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近代“國民”論述研究的學術(shù)進路

      2018-03-19 15:02:11袁洪亮
      長沙大學學報 2018年3期
      關鍵詞:思想史國民話語

      袁洪亮

      (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

      “國民”、“公民”、“人民”等幾個與人相關的詞匯可以說是在中國近代史時期使用最廣泛、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幾個詞匯,而置放在整個近代史的長時間段看,它們彼此之間又呈現(xiàn)出詞頻高峰的階段性變化特征,史學界對于這些詞匯的語義變遷和詞匯更替現(xiàn)象進行的相關研究大致可以從思想史、概念史和話語史三個角度進行梳理,研究呈現(xiàn)出從平面、靜態(tài)、單向度形態(tài)向立體、動態(tài)、互動演化的形態(tài)逐步推進的學術(shù)進路。

      一 思想史研究視角中的近代“國民”論述

      傳統(tǒng)思想史研究從以下五個角度展開:1.大量的文章集中闡述歷史人物的國民思想、國民觀念,如駱郁廷[1]、馬忠[2]對孫中山國民思想;梁景和[3]對梁啟超國民思想的研究,事實上,對于嚴復、胡適、毛澤東、李大釗、魯迅的相關國民思想都有論述。2.對國民思想形成發(fā)展演變的歷史進程進行階段性宏觀論述研究,如印少云[4]、楊湯琛[5]分別從晚清域外游記等視角探討了現(xiàn)代國民意識的生成和興起;如張俊霞對20世紀初年國民思潮、車冬梅[6]對清末民初新國民思潮的論述。3.探討歷史事件與國民意識的關系,如黃景睿[7]論述了辛亥革命對國民意識的促進作用。4.論述刊物與國民觀念的關系,如趙長征[8]研究了《浙江潮》的國民觀。5.對國民意識的比較研究,梁景和[9]比較了國民意識與參政意識并論述了清末國民意識與文化啟蒙的關系。

      綜合而論,思想史研究主要提供了近代“國民”相關討論的知識,奠定了后繼研究的基礎。但是傳統(tǒng)思想史研究一般根據(jù)研究者事先認可的理論預設(革命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等),確定歷史進步的標準,先行界定出一個邊界清晰的概念,然后再有選擇性地收集史料,進行有價值傾向的論述和判斷。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國民的思想史研究早已經(jīng)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研究套路,大致圍繞著背景、內(nèi)容、過程、代表人物、影響意義、局限性等幾個方面展開,越來越固化為僵化的研究模式,思想史模式的研究基本上是平面的和靜態(tài)的,只能提供知識,很難向縱深推進。況且,“國民”、“人民”這類政治詞匯,自從進入中國近代文化、政治場域,其內(nèi)涵事實上就未曾確定過,詞匯使用的過程始終伴隨著各式各樣的解讀,歧義頻發(fā)、沖突不斷,語義在不斷辯爭的過程中飄忽流轉(zhuǎn)是此類概念的基本特征,當代學人根據(jù)自己的不同理解或各自需要再來界定概念,比如學術(shù)界關于國民性概念界定竟然多達20多種,可想而知,結(jié)果基本上只是在各說各話了,難免更增纏繞[10]。自然,傳統(tǒng)思想史路徑的國民研究難有深入和突破。

      二 概念史研究視角中的近代“國民”論述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方維規(guī)等把起源于德國的歷史語義學(概念史)引入到國內(nèi),與傳統(tǒng)思想史研究路徑截然不同,概念史研究自覺摒棄理論預設,拒絕對概念進行價值判斷,更不以追求概念的確定性內(nèi)涵為訴求,相反,轉(zhuǎn)而致力于重現(xiàn)文獻中概念的語義生成脈絡與流變痕跡,進行所謂概念的知識考古。他們相信,“概念的升降才是把握一個時代思想動向的入手處”,正是基于對“中國思想史上,凡是到了重新定義‘人’的時候,往往是思想產(chǎn)生重大變化之時”的判斷,“國民”、“公民”、“人民”等類似詞匯的歷史考古一時間成為學術(shù)界研究的熱門話題,概念史研究可謂當代史學研究的一大轉(zhuǎn)向。

