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陵
單元整合備課,就是以單元主題為核心,以特定的目標為中心,組織安排課程的內(nèi)容。“統(tǒng)編本”采用了“雙線結(jié)構(gòu)”重新編排語文教材,每個單元都有人文主題和語文素養(yǎng)主題,這為單元整合備課提供了依據(jù)。溫儒敏教授在《“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中提到:現(xiàn)在語文課最大的弊病就是讀書太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光是教課文、讀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新教材雖然力圖把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者結(jié)合起來,但還需要教師去“加碼”。如何進行單元整合?如何在整合中通過大量的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成了很多一線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筆者在近兩年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多種探索,下面以“統(tǒng)編本”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記錄自己多角度單元整合備課的思路。
一、多角度確定“議題”,組織選文
本單元圍繞“人和動物”選取了一組文章,分別是鄭振鐸的《貓》,康拉德·勞倫茲的《動物笑談》和蒲松齡的《狼》。
單元整合,要把多個文本作為一個整體來閱讀,教師一開始就要有多文本關(guān)聯(lián)的意識,努力發(fā)現(xiàn)文本之間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確定“議題”?!白h題”,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組合,比如:把作家作為議題,把“表達方式”作為議題,把“人文主題”作為議題,把“閱讀策略”作為議題等等?!白h題”確定后,圍繞議題選擇什么樣的文章來整合,也很考驗教師的閱讀視野和閱讀品味。
本單元的整合可以從多個角度來進行嘗試。
首先,可以課內(nèi)整合。研讀課內(nèi)的三篇文章,根據(jù)上文的備課手記,尋找異同點進行整合。可以以“人文主題”“人對待動物的不同態(tài)度”整合《貓》《動物笑談》和《狼》;可以以“故事的生動曲折”整合《貓》和《狼》;可以以“生動的細節(jié)”整合《貓》和《動物笑談》,也可以以作家“不同的語言風格”整合課內(nèi)的這三篇文章。
其次,可以是課文和叢書、叢書和叢書之間的整合。因為有了更加豐富的文本資源,整合的角度會更加多樣。筆者在備課時用人文主題設計了三個課時:“我曾經(jīng)薄待過你”整合了課文《貓》和叢書《動物們》《一只野貓》,“藍天下的旅行”整合了叢書《鸚鵡流浪漢》《貓的天堂》《黃鸝》《鳥兒中的理想主義》和《致云雀》,“與生命相融”整合了課文《動物笑談》和叢書《七條金魚在呼吸》《我的動物鄰居》;用語文素養(yǎng)主題設計了四課時:以“品幽默的語言”為主題,整合《動物笑談》《與蟲共眠》《睡姿百態(tài)》,以“品精彩的細節(jié)”為主題讓學生自由閱讀后歸納整合。依據(jù)對文本的多角度解讀,還可以有更多的整合設計,比如用人文主題設計“母性的光輝”“感恩之情”“感謝有你”等,以語文素養(yǎng)為主題設計“簡潔的概括”“漂亮的結(jié)尾”“摘錄的方法”等。選擇的角度不同,整合的選文也豐富多樣。
最后,還可以是課文和整本書的整合。比如,課文《動物笑談》可以和《昆蟲記》《瓦爾登湖》放在一起閱讀,可以以語文素養(yǎng)主題“幽默的語言”“有趣的場景”來整合,也可以以人文主題“有趣的人,簡單的心”來整合。再比如,《狼》可以和《聊齋志異》,也可以和《狼王夢》《狼圖騰》《重返狼群》放在一起閱讀,既可以設計作家作品主題,也可以以“同類的生命,多元的思考”來進行整合。
二、抓住主問題,多角度設計教學活動
單元整合要在大量閱讀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問題的設計”尤為關(guān)鍵?!爸鲉栴}”或“主話題”的設計可以成功避免課堂零碎、繁瑣的現(xiàn)象,打造有質(zhì)量的課堂學習活動,這無疑考驗著老師在文本研讀之后的進一步整合能力。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關(guān)注以下幾個角度可以為我們“主問題”或“主話題”的設計提供思路。
1.關(guān)注預習提示和課后思考探究
預習提示和課后思考探究往往是編者精心設計的,可以高效利用設計課堂活動。筆者在整合《貓》和《動物們》這兩篇文章時,根據(jù)《貓》的思考探究題,延伸到了《動物們》的學習。設計課堂活動如下:梳理內(nèi)容,學會概括。請默讀《貓》和《動物們》,比較作者在文中寫到的三只貓、兩只狗的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結(jié)局等,圈點勾畫摘錄,完成表格。這個“主問題”的設計能讓學生靜下心去讀書,通過圈點摘錄,整體把握,熟悉文本。這是閱讀的第一個層次。
2.抓住關(guān)鍵句子設計主問題
在“為自由而歌”《鸚鵡流浪漢》《貓的天堂》《黃鸝》的整合設計中,筆者抓住了《貓的天堂》中老雄貓的話“享受自由帶來的充滿艱辛的歡樂”。用這句話設計主問題,圈點勾畫摘錄出體現(xiàn)鸚鵡、貓、黃鸝在追求自由過程中的艱辛和歡樂,批注寫下自己的思考。這一主問題的設置能幫助學生快速概括這三篇文章的內(nèi)容,從不同的角度順理成章地悟出中心。這是閱讀的第二個層次。
3.多元思考,設置話題
比如蒲松齡的《狼》,中心是很明確的,就是對狼貪婪狡猾的批判,對人的力量智慧的贊頌。中國古代作品和傳統(tǒng)文化中,狼大多是一個反面形象??墒墙裉欤覀兛吹胶芏喔枨?、很多文學作品賦予了狼不同的情感。教師可以在提供大量文學作品閱讀的基礎(chǔ)上,設計“微話題”,比如“歌詞中的狼”“古代和現(xiàn)代作品中的狼”“科學家和文學家眼里的狼”“從《狼王夢》《狼圖騰》《重返狼群》看狼的文化”等等。這些話題的設計,對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研讀歸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應該是閱讀較高的層次了。
(作者單位:廣東省珠海市南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