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霞
摘 要?在我國古代文論史上,王昌齡是完整而明確地提出意境的概念、確立意境范疇的第一人。他不僅深入分析了意境重要的審美特征,而且還以其“三境說”,揭示了意境的深層特點,并又在其“三格說”中探討了意境營造的方法和途徑,為形成和豐富這一最富于民族特色的美學范疇的意境理論作出了獨特的貢獻,在意境理論的發(fā)展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王昌齡;愁怨之美;悲豪之美;清正之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2-0224-01
一、王昌齡宮怨、閨怨詩中的愁怨之美
在王昌齡的宮怨、閨怨詩中,大都反映了嬪妃、宮女和思婦的孤獨、寂寞、無奈和傷感,表現了她們心中不盡的愁,體現了她們胸中無聲的怨。她們心中的愁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她們胸中的怨有如萬箭穿心,令人無比傷感。她們本可以有幸福的生活,但社會的不公,使她們失去了幸福。在這個受到壓抑的社會里,她們愁蕩心間,進而由愁產生希望和幻想,幻想自己能再一次得到幸福,但現實的殘酷使她們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破滅以至于絕望。終于怒填前胸,悲憤難抑。這怨有如滾滾洪流,要將這壓抑她們的封建倫理道德秩序的堤岸沖垮。這些現象在王昌齡的宮怨、閨怨詩中得到了大量體現,表現在審美觀照上,那就是藝術化了以后的愁之美、怨之美。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們把王昌齡詩歌的審美特征之一稱作“愁怨之美”。
二、王昌齡詩歌中的悲豪之美
這里所說的悲豪之美主要指詩人的一些詩歌中所體現出來的悲涼、悲痛、蒼茫之美和豪氣沖天的氣勢美。如《塞下曲》四首其二“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边@幾句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蒼涼、寂寥的塞外風景圖,那里環(huán)境艱苦,寒冷非常。而詩中最后兩句“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眲t更是一幅悲涼的景象。詩人通過對塞外這一個個悲涼景象的描寫,尤其是最后一句讓人心痛的描寫,控訴了戰(zhàn)爭給士兵帶來的悲慘處境。又如“去為龍城戰(zhàn),正值胡兵襲。軍氣橫大荒,戰(zhàn)酣日將入?!薄叭f里云沙漲,平原水霰澀。夜聞漢使還,獨向刀環(huán)泣?!保ā稄能娦小范字﹦t揭露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給士兵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讀來最能引起人們同情使人悲痛難抑的是詩人的《代扶風主人答》。頭兩句“殺氣凝不流,風悲日彩寒?!本蜑槲覀兠枥L了一個殺氣騰騰,殘酷異常的場景。殺氣像凍住了一樣凝固在戰(zhàn)場的上空,風悲憤地號叫著,日光也變得寒冷,沒有了溫度。這兩句為全詩定下了一個悲涼的基調。后面“便泣數行淚,因歌行路難。”以一種悲憤難抑的口吻向讀者歷數戰(zhàn)爭的殘酷和士兵們的悲慘命運?!笆逡圻叺?,三回討樓蘭。連年不解甲,積日無所餐。將軍降匈奴,國使沒桑乾。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边@幾句集中描寫了戰(zhàn)爭的激烈程度和士兵們艱苦的生活。由于連年征戰(zhàn),兵員減少,所以連十五歲的孩子也拉去打仗。由于戰(zhàn)爭頻繁,所以“連年不解甲”。由于生活困苦,所以“積日無所餐”。由于戰(zhàn)爭殘酷,傷亡損失慘重,所以“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边@一句句哭訴像針一樣刺向了讀者心中。“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瘢?!笔侵魅讼蚩腿四贸隽艘娮C沙場殘酷的證據“刀箭”來證明戰(zhàn)場的殘酷。“禽獸悲不去,路傍誰忍看。”這句句哭訴又如尖刀一般劃向讀者心頭。詩歌最后一句“三邊悉如此,否泰亦須觀?!北憩F了主人對自己命運前途的不知所措和渺茫失望的心情,因為不管哪個邊疆都是一樣的殘酷,一樣的艱苦。全詩讀來句句悲涼,使人心寒,塞外戰(zhàn)場的殘酷、艱苦和士兵命運的悲慘與不幸被活靈活現地刻畫在了讀者的眼前,使讀者不由得同情廣大將士,而憎惡統(tǒng)治階級,這也是詩人在描寫悲涼、悲慘景象時的深厚功力的體現。
三、王昌齡詩歌的清正之美
王昌齡詩歌的第三個審美特征是清正之美,即詩人的部分詩歌中給人的清爽、清純之美以及詩人自己正直、清廉的人格之美。這些詩讀來有如清風拂面,使人心平氣和。又如冰心在壺,使人受到感染。如“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煙收。”“月明見古寺,林外登高樓。南風開長廊,夏夜如涼秋?!保ā稏|京府縣諸公與綦毋潛李頎相送至白馬寺宿》)詩人以對偶句式描寫了白馬寺傍晚和夜晚的美景,寫景見景,以景寄情。又如《齋心》中,詩人宛如一個清閑自得、無憂無慮的隱士,他所處的環(huán)境是“女蘿覆石壁,溪水幽朦朧。紫葛蔓黃花,娟娟寒露中?!彼^的生活是“朝飲花上露,夜臥松下風。”他所追求的是“日月蕩精魄”。和題目所蘊涵的意蘊一樣,詩人在這里要保持的是一顆向善之心,與世無爭之心,清靜無為之心。這些都是詩人清廉、正直的高尚人格的體現。在《觀江淮名勝圖》中,詩人用清淡的筆法描繪了江淮名勝的美景。詩人由觀景知道了隱士隱居的妙處,“刻意吟云山,尤知隱淪妙?!毕旅妗暗瓛咔G門煙,明標赤城燒?!笔窃娙藢焙驼憬麆偾G門和赤城的描繪?!扒嗍[林間嶺,隱見淮海徼。”則描寫了山中青翠蔥蘢的景色以及在山上所看到的遠景。“但指香爐頂,無聞白猿嘯。”描寫了江西廬山香爐峰幽靜、縹緲的景色。末一句“投跡庶可齊,滄浪有孤棹。”是詩人孤傲、正直性格的體現。全詩既有寫景,又有對自己清傲性格的描寫,結合緊密,手法巧妙,充分體現了詩人詩歌清正之美的特點。
總之,在王昌齡的詩歌中,有悲語,有怨語,有愁語,有妙語,有巧語,無論哪一點,都是詩人詩風的體現,代表著詩人創(chuàng)作風格的某一方面。當然,在詩人詩歌的這些審美特征中,表現愁怨之美和悲豪之美的宮怨、閨怨詩和邊塞詩數量大,名篇多,代表著詩人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另外,詩人的《采蓮曲》對采蓮女子的刻畫巧奪天工,別有一番趣味,讀來有如咀嚼幾顆蓮子,又如細品一杯龍井,沁人心脾,回味無窮。正因為蘊涵著這么多美感,所以,王昌齡的詩歌才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讀者,為歷代人們所喜愛。也正是這些詩歌奠定了王昌齡在盛唐和后世的獨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