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貴池杏花村的歷史及其文化內涵探究

      2018-03-28 16:35:37談家勝
      池州學院學報 2018年1期
      關鍵詞:昭明杏花村池州

      金 晶,談家勝

      (池州學院皖南民俗文化與旅游發(fā)展研究院,安徽池州247000)

      傳統(tǒng)村落的歷史文化資源發(fā)掘與開發(fā)在當下方興未艾,尤其是那些在歷史上頗負盛名但又因諸多劫難而湮沒于歷史塵埃中的村落,其歷史文化尤其民俗文化并未隨村落的毀失而消亡,池州杏花村即是典型的代表。

      1 貴池杏花村的歷史源變與遺跡

      貴池杏花村位于秀山門外,城邑以西,《杏花村志》謂其“立名不知昉于何代,自唐刺史杜牧行春后名始著”。村中繁盛時曾有“老杏萬余株,連村十里,絢爛迷觀,誠勝景也”[1]3。杏花村建村時間無法明確斷定,除杜牧清明詩外,最早的記錄始于明代。

      據(明)嘉靖《池州府志》載,至遲在明中葉時,杏花村已逐漸破敗,曾經的酒家黃公酒瀘業(yè)已荒廢,僅剩下一座井欄在民田內,“上刻黃公廣勝泉字”[2]卷一。嘉靖年間,時任池州府同知的張邦教訪城西的貴池縣演武場(宋代演武場,位于秀山門外、杏花村北),重立杏花亭,撰寫聯(lián)楹“勝地已無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2]卷一。萬歷年間,貴池縣令李一鳳(字歧陽)于黃公井邊題“杜刺史行春處”六字碑[3]。天啟崇禎年間,池州知府顧元鏡又于演武場建杏花村坊,左右各一,并重修杏花亭,亭額書“悠然見南山”、楹聯(lián)題“馬嘶芳草地,人醉杏花天”、又稱“有花有酒亭”[1]44。崇禎年間,貴池縣令張燦垣“嘗捐俸建亭杏花村,題曰陸舫,每當杏開湖漲時,集文人騷士賦詩飲酒其中”[1]45??梢?,杏花村自杜牧清明詩吟詠之后漸漸湮沒,直至明代中后期,經本地官員文士們的興造,杏花村之名才得以再次傳揚。因此,郎遂在《杏花村圖序》中稱贊道“嘉靖間一興于郡丞蒲州張公邦教,天崇間再興于郡守歸安顧公元鏡。若建亭鐫石,為杜老標靈,有邑宰江陵李公一鳳、成都張公燦垣,咸文采風流,頡頏樊川者”[1]35。

      明亡清興之際,杏花村也罹遇兵難。崇禎十六年(1643)正月,左良玉為避李自成軍、以就食南京為名東下,“破建德、劫池陽”[4]6995,“駐吾池郭外五十日”,“自貴池李陽河至流坡磯連營七十里,池口下清溪鎮(zhèn)皆毀”,“兵備光山程世昌苦心調御力挽之”[5]238,之后“安慶巡撫發(fā)九江庫銀十五萬兩,補六月糧”,“良玉留安慶久之”[4]6995-6996,最終回師武昌。順治二年(1645),由于弘光政權內部派系傾軋,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再次引兵東下南京,“連陷建德、東流,殘安慶城,獨池州不破”[4]6996。左軍(當時左良玉已在九江病死,其子左夢庚統(tǒng)率部眾)與南明軍隊在池州相持近二十日,“火(池州城)三門外”,“城中矢落如雨”,后被黃得功擊退。五月,清軍占領池州,“六月,左夢庚降,班師”[5]239。左良玉部隊兩次兵過貴池,其部眾復雜,多叛將降兵,兵餉不足則依靠搶掠補給。池州城兩次被圍,位于城邑外不遠的杏花村也遭劫掠一空。順治二年,杏花亭毀于左兵。“嗣后,杏花零落,酒社煙荒,蘭亭、金谷同一蒼涼矣”[1]35。

