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博洋
西南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四川成都 610000
中庸之道,過猶不及
——題記
近來,《論語》以其博大精深的深深吸引了我。我于是便對其中可以深究的地方進行了更深層次研究。在中庸之道上,我算是初窺門徑。
在《論語》先進篇中有過這么一段話: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逼渲写蟾乓馑际亲迂晢柨鬃?,子張和子夏誰更接近圣賢?孔子說:“子張?zhí)^,子夏不及?!比缓笏^續(xù)問,太過的比不及的要好些么?孔子說:“太過和不及都不是理想的狀態(tài)?!边@,便是中庸的具體由來。
任何事物都有其最佳狀態(tài),有時極致狀態(tài)也會是最佳狀態(tài),那么中庸便是在事物兩個極端之間找到合適的點,這個合適的點當然也包括那兩個極點。對于中國人,不論是古代還是當代。我們都非常注重“勤”字,做事往往付出雙倍的努力,雖然這種榮譽常常會被贊賞,但當我們仔細一想,就會發(fā)現(xiàn)并非事事如此。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含義我們也并不陌生。
凡事即使做到了極致也不見得一定會有好的后果,有可能“樂極”卻生了“悲”。再言不及,凡是我們?nèi)绻_不到標準要求必定會受到批判。就好比煮的太久,便會煮糊,可如果煮的時間太短,又會變成夾生飯。
總而言之,正如孔子所言:過分與不及同樣都是不好,事物的中庸之點也就是推到完美的高度和諧。而看來的差之毫厘也正是會被放大到失之千里。
可見中庸是道德的最高境界。這種崇高境界是很難達到的,因此孔子打比方說:“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逑,譬如登高必自卑”。他說的“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就像走遠路一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山一定要從低處開始,”比喻形象,通俗易懂,便于理解,旨在強調(diào)實行中庸之道必須一步一步地去實踐去積累,必須在修身養(yǎng)性方面打下堅實基礎(chǔ)。否則,就會出現(xiàn)過猶不及的偏差。
不過,也正是由于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德性,最高的道德標準,所以,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實現(xiàn)。這正如要求“大公無私”,很少有人能做到,于是提出了“國家、集體、個人利益”三位一體兼顧,這就比較容易做到了。
我們再從歷史的縱向角度出發(fā),將孔子的中庸之道與亞里士多德的進行一番比較,這讓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不同的結(jié)果。中庸中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倍@其中所對應亞里士多德的想法便是,溫和且“不及”對應“麻木”,“過之”對應“憤怒”。這也恰好體現(xiàn)了亞里士多德的“理智德性”與“道德德性”。
這兩者雖有互通之處,但隨著我研究的深入,漸漸地,在撥開云霧見青山的感覺中,我發(fā)現(xiàn)了二者最本質(zhì)的差別:亞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是建立在其本體論知識論基礎(chǔ)之上的向?qū)嵺`哲學的必然推導,是完整哲學體系中的一部分。可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反而是出于單純的實踐目的,并沒有本體論作為支撐。
身處現(xiàn)實社會,哲學無處不在以其特殊的魅力指引著我們,指導我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方法論??梢恍┑胤焦賳T,打著“中庸”的旗子或幌子逃避“懶政”、“急政”、“不作為”的責任,放任自流。這只是一種為自己辯護的歪曲思想罷了。在哲學世界中,運動是絕對的,客觀規(guī)律與存在是不依賴于人的主觀意志的?!爸杏怪馈笔窃诎l(fā)展之中追求平衡而絕非是妄圖“以不變應萬變”。這其實也是對客觀規(guī)律的一種尊重。也是對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肯定。
宋代理學家朱熹在《四書?中庸》批注道:“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敝信c庸相較而言,我更偏愛于中。或許,“庸”就讓人感覺平庸,而“中”,在我看來就是不要偏激,不走極端,不要不及,也不要過頭。
“中”不同于庸,它就是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
中,就是既不縱欲,既不愚忠,也不輕生厭世,也不貪生失節(jié)。
中,就是升了官不專橫跋扈,丟了官不低三下四;發(fā)了財不要為富不仁,受了窮不要人窮志短。
中,還是既不讓天下人負我,我也不負天下人,既不好高騖遠,也不自暴自棄。
再將“庸”字加上那么“中庸”也是能使人不卑不亢,不左不右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