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娥娥
(重慶文理學院 外國語學院,重慶 永川402160)
泛讀課程是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一門重要課程,旨在幫助學生通過大量閱讀來提高英語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進而擴大知識面。要實現這一宗旨,泛讀課程教學要做到三個“泛”。第一,學生的閱讀量要廣泛,要大量閱讀教材以外的書刊。2000年版《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中雖沒有具體規(guī)定學生的閱讀量,但附錄中推薦了118本全英文書籍供學生課外閱讀。第二,學生的閱讀材料內容要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話題。第三,學生的閱讀材料的體裁要廣泛,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
關于泛讀的重要性,國內外學者已早有共識。如Krashen認為 “閱讀是唯一的辦法,唯一能同時使人樂于閱讀,培養(yǎng)寫作風格,建立足夠詞匯,增進語法能力以及正確拼寫的方法”[1]37。Nuttall認為“學習外語最好的方法除了置身于該語言環(huán)境中,就是廣泛閱讀目標語的文章”[2]。國內很多學者也指出大量閱讀對學好英語的好處,如王守仁[3]71、陶潔[3]34等認為閱讀是聽、說、讀、寫各項技能中的基礎或關鍵,劉承沛[3]11和梅任毅[3]27都主張學生在基礎階段大量閱讀英文小說。
為了提高泛讀課程的教學效果,國內學者對該課程的教學進行了各種改革嘗試。喻慧芳[4]、馬丙玉[5]等探討了如何利用任務型教學模式提高泛讀教學效果;丁美其[6]嘗試了體驗式教學模式;徐昀[7]等將圖示理論運用到泛讀課程教學設計中以提高教學效果;徐浩[8]、班榮學[9]、李梅英[10]等嘗試以“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來促進泛讀教學效果。關于閱讀材料的選擇,董杰華[11]、應蕙蘭[12]等認為應該“以學習者為中心”來選擇閱讀材料。在課程評價體系方面,陳茂慶[13]等嘗試在英語二年級泛讀課程的名著閱讀活動中引入同伴互評方法,以加深學生對名著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還有很多學者關注泛讀課堂的教學改革。如薛維主張泛讀課應改為三節(jié)一次課,課堂教學內容包括文體分析、整體內容理解、疑難句解析及一周課外閱讀回顧[14]。鄭海榮提出要改革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實踐為主教師講解為輔,多講文化背景知識,少講生詞細節(jié),并加強課外閱讀[15]。陳蕾認為要選用恰當教材,激發(fā)學生興趣,改革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考核方式及更新教學手段等[16]。張倩則提出以問促學、以活促教,采用板書法、演示法、頭腦風暴法和課堂辯論法等具體教學方法[17]。欒志純提出模擬教學、重點段落引讀等三步任務教學法[18]。吳華蘭分析了泛讀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改變學生對泛讀學習方法、更新教學內容、增加課外閱讀材料、以課堂教學為主、增加課堂外泛讀教學、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泛讀教學模式等措施[19]。張麗娟提出要明確教學目標、更新教學材料、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等來解決泛讀教學中的問題[20]。
總之,國內泛讀課程教學改革基本圍繞課堂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材更新等方面展開,但改革后的泛讀課堂教學依然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教學為主,以知識的傳授為目標,缺乏系統(tǒng)閱讀方法技巧的講授與訓練,很難實現幫助學生課后獨立完成大量英文書籍閱讀的目的。
雖然學者們都認識到了泛讀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并且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國內的泛讀課堂教學效果卻不甚理想。泛讀課程教學現狀可以總結為幾個特征:1.重知識輕方法。在課堂上,很多泛讀課教師將泛讀課堂變成了“小精讀”課堂,教學內容試圖覆蓋教材上的所有知識點和練習題,重“具體知識”的傳授而忽略 “技巧方法”的講授,導致學生始終離不開教師或詞典的幫助,始終無法獨立自主閱讀。2.重做題輕閱讀。泛讀課的課堂教學一般都是做題,教材上或應付考試的各種“打勾題”,學生做題,然后教師對答案,閱讀量很小。3.重課內輕課外。泛讀課的課后作業(yè)一般都是教材上的練習題或課文預習作業(yè),基本沒有課后閱讀任務。雖然有些教師也意識到課后閱讀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監(jiān)管不到位,這個作業(yè)形同虛設,有學生大學四年連一本英文書都沒有讀過。傳統(tǒng)的泛讀課堂教學直接導致學生閱讀量很小、閱讀能力低下、知識面狹窄、思辨能力缺失等嚴重后果。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說:“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睋Q言之,“教”是為了“不教”?!敖獭笔鞘侄危安唤獭笔悄康?。教師課堂重點傳授各種閱讀方法技巧,并進行大量課內操練,教會學生獨立自主閱讀。
