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麗萍
“變異理論”是世界著名教學論專家、瑞典哥德堡大學教授馬飛龍創(chuàng)立的一套教學理論,它基于傳統(tǒng)的遷移理論又有所超越。他主張,只有從不同的具體事例中才能分離出普遍原理。因此,學習遷移的必要條件是同時具備共性和差異性。本文旨在通過教學實踐,談談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變異理論”,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一、課堂新授,滲透“變異”
“變異理論”認為:不應孤立地理解任何事物,而應關注事物之間的相同方面和不同方面,在“差異性”和“共同性”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取新知。這一理念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數(shù)學教學的本質,理解學生學習遷移的發(fā)生機制,增強數(shù)學教學的有效性,全面提高數(shù)學教學實效。例如在教學“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這一內容時,課本上常見的例子都是“標準正例”,即“分數(shù)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shù)(0除外),分數(shù)的大小不變”。根據(jù)“變異理論”,教師可展示三個“反例”:“分數(shù)的分子和分母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shù)”“分數(shù)的分子分母同時乘或除以不同的數(shù)”和“一個分數(shù)的分子加上一個數(shù)”。通過上述反例可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分數(shù)”概念的本質屬性。
二、創(chuàng)設情境,結合“變異”
具體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為學生提供多種思路,使學生通過比較,真正體會一些數(shù)學概念的本質特征。于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只要一有機會,我就提供大量練習與實踐的機會,并給予積極的反饋。有時可采取直接的方法,如通過直接講解,這就要求在教學的每個階段,都應提供多個范例,在需要運用策略的地方提醒學生,使學生堅持練習,并將策略運用于自己的實踐活動之中。如在教學“觀察物體”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我設計了幾種練習情境:
1.讓學生給實際物體各個方位照相,根據(jù)相片判斷各是從什么方向拍的。
2.先出示教師準備的照片,學生再觀察實物,將各方位的觀察結果和照片配對。
3.出示圖片,離開實物,將自己作為觀察者來判斷結果。
出示樓房圖,判斷是從樓房的哪一面看到的。
在這里,我設計了三種練習情境,而且練習的角度各不相同,但目的是一致的: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自主意識,從而主動地探索新知。學生能不斷自覺、積極、主動地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反思和控制,比如學生照相完畢后,基本不需要教師的指點,便能獨立地完成相片和實物的配對,并且說出為什么這樣配對,教師只需要選擇合適的時機適當?shù)剡M行反饋就可以。
三、一題多變,加強“變異”
要把練習課上得精彩,就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出題,學生做題”的練習模式,根據(jù)不同練習內容的特點,重建練習的課堂。在練習課的教學中,教師可采用“一題多變”的方法,即變換題目的條件或表述形式,而不改變題目的實質。“一題多變”的出題方法能使學生隨時根據(jù)變化積極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學校體育活動室有籃球25個,足球15個。一般我們都會提出如下問題:
1.籃球個數(shù)是足球個數(shù)的多少倍?解:25÷15= [53]
2.足球個數(shù)是籃球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解: 15÷25= [35]
3.籃球個數(shù)比足球個數(shù)多幾分之幾?解: (25-15) ÷15 =[23]
4.足球個數(shù)比籃球個數(shù)少幾分之幾?解:(25-15) ÷ 25 =[35]
以上四個是在分數(shù)教學過程中較常見的題型。隨著四個答案的給出,教師在黑板上將足球15個用紅筆框出來,作為問題;將籃球25個和剛才求解出的四個答案作為條件,即學校體育室有25個籃球。
四、自我評價,體現(xiàn)“變異”
教學實踐中反思被視為教育的法則(a pedagogical imperative)(Ornstein,1995)。教師離不開反思,同樣,有效的學習者也離不開反思。
從發(fā)生的時間來看,反思可分為活動前反思(reflection-for-action)、活動中反思(reflection-in-action)和活動后反思(reflection-on-action)(Ornstein)。據(jù)此,指導學習這些策略時要從三方面入手。譬如,考試前引導學生制訂復習計劃,安排好復習的時間和內容,特別是發(fā)現(xiàn)自己尚未掌握或經常失誤的知識點,通過復習以及重新查看自己訂正過的試題,進一步加深和鞏固所學知識。考試中臨場發(fā)揮是活動中反思的一項技能。優(yōu)秀學生測試中遇到困難不慌不忙,先分析考題,思考它的概念和解決方法,再聯(lián)想到它在例題或練習題中是如何出現(xiàn)的,通過聯(lián)系和對比找到突破口??荚嚭笳_評價學習情況,總結成功的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重新調整學習方法,是活動后反思的目的。失利的原因可能很多,如“信心不足”,“發(fā)現(xiàn)這一類試題做不好,但不敢深入理解”均屬于非智力因素;“考試中時間安排不合理”、“考前來不及復習重、難點”或“復習方法不當”等是缺乏計劃調節(jié)策略所致。
因此,從變異課堂引申到課堂以外,每個學生由于秉性、個性的差異,他們會選擇不同的路徑、速度、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標,不斷反思與自我評價。
通過對“變異理論”的學習和研究,我們應樹立這樣的意識:教師應經常對習以為常的教學模式進行必要的反思,積極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改進課堂教學。同時,學生也該努力了解自己的學習背景、學習風格和學習需求。教師與學生同時致力于診斷和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與困難,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以期得到最好的教育實效。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海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