      清代順治年間,知府顏敏捐俸重修杏花村坊,易名“牧童遙指處”;康熙八年(1669),知府郭世純重修,并恢復杏花村坊舊名??滴醵辏?684),知府喻成龍母親喪車經過,拆毀該坊[1]44。次年,池州府同知周疆再次修葺杏花村坊,并重筑杏花亭,募種杏樹,立碑題記[1]177。同年,居住于杏花村的郎遂所撰《杏花村志》最終完稿并付梓刊行。此書自康熙十三年(1674)起稿至完成,歷時十一年。其間,他廣泛邀約鄉(xiāng)賢名士為杏花村遣詞賦詩,邀請友人來此游歷,使得杏花村的聲名進一步擴大。雍正年間,知府李暲又于村中建杜公祠(祠祭杜牧、杜荀鶴),修葺舫齋,立茅蓬店,招攬農夫來此賣酒,廣種杏、桃、柳樹,開墾土地,極力恢復杏花村昔日名勝[6]226,253-254。經歷明末的衰敗后,杏花村得以再次復興。

      咸、同年間,太平天國起義,官軍與太平天國軍在池州多次交戰(zhàn),戰(zhàn)況慘烈。加上匪患、災害不斷,此時期池州人口銳減,田地荒蕪。咸豐五年(1855),太平天國軍焚乾明寺鐵佛,毀西廟,掠奪一空。戰(zhàn)后,池州圩田開發(fā)進入高峰階段,一方面使得杏花村附近水系受到影響,白浦圩、平天湖等面積不斷減??;另一方面“可墾之土屬于公家”,民間承墾需集資成立公司,同時私墾者較多,其中利益關系復雜,使得有意向在杏花村承墾復興者多受牽制,難以實現(xiàn)。光緒癸卯年(1903),貴池舉人王源瀚“愿措資栽桑種杏,辟作植物試驗場,籍存古跡。時村傍私墾者歲納租。池營至是懼失利,乃以劃作操場為詞,起而梗阻,議遂寢。然照壁廳事自是傾圮,迄無片瓦尺甓之遺矣”[6]239。王源瀚籌資廣種杏樹、恢復勝景的希望未能成功,杏花村曾經的名勝景點逐漸消失。

      民國年間,旅滬的池州著名藏書家、出版家劉世珩編撰出版《貴池先賢叢書》,有意將郎遂的《杏花村志》收入其中,貴池胡子正受托幫其尋找原刻本。此時,杏花村久已荒廢,“若今日者,直一片荒蕪而已,無所謂杏花并無所謂村”[6]222。胡子正有感“郎書歷今已二百余年,中間事跡不無可錄,遂仿其例,續(xù)若干篇”[6]219,也希望后世有心之能恢復杏花村,“設更有不忘此村者,以懷古之思作光復之計,俾杏花春雨重現(xiàn)江南”[6]262,因此于民國四年(1915)完成《杏花村續(xù)志》。他多方努力希望拓展杏花村的聲名,為杏花村廣求詩文,請人拍攝杏花村和西廟風景照片,希望送展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措資修復秋浦亭,但也無力改變杏花村衰敗的趨勢。新中國成立以后,圍墾滅螺如火如荼,秋浦河、平天湖等水系被人為分割[7],村南的白浦圩也隨之消失。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古杏花村的地面建筑遺存也所剩無幾,自然和人文景觀漸漸湮滅。

      2 古杏花村的村落文化內涵

      古老的杏花村雖已不存,但傳世的《杏花村志》《杏花村續(xù)志》和古井、殘碑遺跡等,向世人昭示著其曾有的輝煌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

      2.1 杏花村十二景為代表的景觀文化

      根據《杏花村志》的記載,杏花村東傍秀山門,西臨杜湖、秋浦河,南為白浦圩、平天湖,北依湖山、虎山、缽頂山、茶田嶺,形成了“城—湖—河—山”的空間層次格局,杏花亭、杏花坊、黃公酒壚、西廟、鐵佛寺、杜公祠、杜公塢等景點林立,民居、學校、園林、丘墓等相應建筑參差,有著豐富的人文建筑和自然景觀分布,其中以十二景為典型代表。

      (1)白浦荷風

      白浦圩位于村南,湖上廣種蘆葦,夏秋水漲時,清風徐徐,荷花滿圩,故而成為一時名勝。

      (2)平江春漲

      平天湖在白浦圩外,古時江面廣闊,由齊山腳下直到萬羅山一帶,李白《秋浦歌》曾吟誦到“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春潮水漲,風光旖旎。

