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禮肖,孫曉暉
(中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州 510275)
馬克思、恩格斯在其哲學著作中,特別重視說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條路線的對立,表現(xiàn)出鮮明的唯物主義戰(zhàn)斗性。恩格斯提出了哲學的基本問題,認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1],并以此作為劃分哲學派別的標志。列寧從哲學基本問題出發(fā)進一步提出哲學黨性原則,認為“最新的哲學像在兩千年前一樣,也是有黨性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按實質來說,是兩個斗爭著的黨派,而兩種實質被冒牌學者的新名詞或愚蠢的無黨性所掩蓋著?!盵2]哲學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思想武器,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關懷。近些年,一些非理性社會思潮“沉渣泛起”,給人們的思想帶來一定的混亂,歷史虛無主義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歷史虛無主義的特點主要是:其在哲學派別上屬于唯心主義陣營,在政治領域中反映西方資產階級立場,在方法論上違背唯物史觀的基本要求。這些都違背了哲學黨性原則的基本觀點與立場。因而,必須以哲學黨性為武器,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哲學路線、階級立場、方法論進行揭批,從而消解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
哲學黨性原則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由于1905年俄國革命的失敗,白色恐怖引發(fā)了國內階級陣線的劇烈動蕩,俄國社會民主黨內部出現(xiàn)了公開反黨的“取消派”和暗中反黨的“召回派”?!叭∠伞惫_在報刊和工人組織中反對階級斗爭,反對無產階級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掌握領導權。而“召回派”則用激進的話語掩蓋機會主義的真實面目,主張召回議會中的工人代表,停止合法的革命斗爭。為進一步瓦解無產階級隊伍,各派反革命力量以馬赫主義即經驗批判主義為主要思想來源,公開宣揚“無黨性”的馬克思主義,妄圖以馬赫主義來修正馬克思主義。奧地利社會民主黨的領袖維·阿德勒更是公開指出歷史唯物主義需要在馬赫主義所堅持的自然科學理論基礎上進行“修正”,并且將馬克思恩格斯有關“經驗”以及批判機械唯物主義的論述說成與馬赫主義的唯心主義是相通的。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地位已經是當務之急,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在目前時期,在科學、哲學和藝術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者同馬赫主義者的斗爭已經居于首要地位?!盵3]
為了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俄國工人運動中的指導地位,列寧首先從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出發(fā),指出“在我們所涉及的每個認識論問題上,在新物理學所提出的每個哲學問題上,我們探究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透過許多新奇的詭辯言辭和學究氣十足的煩瑣語句,我們總是毫無例外地看到,在解決哲學問題上有兩條基本路線、兩個基本派別?!盵4]351在列寧看來,馬赫主義“不顧感覺只是和按一定方式組成的物質的一定過程相聯(lián)系這一事實,把感覺當作第一性的東西”[4]40,是最反動的唯心主義。此外,列寧堅持以階級分析方法來分析馬赫主義背后隱藏的階級立場。在列寧看來,“對宗教的態(tài)度和對自然科學的態(tài)度,最好地說明了資產階級反動派確實為了本階級的利益而在利用經驗批判主義”[4]360,指出馬赫主義在階級路線上代表的是最反動的資產階級。在闡述馬赫主義在哲學路線與階級路線的反動性的過程中,蘊含著列寧對馬赫主義方法論的揭批,列寧指出,“經驗批判主義哲學的出發(fā)點和基本前提是主觀唯心主義。世界是我們的感覺,這就是它的基本前提?!盵4]91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列寧是在以馬赫主義為代表的一系列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侵襲的背景下,通過對馬赫主義哲學路線、階級路線與認識路線的揭示與闡述而最終提出了哲學黨性原則。需要說明的是,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不僅指出了各種哲學思想在哲學路線上有派別之分,更進一步將其應用到階級社會、政治領域中,強調了哲學的階級性、政治性。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在當下依舊有很強的解釋力:一是活躍于當下的普世價值思潮、憲政民主思潮、新自由主義思潮、民粹主義思潮、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等社會思潮本質上都是唯心主義。二是在階級社會中,各類中外社會思潮“競相綻放”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定階級的利益訴求,代表的是非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三是各類社會思潮在方法論上摒棄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分析方法,轉而走向唯心史觀與形而上學的認識“深淵”。毋容置疑,在當今社會依舊存在著哲學路線、階級路線和政治路線的爭斗,意識形態(tài)工作已經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哲學黨性原則因其鮮明的唯物主義性、明確的無產階級性、科學的方法論而仍舊有很強的當代解釋力。
