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康樂
徑山余杭區(qū)西北部,氣勢巍峨壯觀,乃天目山之余脈?!洞笄逡唤y(tǒng)志》云:“ 徑山高三千余丈,周五十里,乃天目之東北峰,從山徑通天目而名?!?/p>
徑山,亦是禪宗祖庭所在地,是五山十剎之首。五山十剎,乃南宋嘉定年間,朝廷所評定的官寺制定中,級別最高與次高的寺院。徑山位列官方所評定的禪院五山十剎之首,可見在佛門中的地位之高,影響之大。
徑山,以其絕佳的風景與其禪宗第一祖庭之地位,千百年來,吸引了歷代無數(shù)詩人騷客為之傾心吟詠。其中,要數(shù)大文豪蘇東坡寫得最為有名。
據(jù)《風月堂詩話》記載:熙寧五年(1072),時任杭州通判的蘇東坡居士,首上徑山,并為徑山寫下如是壯麗篇章:
眾峰來自天目山,勢若駿馬奔平川。
中途勒破千里足,金鞭玉鐙相回旋。
人言山住水亦住,下有萬古蛟龍源。
道人天眼識王氣,結茅宴坐荒山巔。
精誠貫山石為裂,天女下試顏如蓮。
雪眉老人朝扣門,愿為弟子長參禪。
爾來廢興三百載,奔走吳會輸金錢。
……
在東坡的這篇描繪徑山風光與歷史的詩歌中,已經(jīng)非常完美地把徑山的風光與其禪宗歷史結合在一起來寫。其中,“道人天眼識王氣,結茅宴坐荒山顛?!泵枥L的就是徑山開山祖師法欽禪師的開山歷史。
法欽禪師,唐朝人。出生在世代為儒的家庭,二十八歲入京參加科舉考試時,遇到玄素禪師。玄素禪師對法欽十分賞識,說他出家必能悟入佛的知見。法欽聽后,便放棄入京趕考的念頭,改而禮玄素為師出家,登壇受戒,潛心學習佛法。
據(jù)宋《景德傳燈錄》載,鶴林玄素禪師曾告法欽禪師說:“汝乘流而行,逢徑即止?!?/p>
“師遂南行抵臨安,見東北一山,因訪于樵子。曰‘此徑山也’,乃駐錫。”
駐錫,即停留此山修行之意。此段引文表明,法欽禪師與徑山的相見,不是偶遇。
四百年后,南宋翰林學士樓鑰在《徑山興圣萬壽禪寺記》這樣描繪徑山與法欽法師的這次相遇:“徑山乃天下奇處也。由雙徑而上至絕高之地,五峰巉然,中本龍湫化為寶所。國一禪師開山于天寶之初,特為偉異,天作地藏,待斯人而后發(fā)?!?/p>
國一禪師即法欽法師。此后,附近民眾為他修造草廬居住,因法欽法師的德行高潔,名聲逐漸遠聞,臨海令吳貞將自己的別墅施舍出來作為寺院,此即是徑山寺之前身。從此,慕名前來參學者日眾。隨著法欽法師的德音流布,即使是處于深宮的當朝皇帝唐代宗也聽聞到了法師的大名。
公元768年,唐代宗睿武皇帝下詔曰:“朕聞江左有蘊道禪人,德性冰霜,凈行林野。朕虛心瞻企,渴仰懸懸,有感必通,國亦大慶。愿和尚遠降中天,盡朕歸向,不違愿力,應物見形。今遣內侍黃鳳宣旨,特到詔迎,速副朕心?!保ㄒ姟端胃呱畟鳌ぬ坪贾輳缴椒J傳》)
法欽法師遂應詔入京城弘法,受到朝野人士熱烈歡迎,“自王公逮于士庶,其詣者日有千人”。代宗皇帝以手書“國一禪師”之號賜之。
法欽禪師作為徑山的開山祖師,對徑山的影響是深遠的。至今,徑山上還留有喝石巖(喝石巖,在徑山靈雞冢下,石裂為三,若川字。見《宣統(tǒng)·臨安縣志》)、宴坐峰等遺跡。
元代釋祖銘和尚曾為宴坐峰題詩曰:“杉松太古色,不別春與冬。道人此宴坐,一念萬劫融。不特座燈王,等了諸法空”。
徑山寺輝煌歷史始終與一些大師相關。
明代《徑山志》里,一篇碑文的開篇這樣說道:
“徑山,名為天下東南第一釋寺。寺何以重?以道重也!”
