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朝麗江麼些族國家認同問題蠡測

      2018-03-28 17:19:09郭新榜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 2018年4期
      關鍵詞:歸流土司認同感

      郭新榜

      (云南大學 旅游文化學院,云南麗江 674199)

      木氏土司對明王朝表現(xiàn)出強烈的國家認同意識,而廣大麼些族①今納西族,確定為今名前,該民族有多種自稱和他稱,麼些族是其中一種稱法。民眾在木氏土司的專制、愚民政策統(tǒng)治下失去了學習漢文化的機會,其國家認同感并不強烈。時至清朝,尤其是雍正元年麗江府改土歸流后,木氏土司由土知府降為土通判,其政治地位不復當年,麼些族民眾開始逐漸擺脫木氏土司的專制統(tǒng)治,積極學習漢文化知識,參加科舉考試,甚至躋身上流政治社會,表現(xiàn)出不曾有過的強烈的國家認同感,本文就清朝時期麗江麼些族國家認同的建構、主要表現(xiàn)和特點略陳管見。

      一、清王朝政治體系下的麼些族國家認同

      明朝時期,木氏土司統(tǒng)治地區(qū)形同獨立王國,府學、書院、義學等教育機構在麗江麼些族地區(qū)并未出現(xiàn),當?shù)孛癖娊逃嫦喈敧M窄,政府政治教化的功能難以發(fā)揮,國家認同全面建構的基礎并不牢固,麼些族廣大民眾對中央王朝的向心力并不很強。一方面為了維護邊疆的政治穩(wěn)定及經濟發(fā)展,另一方面為了強化邊疆民族國家認同意識,增強其王朝國家歸屬感,清政府在邊疆地區(qū)實施了改土歸流、推行漢文化教育等措施。

      (一)改土歸流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各朝代為統(tǒng)治邊疆少數(shù)民族而采取的羈縻制度。各代統(tǒng)治者大多因俗而治,對歸附的民族上層人士授予不同等級的官爵,讓其統(tǒng)治原有地區(qū),并享世襲之權。這種因俗而治的土司制度在王朝初創(chuàng)時期對迅速穩(wěn)定局勢、恢復地方經濟、實現(xiàn)邊疆開發(fā)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該制度襲久成弊,尾大不掉,分庭抗禮者有之;倚勢虐民,為非作歹者有之;爭襲內訌,兵戈相見者有之。明朝時期,因而就不失時機地對邊疆民族地區(qū)進行改土歸流,實行直接統(tǒng)治。如洪武二十一年(1388)云南越州改土歸流,正統(tǒng)八年(1443)鶴慶白族土府改流,成華十三年(1477)尋甸彝族土府改流,成華十七年(1481)廣西府彝族土府改流,隆慶元年(1567)武定府彝族土府改流,萬歷二十六年(1580)順寧府布朗族土府改流。在此時期,麗江麼些族木氏土司對上恪盡職守,對下通過一套姓氏等級制①“官姓木,民姓和”。、木瓜制②是一種軍政合一的地方統(tǒng)治制度。在納西語中“木”為“兵”的意思,木瓜即“兵管”,為木氏土司統(tǒng)治下農村地區(qū)軍政合一的首領。對其轄區(qū)進行強有力的統(tǒng)治。在這種統(tǒng)治秩序下,流官形同虛設,木氏土司牢牢控制著地方統(tǒng)治實權。當時,這里頗似一個獨立王國,此處“去鶴慶止五十里而遙,然其通中國只一路,彼夷人自任往來,華人則叩關而不許入,一人入,即有一關吏隨之,隨則必拉以見其守,見則生死所不可知矣,故中國無人敢入者?!盵1]123木氏土司在處理與個別官員的矛盾中,也頗有手段,甚至用毒殺害,“其毒藥又甚惡,勘其事者,如大理、鶴慶二太守,咸毒殺之,鶴慶縉紳亦往往中其毒”[1]124。在木氏土司統(tǒng)治下,一般民眾的生活也并非很安逸,由于自然條件所致,這里五谷不豐,卻盛產金銀,“其金生于土,每雨過則令所在犁之,輸之官,天然成粒,民間匿銖兩者死,然千金之家亦有餓死者”[1]123。麗江木氏土司也存在對周邊土地的侵奪,對地方漢文化的壟斷,對地方官的虐殺等現(xiàn)象,但因其素有儒雅好文之名,并對明王朝存在強烈的國家認同而未被改流。但時至清朝情況就不同了。雍正元年(1723)麗江府被清政府改流,木氏土司由土知府降為土通判。改土歸流后,木氏土司在其轄區(qū)的專制統(tǒng)治被打破,乾隆三十五年(1770)麗江府軍政合一的“木瓜”制被里約、保甲制度所代替③維西、中甸、永勝、蒗蕖州、永寧、冕寧、鹽源麼些族聚居區(qū)仍延續(xù)土司制度。見周俊華《滇、川、藏納西族聚居區(qū)土司制度的多種類型》,《思想戰(zhàn)線》,2007年第3期,第63頁。,其政治體制與內地逐漸接軌。地方行政體制的這一變革使麼些族地區(qū)被進一步整合到國家政治體系中,中央王朝掌握了對該地區(qū)的實際管理權,木氏土司制定的苛民政策逐漸不起作用,當?shù)厝罕娀謴驮瓉硇帐系那闆r也逐漸增多④對外來遷居麗江居住者,木氏土司均賜其姓“和”,否則不能居住于此,這種情況延續(xù)至改土歸流。,麗江府麼些族民眾開始由木氏土司統(tǒng)治下的奴隸向王朝國民轉變,其國家認同感進一步提升。

