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繼承與超越:儒家文化對韓國法律的影響及其現(xiàn)代啟示

      2018-03-20 11:58:07李明珠
      長春大學學報 2018年11期
      關鍵詞:儒家文化儒家朝鮮

      李明珠, 楊 蓉

      (蘭州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蘭州 730050)

      韓國(古稱朝鮮①本文中所提到的朝鮮均為朝鮮半島分裂前統(tǒng)一國家的稱號,而非今日與韓國對立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對儒家文化的繼承,舉世公認。日本學者今西龍博士在《朝鮮之文化》中曾經(jīng)談到,“朝鮮享受中國之文化,故其國之思想全然受中國文化之支配”[1]23。這里所說的中國文化即為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彭林先生亦言:“就儒家化的程度而言,古代朝鮮是中國本土之外最為徹底的地區(qū)?!盵2]由中國傳入的儒學在韓國一脈相承,尤其是其核心禮教被完整地保存下來,所以西方國家把韓國稱為“儒教國家的活化石”,足見儒家文化在韓國社會之重要地位。儒家文化對韓國社會的影響,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本文不一一贅述,只是重點探尋其對韓國法律之影響。研究韓國如何將現(xiàn)代法治與傳統(tǒng)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希望以韓國之經(jīng)驗,促進儒家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之結合,使中國在法治建設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

      1 儒家文化對韓國法律之影響

      談及儒家文化對韓國法律的影響,韓國首爾大學法學院崔鐘庫教授這樣說道:“社會調查顯示,韓國仍然存在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兩種混合的法律意識。我們可以觀察到儒家思想對韓國傳統(tǒng)和現(xiàn)行法律都產(chǎn)生了強烈的影響,我們可以稱之為儒家思想道德觀主導下的法律實施,盡管儒家思想在建立法治和民主中所做的貢獻一直沒有引起人們充分的重視。而在當代韓國,儒家思想在建立韓國社會秩序和文化信仰方面還是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3]146。

      1.1 儒家文化對古代朝鮮法制之影響

      儒家文化在商代末期即已傳入朝鮮半島,經(jīng)過三國時期②即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時期。與高麗王朝時期的發(fā)展壯大,到李氏朝鮮王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朝鮮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并出現(xiàn)了獨立于中國的道學體系,儒學的發(fā)展達到了全盛時期。在繼受儒家思想的同時,朝鮮亦繼受了中國的法律。可以這樣說,“1905年以前高麗所施行之法律,皆摹仿中國者也”[1]23。而中國古代的法律,本身就是儒家化的法律,所以,朝鮮古代的法律制度里一樣帶有儒家文化的精神。

      古代朝鮮法律的儒家化,自其三國時代開始③雖有學者認為中國對朝鮮法律的影響應自箕子入朝開始,也有多部史書提到箕子的犯禁八條,但因史料之間存在矛盾,不能證實其真實性,不妨略過。。古代朝鮮典籍《增補文獻通考》里面記載:“高句麗大武神王十一年令曰:‘其十惡中,準律用刑事者外,犯別罪合被重杖者并征贖?!雹軗?jù)楊鴻烈先生考證,大武神王十一年應為漢光武帝建武四年,即公元28年,而十惡之罪名自《北齊律》始有,所以疑其年代有誤,但其內容有參考價值。十惡本身就是對儒家“親親、尊尊”倫常關系的強調,所以,高句麗的法律無疑已經(jīng)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百濟模仿“周禮”的六官,在中央設置“六佐平”官員,管理國家事務。新羅在504年仿照中國制度制定喪服法,親屬之間犯罪同罪異罰,把儒家禮儀制度與法律的適用結合起來。此外,在官員衣服的顏色上亦體現(xiàn)出儒家的等級色彩。520年,新羅頒布律令,“制百官公服朱紫之秩”[4];新羅興德王又在834年下令,“人有上下,位有尊卑。名例不同,衣服亦異。茍有故犯,國有常刑”[2]37,開始以法律來推進服飾的禮制化。

      高麗王朝結束了三國分治的局面,統(tǒng)一了朝鮮半島。在法律上,高麗王朝基本上是仿效唐朝制度,而《唐律》作為中國封建王朝最成熟的一部法典,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現(xiàn)了儒家思想與法律制度的完美結合,所以,高麗王朝在繼受唐朝法律時,亦繼承了其“一準乎禮”的禮治精神,出禮則入刑,以強制手段來維護禮治社會應有的秩序。