開山祖師法欽法師,使得徑山不再只僅僅作為一個風景區(qū),也開始作為一個學佛修禪的地方,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
而使徑山名聲鵲起,因而擁有全國性影響的人物則是大慧宗杲禪師。
大慧宗杲(1089—1163),俗姓奚,宣州寧國人。十七歲,出家于東山慧云寺之慧齊門下,翌年受具足戒。先后參訪洞山微、湛堂文準、圓悟克勤等師。宣和年間,與圓悟克勤住東京(開封),大悟后,乃嗣圓悟克勤之法,圓悟克勤并以所著《臨濟正宗記》付囑之。不久,其師令宗杲分座說法,由是叢林歸重,名振京城,并成為臨濟宗楊岐派第五代傳人。
宗杲還是看話禪的提倡者與普及者。宗杲看到當時默照禪所帶來的弊端,因而大力批判“不求妙悟,只以默然為極則”的默照禪,并大力推廣看話禪,“參話頭”,提倡修“無門關”。
宗杲的思想不僅僅只涉及禪門,面對儒釋道紛爭的情況,宗杲還提出了“三教融合”的觀點。他說:“愚謂三教圣人立教雖異,而其道同歸一致。此萬古不易之義?!庇终f:“三教圣人所說之法,無非勸善誡惡,正人心術。心術不正,則奸邪,唯利是趨。心術正,則忠義,唯理是從。”
正是在“三教融合”的前提下,宗杲進而提出了“菩提心即忠義心”的命題。他在《示成機宜》中說:“菩提心則忠義心也,名異而體同。但此心與義相遇,則世出世間,一網(wǎng)打就,無少無剩矣。”
菩提心本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捌刑帷倍郑枪庞《鹊蔫笳Z音譯,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fā)菩提心,就是發(fā)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f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宗杲把菩提心與忠義心等同起來,可謂是佛門一大創(chuàng)見。
宗杲生活在南宋之初抗金派與投降派激烈斗爭的年代,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宗杲?jīng)]有避世遁世,而是采取鮮明的態(tài)度,堅定不移地支持抗金派的政治主張。宋紹興十年(1140),宗杲在徑山寺與來訪的張九成談論時,曾說一偈:“神臂弓一發(fā),透過千重甲;仔細拈來看,當甚臭皮襪?!币庥骺菇鸬脑里w、韓世忠等為神臂弓,投降派秦檜等為臭皮襪。次日為眾說法時,又有“神臂弓一發(fā),千重關鎖一時開;吹毛劍一揮,萬劫疑情皆悉破”之語。這些話傳到秦檜耳朵后,他懷疑這是在議論自己,于是令言官彈劾張九成與大慧,結果張九成被免官并聽候處理,而宗杲則被追牒(即開除僧籍),并充軍湖南衡陽。這就是著名的“神臂弓事件”。從此,宗杲開始了長達16年的流放生涯,直至紹興二十六年(1156),才被平反,并恢復了僧籍。在這長達16年的流放生涯中,宗杲始終沒有向當權的投降派屈服,可謂是最有骨氣的僧人,堪稱魯迅筆下的“民族的脊梁”。
紹興三十二年(1162),宋孝宗賜宗杲以“大慧禪師”之號。次年,即隆興元年(1163),大慧宗杲圓寂。大慧宗杲駐錫徑山時,僧眾多至一千七百余人,“皆諸方角立之士,師(宗杲)行首山令,起臨濟宗,憧憧往來,其門如市,學徒咨扣,日入玄奧;規(guī)繩不立,而法社肅如也。由是宗風大振,號稱臨濟再興?!睆缴皆谀纤伪换始以u為五山十剎之首,大慧宗杲居功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