      (二)推行漢文化教育

      明朝,木氏土司姓氏乃朱元璋所賜,其轄區(qū)位置的重要性也為明王朝所看重,該土司之地位、影響在全國眾土司中特重,且明末木氏土司對明王朝大量助餉。而清朝時期木氏土司的威權即與日俱下。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孔興詢任麗江府通判,向清政府建議設文廟、立學宮,改變該府尚未設學的局面??滴跛氖哪辏?705),麗江正式設立府學,并設儒學教授、訓導各一員??滴跛氖迥辏?706)當?shù)赝林九d“捐創(chuàng)文廟,不惜千金,設立義館,延師教育”[2]。這是自元明以來木氏土司首次在麗江大興教育,當?shù)赝了緣艛嘟逃木置姹淮蚱脾菝鞒?,麗江府木氏土司的漢文化素養(yǎng)頗高,卻不允許當?shù)仄胀癖妼W習漢文化,普通民眾依附于木氏土司,其國家認同行為也受木氏土司影響。。同年,麗江府通判樊經、余文耀相繼修建玉河書院,并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落成,此時,張揆亮被聘為山長??滴跄觊g,麗江府的興學活動初步改變了明代該地區(qū)無學校教育的局面。

      清代,麗江府學校教育的大發(fā)展則是在改土歸流之后。雍正元年(1723),麗江府改土歸流,木氏土司長期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終結。從雍正元年(1723)改土歸流至宣統(tǒng)三年(1911),先后被派往麗江的75位流官知府大多能夠恪盡職守,在發(fā)展生產、興儒辦學等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政績,對麗江麼些族地區(qū)的各項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各任流官知府的政績中,以楊馝為最。雍正三年(1725),他與儒學教授萬咸燕一起創(chuàng)辦“雪山書院”。乾隆元年(1736)管學宣任麗江知府,在其任職期間增設義學、忠孝館、節(jié)義館等17館,并為館產、教師薪水多方努力,為確保適齡學生入學,還規(guī)定了子弟不赴學,嚴征父兄,百姓不赴學,究責鄉(xiāng)保的懲罰措施[3]。嘉慶年間,李洋、楊兆蘭、楊昌、楊宣、李樾等先后中鄉(xiāng)試。道光年間,先后中恩正科共九科,中鄉(xiāng)試者15人,中副榜者6人,中武舉者4人。咸豐年間,李如椿、和銘、木近仁、楊光遠先后中鄉(xiāng)試。同治年間,李玉湛、木晉奎等8人鄉(xiāng)試同時中舉。光緒年間,楊育之中鄉(xiāng)試,和庚吉中會試進士。清末,為適應形勢發(fā)展需要,也為緩和國內矛盾,清政府下令廢科舉,辦學堂,麗江中學堂、高等小學堂、官立女子小學堂等相繼設立,國文、史地、算學、體操等課程相繼開設。