面對資產階級哲學極力鼓吹超越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上所謂哲學上的第三條路線,列寧集中論述了哲學的黨性原則。列寧在認識路線上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基本區(qū)別概括為“從物到感覺和思想呢,還是從思想和感覺到物?”[5]強調在涉及認識論的每一個問題上都存在著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條基本路線的對立。哲學黨性原則在哲學層面指哲學是劃分黨派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哲學上兩個對立的基本派別,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任何哲學都不能超越哲學基本問題,并依據(jù)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來判定其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所謂超越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哲學上的第三個基本派別是不存在的。
歷史虛無主義以主觀上的價值尺度尤其是政治上的價值取向為標準對歷史進行隨意裁剪與拼湊,是在唯心史觀指導下解構各類歷史事件的觀點總稱,其本質是一種唯心史觀。在審視歷史過程中,通過預設觀念前提來重新建立審視歷史的支點,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史觀的泥潭中。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所說,“迄今為止的一切歷史觀不是完全忽視了歷史的這一現(xiàn)實基礎,就是把它僅僅看成與歷史進程沒有任何聯(lián)系的附帶因素。因此,歷史總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種尺度來編寫的;現(xiàn)實的生活生產被看成是某種非歷史的東西,而歷史的東西則被看成是某種脫離日常生活的東西,某種處于世界之外或超乎世界之上的東西。”[6]在認知范式上,歷史虛無主義以主觀感覺為認知本源,將其作為歷史真實性判斷的依據(jù),并通過強調主觀感覺與歷史事件的同質性建立原則同格的認知范式,歷史由此成為隨意拼湊起來的“創(chuàng)造物”。在對待歷史事件上,不是從歷史的整體性與固有規(guī)范出發(fā),而是選取與自身觀點相呼應的某一個真實的歷史階段或者歷史細節(jié)并將其過分夸大到主要地位?!皻v史虛無主義實質上表現(xiàn)出對待歷史的三個步驟,即首先按照自己的主觀愿望或自己的政治訴求,對整體性的歷史進程進行拆解,從中選擇有利于論證自己意愿的事實,選擇有助于服務自己的政治訴求或利益的事件或觀點,然后以‘外在反思’的聯(lián)系將它們編織成一個有著‘內在聯(lián)系’的思想整體。”[7]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黨性原則出發(fā),可以清楚地發(fā)現(xiàn)歷史虛無主義的唯心主義本質。歷史虛無主義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出發(fā),“按照他們的主觀愿望和政治訴求來對待歷史,是唯心主義歷史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復活和再版”[8],與馬克思主義堅持的唯物史觀尖銳對立。因而,我們在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時就要用唯物史觀作為武器重點揭批其唯心史觀本質。一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的黨性原則,既要做到堅持唯物主義觀點,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道德觀,自覺以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作為判定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依據(jù)。另一方面,以唯物史觀為武器,駁倒歷史虛無主義唯心史觀這個理論基礎。在對待歷史問題上,唯物史觀堅持歷史是不以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發(fā)展過程,強調從歷史本來面目出發(fā)去研究和評價歷史事件。而唯心史觀從主觀需要出發(fā)對歷史資料任意取舍,抹殺了歷史的客觀性。在歷史發(fā)展決定因素的認知上,唯物史觀堅持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前提出發(fā),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這一最本質的因素看作歷史發(fā)展的決定要素,而唯心史觀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出發(fā),將精神因素看作決定歷史發(fā)展的決定要素,否定了客觀規(guī)律的存在。在歷史發(fā)展動力認知上,唯物主義堅持社會基本矛盾推動歷史發(fā)展,堅持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群眾史觀,而唯心史觀認為主客觀精神是歷史發(fā)展的動力,片面強調英雄人物的作用,抹殺了廣大群眾的歷史作用,陷入了英雄史觀的泥潭。