      概括而言,具體到“國民”、“人民”等詞匯的概念史研究成果體現(xiàn)在以下五個方面:1.詞頻變化與詞匯更替。金觀濤、劉青峰[11]依托他們建構(gòu)的中國近代思想史數(shù)據(jù)庫,根據(jù)“國民”、“人民”等詞匯的詞頻,標識詞匯出現(xiàn)、峰值、消退的時間節(jié)點,展示了“國民”等相關詞匯使用次數(shù)的變化軌跡,闡述了“國民”、“人民”詞匯在使用頻率上此消彼長的歷史現(xiàn)象。郭臺輝[12]還考察了辛亥革命前后以“國民”命名的期刊和社會團體在數(shù)量上的變化,論述了辛亥革命前后“國民”概念迅速向社會各個層面延伸的表現(xiàn)。2.強調(diào)概念語義漂移的特征。沈松僑[13]詳盡闡述了近代“國民”詞匯揉雜諸多層復雜而混淆的意義并且語義不斷飄移的鮮明特征,指出近代中國“國民”概念在內(nèi)涵上與西方本源以及轉(zhuǎn)借對象日本都存在著巨大差異。3.概念形成與發(fā)展。魏傳光[14]等考察了近代“公民”概念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4.概念內(nèi)涵。楊才林[15]等論民國時期的“公民”概念及公民教育,所謂“公民”最重要的是能行使四種政治權(quán)利,公民教育即教育國民成為依法享有權(quán)利和履行義務的權(quán)責主體的過程。5.概念語義流變。莊蕾、王建華[16]考察革命語境中“群眾”內(nèi)涵的演變,闡述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分別把群眾劃分為“左派群眾”、“右派群眾”到“革命群眾”、“落后群眾”再到“人民群眾”的轉(zhuǎn)變過程。6.概念比較。莫紀宏[17]對比憲法文本中的“國民”、“公民”、“人民”概念;田雪梅[18]比較了“臣民”、“公民”、“市民”和“國民”幾個類似概念,指出國民權(quán)利、國家歸屬和國家認同是構(gòu)成近代國民的三大支柱,近代國民形成的兩個條件是“去地域化”和“去奴仆化”。7.毛澤東的“人民”概念研究。蔡克文[19]闡述了毛澤東“人民”概念的形成及特點,指出其形成經(jīng)歷了一個從外延歸納到內(nèi)涵提煉的過程,毛澤東的“人民”概念具有強烈的政治性、鮮明的階級性、深刻的歷史性、足夠的廣泛性等特點。史坤坤[20]考察了毛澤東的“人民”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所具有的不同內(nèi)涵。對比傳統(tǒng)的思想史研究,從已有的學術(shù)成果來看,“國民”(“人民”)概念研究在詞頻—語義—理論—道路之間的多重邏輯關系得以展開,揭示了相關歷史立體的多層面相,從而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豐富圖景。

      三 話語史研究視野中的近代“國民”論述

      近十年來,話語史研究的突起進一步把國民概念研究推向縱深,強調(diào)考察概念的社會實踐功能,注重精英思想與大眾行為、概念與歷史事件的互動關系。黃念群[21]注意到“‘概念’與??滤鶑娬{(diào)的那種作為‘漂浮的能指’的‘話語’特性有相通之點”,建議把“話語”分析引入到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羅志田[22]也希望要“讓讀者看到思想者怎樣思想,并在立說者和接受者的互動之中展現(xiàn)特定思想觀念的歷史發(fā)展進程?!敝笤S多學者開始嘗試把話語分析方法應用到學術(shù)研究中,史學界每年都有十幾篇以上話語類論文發(fā)表,話語研究看似有形成研究熱潮的趨勢。近現(xiàn)代史領域話語研究成果大多圍繞著啟蒙[23]、革命(革命話語建構(gòu)[24]、革命話語嬗變[25]、革命話語分歧[26]、民族復興[27]等主題展開。

