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瑩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文中,科普文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教學這類文章時要讓學生讀懂知識,讀出情味,品析語言,悟出方法,學會表達;通過課文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學習作者介紹這些知識所運用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實現(xiàn)語言、知識和精神的有機統(tǒng)一。同時,還可以進行形式的變換,讓學生把知識、語言及表達方法進行重新組合、加工,轉化為新的語言,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語文味;科普;品讀;實踐;拓展
科普說明文,一旦入選語文教材,就明確了它必須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然而在說明文教學中,最難處理是科學知識、說明方法與語言形式之間的關系。其實,語文本身也不排斥知識性,只要記好自己是走在語文的路上,就能找到科學知識、說明方法與語言形式之間的和諧之路,科普說明文教學也能溢出濃濃的語文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特級教師王崧舟說過,語文味的一個表現(xiàn)就是“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皶x百遍,其義自見?!彪m然科普文簡潔通俗,但作為一篇文章,哪怕敘述再客觀,文字再嚴謹科學,也不可能不包含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們當力求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
1.讀懂知識,了解語言表達的邏輯性
科普說明文都是圖文并茂、文質兼美的文章,語言確切、簡潔、通俗,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認識語句之間邏輯關系的嚴密。如《神奇的克隆》一文,按照“什么是克隆→分類舉例說明克隆的情形→克隆造福人類→前景誘人”的順序展開??寺∈侨牡闹行?,神奇是全文的關鍵。通過致力于從整體和局部上梳理、把握說明文的內(nèi)在邏輯結構,有利于學生今后有條理地表達,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品析文字,體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小學階段的科普類課文,大多利用客觀事物的介紹來向學生滲透科學知識,這類課文在語言方面的最大特點是選詞考究,表義準確。教學中,抓住重點詞語,引導學生閱讀、品析,感悟講述的客觀性,體會作者用詞造句的精妙之處,領悟語言準確、簡潔、生動、形象之美。如《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中,作者通過“干涸的河床”“火星巖石的鉆孔分析”,證實了火星有水的推斷。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敏銳地抓住“推測”與“推斷”,讓學生把“推測”和“推斷”調(diào)換一下,讀一讀,再說一說有什么不同。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火星和地球上有沒有水和生命,是人們根據(jù)火星和地球的相似點進行的一種想象、估計;而用推斷,是因為在做鉆孔分析之前科學家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火星河床,所以科學家們的判斷就更加肯定。
3.創(chuàng)設情境,感悟語言表達的生動性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曾說:“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尤其缺的是情趣。我說的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說感情。它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對學生有情,二是對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弊鳛榻處煟鸵浞譃閷W生創(chuàng)設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如教學《大自然的文字》一文,請學生將自己覺得有趣的句子畫下來,再讀一讀,并簡單說說哪些詞句用得好。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注意力不僅僅停留在關注內(nèi)容有趣的淺層次上,而是開始關注有趣的內(nèi)容是通過哪些有趣的詞句進行表達的,例如“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腳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學生讀著讀著就覺得仿佛星星和石子也變得有生命了,也能表達自己的情感了,這句話也在學生的品味咀嚼中變得有味道了,學生也覺得原來毫無生命色彩的話語變得可愛了,再去讀這句話的時候,學生就是帶著一種喜愛去讀這句話。
語文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然而,在科普類說明文教學中,老師們往往對于說明方法講得面面俱到,而如何活用這些方法則很少涉及。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要千方百計提供語文實踐機會,讓學生運用習得的說明方法練習說明事物。
1.示例遷移,抓模仿