在階級社會里,哲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毫無疑問會帶有階級性,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實質上代表了不同階級、集團的立場。哲學的黨性原則就是哲學階級性、政治性的集中體現(xiàn),列寧最早明確提出在政治斗爭中發(fā)揮哲學黨性的戰(zhàn)斗作用,指出,“唯物主義本身包含有所謂黨性,要求在對事變做任何估計時都須直率而公開地站到一定社會集團的立場上?!盵9]正如毛澤東所說:“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論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它的階級性,公開申明唯物辯證論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再一個是它的實踐性,強調理論對于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反過來為實踐服務。”[10]因而,哲學黨性原則不僅要求在哲學路線上要堅持唯物主義,更要堅持無產階級的黨性原則。
哲學與階級意識是不可分割的。對于任何哲學思想,我們都必須掌握其同當時的政治經濟制度、一定階級的關系,回避分析這種關系,容易產生超階級或者無階級的錯誤觀念。歷史虛無主義一開始是在現(xiàn)代西方文化背景下出現(xiàn)的,是一種把對現(xiàn)代西方價值觀、文化觀沒落的無奈演變成為對于整個人類社會存在意義以及基本價值的否定的文化價值觀,并逐漸由文化場域進入到政治場域。歷史虛無主義不僅是一種學術思想,也是一股政治思潮,“歷史虛無主義是在西方各種以唯心主義歷史觀為哲學基礎的錯誤思潮的影響下,適應西方國家對我實施和平演變戰(zhàn)略的政治需要和國內反社會主義勢力的策略變化而泛起的一股政治思潮?!盵11]歷史虛無主義體現(xiàn)了西方資產階級的階級立場、政治傾向和政治訴求,這是其實質所在。為實現(xiàn)西方資產階級的利益訴求,歷史虛無主義總是對歷史進行有選擇的還原與失明。正如龔書鐸所說,“歷史虛無主義并不是對歷史完全虛無,而是‘有所虛無、有所不虛無’。歷史虛無主義虛無的是中國革命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是社會主義制度和人民民主專政,但對叛徒、漢奸、反動統(tǒng)治者則不虛無,而是加以美化,歌功頌德,把已被顛倒過來的歷史再顛倒回去,混淆是非?!盵12]
歷史虛無主義在政治、經濟以及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主張都鮮明地代表了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立場與政治訴求。在政治上,通過頌揚改良道路、侵略有功等思想,例如宣揚“革命是能量消耗,改良則是能量積累”“侵華戰(zhàn)爭是為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共和”等極端扭曲的思想,借以否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戰(zhàn)爭與社會主義制度,并極力宣揚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制度,妄圖在中國建立起西方所謂的多黨制、議會制的政治體系。在經濟上,通過指責土地公有制代表“強權”“專制”和“掠奪”來否定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分配制度,試圖推翻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通過宣揚“改革就是更深層次的壟斷”來否認改革開放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妄圖在經濟制度上實現(xiàn)完全的私有化。在社會意識形態(tài)上,用西方社會存在的新自由主義、憲政民主、民主社會主義、普世價值觀等思潮來侵襲、腐蝕民眾心理,妄圖虛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價值性,從而消解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指導地位??梢哉f,歷史虛無主義出發(fā)點與落腳點都是為西方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
堅持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階級立場的重要表現(xiàn)。哲學黨性原則集中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立場,是揭批和消解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武器。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明確提出,“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6]15只有堅持哲學在政治領域的黨派性,無產階級才有了斗爭的理論武器。在運用哲學黨性原則揭批歷史虛無主義的西方政治價值觀實質時,一是要秉承“學術歸學術、政治歸政治”的原則。