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楠楠
中國東北興安嶺的林海廣袤無垠,在林海邊緣的灌木叢和草原地帶,常常有一種僅有礦泉水瓶大小,動作卻相當敏捷的小動物來回穿梭,它們不時鉆入土堆里的鼠洞,隨即又在另一個出口探出頭來,眼睛滴溜溜地轉(zhuǎn)動著觀察四周。
這種動物,因為個頭小巧、生性聰明,故而得名“伶鼬”,而“伶”字,就是“聰明、靈巧”的意思。
會變毛色的精靈世界上最小的食肉動物
如果只看外表,身材嬌小的伶鼬是一種相當靈動、可愛的萌物。它的身體細長,成年個體長度在14~20厘米左右,尾巴卻很短,大約為體長的五分之一。伶鼬的英文名為“Least Weasel”,意為“最小的鼬”,實際上,它不僅是鼬科動物中最小巧的,即使在地球上整個食肉目動物中,個頭也是最小的,被稱為“世界上最小的迷你殺手”。
伶鼬看起來很乖巧,它的頭部具有典型的鼬科動物特征,顱型狹長、吻部較短,一對圓形小耳朵警惕地立在圓溜溜的眼睛后面,很是機靈。伶鼬的四肢短小,讓人很難想象它們竟然能靠著這四只小短腿如閃電般地奔跑。伶鼬的足部長有五趾,與掌墊一起藏在足掌的短毛中,在捕食和自衛(wèi)的時候,這些彎曲而纖細的爪子就會露出鋒芒,毫不留情地撕碎獵物,抓傷敵人。
北半球的寒冷地區(qū)是伶鼬的主要分布地,在我國,伶鼬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河北、新疆南部等地區(qū),國外常見于歐洲至東西伯利亞、日本、北美等地,它們棲息在寒冷地區(qū)的山地針闊葉混交林、灌叢、丘陵和盆地等環(huán)境中,適應能力特別強的個體甚至會闖入人類生活的圈子,生活在鄉(xiāng)村周邊。
伶鼬的爪子雖然鋒利,卻不會挖掘巢穴,所以它們常常鳩占鵲巢,侵占小型嚙齒類動物的洞穴,將其作為自己的居所,或是利用倒下的樹木、隱秘的巖洞和茂盛的草叢,構建自己的隱蔽居所。
在中國東北,當?shù)厝擞袝r會把伶鼬叫作“高麗麻子”,這種說法源于它們的毛色。伶鼬生活在緯度相對較高的寒冷地帶,每年霜降之前,大地被渲染上一派繽紛的色彩,伶鼬的毛色也近似叢林環(huán)境的顏色。這個季節(jié)里,伶鼬身體背面,包括體側、尾端及四肢外側的皮毛均為棕褐色;從喉部、頸側到腹部呈白色,毛色分界線整齊而明顯。之所以被叫作“麻子”,是因為它們的嘴角長有棕色的小圓點,極像人類臉上的雀斑。等到10月末或11月初,隨著初雪悄然降臨,伶鼬也不動聲色地開始換毛,短短20來天后,除了尾尖還存有少數(shù)褐色皮毛外,伶鼬已經(jīng)變得通體雪白,如同奔跑在雪原上的精靈,只有一對黑漆漆的眼睛嵌在臉頰上,時刻警惕地觀察著周圍的情況。這個時候,它又被當?shù)厝私凶鳌鞍资蟆被颉般y鼠”。等到來年4月,春天到來之際,冰雪融化后,伶鼬會再次換毛,恢復成棕褐色。
顯然,伶鼬的毛色變化是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結果,對它們起著重要的保護作用。一到冬季,伶鼬所生活的地區(qū)總是覆蓋著厚厚的積雪,白茫茫的叢林里、草原上,白色無疑是最好的保護色,既有利于伶鼬躲避天敵,同時還可以隱藏身形進行捕食。至于春、夏、秋三季,伶鼬貼近泥土、巖石的毛色則完美地將它們與大地融為一體,同樣難以被敵人和獵物發(fā)現(xiàn)。
永遠填不飽的肚皮兇殘冷酷的捕獵方式
盡管伶鼬外形單純可愛,無論怎么看它都是能引起稱贊的萌寵候選,但實際上,它并不適合成為家養(yǎng)寵物,因為這個小家伙本性殘暴,乃當之無愧的“最小殺手”。
伶鼬主要以鼠類為食,也吃小鳥、蛙類和昆蟲等小型動物,是地球上食肉目動物中體型最小的一種。但是,伶鼬雖然體型嬌小,卻天生充滿狂熱的冒險精神。一般情況下,伶鼬喜歡獨來獨往,行動迅速詭秘,活動和獵食區(qū)域一般比較固定。它們的新陳代謝速度非常快,幾乎達到了同等大小的哺乳動物的兩倍,所以對熱量攝入的需求很大,每天必須吃掉超過自身體重的食物,才能維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固定的活動范圍內(nèi),為了尋找充足的食物,它們必須從早到晚不停地捕獵,有時甚至夜晚也要覓食,這就磨煉出了它們高超的捕獵技巧。
從自身條件來看,伶鼬細長的體型為它們捕獵鼠類提供了極大便利。因為個子小,動作靈活,它們可以輕松地鉆進鼠類的洞穴,在吃掉巢穴的主人后,將巢穴占為己有。行走在山林間的獵戶,經(jīng)常能夠看到這樣一幕有趣的景象:被人類驚嚇的伶鼬迅速鉆進附近的某個鼠洞,而老鼠則驚慌失措地從鼠洞的其他幾個出口驚叫著竄出來。由于食物消耗量大,伶鼬還會儲存糧食,一個小小的巢穴里,可能堆積著數(shù)十只老鼠的尸體。據(jù)研究者統(tǒng)計,一只成年伶鼬一年能吃掉3500多只老鼠或田鼠。