模仿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手段,它不僅可以使學生學會如何寫作,而且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習作的興趣,甚至可以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如《人類的老師》這篇課文,全文是分總結構,而每一個段落,作者采用了具體介紹和簡單列舉相結合的方法,這種詳略結合、相得益彰的構段的方式是常用的一種行文方式。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選擇老師所提供的知識或選擇自己課外搜集的知識,從中選擇其一仿照課文3、4、5自然段的寫法,按照“發(fā)現(xiàn)問題──揭開秘密──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寫作順序來寫一寫。這個過程將課程資源拓展和表達方式的遷移比較巧妙地整合起來,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又遷移了說明方法,可謂一石二鳥。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不僅學習了說明文特殊的表達方式,還在仿寫的過程中感受到了運用與拓展的快樂,這快樂就是“語文味”帶來的獨特享受。
2.轉換敘述,抓改寫
讓學生對課文的內(nèi)容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織,重新表達,既可以檢測小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或理解的準確程度和深度,又創(chuàng)造了語言運用的訓練機會,強化了語言的訓練。 如教學《航天飛機》一課時,讓學生根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以《航天飛機的自述》為題從形狀、本領兩個方面來介紹航天飛機,然后再引導學生寫下來。讓學生在獲取科學知識的同時深入感知文本,體驗“干癟生硬”的說明文同樣需要巧妙的架構和生動的語言。
3.奇思妙想,抓創(chuàng)新
科普類課文的教學基本途徑是內(nèi)化與外化相結合:將書本知識和拓展的課外內(nèi)容進行內(nèi)化,而后將內(nèi)化的知識、方法進行外化。教師要根據(jù)文本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活用說明方法,內(nèi)化語言。如《人類的老師》這一課介紹了仿生學的知識,在教學時,教師利用生活中生動、鮮活的實例使學生明白現(xiàn)代高精尖的科學技術,如飛機、潛艇、雷達、超聲波等無一不是從鳥的翅膀、魚的流線形、蝙蝠的特異功能中得到啟示而發(fā)明出來的。課后,布置學生查閱資料,在了解某種動植物習性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寫一篇與動植物有關的科幻式的小習作。這樣的練筆,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激發(fā)了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由于篇幅的限制,科普說明文所介紹的知識往往是有限的。為了幫助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適度的拓展是需要的。課外知識的拓展不僅能讓學生增長知識,而且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
1.從知識內(nèi)容上拓展
在學習《奇妙的克隆》一課時,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報紙上好的文章,讓他們多了解一些克隆的知識,在課堂上開展“我看克隆人”的討論。這樣的適度拓展,既激發(fā)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又培養(yǎng)了課外閱讀的習慣。
2.從語言表達上拓展
在《金蟬脫殼》一課時,作者對金蟬脫殼的過程寫得非常細致、生動,記敘脈絡清楚,內(nèi)容渾然一體,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察一種小動物,重點觀察它的動作,模仿本課的寫法寫一篇觀察日記。這樣的設計,既適度拓展了課文內(nèi)容,又以語言訓練為落腳點,做到知識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結合。
3.從興趣情感上拓展
教師既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搜集相關的資料,也可以抓住文本的一個點拓展輻射開去,適時地利用閱讀資料幫助學生自主學習,使課內(nèi)外有機結合起來,并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情感,在最大程度上開發(fā)語文課程的資源。如教學《大自然的文字》之后,可讓學生閱讀《十萬個為什么》,進一步了解文章的作者伊林,同時激發(fā)學生親近大自然、解讀大自然這本無字之書的熱情。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閱讀豐富了知識,提升了自主學習的興趣,同時也避免了科普讀物的盲目選擇。
在說明文閱讀教學中,只有綜合運用好各種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說明文的教和學才能更和諧,理性分析和感性的感悟才更融洽。只要我們改變課堂教學方式,破除禁錮的思想籬笆,看似枯燥的科普類說明文教學也會充滿情趣、充滿“語文味”,課堂也因此精彩紛呈而充滿生命活力。
[1]任培艷. 淺談小學語文課本中科普說明文的教學技巧[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2.
[2]陳月芬. “圖”解語文,如此簡單——人類的“老師”(第一課時)教學設計[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6.
[3]賈澤紅. 讓“語文味”洋溢在科普文的教學中 [J].閱讀與鑒賞(教研),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