      (3)三臺夕照

      村北臨缽頂山、湖山、虎山,三座山峰迭起,總稱“三臺山”。夕陽西照,山峰染彩,松青景秀,萬縷金輝。

      湖山山麓有李氏湖山別業(yè)、乘云齋、窺園等私人園林產業(yè)?;⑸脚c湖山相對,山間有凈林庵、三圣庵、華嚴庵等。缽頂山麓附近為明代演武場所在,萬歷年間修建;又有關帝廟,左右為火神廟、馬王廟;山頂東北有旗纛廟,嘉靖年修。三臺山下有三臺廟,有秋桂千株,花開之時,女香客絡繹不絕。

      (4)桑柘丹楓

      桑柘門在虎山東北,也是唐代的土城門,門前古楓參天,楓葉丹紅似火,蔚為壯觀。自秀山門經吊橋、社稷壇、秀山驛、宋代貢院廢址,漸次可至桑柘門。

      (5)茶田麥浪

      茶田嶺,又名“棲云嶺”,四野農田,麥浪翻滾,一派田園風光。

      (6)西湘煙雨

      西湘是一道溪流,在茶田嶺下,溪水潺潺流入杜湖,上有圣母橋,橋側有碑及記,瀟湘煙雨時節(jié),小橋流水,悠遠寧靜。

      (7)棲云松月

      西湘與茶田嶺之間、三臺山西麓為清涼境,棲云庵、秋浦亭等景點均位于清涼境。夜幕降臨,皓月當空,松濤陣陣,梵聲入耳,萬籟俱寂。

      (8)黃公酒壚

      在秀山門外,村落東部,在宋代演武場舊址附近。相傳舊時“香泉似酒,汲之不竭”,明時僅余井欄,知府李一鳳題“杜刺史行春處”,附近有杏花亭、杏花村坊、陸舫、杜公祠等建筑,是杏花村最著名的景點。

      (9)鐵佛禪寺

      鐵佛禪寺,又名“乾明寺”,興建于唐,宋代稱光孝寺。唐末楊行密時有西峰圣者借住乾明寺,離去時留下鐵笛,并有石刻。南宋紹興年間鑄鐵佛像,高達二丈余,因此鄉(xiāng)人也稱鐵佛寺。香火延續(xù)近千年,是池州最著名的佛寺,咸豐五年鐵佛被毀。

      (10)昭明書院

      梁代昭明太子蕭統(tǒng)的祠廟又稱昭明廟、西廟、文孝廟。昭明太子與池州有不解之緣,著有《文選》,他去世后,時人于池州秀山下為其建衣冠冢,又修文選閣。唐代宗永泰年間于城西新建昭明太子廟,秀山為祖廟,此處亦稱西廟,宋哲宗元祐年間賜額“文孝”,稱文孝廟,明代以后仍號昭明太子廟。西廟內從祠盧、康二將軍,正寢殿右有文選閣,貯存有元代池州同知張正卿所刻《昭明文選》。自梁到清,昭明太子受到官方尊崇、民間緬懷,歷代祭祀不斷,列入官府祠典,香火延綿,“有坊有重門有殿有寢有廊有鐘鼓樓,規(guī)制壯麗,為池諸廟之冠”[2]卷五。周遭有花園、麗景樓、寓思亭、秦公祠、碑刻、遺愛坊、雙眼泉、解厄泉等景點。

      (11)杜塢漁歌

      杏花村村西有山莊,或云杜荀鶴隱居于此所建,因而稱為杜塢。附近有山稱杜塢山;有湖稱稱杜塢河,也叫杜湖,連接秋浦河;河上有渡口,稱杜塢渡;杜湖岸邊有杜塢莊、杜塢草堂、回瀾庵、水神廟等建筑。湖面波光,漁舟唱晚,構成了村西的漁樵耕讀意象。