      清代,府學、書院、義學等教育機構在麗江麼些族地區(qū)的出現(xiàn)及其發(fā)展,使受教育面得以擴展,奠定了國家認同全面建構的基礎。從建構王朝國家認同的角度來看,這些教育機構在麼些族地區(qū)的推行使得中央主流政治文化在廣大麼些族民眾中的普及面逐漸擴大,其對主流政治文化的認同從無到有,對中央王朝的向心力由弱變強,麼些族對中央王朝的國家認同得感得到進一步提升和鞏固。

      二、清朝麼些族國家認同的表現(xiàn)

      清政府在麗江麼些族地區(qū)推行改土歸流、加強漢文化教育后,當?shù)乇贿M一步整合到國家政治體系中,麼些族民眾對中央王朝的向心力增強,其國家認同感被進一步提升,麼些族國家認同表現(xiàn)為積極就學、關心時政等方面,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一)積極就學

      清王朝在麗江府創(chuàng)立府學,創(chuàng)辦義學、書院,倡導漢文化學習后,各任知府、儒學教授積極籌劃,地方鄉(xiāng)紳奮力援手,麗江府地方教育得以不斷發(fā)展、完善。在清王朝大興教育的歷史背景下,麗江麼些族民眾積極投身于科舉考試,通過讀書入仕博取功名,取得驕人的成績①據(jù)光緒《麗江府志》記載,改土歸流后,麗江麼些族通過科舉考試產生了7名進士(其中2名入翰林)、59名舉人,14名武舉,副榜、優(yōu)貢以及其他貢生100多人。。同治九年(1870),麗江諸生有8人同科中舉,光緒十五年(1889),麗江諸生4人同科中舉,還出現(xiàn)了“一門三舉人”的盛況。清末,隨著麗江府中學堂、高等小學堂及女子小學堂的創(chuàng)辦及國文、史地、算學等課程的開設,不少學生入學學習新的科學文化知識,到“五四”運動前后,麗江公立初、高小已達91所,培養(yǎng)出了不少具有新思想,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進步青年。

      清朝在麼些族地區(qū)實行的開科取士使廣大麼些族民眾可以通過科舉考試提高自身社會地位,甚至躋身社會政治上層,獲得了明王朝時期麼些族民眾不曾有過的社會權利,極大地增強了其對中央王朝的向心力和國家認同感,麼些族文化與漢文化間的交流和融合也在進一步加快。清末,新式知識分子階層的形成,使麗江麼些族國家認同已超越王朝國家認同的認知局限,積極投身于救國救民的歷史洪流中。

      (二)關心時政

      清朝,麼些族學子有不少能夠以修齊治平為己任,積極關心時政,為國家民族利益爭相奔走,不顧個人安危。如乾隆末年,舉人李廷俊赴京會試,聯(lián)絡滇中學子控告和珅。馬子云赴大理應歲試,寫了《去官邪,鋤鴆毒論》一文,揭露吏治腐敗及鴉片危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麗江麼些族地區(qū)創(chuàng)辦了《麗江白話報》,宣傳愛國救亡思想,刊發(fā)了《論鴉片煙之害》《云南文明會演講》《勸注重工商業(yè)》等不少切中時弊的文章,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進行揭露,對國內弊政加以針砭,蘊含著豐富的反帝愛國思想,對麗江麼些族地區(qū)的進步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時,麼些族民眾已擺脫木氏土司的束縛,開始深入學習國家主流政治文化,并參與到國家科舉考試中,其政治地位得以提升,許多民眾還通過科舉考試躋身社會政治上層,其國家認同感與明王朝時期相比大大提升,能夠關心國家、力陳時弊,投入到一系列關系民族興亡的運動中的麼些族民眾越來越多,表現(xiàn)出強烈的國家認同傾向。