      高麗王朝的法律中,最為強調的是對家族關系的維護?!端问贰ね鈬袀鳌分羞@樣總結:“高麗刑無慘酷之科,惟惡逆及罵父母者斬,余皆杖肋?!绷硗?,與《唐律》相同,強調晚輩對長輩的絕對服從,如果有毆殺父母等尊親屬的不孝行為,會遭到嚴厲的懲罰。但是反過來,如果長輩毆殺晚輩,則處罰比較輕。據(jù)《高麗史·刑法志》記載,“謀殺周親尊長外祖父母,夫婦之父母雖未傷,斬?!\殺周親卑幼,徒二年半;已傷,三年;已殺,流三千里”。對于毆傷和罵詈尊親屬亦有相似規(guī)定。而且法律明文規(guī)定,即使父母有罪,子女也不許狀告父母,“告周親尊長,外祖父母,夫婦之祖父母,雖得實,徒二年;流罪,徒三年;死罪,流三千里;誣告,加所誣罪二等”[1]49。父母年老得不到贍養(yǎng),子女亦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祖父母、父母在子孫別籍異財,供養(yǎng)有闕,徒二年;服內別籍,徒一年?!盵1]54相應地,如果出現(xiàn)子女犯罪,老人無人奉養(yǎng)或突然去世的情況,法律也會給予人性化的關懷,“諸流移人未達前所,而祖父母、父母在鄉(xiāng)喪者,給暇七日發(fā)哀……年七十以上父母無守護,其子犯罪應配島者,存留孝養(yǎng)”,“諸犯死罪在禁非惡逆以上,遭父母喪、夫喪、祖父母喪,承重者給暇七日發(fā)喪。”[1]44-45在家庭關系中,除了強調父為子綱之外,還有夫為妻綱,與唐朝一樣,法律對于離家出走的妻妾給予了刑法上的處罰,“妻擅去,徒二年;改嫁,流二千里。妾擅去,徒一年半;改嫁,兩年半”[1]51。

      此外,高麗王朝法律還秉承儒家“慎刑”的做法,對死刑的處罰非常謹慎,“犯殺人罪初段堅問九端,隔三七日;二段堅問十二端,隔四七日;三段堅問十五端”,反復訊問,力求做到不枉殺,“判死不再生,人命至重,今外方重刑界員例不親問,使外吏于多事中雜治之,甚為不可;自今牧都護所推獄使以下員齊坐知州縣令所推獄界首一員親進覆驗,無有差謬,然后連銜署名臨問員每七月初一日內親赍上來?!盵1]41

      代替高麗王朝的李氏朝鮮在1471年頒布了自己的法典——《經(jīng)國大典》,此后又出現(xiàn)了增補性質的《大典續(xù)錄》和《續(xù)大典》。由于最初的編撰者鄭道傳本身即為儒學大師,所以在法典的編纂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有諸多儒學的理念。在分類上,依照《周禮》六官掌事的體制,把法典分為治典、賦典、禮典、政典、憲典、工典。在適用上,除了《經(jīng)國大典》和《續(xù)大典》外,《大明律》可以直接拿來應用。值得一提的是,直到1905年,李太王光武九年頒行的《刑法大全》仍然在參考《大明律》。由此可見,直到近代朝鮮法律仍受中國法律之影響。

      和高麗王朝一樣,李氏朝鮮的法律亦有濃厚的儒家色彩。比如在法典正文前附服制圖,以使官員在適用法律的時候依親等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處置。對于帝王的不敬和對于長輩的不孝行為仍為重點打擊的對象,比如《刑法大全》第四編《律例》規(guī)定,凡是擅入宮闕、殿門及擅帶武器入宮者,都視為“不敬”而嚴加處罰。如果膽敢謀反,那么,處罰更加嚴厲:《刑法大全》第190條,謀大逆者不分已遂、未遂及首從,處絞;第191條,犯謀反者,不分已遂、未遂及首從,處絞[1]114-116。在對于長輩權威的維護方面,有告、毆、奸、殺長輩的行為,照例嚴重處罰;反過來,對于長輩對晚輩有類似的行為,則從輕處罰。由于前述高麗朝法律時已詳引法條,李朝法律無大變動,故在此不再贅述。