黃源深認為英語學習的功夫主要在課外[21]。的確,泛讀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取決于學生的閱讀量,在每周只有兩個課時的情況下,教師必須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傳授閱讀策略以及不斷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能有效地閱讀難度適中且可讀性強的材料?!皫煾殿I進門,修行靠各人”及“熟能生巧”這樣的俗語對外語學習再適用不過了。學生是否能夠掌握課堂上學到的方法、理論,則取決于其課后投入了多少時間和精力來閱讀。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因此作為教師要把主要功夫下在怎樣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在學習上為學生加油、鼓勁。要讓學生主動自覺的學習,就是要讓學生愛學、會學,有內在的學習動力。換言之,要將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從被動的“要我學”變成主動的“我要學”。
提升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主動性,泛讀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筆者歷經多年泛讀課程教學實踐,就泛讀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其考核方式的改革采取如下措施。
為了真正確保學生在課后能夠并且愿意大量閱讀,泛讀課堂教學內容應該圍繞三個話題展開:Why,What和How。Why指為什么要大量閱讀,What指讀什么,而How指如何閱讀。
首先,要改變學生觀念,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制度導致學生一門心思撲在“課本”知識的學習上,很少有意愿或時間去讀課本以外的所謂“閑書”。筆者曾調查過所在院校的98名英語專業(yè)新生入學前的課外書閱讀情況。90%的新生上大學前讀的整本的中文書籍不超過5本,5%的新生讀過5~10本中文書,剩余5%同學讀過10本以上書籍。所有調查對象中只有1人曾經嘗試過閱讀全英文書籍,但由于各種原因,最終放棄閱讀。上大學后,很多學生仍舊只讀“課本”,不讀課外書。他們認為只要像高中那樣死扣課本,大量做題就可以把英語學好。學生課后閱讀量不夠大的根本原因是學生沒有意識到泛讀的重要性,缺乏閱讀動力。因此,關于泛讀的重要性,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教師要在課堂上反復強調泛讀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話題要貫穿四個學期的泛讀教學,時刻督促、鞭策學生大量閱讀英文書籍。
其次,關于閱讀材料的選擇,應該由興趣入手,由“窄”漸“寬”,由 “淺”入“深”。 教師幫助學生認識到大量閱讀的重要性之后,應該繼而指導學生選擇適合他們的閱讀材料。由于學生的英語水平、興趣愛好、知識面等方面存在差異,教師除了規(guī)定具體的書目給學生,還要給學生提供綱領性指導。
第一,閱讀材料的選擇應該首要考慮興趣愛好。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應該從感興趣的題材入手,多讀幾本同類題材的書,慢慢再去涉獵其他題材的書籍。Krashen認為“閱讀行為本身便會提升閱讀的興趣”[1]79,“有時候一次美好的閱讀經驗便可以讓人從此愛上閱讀”[1]81,因此如果學生沒有特別感興趣的題材,可以隨機拿本書來閱讀。學生一旦發(fā)現某本書太難或太枯燥,不適合自己,可以隨時換本書讀。不能在漫長泛讀之旅的起點就“殺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閱讀材料要由“窄”漸“寬”。所謂的“窄”與“寬”指的是閱讀材料的話題或題材的寬窄。Krashen提出Narrow Reading,即 “窄式閱讀”或“主題閱讀”。他認為學生應該“從較窄或較集中的主題范圍的閱讀材料中獲得大量語言輸入,如在一定時間內集中閱讀同一話題、同一體裁或同一位作家的若干部作品”[22]。窄式閱讀可以較集中培養(yǎng)學生對某一話題的語言知識及背景知識的熟悉度,并且鞏固常用基礎詞匯。當學生對某一話題的材料熟悉后,可以選擇慢慢涉獵其他話題的材料,這樣逐漸拓寬閱讀材料的面。
第三,閱讀材料的選擇應該由“淺”入“深”。這里的“深”和“淺”指的是閱讀材料的難易程度。由淺入深是人類認知的普遍規(guī)律。但這里需要強調的閱讀材料的難易程度不僅僅是語言知識的多少問題,它還與學生的背景知識直接相關。一個看過《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學生不會覺得《哈利·波特》英文原著難懂;而一個從來沒有涉獵過科幻小說的學生可能會覺得《時間機器》的簡易版本很難懂。所以,如果學生對某話題感興趣,但是讀不太懂,就可以放棄,重新選擇一本書讀。
