《白狗秋千架》,在2003年遇到“第五代半”導演霍建起的時候,它的文本意義發(fā)生了歷史性的改變。導演霍建起在將自己對于“鄉(xiāng)村”的記憶與理解融入文本的同時,也將個人對于“鄉(xiāng)村”的詩性美學賦予了心靈上的懺悔與救贖。當然,也可能繼續(xù)是一種無意識力量的作用,在時代變革的今天,我們卻窺見到了橫貫這兩部文本的強勢話語始終是“城市”,它不僅作為穩(wěn)固不變的“主語”,主導了兩部文本的敘述節(jié)奏與故事導向,而且非常切合時代的發(fā)展需要,將《白狗秋千架》中“城市”對“鄉(xiāng)村”的拯救成功地改編成“城市”面向“鄉(xiāng)村”的懺悔與救贖。

      當然,在這部電影文本中,作為“城市”的“我”在面對“暖”的時候,它的救贖首先是基于個人情感上的懺悔與補償。這是這部電影文本最直接、最明確的“情感路線”。故事的開頭,依然是以“我”——這一第一人稱的講述——開場。因為幫助中學老師解決糾紛,在北京工作的“我”(林井河)請假回到十年沒有回過的故鄉(xiāng)。但就在我準備返城的時候,卻意外地遇見了“暖”——那個從未曾忘記卻又害怕見到的人。于是,一種平靜的狀態(tài)被打破了,它讓鏡頭回到十年前的“鄉(xiāng)村”、十年前的“我”與“暖”。這樣的敘述,注定了一場情感戲的開演。打開十年前的鄉(xiāng)村記憶,也就打開了“我”的情感創(chuàng)傷。電影文本如原小說文本,同樣采取了“暖”與“我”、過去與現(xiàn)在、“鄉(xiāng)村”與“城市”三者疊合的雙線并進模式進行交叉敘述,在“暖”與“我”的交叉敘述中貫穿了省劇團小武生、“我”、啞巴與“暖”之間的情感往事,并主要訴說了“我”與“暖”的離別以及重逢后的愧疚。于是,在懺悔與救贖中,“暖”的出現(xiàn),注定了我的這一次回鄉(xiāng)成了一次心靈上的療傷。在隨后的故事敘述中,它與小說文本的內容慢慢地發(fā)生了偏移。這一次,造成“暖”生活困境的主導性因素不再僅僅因為省劇團小武生的負心,還有我的背信棄義,而且,也是因為我造成了“暖”的殘疾。因此,這是一次負罪的懺悔。

      其次,當“我”作為回鄉(xiāng)的“城里人”,在面對“鄉(xiāng)村”的人與事的時候,十年之隔的“鄉(xiāng)村”依舊如此,而“我”已經(jīng)“慢慢地適應了城市生活”,無論是在曹老師的糾紛處理上,還是在“我”的身份與思維中,甚至“我”與“暖”的情感關系,都注定了這一次的重逢是“城市”與“鄉(xiāng)村”的對話。但是,電影文本在這一次的改編過程中,并沒有賦予“暖”、她的丈夫以及孩子包括他們所代表的“鄉(xiāng)村”丑陋、原始、野蠻、破敗等諸多負面意象的疊加,反而強化了它的質樸、純凈、真誠與博大。因此,這種意義上的懺悔與救贖,超越了私人性的情感體驗與狹隘的“旅行者”心態(tài),它表達的是“城市”面對“鄉(xiāng)村”所欠下的愧疚。故而,在這一次的文本改編中,“我”盡管依然穿著“牛仔褲”、戴著“手表”、拿著“折疊傘”,但電影鏡頭的敘述話語并沒有給予這些代表“文明”、“進步”、“時尚”的物件有意識的“炫耀”。而且,“暖”的丈夫雖然是啞巴,但他質樸、真誠甚至高尚。相比原小說文本中那個丑陋、野蠻、猥瑣的丈夫,包括“暖”的身體殘缺,保留了她面容的清秀、可愛、純潔,也將她與丈夫的三個丑陋的光頭啞仔子變成了一個可愛、恬靜的小姑娘。在她的面前,“我”是一個具有嚴重的道德缺失的人,“我”在情感方面的怯弱、負心、自私等等,完全沒有了小說文本中“城里人”的優(yōu)越感,如“我”最后的獨白與懺悔:“我慢慢地適應了城市生活,也使我無暇顧及暖的等待……”[2]