      為了維護儒家的宗法倫理和家族制度,源自中國的“親親相隱”制度也為李氏朝鮮所繼承?!缎谭ù笕返谌帯缎汤返谝徽隆缎塘P通則》第七節(jié)《知情不告及藏匿處斷例》,第127條規(guī)定:“罪人知情不告者藏匿者依下處斷:為親屬衰服,大功以上尊長,外祖父母,妻之父母,夫兄弟者,皆勿論。大功以上卑幼,小功以下尊長卑幼,依第六十四條親屬等級遞減。雇工為家長者,亦勿論?!睘榉缸锏挠H人隱匿是權利,拒絕作證則是義務,“審查罪人時,罪人之有服親屬,家長,雇工,年八十以上十歲以下,聾啞盲狂人均不得立證。”[1]93親屬犯罪要為之隱匿,這是出于親情的需要;反過來,親屬被人侵犯時,也有為之報仇的權利?!缎谭ù笕分渡脷⒊鹑寺伞穼Υ擞忻鞔_的規(guī)定:“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及兄弟或子孫被殺時,將行兇人殺死,依下列處分:登時殺死者,勿論?!盵1]39

      此外,出于人倫親情以及生育健康的考慮,法律還規(guī)定了同姓和親屬不得結婚?!缎谭ù笕返谖寰幍谑徽隆痘橐黾傲⑺盟陕伞分幸?guī)定:“娶同姓無服親或無服親為妻者,懲役一年;娶緦麻親為妻者,處懲役二年;為妾減二等?!薄皟韧庥H屬相婚者,依下列科處,并離異:同母異父姊妹者,懲役五年;外叔妻及甥侄妻,懲役一年半。”[1]156而在離婚問題上,朝鮮與中國一樣,還是以男性為主導的休妻制度,基本上沿續(xù)了西周時代的“七出三不去”制度?!捌捩笩o下列諸項而夫出之者,笞八十;雖犯諸項,而與持父母喪,更有子女及娶時貧賤,娶后富貴無所歸而猶出之者,處笞四十,并令完聚:不順夫之祖父母、父母者;多言與族戚失和者;有淫行者;竊盜者;有可傳染之惡疾者?!迸c中國略有不同的是,七出里本還有“無子”和“妒忌”兩項也為休妻之理由,朝鮮卻沒有采用,說明在學習中國法律的過程中,朝鮮也依據(jù)自己的情況與道德判斷進行了篩選,并非簡單的模仿。而且,法律還鼓勵妻子為死去的丈夫守節(jié),“喪夫守志之婦人,其夫之祖父母、父母或外祖父母強嫁者,笞八十”[1]156。

      總的看來,在整個朝鮮時代,法律制度中都深深烙上了儒家文化的印記,儒家的宗法制度與禮治原則在法律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與中國一樣,古代朝鮮政治家和士人均認為,治國的理想境界是法與禮的結合,道德教化的作用才是第一位的,而非刑罰。法律存在的目的是以其強制性手段來維持社會秩序與家庭的和諧,最終達到“刑期于無形”的效果,一個敬畏上天、遵守秩序、講究親情的社會才是人們心中最和諧的理想世界。

      1.2 儒家文化對現(xiàn)代韓國法律之影響

      1876年,朝鮮在日本的炮艦下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江華條約》,到1910年,韓日“合邦”,朝鮮半島完全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開始了長達36年的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這一時期,朝鮮的法制發(fā)展出現(xiàn)停滯的狀態(tài)。盡管日本宣稱尊重朝鮮在民事領域的部分傳統(tǒng)和習慣,但因其推行對朝鮮的同化政策,所以朝鮮法律中的儒學因素遭到了破壞,在日本法的影響下,朝鮮法開始西化、德國化。

      1945年,朝鮮半島解放,隨之而來是南北的分裂。1948年,南朝鮮正式建國,更名為“大韓民國”。在之前日治時期德國大陸法系的基礎上,韓國法律又吸收了英美法的因素,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韓國首先進行的是“清算舊法”“創(chuàng)立新法”的改革,清算了殖民統(tǒng)治時期制定的大量法律,然后在此基礎上編撰了新的法典——憲法典、民法典、刑法典、民事訴訟典、刑事訴訟典、商法典,形成了以六法全書為主體的法律體系。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盡管進行了大量的法律移植,韓國法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因素。韓國憲法第9條明確規(guī)定“國家應致力于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從而奠定了整個法律制度的傳統(tǒng)文化基礎。