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進行多維解析,既要看到歷史虛無主義的學術觀點與政治觀念,又要對其觀點進行學術性與政治性的劃分,并且看到學術性背后的政治傾向,還原出歷史虛無主義最真實的政治意圖。二是將哲學黨性原則與歷史虛無主義的政治立場進行比較研究。哲學黨性要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階級性與人民性的統(tǒng)一,而歷史虛無主義是為西方資產階級服務的,通過美化中國近代統(tǒng)治階級與西方資產階級,否定中國近代的人民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為剝削階級辯護,其本質上是反人民的。三是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革命的基本觀點、階級斗爭學說以及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理論,認識到革命與階級斗爭的歷史必然性,而不是人主觀意志的結果。而歷史虛無主義在主觀上隨意抹殺革命與階級斗爭對歷史發(fā)展的積極作用,顯然是對歷史事實的惡意歪曲,是其為西方政治價值觀服務而采用的慣用手法和重要表現(xiàn)。
什么樣的歷史觀決定產生什么樣的方法論,一定的歷史觀也會通過它的方法論顯現(xiàn)出來。歷史虛無主義的唯心主義本質以及為西方資產階級服務的實質決定了歷史虛無主義在方法論上的選擇必然是反科學的。在指導思想上,歷史虛無主義以歷史選擇論為指導,通過主觀假設,把現(xiàn)象當作本質,得出所謂的“新結論”。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因為歷史虛無主義本質上是資產階級哲學,所以對一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取得的成就都全盤否定。在方法選擇上,主張以抽象的人性分析論來代替唯物史觀的分析方法,用超自然的、超社會的人性論來闡釋歷史。在敘述方式上,采用了后現(xiàn)代史學的敘述方式,“將‘文本’視為一個開放體系,認為每個人都可以用‘剪刀加漿糊’來對歷史構圖進行自由地拼制。”[13]在此種敘述方式下,傳統(tǒng)史學的“宏大敘事”被個別人物、典型事件、某個歷史節(jié)點等“微觀敘事”所代替,出現(xiàn)把“支流當主流”、以偏概全的現(xiàn)象。
哲學黨性原則的方法論意義在于必須堅持對哲學上兩條基本路線的分析與甄別。在復雜的哲學斗爭中,違背哲學黨性原則意味著放棄唯物主義立場,放棄以階級分析方法為核心的唯物史觀,體現(xiàn)在政治領域就是放棄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出現(xiàn)任何一種情況都意味著對馬克思主義真理性的背棄。列寧在闡發(fā)和運用其哲學黨性思想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力求全面客觀具體地認識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因而哲學黨性原則所要求的方法論與歷史虛無主義堅持的方法論是根本對立的,是科學性與反科學性的關系。
一是歷史虛無主義違背實事求是的分析原則。尊重歷史事實是史學研究的根本原則,“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lián)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甚至連兒戲都不如。”[14]列寧對于馬赫主義的批判嚴格從歷史事實出發(fā),既批判了馬赫用所謂的“無黨性”來掩蓋其學說的主觀唯心主義的本質,也不否認馬赫在自然科學上的貢獻。然而,從對當下歷史虛無主義三個主要內容的分析看,其方法論無疑是違背歷史事實的。在全盤否定新民主主義革命時,看不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xiàn)了苦難的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國家解放與民族獨立,反而一味指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只起破壞作用。在全盤否定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時,看不到社會主義帶給中國人民的國家富強與生活富足,反而無端指責選擇社會主義是“一系列錯誤的延續(xù)”。在全盤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屆中央領導集體時,看不到領袖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上的引領作用,反而惡意指責領袖是“霸權的代言人”和“獨裁者”。這些表明歷史虛無主義對待歷史只有“嘩眾取寵之心,無實事求是之意”。
二是違背科學性與價值性相結合的原則。列寧指出處于階級社會的哲學思想體系,一方面必須回答哲學基本問題,從而在哲學路線上堅持唯物主義;另一方面要分清階級路線,從而高揚為無產階級服務的立場,這是哲學黨性原則科學性與價值性上統(tǒng)一的重要體現(xiàn)。在政治領域,哲學黨性原則的科學性與價值性統(tǒng)一的關鍵在于堅持階級分析法,正如列寧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所說,“馬克思主義提供了一條指導性的線索,使我們能在這種看來撲朔迷離、一團混亂的狀態(tài)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性。這條線索就是階級斗爭的理論?!盵15]而歷史虛無主義則主張用抽象人性論取代階級分析方法,以所謂的客觀主義遮蔽其資產階級立場。在具體內容上,主要表現(xiàn)為主張去社會意識形態(tài)性。例如只是把蔣介石作為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不從階級上著眼分析,不考察中國的社會性質與人民意愿。此外,歷史虛無主義運用“抓住其一、攻其全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方法,“直接否定近代中國的歷史選擇和歷史取向,貶損革命,頌揚改良,甚至有些人通過頌揚侵略者、否定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以乞求通向西化的道路?!盵16]可以看出歷史虛無主義對于歷史的解析完全脫離了階級社會的現(xiàn)實背景,也違背了研究該有的科學規(guī)范。