      (12)梅洲曉雪

      秋浦河外,與杜塢隔岸為梅林洲,宋元以來梅花極盛,因而得名。隆冬飄雪,雪覆寒梅,山巒蒼茫,風光無限。

      以十二景為主體,古杏花村約有105處景點[8],而如今都基本消失,所殘存的惟有黃公井、秋浦亭、西廟殘存石坊斷碑等幾處遺跡。

      2.2 杏花村的民俗文化

      2.2.1 昭明信仰與祭祀文化 昭明太子蕭統(tǒng)仁愛孝謹,史載“京師谷貴,太子因命菲衣減膳,改常饌為小食。每霖雨積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閭巷,視貧困家,有流離道路,密加振賜。又出主衣綿帛,多作襦袴,冬月以施貧凍。若死亡無可以斂者,為備棺槥”[9],多次上書勸諫寬刑省法,輕徭減賦,心系百姓,多有德政。蕭統(tǒng)去世后,民間對他仍多有懷念。貴池曾是他的封邑,也因其得名,有關其神靈庇佑民間的傳說在池州民間層出不窮,如遇“水早疬疫之災,有禱必應”[1]254,多次托夢顯靈于池州官員百姓,“又嘗陰招米船救池饑”,“貴池里社無不祀昭明為土神者”[1]173。在池州民眾心中,他成為一方守護神而祭祀不絕。

      早在南朝梁時,池州百姓為表示對他的感念,迎其衣冠葬于貴池秀山(今貴池區(qū)殷匯鎮(zhèn)境內),并建祠祀之,世稱“祖廟”。唐永泰元年(765)池州恢復建制并遷州治于貴口(今池州市區(qū))時,在新址城西新建祠廟一座以祀昭明太子,祠廟飛甍雕楹,丹朱漆,寢殿塑昭明太子坐像,白面無須,袞服珠冕,稱郭西九郎廟或昭明祠,亦稱文孝廟、英濟廣利王祠,這便是杏花村西廟。

      晚唐詩人羅隱《文孝廟》詩云:“秋浦昭明廟,乾坤一白眉。神通高學識,天下鬼神師”[1]163,又據《杏花村志》引宋人張幫基《書廟祝一則》文:“今池州郭西英濟王祠乃祀梁昭明太子也,其祝周氏亦自唐開成(唐文宗年號)年間掌祠事,至今其子孫分八家,悉為祝也”[1]195??梢姡辽僭谕硖茣r期這里便有將昭明太子當作“鬼神師”祭祀之俗,并有了專事祭祀的巫祝。宋明兩代,一依舊俗,但儀式內容上由對昭明太子的紀念轉向求神祈福,扮儺神祀昭明。杏花村西廟及其祭祀活動既是池州人昭明信仰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古杏花村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

      池州以八月十五為昭明太子誕辰,赴西廟恭請昭明太子神像入城內祝圣寺祠享,迎神賽會,并伴有儺戲表演,直至十八日傍晚結束,俗稱賽西廟(昭明大會)。官方亦參與其中,知府(知州)親自主持祭祀,乞求消災禳禍、年谷豐稔。《杏花村志》卷九《池州迎昭明會記》中記載:“池故事八月十五日為梁昭明千秋。其朔,遣耆老一人執(zhí)一杖騎而告廟,謂之‘列馬’……是日,諸家扮會迎神者,所扮為關壯繆,為城隍,為七圣二郎,為玄壇。其扮也,則各騎乘,奉面具,或于東門之橋,或于南門之獅子口,盛妝飾儀從,惟七圣則用機械引刀穿頸貫腹,而各以旗旐鼓吹導之,步梁昭明輦于西門外,杏花村之馬站坡。而騎乘以還游于通市,或及郡縣之公堂。薄暮而畢,脫面具以交于明年之扮者”[1]180??梢姰敃r池州人以“跳儺”的形式來祭祀這位“文孝昭明圣帝”“案菩薩”①。

      除了昭明信仰外,在杏花村中還有其他祠廟與傳說,如關帝廟供奉關羽;水神廟祠屈原;旗纛廟祠軍牙六纛之神;圣母橋在西湘上,水流湍急多雜物,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邑人管云父的妻子游氏捐嫁妝修橋,橋上供奉泗州的水道之神圣母;秦公祠在西廟右、圣母橋附近,萬歷年間地方官秦懋義發(fā)動邑人修復圣母橋,使得村里無病虞,因而建祠供奉;遺愛祠,祭祀曾為池州知府的包拯;社稷壇在村東、秀山門外,每年二月及八月(春秋二仲月)戊日由官府主持祭祀。這些祠廟建筑與傳說,也反映了杏花村民間信仰的多樣性和本土性。