      三、清代麼些族國家認同的特點

      改土歸流后,清政府基本實現(xiàn)了對西南邊疆的直接統(tǒng)治,麗江麼些族民眾進一步融入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中,對清政府在西南地區(qū)的統(tǒng)治及邊疆的穩(wěn)定做出了貢獻。麼些族國家認同呈現(xiàn)以下特點:

      (一)積極性

      明朝時期,廣大麼些族人民只是木氏土司的奴隸,沒有政治地位可言。由于木氏土司的愚民政策,他們也基本沒有受到漢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響,對明王朝的國家認同也是附和于木氏土司,因此麼些族民眾不同于木氏土司,他們對明王朝國家認同感并不像木氏土司那么強烈。清朝,尤其是改土歸流后,麼些族人民逐步擺脫了木氏土司的統(tǒng)治,并可以進學校讀書學習,參加科舉考試,社會地位大大提高,為其參與國家政治奠定了基礎。其中考中科舉者,有的為官一方,造福百姓,有的任教家鄉(xiāng),繼續(xù)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表現(xiàn)出更為積極的國家認同感。

      (二)服從性

      清政府欲在麗江設立府學,發(fā)展教育,木氏土司也積極響應,為儒學教育在麗江的大發(fā)展做出了一定貢獻。面對清王朝改土歸流的政治舉措,木氏土司沒有強烈地抵制,而是接受了降為土通判的政治安排,保持了地方社會的政治穩(wěn)定與民族團結。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政府議準麗江正式設立府學,發(fā)展教育,土知府木興為響應清政府發(fā)展儒學教育的號召,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捐創(chuàng)文廟,不惜千金,設立義館,延師教育”[2]38。

      明朝時期木氏土司的愚民政策得以清除,在這一地方教育政策變革中,木氏土司積極配合,對麗江府麼些族民眾素質的提高、國家認同感的增強起到了一定作用。雍正元年(1723)麗江改土歸流①麗江土知府木興無子嗣且于康熙五十九年病故,其侄木崇也于康熙六十一年病逝,木興之弟木鐘便被聯(lián)名保舉,暫管具體事務。他任職僅一個多月,還尚未題襲,族人阿知立借機控訴木鐘,云貴總督高其倬便順勢上奏:“木興在日,居官貪虐,土人至今控告不已。木鐘在地方聲名不好,應宜改土歸流。將土知府改為流知府,流通判改為土通判?!?。改土歸流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安定邊疆的重要政治舉措,是歷史大趨勢,當?shù)亻_始重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采取與內地一樣的賦役制度,進一步強化文化教育。與云南別處土司相比,在麗江府的改土歸流工作中,木氏土司較為配合,廣大麼些民眾也積極響應,順利實現(xiàn)了地方政治的巨大變革,沒有出現(xiàn)政治動蕩。

      (三)反叛性

      清末,清政府的腐朽統(tǒng)治、對外戰(zhàn)爭的接連失敗及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慨,并爆發(fā)了一系列武裝起義,麗江麼些族民眾順應歷史形勢,投入到反清隊伍中,實現(xiàn)了由王朝認同向國家認同的轉變。光緒三十二年(1906),周冠南(1875—1933)赴日本留學,為麗江出洋留學第一人,也是早期的同盟會會員。1908年,以拉市人王政、木雙壁和江邊人鄭增耀為首秘密發(fā)動群眾,準備武裝起義,推翻清政府在麗江的統(tǒng)治。1909年6月,他們準備組織群眾齊集拉市恩宗村黃山哨附近,由于組織不秘等原因,王政等人被害,黃山哨起義失敗。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蔡鍔等人也領導了昆明“重九”起義,麗江官紳積極響應,紛紛剪辮易服,滿城插上五色旗,結束了清政府在麗江麼些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蔡鍔等人組織護國軍反袁,麗江麼些族3000多人加入到護國軍隊伍中。

