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祥泰
1問題提出
現用魯科版教材高一化學課本中銅和稀硝酸反應的實驗:在試管中放入一小塊銅片,加入少量稀硝酸,立即用蘸有氫氧化鈉溶液的棉花封住試管口,觀察試管中產生的現象。用此裝置做實驗存在以下缺陷:①由于實驗時試管內的空氣未能排盡,生成的NO會被氧氣氧化成為紅棕色的NO2,學生難以觀察到無色的NO氣體的生成,進而難以從實驗現象中直觀地得出“銅與稀HNO反應生成無色NO”的結論;②教材中未講述NO不溶于水的驗證實驗,學生對此沒有直觀的認識,難以形成深刻的記憶;③蘸有NaOH的棉花無法完全吸收產生的NO、NO2氣體,在拆除實驗裝置時,有大量氣體外漏,不利于環(huán)保。筆者對該實驗的反應裝置進行了改進,簡述如下。
2實驗裝置
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
3實驗用品及實驗步驟
3.1實驗用品
U型管1支,具支試管1支,30mL注射器1支,10mL注射器1支,輸液管,單孔橡皮塞3個,乳膠管,玻璃管,止水閥2個,燒杯2個,玻璃珠,稀硝酸(4mol/L),銅片,30mL O2,蒸餾水,NaOH溶液。
3.2實驗操作步驟
3.2.1NO氣體的制備
(1)按照如圖1所示實驗裝置組裝好儀器,檢查裝置氣密性。
(2)向U型管左邊的支管中加入玻璃珠,目的是減少稀硝酸的用量。將銅絲繞成螺旋狀,放人U型管右邊的支管中。連接好實驗裝置,關閉止水夾a、b。
(3)往漏斗中注入預熱的稀硝酸,淹沒銅絲,至右邊支管橡膠塞下端。將具支試管中裝滿水,注射器中收集30mL的氧氣。
(4)銅與稀硝酸反應生成無色氣體,溶液變?yōu)樗{色;由于反應產生了氣體,導致U型管內壓強增大,U型管中的溶液不斷壓入漏斗中,直至銅絲與稀硝酸脫離,反應停止,可以觀察到U型管右邊支管內生成的無色氣體。
(5)靜置一段時間后,打開止水夾a,通過排水法將NO氣體收集到具支試管中,當U型管右邊支管中的液體淹沒銅絲至橡膠塞下端時,關閉止水夾a,可以觀察到具支試管內的氣體是無色的。23.2.2NO氣體的性質實驗
打開止水夾b,將注射器內的氧氣注入到具支試管中,可以看到具支試管內的氣體迅速由無色變?yōu)榧t棕色。發(fā)生的化學反應為:
2NO+O2=2NO2
片刻,燒杯中的水被倒吸進入具支試管中,最終,具支試管下半部分為無色溶液,上半部分為無色氣體。發(fā)生的化學反應為:
3NO2+H2O=2HNO3+NO
3.2.3有毒氣體的吸收處理
另取1支10mL注射器,吸取適量的氫氧化鈉溶液注入到具支試管中,吸收多余氣體。發(fā)生的化學反應為:
NO+NO2+2NaOH=2NaNO2+H2O
2NO2+2NaOH:NaNO3+NaNO2+H2O
4實驗優(yōu)點
(1)實驗中能清晰地觀察到銅與稀硝酸反應生成的是無色的NO氣體,并且NO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并儲備,驗證了NO遇O2后會立即發(fā)生反應生成紅棕色的氣體。
(2)反應自始至終均處于密閉體系中,對有毒氣體進行了全封閉處理,操作簡便,安全環(huán)保。
(3)實驗裝置簡單,組裝容易,可重復使用。不僅適用于教師演示教學,還可用于學生探索性實驗。
5實驗注意事項
(1)稀硝酸的濃度以4mol/L為宜,如果室溫低,反應較慢,可以將U型管放入盛有60℃左右的熱水的燒杯中,加快反應速率。
(2)使用玻璃珠的目的是填充U型管,減少稀硝酸的用量,同時可以用于固定銅絲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