      最后,無論是小說文本的創(chuàng)作者莫言,還是電影劇本的編劇組,包括影片改名為《暖》,都在強調影片本身的一個情感點,即它“傳達的就是一種思鄉(xiāng)的暖暖情意”[3]83,或如莫言所說:“我在放映室看電影時,逐漸找到了寫這部小說時那種游子回鄉(xiāng)的感覺?!盵4]因此,我們在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中,不僅看到了“我”面對曾經(jīng)的“暖”,在情感上表達其深深的愧疚與懺悔;而且看到了“我”——這個離鄉(xiāng)十年的游子——面對“故鄉(xiāng)”的人與事,在精神上給予的懺悔與洗禮。也正如影片結束時,“我”所領悟到的,“一個人即便永不還鄉(xiāng),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戀……我的憂慮就是我的安慰。”[2]由此可見,這部影片并不僅僅留戀于私人性的情感體驗,而是將它升華為離鄉(xiāng)者對于故鄉(xiāng)的愧疚與眷戀。正因為如此,電影文本對于原小說文本中一切關于“鄉(xiāng)村”的人與事的丑陋、破敗、愚昧等都予以淡化處理,為的只是懷舊中的美好記憶與故鄉(xiāng)的美。對于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霍建起在這部影片中對于“鄉(xiāng)村意象”更多是一次從美工設計方面給予“鄉(xiāng)村”的補償,它無形中賦予了浪漫主義對“自然”的贊美,“城市”對于“鄉(xiāng)村”的懷舊。為了能夠強化這種濃濃的“鄉(xiāng)村”美感,導演霍建起毅然舍棄了原小說文本中故事的發(fā)生地——“山東高密東北鄉(xiāng)”,因為它的秋季是蕭瑟的、荒涼的。為此,他選擇了江西婺源縣的徽派古村落、青石板街、打谷場、蘆葦蕩、稻田,以及煙雨朦朧中的遠山,這是導演心中的“桃花源”世界。當然,無論是高密東北鄉(xiāng),還是江西婺源,鄉(xiāng)村的那種荒涼、破敗與貧瘠都是一樣的。只不過,這一次導演的懷舊情結主導了影片文本的情感基調,也美化了“鄉(xiāng)村印象”的歷史記憶。

      但是,無論是《白狗秋千架》中那個佩戴著“旅行袋”、“牛仔褲”、“鋼筆”、“手表”、“高級糖”、“折疊傘”等等一系列代表“文明”物件的“知識分子”,還是《暖》中那個在酒桌上與鄉(xiāng)干部們相互敬酒的“調解者”,它都凸顯了“城里人”的強勢力量。而在整個文本的敘述話語中,作為第一人稱的“我”,無論是對故鄉(xiāng)的荒涼、野蠻與破敗的譏諷與埋怨,還是對故鄉(xiāng)的人與事的懷舊、懺悔與眷戀,它都體現(xiàn)出敘述者自身的主導性地位。于是,從1984年《白狗秋千架》的發(fā)表到2003年《暖》的上映,再到2016年的今天,在這三十多年的政治話語中,“城市”漸漸變成了“主語”,“鄉(xiāng)村”慢慢地變成了“鄉(xiāng)愁”。現(xiàn)如今,中國城市化浪潮如火如荼,人們越來越傾向于《暖》中的那個帶有唯美主義情調的“鄉(xiāng)村”,并對“鄉(xiāng)村”的懷舊式想象給予了普遍性的認同。

      三、城市時代的“還鄉(xiāng)夢”

      正如高建平教授所言,“在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中國的鄉(xiāng)村曾經(jīng)歷了一個‘破產(chǎn)’,走向貧困化的過程?,F(xiàn)代化意味著大批的人口涌向城市,在城市中討生活,歷經(jīng)幾代人的努力,終于成功地成為城里人。農(nóng)村成了落后的象征,‘農(nóng)民’成為形容詞,意味著土氣、落后、沒有知識和城里人所需要的見識等等。在農(nóng)村中,只有丑,而沒有美?!盵5]34-44如果說,80年代的中國鄉(xiāng)村在現(xiàn)實層面經(jīng)歷了一個“貧苦化”的過程,那么,它在文學與審美的層面同樣經(jīng)歷了一個“被丑化”、“被荒蕪”的過程。無論是莫言的《白狗秋千架》,還是“紅高粱系列”;無論是先鋒文學的鄉(xiāng)土與尋根,還是大眾讀物關于鄉(xiāng)土故事的編排,在80年代文學敘事的“鄉(xiāng)村印象”中,“野合”的故事成為一個特定的題材范式,而“鄉(xiāng)村”也成為貧困、荒蕪、落后、愚昧的代名詞,就像韓少功的小說《爸爸爸》里面的那個“丙崽”。因此,在《白狗秋千架》中以“城里人”和“知識分子”身份回鄉(xiāng)的“我”,其對于“鄉(xiāng)村”的“怨”成為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然而,在霍建起這個更多在想象的世界里認知“鄉(xiāng)村”的電影人與美術設計者眼里,就像《那山那人那狗》、《暖》等作品中的畫面一樣唯美、純凈、圣潔。尤其在小說創(chuàng)作完成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它獲得了另一種審美意義上的普遍性認同①。對于每一個個體而言,盡管他并不一定熱愛城市生活,但為了一種更加美好的希望,人們紛紛離開鄉(xiāng)村。即使寄宿于廢棄的工廠、閑置的危樓、甚或橋墩之下,因為生活的資本、謀生的機會、發(fā)展的機遇全都聚集于“城市”。這個時候,不是你不愛生你養(yǎng)你的土地,而是它太“貧瘠”了。每一個有夢的人都不會甘心固守鄉(xiāng)村生活的沉悶與枯寂。老一代的人,隨著他們的生活方式一點點地老去,年輕人都進城了。踏上村口送別的公路,興奮不已的心比疾馳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車還要渴望早點見到城市。當幾經(jīng)顛簸后看到“**歡迎您”幾個大字之時,內心又一次無法抑制地激動與興奮,心里默默地向世人也向自己宣告:“城市,我來了。”