      韓國在民法領域保留了儒家的禮治和倫理傳統(tǒng)。在擺脫日本殖民統(tǒng)治后,韓國開始起草自己的民法典。由于起草委員會的成員大多在年輕時都受過儒家教育,所以,韓國民法典帶有濃郁的儒學色彩。家族制度是儒家構建社會秩序的基本制度,1958年頒布的《韓國民法典》第四編“親屬”篇的有關規(guī)定即體現(xiàn)了韓國傳統(tǒng)家族制度的基本內涵。第777條“親屬的范圍”中這樣劃定:父方八親等內的血親;母方四親等內的姻親;配偶。這種計算親屬的方式明顯不同于西方,而是源于中國古老的宗法制度,突出了對父權的重視。這種重視還體現(xiàn)在姓氏的傳承上,民法典第781條明確規(guī)定,子女隨父親的姓與宗,并不得自由變更,只有在丈夫加入妻子戶籍的情形下,子女才能追隨其母姓氏并加入其母家所屬的戶籍。此外,第二章“戶主與家屬”第778條明確規(guī)定了戶主的地位與重要性,戶主為“家族血脈的繼承者,如果與現(xiàn)有家庭決裂,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建立或恢復家庭,應當有義務成為戶主,即一家之主”[3]145。戶主負責分家、立家以及家庭的復興等維護家族傳承的事務。在繼承方面,為了維系和保證家族的延續(xù)及戶主制度的穩(wěn)定,規(guī)定戶主的繼承權不得放棄;如果財產(chǎn)繼承的同一順位上有數(shù)位繼承人,財產(chǎn)繼承人同時又是戶主繼承人,則該繼承人可分得遺產(chǎn)的50%[5]。

      在婚姻家庭方面,同樣可以看到儒家文化的影響。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同姓同本禁婚制度”,民法典第809條規(guī)定,只有姓氏不同和家庭出身不同的人方可結婚。這與其他國家對近親結婚的禁止相比,要嚴格得多,是典型的宗法制度的留存。同時第811條規(guī)定,婦女婚姻關系解除以后6個月內,不得再婚,而對男性卻無此限制,顯然是對父權與夫權的再度強調。此外,繼承方面的法律也偏向男方,法典規(guī)定戶主繼承人只能由男性擔任,在財產(chǎn)繼承順序上,民法典第1003條規(guī)定,被繼承人的妻子只有在被繼承人既沒有直系卑親屬,也沒有直系尊親屬的情況下,才能成為單獨繼承人。而且女性繼承人只能獲得男性繼承人繼承份額的一半。這些規(guī)定無疑是對女性平等權的剝奪,顯示了男權社會的特征。

      在刑法領域,“親親相隱”的規(guī)定體現(xiàn)了儒家“孝”和“親”的原則,對通奸罪的處罰則反映了“德”的要求?!俄n國刑法典》第九章第151條規(guī)定:對于窩藏或幫助犯了罰款和罰款以上罪的犯人逃避的人,將處三年以下的勞役或1萬5000元以下的罰款。但是,如果窩藏的是親族、戶主或同居的家族,則可以免去上述的處罰。同樣,第十章第155條關于毀滅、隱瞞、偽造罪證也規(guī)定了親族免罰的特例。刑事訴訟法第285條規(guī)定,如果證人的證言可能引起本人或下列的人——證人的親族、戶主、家族或曾經(jīng)有過此類關系的人,被提起公訴或被判有罪等有關身心恥辱的事項時,證人可以拒絕作證。反過來,對于殺害親族、戶主或同居家族的行為,要比殺害普通人的處罰更為嚴厲。另外,刑法第241條規(guī)定了對通奸罪的處罰:有配偶者通奸處2年以下懲役,與其通奸者同處[6]。在其他國家,通奸行為通常不入罪,只做道德上的譴責,韓國的這項規(guī)定則是從國家的角度對儒家婚姻道德觀加以強調。