      以國民(人民)話語為主題的論文有近30篇,大致討論了下列問題:1.話語的形成與內(nèi)涵演變,體現(xiàn)在王艷勤[28]、趙小波[29]對晚清國民話語的研究上。2.勾連身份與政治,闡述話語的社會和政治功能。喬以鋼[30]考察了晚清啟蒙大潮中知識分子引導女性認同其“國民”身份以建立起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新型政治關系的過程;3.闡釋了國民話語向人民話語過渡轉(zhuǎn)換的趨勢。周建偉[31]論述了人民話語是對臣民話語、國民性改造話語和機械的階級話語的超越;吳永[32]突出了“人民”話語的階級性,強調(diào)與“國民”等其他話語進行嚴格的區(qū)分。4.國民話語的動員功能與形式[33]以及話語動員與權(quán)力關系[34],還有人專門論述了符號在話語建構(gòu)中的作用。5.揭示了國民話語中作為個體的國民與作為整體的國家之間的尖銳沖突。馬芳芳指出20世紀初知識界建構(gòu)的“女國民”形象是以服務于國家為最高旨歸的,民族危機背景下,國家始終對個體構(gòu)成壓制;劉忠[35]指出,“五四”時期,民主、科學、自由等所謂民權(quán)多是作為“群體”、“社會”的代名詞而出現(xiàn)的,“個體”、“人本”的成分極其稀薄,“國民”的天平明顯傾向于“國”,揭示了國民與國家雙重建構(gòu)中的巨大張力。6.警惕國民話語中概念的復雜性,指出時人對“民權(quán)”、“國權(quán)”等概念的使用相當復雜,概念不明,原因在于使用概念的人思想主張存在分歧,在使用概念時各有側(cè)重[36]。相比較思想史和概念史研究,國民話語史研究在歷史研究的立體性、動態(tài)性上顯然又前進了一步。

      四 推進近代“國民”論述研究的建議

      從上述思想史、概念史、話語史視角的梳理可以看出,近代國民論述的研究理論方法日趨多元化,隨著晚清、民國報刊等各種數(shù)據(jù)庫的投入使用,海量研究資料也正被迅速發(fā)掘利用,研究的水準不斷攀升,對國民問題的歷史認識不斷深化。但是,畢竟興起時間不長,概念史、話語史研究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的探討都還處在起步探索階段,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理論認知不到位、研究方法不規(guī)范、研究對象分散等問題。

      相關研究仍然存在著可以繼續(xù)拓展的空間。首先,研究理論方法需要進一步完善,話語研究是個趨勢,但是究竟何謂“話語”,目前的理解各不相同,概念的區(qū)分是模糊的,概念間的傳承邏輯不清晰,“國民”、“人民”等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基本上混淆不清的,“話語”研究的基本理念和路徑?jīng)]有形成共識,亟需進一步的探索。其次,研究多為個案和階段性的,綜合的、貫通的整體研究成果闕如,難以揭示出規(guī)律性,歷史對現(xiàn)實的相關啟示也沒有體現(xiàn)出來。

      為了進一步推進“國民話語”的研究,除了厘清近代“國民”概念變遷的表現(xiàn),還要進一步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內(nèi)在決定因素。概括而言,可以展開下面幾個問題的研究。

      厘清近代(1898—1949)“國民”概念語義流變的階段性表現(xiàn)。近代以來,“國民”語義飄移,所指不斷滑動,當內(nèi)涵變動突破臨界點時就面臨著被重新命名,如孫中山1920年初強調(diào)“新國民”,毛澤東1948年明確指示用“人民”取代“國民”。“國民”語義的漂移、“國民”、“人民”命名的更替,是近代史的一大現(xiàn)象。具體而言,“國民”概念在1915年之前是泛化的、整體的、抽象的“國民”;1915年《青年雜志》創(chuàng)立后“國民”所指發(fā)生漂移、分化,具體指向青年、平民、大眾。1924年國共合作,共同扶助農(nóng)工;1927年后國民黨以執(zhí)政黨身份致力公民訓練;共產(chǎn)黨以工農(nóng)為基礎和核心對群眾范疇伸縮以建構(gòu)人民概念。這種“國民”語義漂移流變的歷史現(xiàn)象至少應該從三個方面進行表征:精英論述,闡釋護法戰(zhàn)爭后孫中山的“新國民、真共和”思想、1948年毛澤東以“人民”取代“國民”的論述等;以近代法規(guī)條文表述、教材內(nèi)容等文獻佐證;晚清民國報刊數(shù)據(jù)庫中“國民”、“人民”命名的期刊、文獻題名的詞頻變化。至于“國民”概念語義流變歷史現(xiàn)象的原因,應從以下三個角度展開論證。

