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 要:“教”的工作重心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育”的工作重心在于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一線教師是教育創(chuàng)新的立體,課堂實踐是課程改革的主要陣地。只有一線教師深入學習課改精神,才能有效處理教師倦怠、學生厭學等教風教學問題。
關鍵詞:課改;教育;一線教師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8)02-0014-02
筆者曾經看到馬云在一次演講中說,中國教育的“教”是沒有問題的而有問題的是“育”。在當今課程改革的氛圍中,“教”的工作重心在于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育”則在于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筆者始終把教會學生做人、教會學生學習作為自己投身教育事業(yè)的目標——所帶的班級學生犯了錯誤,筆者心里總是自責沒有囑咐到位,悔及空洞的說教沒有起到實際效用;當所教的班級成績不理想時,筆者百般努力希望自己的學生不落人后——筆者認為這是每位教師最基本的情懷,而今隨著社會大環(huán)境的日益復雜,這份情懷面臨著一些新挑戰(zhàn)。
一、學生厭學
學生厭學表現(xiàn)為在課堂中不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來,對學習新知不感興趣,由于學力原因而學不懂,或者只是一知半解,學生主觀方面對學習不感興趣。
(一)考試
一部分學生每考一次試就被打擊一次,從開學初的信心滿滿到學期末的垂頭喪氣。過去的教育是為了升學而制定的,學校要生存就必須要滿足家長對“寶貝兒”的高期待,升入高一級優(yōu)質學校就成了考評學校的唯一的指標。然而隨著課程改革指導意見的出臺,過程性評價使得師生都在教育體制、機制的改革中看到了中國教育的希望。
(二)補課
每位家長都抱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態(tài)度,為孩子請家教補課,或學各種如繪畫、音樂、體育等加分特技。興趣是學生求知的內動力,學生動力沒了,家校強制只有適得其反。課程改革的理念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堅守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學校堅持因材施教,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與教學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教學不能引起學生心靈的觸動,學生勢必無心向學,紀律渙散、身體疲勞。理應寓教于學,學生感悟,升華情感。
(三)傲慢
現(xiàn)在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最大的特點是在沒有玩伴的童年中長大。有一天筆者看到自己的孩子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玩著布娃娃、橡皮泥,樂在其中。然而,就是這樣的安靜造就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世界會隨著自己的意志發(fā)展,難以合群、難以虛心地向長輩請教、難以踏實地向書本學習。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使得部分孩子活在虛擬世界中,新聞中那些分不清虛擬和現(xiàn)實的孩子就在學校當中、就在我們身邊。
二、教師倦怠
從近期報道的師生緊張關系方面的新聞來看,有的教師對學生動手,甚至有老師在課堂上搶奪學生手機而出現(xiàn)了師生混戰(zhàn)等現(xiàn)象。筆者站在一線教師的角度,認為教師的行為合乎師德規(guī)范的行為底線是遵守法律法規(guī);學生處于似水年華,活力充沛,搞出一點小動作反倒無可厚非——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犯錯誤的學生,社會就不需要老師。教師傳道授業(yè),學生卻是現(xiàn)代學校職工的衣食父母。“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育工作者能獨善其身才有能力兼濟學生,否則只是聞道在先并叫賣知識而已。立德樹人,當先正教風。
一線教師,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由于上課備課時間較長,沒有太多時間去思考、研習學術理論。而當今許多新鮮的概念如同百花齊放,看似創(chuàng)新卻往往華而不實,讓樸實勤懇的學人疲于應付。發(fā)展師生素養(yǎng),必正學風。
三、課程改革的主體和主陣地
課程改革的主體是廣大一線教師,主陣地是課堂。解決學生厭學、教師倦怠的路,筆者認為就在于教育創(chuàng)新,貫徹課程改革和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教研新精神。實實在在地改革、實實在在地教學、自由自在地發(fā)展、拋卻名利地研究。
很早以前有人提出問題即課題,筆者也深信有價值的問題比盲目的解決手段更有實際意義。激發(fā)廣大教師的創(chuàng)新熱情,積極投身教研活動是課改關鍵中的關鍵。激發(fā)教師的熱情,就要營造人人可成為專家的學術認同,為一線教師提供能夠提出問題的窗口。窗口不關閉,教師心中的希望就在,希望在激情的火種就不會滅,激情不滅動力就在,動力在就一定會形式成全民皆創(chuàng)新的局面。
教學活動起于課堂亦終于課堂,教育教學的效果主要靠課堂來實現(xiàn),符合學生發(fā)展的課堂才是優(yōu)秀的課堂。優(yōu)秀的課堂應是把育人為本作為教學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核心任務。教師要以真實、有效的教育理念為指導,運用靈活的教學手段,推進教改。以學生興趣與教材內容的契合點為基礎,營造樂學善思的課堂氛圍。
教育是良心活兒,是一個很難準確量化考核的工作。所以要發(fā)動社會這個校園人才流動的終點來正確評價教育教學質量,這將涉及每一個工作單位、每一個家庭、每個社會成員。這樣的全民參與教育的社會環(huán)境才是學習型社會應有的面貌。當然,教學工作的目的不是得到好的評價而已,而是真正讓每個學生受益,讓整個社會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