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玥
摘 要: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俄文老檔”多數為19世紀至20世紀俄僑在哈爾濱期間發(fā)行的報紙,這部分珍貴的紙質藏品對研究俄僑歷史具有深遠意義。文章從館藏“俄文老檔”紙質藏品的特點、紙質藏品損毀機理、館藏“俄文老檔”紙質藏品的保護進行介紹,從而更好地保存這批歷史遺跡。
關鍵詞:俄文老檔;損毀機理;保護
黑龍江省博物館的俄僑歷史類型的藏品是收藏有關俄僑的實物、文獻、檔案等,而這類館藏大部分屬于紙質藏品,其主要材質是由紙張或織物(絲、棉、麻等)所構成。在全國館藏文物損毀統計中,館藏紙質文物年損毀率為1.33%[1],損毀程度頗為嚴重。為了更好地做好館藏“俄文老檔”紙質藏品的保護工作,結合“俄文老檔”紙質藏品的特點與紙質的特性對其進行研究與探討。
1 館藏“俄文老檔”紙質藏品特點
1.1 具備一定價值。
俄僑紙質文物是不同歷史時期俄僑生活真實的寫照,具有一定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公證作用?!岸砦睦蠙n”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藏品,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充分展現了歷史的質感。
1.2 近于現代,有一定的獨特物品
俄僑紙質文物為當時俄僑這一特殊群體所使用物品,必然具備一些獨特之處。這主要在于俄僑紙質文物的歷史時期近于現代,而現存大部分俄僑紙質文物絕大多數是近代,尤其是19世紀末期間的文物,距今100多年的光景。而且,由于俄僑身處不同地域,因此在這一特定時期會出現一些明顯有別于其他類型文物的特定物品。
2 紙質藏品損毀機理
2.1 紙質藏品的結構及性質
字畫、書籍、文獻、檔案、期刊報紙等均屬于紙質文物,它是由紙、書寫的墨水、印刷的油墨、繪畫的顏料以及粘合劑等材料[2][3]構成。纖維素、木質素、半纖維素是紙質文物的主要組成成分。纖維素是一種不溶于水、不溶于一般有機溶劑的高分子化合物。同樣半纖維素、纖維素具有穩(wěn)定的化學性質,一般在紙漿中含有11%左右的半纖維,這種含量的存在提高了紙張的機械強度。作為芳香族化合物的木質素,具有常溫情況下不溶于稀酸和稀堿、不溶于水的特性。
2.2 紙質藏品變質的原因
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是導致紙質文物變質的重要原因。紙張的自身成分和造紙中殘留的有害成分構成了內在因素,而外部因素主要來源于生物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4]。
2.2.1 內在因素
纖維素水解:纖維素水解反應的結果是纖維素長鏈高分子被分解成若干個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的分子,從而導致纖維素分子間作用力減弱,由于結構的變化,使其形成氫鍵的機會減少,從而削弱了分子與分子之間的結合能力。從宏觀的角度紙張的耐久性和強度下降。
纖維素氧化:羥基被氧化,導致在β-葡萄糖1、4位置的共價鍵易斷裂,從而導致其聚合能力減弱,葡萄糖基氧化成新的羧基,生成乙醛酸、甘油酸、草酸等小分子。紙張變化為發(fā)黃、變脆,耐久性降低。
半纖維素的水解和氧化:由于半纖維素分子含有支鏈結構,聚合度小,分子與分子之間的距離大,含有游離的羥基多,不易形成晶體。以上的結構決定了半纖維素具有良好吸濕性和潤脹性。從化學反應角度來看,容易水解和氧化。
木質素氧化:紙張中木質素含量高的文物很容易在空氣中氧化,分解成低分子化合物。其原因在于木質素分子中的苯丙烷上的活潑基團,反應能力極強。而且木質素分子中的黃褐色發(fā)色基團和新生成的發(fā)色基團,會發(fā)生有顏色的反應。
2.2.2 外在因素
溫度的危害:高溫的危害是由于溫度高,化學反應速度加快,有害化學物質破壞性增強。從而促使了紙張的老化速度。低溫的危害是紙張中游離水的氫鍵隨著外界溫度在0℃以下時,結合力減弱,從而紙張強度減弱。
濕度的危害:當外界的相對濕度增大時,由于紙張中纖維的相互交織狀態(tài),導致紙張吸收水分,從而會發(fā)生不利的化學反應,并且濕度的明顯改變都會導致紙張的強度和耐久度改變。
光的危害:通過光降解、光輻射熱、光氧化反應等方式,使物質內部的能級、能量發(fā)生變化,從而物質的結構和性能也發(fā)生變化。