      然而,三十多年過去了,就現(xiàn)實而言,我們的鄉(xiāng)村愈加荒涼、破敗、貧窮??墒?,這一次它卻獲得了美學上的加冕,成為一個可以療傷的心靈港灣。那么,為什么以前的那些古樸落后的村落、錯落零亂的民居、彎彎曲曲的巷道在現(xiàn)代人看來竟別有一番風味!是現(xiàn)代人的誤解,還是以前人們的疏忽?或許是心境(情緒)改變了看法?又或許是那看似錯亂并置的空間布局,蘊含著民眾經(jīng)年歲月里積累的生活經(jīng)驗與智慧?因此,鄉(xiāng)村美學,不僅僅基于一種個人化的特定審美心理,除了特定的地域因素、民族記憶的集體無意識與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鑄就了華夏民族的“鄉(xiāng)土意識”以及鄉(xiāng)村美學之外,一個時代的生活主題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審美心理。

      注釋:

      ①正如莫言曾說:“假如《暖》在上個世紀80年代拍出來,我估計會無聲無息,很難引起人們注意。為什么它在21世紀初會打動中外很多朋友的心,引起了巨大反響?我覺得《暖》恰好應合了當今人們懷舊的情緒,每一部電影、每一篇小說、每一首詩歌都像一個人一樣,擁有它自己的命運。如果它生的不是時候,它再優(yōu)秀、再精彩也很難馬上引起反響;如果它生得恰是時候,那么即便是粗糙一些,思想上膚淺一些,它依然可以得到很大的聲譽,甚至超過它的實際價值。這是我對《暖》的評價?!眳⒁娔浴缎≌f創(chuàng)作與影視表現(xiàn)》,《文史哲》2004年,第2期。

      [1]莫言.白狗秋千架[M].作家出版社,2012.

      [2]霍建起.暖(人物獨白臺詞)[M/CD].日本東京劇場株式會社發(fā)行,2003年上映.

      [3]姜薇.霍建起、莫言:一言難盡[N].北京青年報,2003-10-29(A31).

      [4]佟奉燕.東京電影節(jié)惟一的中國影片·霍建起為莫言圓夢[N].北京晨報,2003-10-29.

      [5]高建平.美學的圍城:鄉(xiāng)村與城市[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猜你喜歡
      秋千架白狗城里人
      黃狗白狗
      對莫言《白狗秋千架》中秋千架的意象解讀
      城里人
      雜文月刊(2019年14期)2019-08-03 09:07:20
      珍珠鳥
      快樂語文(2018年29期)2019-01-22 06:41:58
      在全球,每兩個人中就一個“城里人”
      遵義(2018年15期)2018-08-28 12:20:16
      從啟蒙文學的殘酷人生到懷舊電影的感傷成長——論電影《暖》對小說《白狗秋千架》的改編
      在命運泥淖中掙扎的女性與鄉(xiāng)村——莫言《白狗秋千架》解讀
      山花(2015年16期)2015-02-05 09:12:35
      城里人在鄉(xiāng)下
      英語學習(2012年1期)2012-04-29 00:44:03
      黃狗白狗的問題
      雜文選刊(2010年4期)2010-02-11 10:41:07
      伊川县| 黔东| 华池县| 丹阳市| 望都县| 东山县| 五台县| 丹凤县| 大悟县| 本溪市| 沾益县| 上犹县| 邯郸县| 五大连池市| 游戏| 新干县| 米脂县| 高淳县| 南部县| 澳门| 漳浦县| 郎溪县| 兴义市| 阿图什市| 宝山区| 黄冈市| 日喀则市| 河北省| 霍山县| 夏津县| 得荣县| 罗平县| 沧州市| 怀柔区| 三都| 于田县| 奎屯市| 大渡口区| 江川县| 个旧市| 图木舒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