      為了鼓勵孝道,韓國還在所得稅方面給予贍養(yǎng)老人的子女以減稅的照顧?!俄n國所得稅法》第4條、第11條繼承稅規(guī)定,在子女與長輩共同居住5年以上或連續(xù)三代,可免征殯葬稅和房屋繼承稅[3]146。而且,就在2015年3月24日,又有韓國國會議員提出所得稅法修正案提案,根據(jù)這項修正案,若子女每月定期給予父母一定金額的零用錢,這部分金額(最高限度600萬韓元,約折合人民幣3.4萬元)可不計入扣稅對象范圍。按此計算,目前稅率最高(38%)的1.5億韓元以上高收入者最多可免去228萬韓元的稅款[7]。韓國建設交通部2006年9月發(fā)布的《住房認購制度改革方案》則規(guī)定,那些贍養(yǎng)父母、岳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家庭將獲得優(yōu)先購房權,最高可在申購房屋時加上3分。這些鼓勵盡孝的規(guī)定,反映了儒家傳統(tǒng)的道德情操,正如《韓國社會法》第3條所言,國家和民族都應盡量保持尊敬和孝順老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3]146。

      深受儒家“和諧觀”的影響,韓國社會希望人們用非訴訟的方式解決紛爭。韓國在1990年1月13日制定了《民事調停法》,之后又經(jīng)過多次修改,目的是讓國民更多地用調停手段解決生活中的糾紛。該法現(xiàn)在有43條,第1條就開宗名義指出:“本法宗旨是對有關民事糾紛,依據(jù)簡易程序,在當事人互諒互讓的基礎上,做出合乎情理的解決。”調解制度源于中國古代的“無訟”思想,孔子在《論語·顏淵》中說道:“聽訟,吾由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儒家的理想境界是達到一種沒有紛爭、不需要訴訟的和諧狀態(tài),所以以調解的方式避免百姓對簿公堂。正如克茨在《比較法總論》當中所說:“在遠東,法不過是為了確保社會秩序采取的第二位、從屬的手段,和諧才是根本?!睘榱藦娀{停功能,2009年,韓國在首爾和釜山建立了民事調停中心,釜山調停中心的首任調停長趙武濟有著23年法官經(jīng)歷,被譽為“儒生大法官”,可謂實至名歸。韓國的民事調停制度與中國的調解制度相比,其進步性在于,不會以強制的方式讓當事人和解,一旦調停不成功,可立即進入訴訟程序,即調停歸調停、訴訟歸訴訟。這樣既實現(xiàn)了盡可能和平解決紛爭的目的,又不會讓人產(chǎn)生被迫和解的反感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韓國社會的發(fā)展和法治進程的加速,上述帶有儒家色彩的法律很多都已經(jīng)更改或廢棄。比如說《韓國民法典》第777條,在1990年民法典的修改中廢除了男女有別的規(guī)定,統(tǒng)一劃定為八親等以內的血親和四親等以內的姻親。而在2005年對民法典的修改中,戶主的定義以及第八章戶主承繼整個被刪除,說明傳統(tǒng)的家庭制度已不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此外,“同姓同本禁婚”的制度、婦女離婚后6個月內不得再婚的制度以及對女性繼承人的歧視性規(guī)定,在2005年的修改中均廢除。而對于通奸罪的懲罰直到今年——2015年2月才得以取消。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到,法律當中又增添了一些過去沒有的條文,比如說,贍養(yǎng)老人的一些鼓勵性的規(guī)定以及調停制度。這些法律上的變化至少反映了兩個信息:一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有些源自封建王朝的法律規(guī)定已不適應現(xiàn)代社會,過分強調父權和夫權是對子女人格權和女性平等權的忽略;二是有一些價值觀是歷久彌新,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的,那就是對自己內心的審視與對他人尤其是父母的仁愛,同時努力使自己所在的世界處于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隨著社會的進步,儒家文化正在經(jīng)歷著一個去蕪存真的選擇過程。

      2 韓國將儒家文化融入法治建設的經(jīng)驗帶來的啟示

      也許有人認為,眾多帶有儒家色彩的法律的廢除和修改意味著儒學的衰落,或者說儒家文化對于當代社會已經(jīng)沒有存在的價值。如同列文森所言,“五四”之后,儒家基本上不僅在中國、東亞乃至人類社群都消散了,儒家文化已經(jīng)“博物館化”。可是,杜維明教授不這么認為,他恰恰認為,儒家可能是世界歷史上最全面的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人文精神,也是所有軸心時代文明中學習做人的最重要最有意義的理性方式。它為韓國提供了“核心價值觀”,使其成為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的道德卓越的典范[8]。綜觀儒家文化對韓國法律的影響,我們可得出如下啟示。