三是違背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的原則。列寧十分注重實踐和科學發(fā)展對哲學提出的新問題,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集中體現(xiàn)了哲學黨性原則的階級性與實踐性的統(tǒng)一,“科學和實際活動的聯(lián)系、理論和實踐的聯(lián)系、它們的統(tǒng)一,應當成為無產階級黨的指路明星。”[17]而歷史虛無主義在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上是脫節(jié)的。一方面,歷史虛無主義否認人的階級性,把個人當作孤立、抽象的存在,提出所謂的“價值中立”的準則,而“歷史認識的特點在于認識的主體在這個過程中不可能保持‘中立者’的地位。這是因為作為社會的一員,他必然是其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者(在階級社會中,占據(jù)首位的是一定社會集團和階級的思想觀點和價值觀點)?!盵18]因而,從這種形而上學邏輯出發(fā)得出的“空中樓閣式”的理論毫無疑問是不具備現(xiàn)實指導意義的。另一方面,實踐性是一種哲學思想社會功用的集中體現(xiàn),是其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而歷史虛無主義的一些觀點只是歷史現(xiàn)實被閹割或捏造后的體現(xiàn),并沒有以事物的本來面目來說明事物,最終的結果也只能被實踐所拋棄。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歷史虛無主義宣揚的“告別革命”“告別階級論”“價值中立”的思想給民眾思想帶來混亂。而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種社會思潮競相顯現(xiàn),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與憲政民主思潮、新儒學思潮、新自由主義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等社會思潮一道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我們必須繼續(xù)深入研究并發(fā)展哲學黨性原則,從而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中國發(fā)展取得的偉大成就。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3.
[2]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40.
[3]列寧.列寧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01.
[4]列寧.列寧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
[7]許恒兵.歷史虛無主義的現(xiàn)代緣起與基本觀念批判[J].思想理論教育,2016,(6):32-37.
[8]梁柱.歷史虛無主義評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39.
[9]列寧.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69.
[10]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283.
[11]張曉紅,梅榮政.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和危害[J].思想理論教育,2009,(7):42-47.
[12]龔書鐸.歷史虛無主義二題[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5,(5):49-51.
[13]王增智.試析目前中國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特征及扼制途徑[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4):152-158.
[14]列寧.列寧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4.
[1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
[16]梁柱.歷史虛無主義的政治訴求及其危害[J],思想理論教育,2016,(2):11-17.
[1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聯(lián)共(布)黨史簡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8.
[18][蘇]巴爾格.歷史學的范疇和方法[M].莫潤先,陳桂榮,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