      論述“國民”概念自身隱含的矛盾與“國民”概念語義流變的關系。流變就是調(diào)整,調(diào)整源于不適,根源在于矛盾,首先是“國民”概念自身隱含的各種矛盾。從“國民”詞匯緣起論述其舊詞新意的特征,國民是一個移植自西方的現(xiàn)代概念?!皣瘛薄俺济瘛眳^(qū)分有三個表現(xiàn):民主、民權(quán)、國民程度。當西方自洽的“國民”概念進入中國后呈現(xiàn)內(nèi)涵的結(jié)構(gòu)性矛盾,一個表現(xiàn)是,國民與國家的巨大張力,出現(xiàn)了民權(quán)和國權(quán)之爭,是現(xiàn)代國民素質(zhì)決定民主國家形式?還是民主國家是現(xiàn)代國民的前提和保障?權(quán)利在國民與國家之間反復游移,其實是個無解的答案,因為根本缺乏權(quán)利的物質(zhì)基礎,但由此引發(fā)的自由主義與國家主義、個體與整體等種種爭議貫穿近代史的整個過程。矛盾的第二個表現(xiàn),是對國民程度的不同認知判斷,近代關于國民程度出現(xiàn)了三次論爭。以確認國家民主形式為目標和前提,提升國民程度展現(xiàn)出三種路向:西方化的新文化運動、平民教育等社會改造、國共合作的政治革命。

      “國民”、“人民”在近代根本上是政治概念,其變遷更迭更需要從話語實踐的角度展開,近代國民話語實踐展現(xiàn)出三種模式,對它們展開比較研究是不可缺失的工作。為了敘事的方便,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是個不錯的選擇,比如可以以梁啟超《新民說》《國民淺訓》的傳播、國民黨新生活運動、共產(chǎn)黨解放區(qū)土地改革運動為案例敘事對象,從話語生成、話語傳播、話語互動三個環(huán)節(jié),對從發(fā)現(xiàn)國民到喚醒國民的梁啟超“新民”啟蒙話語、“塑造國民”的國民黨公民(新國民)話語以及共產(chǎn)黨人民話語模式與話語實踐效果展開多角度的立體的考察。具體比較體制外精英知識分子、局部執(zhí)政的政權(quán)、革命黨的話語主體身份與話語實踐效果的關系,比較三種話語模式國民權(quán)利不同規(guī)定性的話語構(gòu)成、話語傳播的路徑與方式的異同,尤其在話語互動層面詳盡探究話語受眾在話語的接觸程度、認可程度以及相應的觀念和行為轉(zhuǎn)變的不同表現(xiàn)。需要重點考察話語生成環(huán)節(jié)國民權(quán)利的規(guī)定性、規(guī)定的國民權(quán)利在傳遞過程中的損耗、在運動環(huán)節(jié)的兌現(xiàn)或變異,籍此在精英思想、政黨法規(guī)、輿論傳媒、文藝作品、社會(政治)運動的鏈條上還原精英與大眾、思想與事件(行為)的邏輯關系與歷史脈動。

      深化“國民”概念和話語的研究,具有明顯的學術(shù)價值和應用價值。“20世紀初期以來,中國知識界對傳統(tǒng)政治、社會與文化、思想的批判與反思,基本上便是循著“化臣民為國民”的思想理路而展開”[37]。以“國民”概念的研究為切入和抓手,從梳理其語義流變、概念更替入手,逐層揭示其背后的理論變化以及相應的制度抉擇的多層面相,可以從一個嶄新角度闡述民族復興歷史進程和歷史經(jīng)驗,展示近代政治史、思想史研究的新路徑。 另外,早有名家[38]指出,講究分門別類的現(xiàn)代史學“注意都在事上”,卻不那么“注重歷史里面的人”,而“沒有了人,制度、思想、理論都是空的”,“國民”問題研究有助于讓“人民是歷史的主人”中的“人民”回到歷史研究的舞臺,這對于改變當前史學研究“人的空場”的弊端當會有所裨益。至于研究方法上,在思想史研究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概念史和話語分析的新文化史方法自然是一個有益的嘗試;在史料挖掘利用上探討數(shù)據(jù)庫和傳統(tǒng)文獻融合貫通的具體手段,史料和方法上的這些努力都表征著史學研究的新嘗試。黨的十八大以來明確提出了“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的要求,為此首先要厘清公民、人民這些習焉不察的重要政治概念,以近代國民話語研究入手探求人民概念發(fā)生發(fā)展的淵源脈絡,對于深刻理解“人民中心”、“人民幸福”等熱門政治話語顯然也具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駱郁廷.論孫中山國民思想變革的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08,(12).

      [2]馬忠.孫中山國民思想變革論的現(xiàn)代啟示[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9,(9).

      [3]梁景和.梁啟超的近代國民思想[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3,(12).

      [4]印少云.近代中國國民意識的生成與國民外交[J].學術(shù)論壇,2005,(6).

      [5]楊湯琛.從晚清域外游記看現(xiàn)代國民意識的興起[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6,(9).