結合以上三點,建議英語專業(yè)學生第一學期閱讀英文名著的全英文簡易本,如航空工業(yè)出版社出版的“床頭燈”系列。這套書共計50本,全都是文學名著的簡寫本,故事性很強,而且只要求掌握3000單詞就能讀懂。學生可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材閱讀。第二學期可以開始閱讀兒童文學原著,如《夏洛特的網》《彼得潘》《小公主》等,慢慢過渡到諸如《簡·愛》《苔絲》之類的言情小說。第三四學期可以鼓勵學生閱讀如《兒子與情人》《呼嘯山莊》《還鄉(xiāng)》等稍微有點難度的英文原著以及英美國家出版的報刊雜志。
最后,課堂教學的重心是閱讀方法技巧的講授。正確的閱讀方法是大量自主閱讀的保障。很多學生的閱讀量很小,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泛讀的重要性,或找不到適合的材料,而是因為缺乏正確有效的閱讀方法。因此英語閱讀課堂應該以傳授方法技巧為核心任務,而不是在短小的文章上“精耕細作”,講授詞匯語法等具體知識。
根據多年的泛讀教學經驗,為了教會學生獨立自主的閱讀,閱讀課堂教學應該以方法技巧的傳授為主。教師應在課堂上系統(tǒng)介紹各種基本閱讀技巧,包括如如何根據上下文猜單詞,如何把握閱讀材料主旨大意,如何理解長難句,如何區(qū)分主要和次要細節(jié),如何區(qū)分事實與觀點,如何判斷推理等。同時,教師還應該指出并糾正學生的不良閱讀習慣,如默讀、指讀、習慣性回讀等,并幫助他們逐漸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最后,教師還應該在每節(jié)課上抽時間討論學生在近期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如何理清并記住小說中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等??傊鹤x課堂教學應該是幫助學生學習如何閱讀,而不是講授具體語言或文化知識。
教學內容調整了,教學方法也得做出相應的調整,不然無法完成教學內容的改革。泛讀課堂上,教師應該擯棄傳統(tǒng)的“具體知識”的講解與練習,而是將理論方法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系統(tǒng)地向學生傳授基本的閱讀理念、方法及技巧。同一理論或方法在連續(xù)幾周內反復講解、操練,幫助學生逐漸內化吸收并靈活運用這些方法技巧。而在之后的教學中,盡量利用或創(chuàng)造機會訓練已學閱讀方法技巧。
同時,教師應該引入“同伴輔導”的機制來輔助教學。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時候教師的講解效果并不理想?;A好的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某一方法技巧,而有些學生則在理解上有困難?!巴檩o導”既是一種教學策略,也是一種合作學習方法。同伴輔導中,基礎好的學生扮演“小老師”角色,幫助基礎薄弱的同學理解課堂內容。 學生之間由于語言水平、認知水平、背景知識等方面相似,他們之間更容易溝通。而教是一種更好的學習,施教者和被教者雙贏。所以“同伴輔導”可以作為教師講授的有效補充,共同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
考核方式是教學的指揮棒,直接影響課程教學效果。為了督促學生課后大量閱讀,從而更好地實現泛讀課程目標,該課程考核應該采取形成性考核和課程終結性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所占比重應不低于50%,這樣才可以有效促使學生對課后閱讀給予足夠重視。
課程終結性考試即期末考試。期末考試實行教考分離,主要考查學生對基本閱讀技巧的掌握和運用情況。而形成性考核不僅考查學生對課內講授的閱讀方法技巧的掌握情況以及課后自主閱讀量,還評估他們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學習態(tài)度、所取得的進步以及學習反思等。
為了比較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要為每個學生建立閱讀檔案,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閱讀態(tài)度的變化、所遇到的問題以及閱讀書籍的量。同時,要求學生每周寫一個GPS作業(yè),即記錄每周泛讀學習課內外的收獲(Gains)、遇到的問題(Problems)以及對老師或自己的建議(Suggestions)。這個反思作業(yè)既可以幫助教師跟蹤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可以幫助教師診斷教與學過程中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方法。學生的閱讀檔案以及GPS作業(yè)是形成性考核的主要內容。
沒有大量課后自主閱讀,就沒有英語學習。因此,泛讀課堂的核心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逐漸學會如何成為獨立、高效的閱讀者,不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教師的幫助,獨立完成大量英文書籍的閱讀,享受閱讀的樂趣并真正學好英語。當然,泛讀課程教學改革將會給教師提出很大挑戰(zhàn)。一方面,教師應該大量閱讀,給學生樹立榜樣。另一方面,教師應建立更全面細致的學生閱讀檔案,以便及時發(fā)現學生閱讀中的問題并盡可能多地給予指導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