      2.2.2 姓氏遷移與宗族文化 杏花村中以郎氏為大姓,其先祖郎文韶為宋代奉議大夫,入元之際隱居杏花村,建煥園。后人郎禮卿②生活于元末明初,居于杏花村,洪武四年已54歲,其家安字二百二號戶牒至清代依然保存,有兩子貴和、貴懋,其后“支系繁衍,分籍于鄰邑,遷居于鄉(xiāng)村都市”[1]200。其中一支世居杏花村,至康熙年間郎遂時已歷12世。郎遂在《杏花村志》中收錄了杏花村支系的譜系,記敘了村中郎氏的墳丘產業(yè),并收錄了有德行或功績的先祖事跡,如嫻熟武略、擅造火器、剿擒山賊的郎子機,善書精《易》的郎素,從史可法死國的郎國本,游說左良玉兵營、保池州城安危的郎大征,不畏個人安危、于兵亂中保全先祖棺柩歸葬村里的郎必光等,反映了郎氏一族與杏花村休戚之間的關系,是村中的重要鄉(xiāng)賢世家。

      除郎氏外,杏花村還與茅坦杜氏、源頭李氏、青陽張氏等池州大族有密切聯(lián)系。傳說,張氏先祖金焦為明建文帝御史、刑部侍郎,靖難之役后其孫閉居杏花村,寄姓于張,后世子孫散居青貴間,杏花村中有張氏丘墓居社等遺跡。

      茅坦杜氏稱其先祖為杜牧、杜荀鶴③,杜荀鶴曾在杏花村建杜塢,杜氏后“居長林,越十數(shù)傳而遷仙源,更數(shù)傳至昭先(茅坦杜氏先祖)復遷池州,居秋浦之茅坦焉”。清雍正年間,池州知府李暲于杏花村中建杜公祠,主要因茅坦杜氏奏請,由其捐資,“買地一區(qū),建三楹后,祀司勛(杜牧),以彥之(杜荀鶴)、紹先配”[5]124,并置祠田,招佃戶看守,種桃李杏樹,守祠者同時也可以相助守護杏花村其他景點古跡。茅坦杜氏出于對先祖的敬仰,也促進了清初杏花村的復興。

      此外,村中還有丁氏、李氏、劉氏等族姓生活遺跡。萬歷年間,貴池人丁紹軾辭官返鄉(xiāng),于杏花村中建園林,俗稱丁家花園,亦稱丁相國園林;族人丁昴于村西有杜塢莊。村中湖山別業(yè)為李氏產業(yè),村志記載為“恭川李氏肄業(yè)處”[1]45。

      恭川即是恭濬河,源頭李氏先祖茂信公遷至恭濬河源頭,此后世代居住,成為池州大姓。劉氏源于唐代劉孟昭、劉仲昭兄弟后人,他們均在池州為官,劉仲昭長子劉文昂入贅杏花村,于此安家,后其子孫遷至大嶺、青陽等地。

      杏花村雖然并不是池州大姓的主要居處,也未見到有祠堂、本村完整族譜(《杏花村志》中僅是收錄郎氏杏花村支脈的譜系)等的記載,但在宗族文化上,村內仍保留了族田、墳丘、祠廟等遺存,也是池州族姓遷移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2.2.3 名人游歷與詩歌文學 杏花村內有105處景點,田園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生輝,位置上僅據池州城西里許,杜牧、梅堯臣、陸游、潘之恒、喻成龍等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跡,對于池州本地居民和外來游客們均有較大吸引。尤其明代中期以后,杏花村的名聲不斷擴大,成為池州名勝。人們或相約來此郊游,或于此建置園林產業(yè),隱居耕讀,一批批文人游歷或生活于此,留下了豐富的文學遺產。

      僅《杏花村志》和《杏花村續(xù)志》兩書中所收錄的與杏花村相關的詩詞便有千余首,其他雜記文賦、碑刻題記數(shù)十篇,另有傳奇《杏花醉雨》一部。在這些文學作品中,杏花村的形象與清明、郊游、杏花、隱逸、美酒等意境相結合,人們將其塑造為一處煙雨朦朧、杏花綻放、景色秀麗的村莊,文人們在此享受簡單閑適的田園之樂,遠離塵囂,耕讀、賞景、會友、暢飲……在某種意義上,它與桃花源相似,代表了一種文人生活的想象,由一座實體的村落轉變?yōu)橐环N心靈的暢想。