霉菌的危害:一是降解紙張的化學成分。霉菌代謝的胞外酶會使紙張中的高分子降解為小分子,進而被細胞直接吸收,徹底損壞了紙張中的結構;二是增加紙張酸度。乳酸、草酸、甲酸、丁酸、乙酸、檸檬酸等有的是霉菌在新陳代謝中生成的有機酸,從而增強了紙張的酸度;三是污染紙張。污染紙張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色斑對文物中的字跡和圖像等信息的破壞。色斑的產生源于霉菌的孢子本身有顏色和其他菌類分泌各種顏色的色素。
害蟲的危害:害蟲會導致完整的紙質文物上出現孔洞、缺角、污跡等。
有害氣體的危害:如果文物長期暴露在空氣中,空氣中的酸性有害氣體和氧化性有害氣體會對紙質文物有所損害。
3 館藏“俄文老檔”紙質藏品的保護
“俄文老檔”紙質藏品種類繁多,主要有圖書、報紙、照片、票據、信函等。收藏此類紙質藏品有五忌:一是忌污染;二是忌生霉;三是忌蟲蛀;四是忌光照;五是忌潮濕。所以,為了能使“俄文老檔”紙張藏品得到更好地保護,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保護。
3.1 溫度、濕度控制
在紙質文物的保護工作中,使小環(huán)境、微環(huán)境中的溫濕度達到穩(wěn)定是根本有效的措施。黑龍江省博物館紙質文物的庫房溫濕度要求:冬天室內保持在12~18℃,夏天不超過25℃,相對濕度保持在50%—65%。黑龍江省博物館館采用恒溫恒濕柜子,使環(huán)境中的溫濕度保持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
3.2 殺蟲
采用涂抹酒精、二氯苯等化學藥品除霉殺蟲。利用這些物質的各自化學性質,發(fā)生相應反應,從而消除紙質文物的霉菌和害蟲。對受潮發(fā)霉面積較大、數量較多、分布范圍廣的紙質文物用環(huán)氧乙烷、二氧化碳、磷化氫等氣體進行熏蒸消毒。還可使用蕓香等草本植物,利用其特異香氣對紙質文物進行輕度處理和預防性保護。
3.3 防光
紙質文物受光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為了使文物得到更好地保護,盡量減少光對文物的破壞,我們應該合理有效地利用光源。窗戶位置和窗戶大小要適宜,不要東西方向開啟窗戶。采取遮陽措施,利用遮光窗簾等降低光線對文物的直接照射。要合理利用人工光源,在滿足基本照明的前提下,采用無紫外線的光源,從而減少光線、輻射產生的熱量對文物造成損傷。
4 舊紙張保護技術——絲網加固技術
在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的“俄文老檔”紙張藏品中,出現很多脆弱、殘破的現象。面對這樣的問題,黑龍江省博物館的文保工作者查閱參考了國內外各種方法。縱觀諸多的保護方法,多采用托裱、浸漬、夾襯、加膜、噴涂的技術手段,這些護措施適用于不同對象、各有千秋。目前,黑龍江省博物館采用絲網加固技術對紙質文物進行保護。
絲網加固即通過適宜的溫度和壓力,以聚乙烯醇丁醛做膠黏劑,將絲網與紙質粘接,從而達到加固目的。蠶繭經抽絲、紡織而成一定規(guī)格的單絲絲網,按照絲網—紙張—絲網的順序排列,用熱壓熨燙的方法將絲網與紙張粘合在一起。絲網加固的優(yōu)勢在于其絲網的透明度高、重量輕、耐老化。尤其在雙面文字的紙質文物中,不會影響文物中文字信息的識別、圖像采集。而且絲網加固技術是一種循環(huán)可逆的方法,可以隨時通過相應溶劑對絲網進行更換。
作為古老的文化載體,紙制品的老化、損壞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預防紙質文物老化、延長其壽命則成為重中之重。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對于紙張保護技術方法的認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而紙質藏品保護的各種技術還需深入探討。因此加強傳統技術的繼承、改良,并與現代科學檢測技術緊密結合,是紙質藏品保護的有效途徑。而現代紙質藏品保護技術的發(fā)展,是提高紙質藏品保護效率的必要手段。
參考文獻
[1]南京博物院.全國館藏文物腐蝕損失調查項目技術支撐報告(紙質文物)[R].南京:南京博物院,2004.
[2]肖振棠,丁瑜.中國古籍裝訂修補技術[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0.
[3]侯剛建,趙軍.淺析紙張的老化因素與高校圖書館應采取的措施[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