最讓人驚訝的,還是伶鼬兇殘的捕獵方式。人們很難想象,外表如此可愛的小萌物捕殺獵物時竟然如此殘暴。它們似乎是天生的掠食者,面對老鼠這類體型與自己大小相當?shù)墨C物,伶鼬總是利用自己敏捷的身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向逃竄的獵物,一口咬斷獵物的脖子,切斷獵物脊髓。在面對體型比自己大十幾倍的獵物,如野兔、旱獺等動物時,伶鼬也毫無懼色。有觀察者曾拍到過這樣的影像:一只野兔正在草地上津津有味地啃食草葉,一只伶鼬悄無聲息地從野兔背后靠近,繼而像人一樣用后肢站立起來,前肢如人類雙手一般舉在胸前,渾身緊繃著,作出進攻的姿態(tài)。見野兔毫無察覺,它便使出它的慣用獵食招式——狠狠地一口咬住兔子的后頸,可憐的兔子連逃跑的動作都來不及做出,只是勉強而痛苦地掙扎幾下,就成為了伶鼬的口中之食。
盡管伶鼬很少爬樹,但這不代表它不會這項技能。那些膽大且敢于冒險的伶鼬,在食物缺乏的時候會爬到樹上,伏擊棲息在樹上的飛禽。一位攝影師曾捕捉到一張伶鼬騎在啄木鳥背上在空中飛行的照片,并以此證明伶鼬能夠伏擊飛行中的鳥類。盡管這張照片是否屬實仍存在爭議,但從伶鼬的排泄物來看,它們的食譜中常常出現(xiàn)鳥類卻是千真萬確的。
無論是在陸地上,還是天空中,伶鼬都能捕到獵物,即使是悠游在水中的魚,也逃不過它們的尖牙利爪。伶鼬在喝水時,會沿著河堤、小溪在岸邊行走,捕食蛙類和淺水處的魚。由此可見,伶鼬的食譜十分多樣化。
各種鼠類的天敵野外種群大為減少
由于主要以鼠類為食,居住在人類活動范圍附近的伶鼬對農(nóng)林牧業(yè)有著巨大的貢獻,人們也在盡力保護這種可愛又兇猛的小動物。不過,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棲息地被破壞,加上黃鼬、狐貍等天敵對它們的生存繁衍造成了一定的威脅,生活在野外的伶鼬數(shù)量也在不斷地減少。2000年,我國將伶鼬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用明確的法律手段來確保伶鼬野外種群的繁衍。
伶鼬一年繁育一次,一般在每年的早春3月發(fā)情、交配,在食物來源最為充沛的五六月誕下新生兒。伶鼬每胎產(chǎn)4~7只幼崽,哺乳期約為50天。斷奶后的小伶鼬會在母親身邊生活一段時間,學習覓食和捕獵技巧。成長4個月左右,伶鼬便達到性成熟,隨后陸續(xù)離開母親,尋找新的領地開始獨立生活,在叢林和草原中度過它們大約10來年的捕獵生涯。
不過,要想在野外觀察到伶鼬并非易事,究其原因,除了因為伶鼬已為數(shù)不多,毛色具有保護色作用,很容易被肉眼忽視外,難以把它從鼬科家族的其他成員中分辨出來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全世界現(xiàn)存鼬類有17種之多,在中國就有8種,它們的長相、毛色、習性都有相似之處,不了解它們的人一眼望去根本分辨不清。
伶鼬的體型在鼬科大家族中最小,這是它與其他鼬類最好的區(qū)別方式。但在伶鼬單獨出現(xiàn)、沒有參照物的情況下,就很難確認它的身份了。另外,伶鼬一年會換兩次毛,到了冬天全身毛色雪白,這也是伶鼬與其他鼬類,比如俗稱“黃鼠狼”的黃鼬區(qū)別開來的重要標志——黃鼠狼的毛色不會隨著季節(jié)而改變。雖然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香鼬每年也會換毛,但它們的皮毛在冬季呈黃褐色,與渾身雪白的伶鼬截然不同。當然,鼬類中也存在與伶鼬外表、毛色相近的物種,比如白鼬和長尾鼬。不過,野生長尾鼬只分布在美洲,與伶鼬相比,它們的耳朵更大,且呈三角形直立狀。最容易讓人混淆的要數(shù)白鼬,但白鼬在冬季換毛后,尾巴上還保留著黑色的尾巴尖兒,與全白的伶鼬區(qū)別明顯。
除了白鼬,人們還不可避免地將伶鼬與它的另一位近親——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qū)的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雪貂相混。實際上,雪貂的體型遠大于伶鼬,毛色更偏向于黃白色、褐色或混色,與冬季渾身雪白的伶鼬區(qū)別很大。想來也許是因為“雪貂”這個名字更符合伶鼬雪白可愛的外表,人們才在有意無意中將伶鼬弄混,這也算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