      3 結語

      貴池古杏花村當下已不存,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旅游業(yè)的興起,杏花村文化旅游開發(fā)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自上世紀90年代起,民營企業(yè)家詹曉榮先生投資興建了“杏花村古井文化園”和“杏花村文化園”。2012年開始,池州市人民政府于城西拓地35平方公里,打造杏花村文化旅游區(qū),旨在建成集生態(tài)文化旅游、民俗文化體驗、市民休閑度假于一體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和國家級文化產業(yè)示范基地。然從文化旅游角度審視,目前兩處杏花村景區(qū)的景觀建設和旅游經濟效益均不夠理想,這也和杏花村歷史文化內涵并不彰顯有一定關系。

      當下的杏花村景區(qū)開發(fā)中,古杏花村的鐵佛寺、西廟等標志性景點尚缺,業(yè)已建成或正在建設中的一些建筑景點許多是從“新”搭建,在景觀復建上未能完全遵循歷史原貌;景區(qū)內的文化旅游節(jié)、民俗體驗和節(jié)慶活動雖有開展,但龍舟競賽、蘭花節(jié)等活動與國內其他景區(qū)民俗體驗活動的差異性不大,并未能很好地突顯杏花村本身的文化特質,因而對游客的吸引力也相對有限。歷史上的杏花村之所以名傳千古主要也是因為其文化屬性。作為一處皖南古村落,其自然景觀、人文內涵、建筑實景是相輔相成的,酒文化、詩文化、戲曲文化、農耕文化、民俗宗教文化等都是杏花村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立足于杏花村歷史文化內涵,結合儺戲、青陽腔、東至花燈、九華山佛文化等池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挖掘和開發(fā)好杏花村文化旅游的品牌。

      注釋:

      ①案菩薩是池州民間對昭明太子的俗稱,因在居舍客廳案幾上供奉昭明太子木制雕像而得名。

      ②《杏花村志》卷十一的譜系他是郎文韶之子,但時間似乎有出入。

      ③池州民間有杜荀鶴為杜牧微子說,今學界研究多認為杜荀鶴非杜牧之子,茅坦杜氏宗譜援杜牧為其先祖乃宋以后民間修譜攀引名人的流弊所致。

      參考文獻:

      [1]郎遂.杏花村志[M].合肥:黃山書社,2015.

      [2]王崇.嘉靖池州府志[M]//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2.

      [3]張鈁.乾隆池州府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59,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403.

      [4]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陸延齡.光緒貴池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61,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6]胡子正.杏花村續(xù)志[M].合肥:黃山書社,2015.

      [7]談家勝,汪志國.近代以來安徽池州圩田開發(fā)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評析[J].古今農業(yè),2007(4):105-110.

      [8]紀永貴.論杏花村意象的文化內涵[J].閱江學刊,2014(1):129-138.

      [9]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168.

      猜你喜歡
      昭明杏花村池州
      2022中國杏花村國際酒業(yè)博覽會
      CONTENTS
      昭明寺隨想
      旅游(2020年10期)2020-01-07 14:08:31
      杏花村更新重建探討
      中華建設(2019年6期)2019-07-19 10:13:00
      池州武儺文化研究
      武術研究(2019年11期)2019-04-20 12:14:38
      登昭明樓
      教育·學習(2018年9期)2018-12-04 10:20:04
      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
      電影(2018年10期)2018-10-26 01:55:24
      杏花村文化研究的學術審思
      新四軍第七師沿江團池州抗戰(zhàn)述評
      晚唐池州詩人張喬三考
      永清县| 内丘县| 麦盖提县| 信丰县| 凤翔县| 临夏市| 河津市| 荔浦县| 班玛县| 外汇| 大田县| 阳江市| 那坡县| 恩施市| 牟定县| 桑植县| 临沧市| 达日县| 南京市| 资阳市| 大同县| 闽侯县| 贺州市| 婺源县| 奉节县| 绩溪县| 盖州市| 黎川县| 武夷山市| 大厂| 六盘水市| 武定县| 平南县| 辽宁省| 东乌珠穆沁旗| 稷山县| 武定县| 乐安县| 满洲里市| 宁德市| 清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