      (四)維護國家利益

      改土歸流前,木氏土司積極參與清王朝的一些軍事行動,對維護清王朝在滇西北的統(tǒng)治起到了一定作用。吳三桂統(tǒng)治云南時,強加給土知府木懿“私通吐蕃”的罪名,并借此向其勒索,挑起戰(zhàn)端,木懿抵住了吳三桂的威脅,維護了國家利益。改土歸流后,清政府開始在麗江地區(qū)清查戶口,推行賦役,并廣設學校,進一步推行文化教育,強化在該地區(qū)的直接統(tǒng)治,原來的土司朝貢體系、職官制度的二元結構得以終結,當?shù)匕傩臻_始逐步擺脫木氏土司的統(tǒng)治,其對王朝國家的認同意識、認同感比明朝時期有所增強,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維護國家利益的政治、軍事活動中。他們或在御敵保國中身先士卒,或在為官任上勤政愛民,使國家利益得以維護。清王朝在麗江地區(qū)一系列政治措施的推行中,木氏土司也能夠表現(xiàn)出一定的配合、支持,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的政治局面。

      綜上所述,清王朝時期,為了維護邊疆地區(qū)政治穩(wěn)定,增強其對中央王朝的向心力和國家認同感,在麗江麼些族地區(qū)推行改土歸流、強化漢文化教育等政治措施,原來的土司朝貢體系、職官制度的二元結構得以終結,當?shù)孛癖娺M一步融入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政治格局中,表現(xiàn)出不曾有過的國家責任感。他們保家衛(wèi)國、積極就學、關心時政,其國家認同呈現(xiàn)出積極性、服從性、維護國家利益等特點,呈現(xiàn)出對主流政治文化認同從無到有,對中央王朝向心力由弱變強的趨勢,麗江麼些族對中央王朝的國家認同感得到鞏固和提升。在清末社會變局中,麼些族民眾開始學習新思想,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出現(xiàn)了新式知識分子階層,開始超越王朝國家認同的認知局限,剪辮易服,響應武昌起義,脫離專制政體,實現(xiàn)王朝國家認同向中國認同的轉變。

      猜你喜歡
      歸流土司認同感
      “中甸之爭”:清初麗江改土歸流原因探析
      西藏研究(2021年1期)2021-06-09 08:09:34
      “土司文化圈”的內涵、特征與意義
      Fort Besieged
      淺析大學實習英語教師的身份認同感
      烏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
      清末川邊改土歸流前期西藏東部鹽井社會狀況及周邊環(huán)境考察
      西藏研究(2016年5期)2016-06-15 12:56:24
      職業(yè)認同感對新入職護士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
      天津護理(2015年4期)2015-11-10 06:11:34
      論清代“改土歸流”初期永順府城市建設及其特點
      基于實證的高職教師組織認同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清前期“改土歸流”地區(qū)的綠營變遷研究——以貴州大定鎮(zhèn)為例
      贡嘎县| 枣强县| 乌什县| 普宁市| 同江市| 杭锦后旗| 芜湖县| 沛县| 佛坪县| 长垣县| 宁河县| 山东| 治县。| 安庆市| 盐池县| 普安县| 水富县| 沙田区| 中山市| 阳泉市| 永修县| 玉溪市| 游戏| 白山市| 沿河| 余江县| 洪洞县| 黑山县| 淮阳县| 任丘市| 灵川县| 巩义市| 海盐县| 大安市| 丹巴县| 盖州市| 清水县| 临夏县| 新昌县| 尉氏县| 武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