      [6]車冬梅.清末民初的“新國民思潮”[J].長安大學學報,2004,(9).

      [7]黃景睿.辛亥革命與近代國民意識觀念的變遷[J].內(nèi)蒙古統(tǒng)戰(zhàn)理論研究,2011,(10).

      [8]趙長征.淺論《浙江潮》的國民觀[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0,(10).

      [9]梁景和.清末國民意識與文化啟蒙[J].史學月刊,2003,(4).

      [10]孫強.國民性概念與理論的歷史考察[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8,(7).

      [11]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

      [12]郭臺輝.中日的國民語義與國家建構(gòu)[J].社會學研究,2011,(7).

      [13][37]沈松僑.“民權(quán)”與“國權(quán)”:晚清的國民論述[A].中央研究院語言歷史研究所集刊(第73本)[C].2003.

      [14]魏傳光.中國語境下公民概念的形成與發(fā)展[J].鄭州大學學報,2005,(2).

      [15]楊才林.論民國時期的公民概念與國民教育[J].歷史教學,2010,(5).

      [16]莊蕾,王建華.革命語境中“群眾”內(nèi)涵的演變[J].黨的文獻,2016,(4).

      [17]莫紀宏.“公民”概念在憲法文本中的發(fā)展[J].人權(quán),2010,(8).

      [18]田雪梅.比較視野下的“國民”概念[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12,(7).

      [19]蔡克文.論毛澤東“人民”概念的形成與特點[J].黨史文苑,2016,(10).

      [20]史坤坤.毛澤東“人民”概念研究[J].北京黨史,2013,(11).

      [21]黃念群.話語分析與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J].歷史研究,2007,(4).

      [22][38]羅志田.近代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兩點反思[J].社會科學研究,2009,(3).

      [23]俞祖華.三大思潮對于五四啟蒙的話語闡釋[J].求是學刊,2009,(5).

      [24]陳金龍.辛亥革命與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革命話語的建構(gòu)[J].中共黨史研究,2011,(10).

      [25]郭輝.國家紀念日與抗戰(zhàn)時期“革命”話語之建構(gòu)[J].江蘇社會科學,2015,(5).

      [26]陳明勝.革命話語的分歧[J].黨史文苑,2011,(2).

      [27]鄭大華.中國近代“民族復興”話語下“中華民族精神”的討論[J].浙江學刊,2017,(1).

      [28]王艷勤.晚清中國民權(quán)話語的形成[J].江蘇社會科學,2014,(12).

      [29]趙小波.近代中國“民權(quán)”內(nèi)涵演變考論:從維新到革命的話語轉(zhuǎn)變[J].法學家,2015,(4).

      [30]喬以鋼.晚清“女國民”話語及其女性想象[J].中山大學學報,2010,(1).

      [31]周建偉.中國共產(chǎn)黨人民話語建構(gòu)的原初語境與曲折發(fā)展[J].教學與研究,2016,(9).

      [32]吳永.論民主革命時期中共對人民話語的建構(gòu)及其意義[J].中共黨史研究,2009,(2).

      [33]徐彬.抗戰(zhàn)時期知識精英的話語動員形式論析[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0,(10).

      [34]胡悅晗.話語背后[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07,(2).

      [35]劉忠.五四啟蒙與國民話語的中間物形態(tài)[J].文學評論,2007,(7).

      [36]鄒小站.清末民初思想話語中的“民權(quán)”與“國權(quán)”[J].社會科學輯刊,2017,(11).

      猜你喜歡
      思想史國民話語
      中國民藏北宋宮廷用瓷鑒賞(4)
      一直難忘
      高地
      現(xiàn)代美術(shù)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國民健康 國家強盛
      為什么弱者難以接近正義——一個思想史的考察
      東南法學(2015年1期)2015-06-05 12:21: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那什么”的話語功能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20
      費孝通學術(shù)思想史識認
      曲水县| 温泉县| 化州市| 绥江县| 五台县| 渭南市| 大宁县| 龙门县| 宁安市| 甘南县| 彰武县| 海丰县| 孟连| 上林县| 天峨县| 沙坪坝区| 二手房| 三原县| 洪洞县| 牡丹江市| 元阳县| 乌兰县| 大田县| 武邑县| 双柏县| 遵化市| 邵东县| 通海县| 宜良县| 抚松县| 南投县| 灵宝市| 荆州市| 德兴市| 荔波县| 景洪市| 旅游| 台南县| 全州县| 庄浪县| 栖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