      2.1 儒家的和諧觀可以成為“良法美意”的基礎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曾經(jīng)給法治下過一個經(jīng)典的定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又應該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良法構成了法治的基礎,只有立意善良的法律才會得到民眾的遵守。儒家歷來提倡法律的正當性,而它的正當性又是建立在和諧與民意的基礎上的,這一點有別于西方。韓國田風德博士認為,韓國法不限于狹義上的正法思想,可以發(fā)展為善法思想。韓國法的本質源于作為妥當性基礎的天人合一理念[9]155。儒家知識分子一向認為以民意為基礎的法才能與天地四時的秩序相一致,成為良法美意。其實這種觀念同樣適應于現(xiàn)代社會,韓國在立法的時候就注意順應民意,一直實行“立法預告”制度。立法預告是指事先將特定法律或法規(guī)對立法目的與內容告訴國民,聽取國民對立法的要求,以確立法律的社會實效性[9]161。而源于朝鮮王朝時代“親親相隱”制度直到今天還在實行,就是因為它體現(xiàn)了法律制度之下的人文關懷,是儒家人倫親情、家庭和諧的表現(xiàn)。古羅馬法學家塞爾蘇曾經(jīng)給法下過這樣一個定義:法為善良公平之術。每一時代的法只有與這一時期整體道德觀相一致才會被認為是善良公正之法,才能得到民眾的認可和服從。良法不僅要行使其本身的法律的效能,更為重要的是要讓眾人愿意接受和服從,這樣的法律才能行之久遠,這樣的社會才會和諧穩(wěn)定。就像《尚書·五子之歌》所說的,“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10]。

      2.2 法治社會需要儒家道德觀的支撐

      1398年,朝鮮王朝建立成均館,以儒學之“仁、義、禮、智”作為立學之根本,為國家培養(yǎng)人材,直到今天,成均館已有600多年的歷史?,F(xiàn)在,成均館成為一所以儒教精神為辦學理念的高等學府——成均館大學校。其辦學宗旨為:“以儒學精神為基礎,陶冶民主教育理念和圓滿的實踐人格,從而達到育成國家指導人材的目的。”[11]1960年開始,韓國開始正式施行倫理教育:小學的主題為“正經(jīng)的生活之道”,倡導“端正、誠實、節(jié)制”的生活態(tài)度和愛國家、愛民族、愛家庭的仁愛精神;中學階段學習人際關系的各種禮節(jié),家庭內的孝悌與社會中的協(xié)同合作精神以及“誠”與“敬”的修己生活;大學的“國民倫理”科目則是學習韓國傳統(tǒng)思想的源流,實學思想、近代化與開化思想等等[12]。1995年,韓國儒家學者召開大會,通過了“儒教憲章”,建立了全國性的儒教組織。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今天的韓國以孝道聞名,正如《東亞日報》會長金炳所言:“在韓國,不盡孝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迸c此同時,法律也鼓勵孝道,贍養(yǎng)老人的行為不但會得到道德上的認可,也會得到免稅的實際好處。這些舉措,都有利于儒家道德觀的培育,進而為法治的實現(xiàn)奠定堅實的道德基礎。事實證明,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信”同樣適用于現(xiàn)代社會,并有利于法治社會的實現(xiàn)??鬃釉凇墩撜Z·為政》中談到他的治國理念時這樣說道:“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闭驗閾某霈F(xiàn)社會道德淪喪,只以法律為最低道德底線的狀況,孔子才強調德與禮的重要性,提出以德治國的主張。而今天我們要建設法治社會,同樣需要道德的支撐,否則只是一個“底線的社會”,國民只以不違法為最低標準,卻喪失了崇高的道德理想與追求。反之,當一國的國民都能以“仁、義、禮、智、信”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的話,法治的實現(xiàn)就輕而易舉了。

