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梅
新課程改革以來,“課程”這個詞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和熱議。五山小學也不例外,在不斷學習、交流與碰撞中,五山小學的老師逐漸認識到:課程是人生的跑道,記錄著學生成長的足跡;課程是夢想的翅膀,帶領學生飛向美好的生活;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心智的工具,課程什么樣,思維方式就會什么樣。更認識到:今天的課程內(nèi)容與結構,決定了學生未來的素養(yǎng)和知識結構?;谶@樣的認識,五山人在學校傳統(tǒng)文化和教育積累的基礎上,立足學生發(fā)展的需求、學校發(fā)展的特點和社會發(fā)展的形勢,制定了自己的課程愿景,即堅持“健康第一”的辦學理念,培養(yǎng)有道德有智慧的人。在學校課程建設的道路上,五山人探索著、實踐著,在堅守教育規(guī)律的同時,努力尋找屬于自己的課程建設特色。2016年,五山小學成功申報江蘇省的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工程,依托這個項目,學校開啟了一場全校師生卷入式的五山文化綜合實踐課程建設之旅。
一、山水情境,潤物無聲
學校的一切都是課程文化的體現(xiàn),特別是學校的環(huán)境,最真實地體現(xiàn)著學校的辦學追求。五山小學坐落在風景美麗迷人的五山風景區(qū),毗鄰奔騰不息的揚子江,周圍環(huán)抱著嗇園、園博園、植物園、濱江公園,自然風光優(yōu)美,人文景觀眾多,文化底蘊豐厚。學校充分挖掘五山地方元素,積極營造具有五山文化特色的教育氛圍,讓學生時時、處處沉浸在五山文化的熏染之中,在精神上產(chǎn)生認同和向往。具體而言,就是建設“五個一”:一館、一室、一廊、一園、一空間。
一館:五山文化體驗館給學生提供了多元的實踐空間,讓他們更真切地了解五山地區(qū)的風土人情。
一室:模擬導游實訓室,以學校小導游社團為依托,對學生進行實訓,體驗導游角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深入地了解了五山文化,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增強了社會責任感,發(fā)展了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廊:五山竹枝詞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五山的地域文化、民風民俗。每一塊石碑刻錄一首名人吟詠五山的竹枝詞。青磚紅柱長廊將它們連成一體,以景育人,讓學生在景中得到藝術、文化的熏陶。
一園:五山文化風情園。由校園八小景組成:桃園小憩、南郊牧歌、永紅垂釣、臨江聽濤、劍山折桂、新港揚帆、三角橋虹、園林環(huán)翠。這些景觀既是一些有地域特色的景點,又巧妙地蘊藏著五山地區(qū)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小學校名。
一空間:這個空間是個虛擬空間——數(shù)字學習空間。學生利用平板、電腦、觸摸屏等多媒體,進入“我在五山”主題閱讀數(shù)字資源庫,全方位、快渠道地了解五山文化。學生能自主編輯信息資源,平臺互動,及時更新,及時交流。
二、仁智課程,奔跑有道
課程是老師成長、學生生長的跑道,在這條跑道上,一切皆有可能?;诖?,學校努力建設具有五山文化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仁智課程。旨在通過仁智課程的實施,讓學生真正領略五山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在校園內(nèi)、在家庭里、在社會上,形成有益的文化影響。
(一)五山尋根——五山文化地理課程
我們開發(fā)了五山文化地理課程(五山自然地理、五山人文地理),利用語文課、科學課、少先隊活動課、晨會等時間,帶領學生走進極具五山特色的校本課程,讓學生在五山文化大觀園中開啟一場美妙的文化之旅。
(二)小鎮(zhèn)筑夢——五山文化實踐課程
我們對五山文化的理解不只停留在提出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共同愿景上,也不只在校園美化等硬件的提升上,更多的是,讓五山文化在校園里落地生根,融入師生的日常生活。這需要一個開放的、自由的活動場,紫瑯小鎮(zhèn)就是這樣的活動場。
(三)山水徜徉——五山文化傳播課程
五山文化傳播課程是學校的山水文化節(jié)和山水旅游節(jié),每一次過節(jié)都是全體師生了解五山文化、體驗五山風俗的良好契機。
山水文化節(jié)——文化大討論。在討論中,我們閑話五山、回味“五山歷史”、感受“五山人文”、咀嚼“仁智大義”。在討論中,我們知道了:從狼山腳下到永紅河畔,110年改變的是五山的外在,不變的是五山人的教育情懷。
技能大PK:每當梅子黃時,校園內(nèi)就書聲瑯瑯、墨香陣陣。五山師生共讀山水文學作品,書寫五山詩歌楹聯(lián),為詩詞配畫,既言志又傳情。
五山詩歌盛宴:“江海詩會”活動多樣,內(nèi)容豐富。分為教學觀摩、誦讀展示、五山文化課程展演這三個板塊。在活動中,師生以詩化情,追懷張謇遺韻,表現(xiàn)詩意校園,展望五山未來。
山水旅游節(jié)——舌尖上的美味。節(jié)日里,學生打開味蕾,領略舌尖上的五山:嘗一嘗刀魚的鮮嫩可口;品一品狼山雞的絕妙滋味;嚼一嚼馓子的噴香細脆;嗅一嗅狼山春曉的沁人心脾。
指尖上的靈動。扎染:一抹藍色,“湛”放千年,體驗布上青花魅力;板鷂:一線游絲,扶搖直上,靜待一嘯沖天;沈繡:一絹華布,絲線游走,細膩間盡顯自然傳神;石頭畫:石本無聲,畫作傳情,五山娃妙手點石成金。
足尖上的智慧:邁開腳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遠足。前往青山綠水間呼吸芬芳的空氣,尋遍街頭巷尾里體味小城的人情;巧思妙想,設計最具特色的旅游線路,帶領前來參觀的四海賓朋與五山來一次親密接觸,聆聽五山文化最獨特的聲音。
三、結語
聚五山豪健求仁善,融八水悅康以智通。兩年來,學校以這個項目的建設為抓手,凝練學校文化,建設特色校園,提高辦學品位,鍛造師資隊伍,提升學生素養(yǎng)。五山小學的社會美譽度再度提升,成為五山地區(qū)居民心目中的優(yōu)質(zhì)學校。課程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五山文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我們一直行走在路上。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立項課題“‘紫瑯小鎮(zhèn)’職業(yè)體驗綜合實踐活動微型課程群的開發(fā)與實踐研究”(DY20180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