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慶市綦江區(qū)文龍小學 傅 裕
4月23日至27日,綦江區(qū)教育委員會舉辦“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骨干教師培訓,我幸列其間。聆聽來自重慶的幾位巨擘大家的黃鐘大呂,跟隨他們穿梭于中華文明五千年時空隧道,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既感受到中華文化厚重的歷史,又倍受激勵和鼓舞,深感責無旁貸,自覺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新征程上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立德樹人,培養(yǎng)更多華夏元素濃郁的高素質(zhì)國民!
23日上午,首先由重慶市政府原副秘書長、重慶中華傳統(tǒng)研究會會長葉貴本教授做“傳統(tǒng)文化與人格修養(yǎng)”的講座。他不用課件也不用稿紙,全程脫稿,侃侃而談。為我們梳理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根脈,從中華文化的源頭、內(nèi)容和思想內(nèi)涵等三方面,概說了中華文化的核心精神,諸如“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先憂后樂,民貴君輕,兼濟天下,獨善其身,貴和尚中”等等。同時也厘清了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起源,發(fā)展,各階段的藝術特點及代表人物的序列。我深感中國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的歷史巧合與歷史必然。
當天下午是西南大學教授鄒順康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師德建設》的講座。自此我才了解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倫理”和“道德”的內(nèi)涵及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原來倫理強調(diào)關系,道德強調(diào)個體。倫理的義務是雙向的,道德的義務是單向的。教師應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tǒng)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培養(yǎng)高尚情操,不愧為一名合格的人類靈魂工程師。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tǒng)一。最終實現(xiàn)對學生心靈和人格的塑造?!昂捌粕ぷ?,不如做出樣子”,在良好師德師風的影響和帶動下,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
24日上午,江津中學原校長,重慶市特級教師石懷湘做題為《<資治通鑒>的識人用人藝術》的講座?!锻ㄨb》通過對愛人喜施,寬容大度的劉邦識人用人的論述,我一下明白了言而無信的項羽,權欲與市井心態(tài)并重的韓信,處世不穩(wěn)的商鞅以及王莽失敗的原因?!耙糟~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資治通鑒>的識人用人藝術》讓我感悟到立德修身,為人處世重要。無論是一名教師還是別的“行業(yè)人”,都應該讀這部巨著。用古人的識人用人之法來指導自己的工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蹲下身子,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把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遵循兒童發(fā)展的需求,建設學風正,后勁足的優(yōu)良班級。
當天下午,聆聽重慶大學敖依昌教授的講座,“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對《大學》的人文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以《大學》為代表的儒家智慧,培育師道有了更為明晰的認識。
25日上午,西南大學教授胥洪泉為我們做了題為《道家的教育思想》講座,為我們闡釋了道、道家、道教的含義,以及道家對教育的認識和教育方法。聽了胥老師的講座后,我不僅對“道”“道家”以及“道教”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與理解,還從老師的講座中了解了許多的文化常識。比如“我國的線裝書是明代中期以后才有的”,“我國最早的蒸餾酒出現(xiàn)于南宋”等。整個講座過程中胥老師還不停地告誡我們:學習研究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細節(jié),要善于思考。他讓我感知到:做人,應該實事求是,追求真理。
下午,由擁有重慶易中天之稱的重慶師范大學鮮于煌教授給大家?guī)怼叮际酚洠荆菏芳抑^唱》的講座。他圍繞“《史記》精要提要”,講了《史記》的記載;《史記》的五種體例;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史記》的內(nèi)容和特色;《史記》的影響等八個方面,學員們都甘之如飴,豁然開朗,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自己還算是喜歡閱讀的人,可聽了鮮于教授的課,才知道我讀的書專業(yè)性、深廣度明顯不足,知識面狹窄。鮮于教授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的我們中華古典文化的經(jīng)典篇目:《離騷》《長歌行》《逍遙游》……到現(xiàn)在,我是一篇甚至一句也不會背。更不用說鮮于教授主講的《史記》,更是未曾翻看過,“為有源頭活水來”,我看到了自身閱讀的明顯差距,為自己的積淀得太少而汗顏。習近平說:“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fā)?!币鲆幻麅?yōu)秀的教師,從古代典籍當中去尋找?guī)煹滦逕挼耐緩脚c方法,我們應當從其中汲取充分而無窮的精神養(yǎng)料。
26日上午沙坪壩區(qū)教師進修校原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李代文主講《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活起來傳下去》。從什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什么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 ;怎么樣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明了參加這次學習的目的和意義。
27日,上午謝真元教授帶我們品味了《紅樓夢》,下午重慶華夏國學院黃明超院長為我們做《<禮記>與語文教學思想》的講座。之后請來重慶民族樂團的六位藝術家現(xiàn)場為我們表演了《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二泉映月》等幾首民族經(jīng)典音樂。
大師們淵博的學識,敬業(yè)的精神,出彩的講授,生動的課堂,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眾多的歷史典故,浩瀚的歷史人物,漫長的歷史天空,是我國寶貴地傳統(tǒng)文化資源,也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永遠的心靈家園。古人貴“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次培訓,使我感受到我們應該多讀國學、史學類書籍來充實自己,讓國學成為吃飯的筷子,信手拈來,隨機生成教育資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jīng)”,“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少年強則國強,時移世易,但不變的是,21世紀的競爭,歸根結底依然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質(zhì)量的提高靠什么?歸根結底靠教育。教育有普遍性和規(guī)律性,也有特殊性和時代性。
四書中的《大學》,開篇就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對于“德行”的追求,中國古人孜孜不倦、景行行止。要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首先要做的就是“修身”。比如“愛國”,怎樣才是愛國?這首先就需要對傳統(tǒng)歷史、革命史、黨史有正確的、扎實的認識。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從了解家鄉(xiāng),了解祖國開始。注重文化浸潤、感染、熏陶,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潛移默化的隱形教育,實現(xiàn)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在書中和在旅行中、在實踐中獲得的知識與體悟是完全不同的,也是缺一不可的。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世界上最難的兩件事,一件是把別人的錢裝到自己兜里,另一件是把自己的思想裝到別人腦袋里。這就是“知易行難”。教師做的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多年以后可能會過時,可能會遺忘,但教給學生為人處世的道理是學生一生的財富,會讓他們終生難忘。教師要成為學生做人的鏡子,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贏得學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舉止為學生樹立榜樣,把真善美的種子不斷播撒到學生心中。
教育者先受教育,讓教師更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努力使自己成為業(yè)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人民教師,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yǎng)結合起來,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求真學問、練真本領,腳踏實地、刻苦鉆研。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面向?qū)嶋H、深入實踐,嚴謹務實、苦干實干, “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學力行,知行合一,做實干家?!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只裝在腦袋里,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謂“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币环指乓环质斋@,苦干實干。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通過教學,使學生學習、吸收、傳承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歷史文化,把我們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繼續(xù)發(fā)揚光大。不做民族文化的虛無主義者,也不做狹隘的民族主義者?!俺孙L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眮砣辗介L,時不我待,大有可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