      2.3 與本土文化相結合的法律移植才會枝繁葉茂

      雖然從三國時代就開始模仿中國的法律制度,但是朝鮮本土的文化也得以保留下來。高麗王朝重臣崔承老曾經(jīng)說過:“華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習俗,各隨土性,似難盡變。其禮樂詩書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國,以革卑陋?!盵13]因為文化水平低于唐朝,高麗王朝的法律在唐律的基礎上進行了適當?shù)膭h減,500條的唐律被高麗減為71條。而且由于高麗時代的國教是佛教,盛行的是寬刑思想,所以,高麗律的刑罰要輕于唐律。這說明朝鮮雖然一直向往中國的文化,卻并非拿來主義,而是經(jīng)過了細心的篩選以適應本國的國情,到最后,儒家文化由最初的外來文化變成了韓國的本土文化,開始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得到了民眾的認可。而在近代移植西方法律體系的過程中,韓國一樣保留了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儒家文化,尤其是在民法領域。當然這種保留并非無條件的,而是在現(xiàn)代文明的基礎上,剔除了儒家文化里的糟粕與不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部分,把儒家文化的精華與法治文明相結合,將傳統(tǒng)的“忠、孝、禮”與西方的“人權、民主、法治、正義”相結合,形成了多元的價值體系與獨具特色的韓式法律文化。韓國曾有一份民意調查:“東方的儒教文明,能成為現(xiàn)代社會普遍的指導理念嗎?”韓國有90%的人表示贊成[14]。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追求法律體系的形式理性的同時,各國的法治建設要考慮本國的現(xiàn)實國情以及普通民眾基于文化傳統(tǒng)之上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慣性,只有結合本土文化的法治實踐,才能持久運行、發(fā)揮效用。

      2.4 與法治建設的結合過程促進了儒家文化的自我更新

      儒學從誕生到現(xiàn)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從來就不是一個停滯學科,而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在進行改變和發(fā)展。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儒學,從春秋時代的孔孟荀之儒學,到漢代的董仲舒之春秋大一統(tǒng)思想,到宋明朱熹、王陽明之理學與心學,到清末的實學,到“五四”后的新儒學主義,儒學一直在向前發(fā)展,以適應當時的社會。韓國的儒學也是一樣,從最初的拿來主義,到自己獨立儒學體系道學的創(chuàng)立,經(jīng)歷了一個除舊布新的過程。所以,我們今天弘揚的儒家文化,并非食古不化的東西,而是隨著時代的車輪進入21世紀的全新的儒學。就像韓國所做的那樣,讓儒家文化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呈現(xiàn)出煥然一新的面貌。正如韓國柳承國教授在《韓國儒學史》一書中談到的:“生于現(xiàn)代的我們,須深深體會經(jīng)傳中內在的孔子精神,繼承其肯定的、機能的本質。對于過去社會中,因時代變遷而不合于現(xiàn)實的儒教思想與制度予以修正,將之再集合、再構成。”所以在一次又一次法律的修改中,儒學的精華被保留下來,比如符合人性的“親親相隱”制度,贍養(yǎng)老人減免稅制度等等;而不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父姓制度、同姓同本禁婚制度、戶主制度都被刪除。與封建時代用禁止性規(guī)范來強制人們踐行儒家的道德觀不同,現(xiàn)代韓國多用鼓勵性規(guī)范來提倡儒家的道德觀,這樣做的益處是不會出現(xiàn)強制的、虛偽的道德?!秴问洗呵铩防锩嬲f到,“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儒家文化正是在社會變化的過程中一次次地實現(xiàn)了自我更新,所以才會在歷史的長河中歷久彌新、大放光彩。

      猜你喜歡
      儒家文化儒家朝鮮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與盈余管理
      游覽中華大地,體會儒家文化(二)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儒家文化影響下的漢服形制研究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6
      朝鮮國慶"輕松"閱兵顯自信
      中國儒家文化視角下的跆拳道運動
      體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06
      朝鮮試爆氫彈,中方堅決反對
      南方周末(2016-01-07)2016-01-07 15:47:28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從“以直報怨”到“以德報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論儒家的仁與恕
      古代文明(2013年2期)2013-10-21 23:20:50
      石首市| 平武县| 堆龙德庆县| 贵州省| 安福县| 洛浦县| 隆化县| 太白县| 阿城市| 麦盖提县| 彰化县| 铜陵市| 简阳市| 剑川县| 榆社县| 高台县| 虞城县| 长泰县| 滕州市| 建平县| 防城港市| 闵行区| 杨浦区| 宁乡县| 谢通门县| 安图县| 珲春市| 噶尔县| 曲阜市| 南投市| 剑阁县| 伊宁市| 左贡县| 马关县| 黔南| 太保市| 灵璧县| 全南县| 滁州市| 富宁县| 吴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