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軒
【摘要】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fā)展極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第三方支付作為電子商務的交易方式,不僅在網上交易中得以廣泛應用,而且在當面交易的過程中也有很多人使用。比如酒店、餐館、超市等,消費者往往可以選擇使用第三方支付的方式來進行消費,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只有網上交易才使用第三方支付的瓶頸,使得第三方支付能夠“飛入尋常百姓家”。第三方支付的方便性和快捷性讓廣大消費者享受到了信息時代的科技成果,因此第三方支付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青睞。
【關鍵詞】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法律問題
在傳統(tǒng)的電子商務中,買賣雙方雖然能夠通過互聯網進行聯系,但是因為互聯網的匿名性,買賣雙方的信譽度無法得到保證,買賣雙方為了更大程度保障自身的利益,往往就貨到付款或先付款后發(fā)貨這一問題爭論不休。第三方支付的出現則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從第三方支付的性質上看,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信譽度,雖然不能直接參與到電子商務的具體活動中,但是可以給買賣雙方構建一個真實的交易平臺,盡可能地確保了雙方的利益。比較常見的第三方支付主要有支付寶、微信支付、百度錢包、PayP-al、財付通等。從第三方支付的發(fā)展歷程來看,PayPal是世界上第一個第三方支付機構,主要在歐美國家較為流行,無論是在用戶數量還是交易量上看,都居于世界第一位。因為電子商務的廣闊發(fā)展前景,以淘寶、京東、亞馬遜為代表的電商網站成功激發(fā)了消費者的網購熱潮,于是國內諸多運營商相繼開設了自己的第三方支付方式,比如阿里巴巴的支付寶,騰訊公司的微信支付和財付通,百度的百度錢包等,并且隨著參與交易的人數逐漸增多和交易額的激增,第三方支付成為了電子商務的首選。
在第三方支付廣泛應用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其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下文主要就電子商務中第三方支付的法律問題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真實反映出第三方支付的潛在風險和監(jiān)管缺陷。
一、用戶的信息安全
與網銀、手機銀行相比,第三方支付能夠更方便快捷地幫助用戶支付費用,這就意味著支付的技術要求更強。作為提供第三方支付的運營商,在各方面的優(yōu)勢都比普通用戶高得多,所以可能會出現第三方支付機構應用技術手段來侵害用戶的合法利益,或者是在使用第三方支付之前,強迫用戶簽訂不平等的條約等。一旦用戶的信息外泄或被盜用,進而出現經濟方面的損失,用戶很難去界定是技術層面的原因還是自身的不規(guī)范操作導致該類情況的發(fā)生,用戶所承受的損失到底應該有誰來負責。而在現實中,已經出現了用戶信息外泄的情況,比如攜程網信息安全門事件,其因為技術方面的原因導致用戶姓名、身份證號、銀行卡號、電話號碼等信息泄露,這一度讓廣大用戶開始懷疑當下電商網站的安全性。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加以規(guī)范,或者不在立法中得以明確體現,將極大程度降低用戶對第三方支付的信任度。
二、第三方支付的定位問題
雖然第三方支付的運營商一直強調自身只是聯系買賣雙方的中介機構,沒有吸收用戶的存款,沒有涉及放貸的業(yè)務,但是從實際的情況來看,電子商務中使用的電子貨幣能夠與銀行卡進行互轉,用戶在進行充值時,就變相完成了對電子貨幣的發(fā)行,這點和商業(yè)銀行的業(yè)務相似。從具體功能來看,第三方支付所開設的代付業(yè)務和擔保業(yè)務實際和商業(yè)銀行的結算業(yè)務具有相同的功能。基于第三方支付的定位模糊問題,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雖然把第三方支付定義為了非金融機構,而非商業(yè)銀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范了支付業(yè)務的開展,避免了電子貨幣對現有貨幣體系的沖擊。
三、沉淀資金的監(jiān)管問題
沉淀資金主要指用戶在第三方支付中充值的金額,以及買賣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由第三方支付機構代為保管的金額。雖然單個用戶在第三方支付機構中的金額不多,但是第三方支付的用戶量大,交易較為頻繁,所以第三方支付平臺往往會有大量的沉淀資金,沉淀資金完全交由第三方支付機構全權處理勢必會導致很多的風險問題,比如資金挪作他用或出現投資虧損等。所以中國人民銀行下達了關于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辦法,要求第三方支付機構將用戶備付金統(tǒng)一交至指定賬戶,不得挪用和占用。雖然該辦法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范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運營行為,避免因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虧損、倒閉而影響到用戶的資金安全,但卻沒有對沉淀資金利息的歸宿問題進行明確,于是這些利息便默認歸第三方支付機構所有,并且用戶可能會因為金額小、時間短的因素不會注意到沉淀資金的利息問題,但是從法律的角度上看,沉淀資金的利息應歸用戶,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做法顯然突破了法律界限,需要引起監(jiān)管機構和立法部門的注意。
四、第三方支付中的金融犯罪
第三方支付的廣泛使用給不法分子利用第三方支付進行套現、洗錢或進行其他金融犯罪提供了可能,加上互聯網立法的不健全和滯后性,這就讓第三方支付成為了違法犯罪活動的滋生地,并且呈現出越演越烈的趨勢。比如,不法分子利用計算機或金融知識,通過第三方支付來進行犯罪,該行為具有很強的隱蔽性,甚至被害人自身都無法察覺。又如,不法分子的犯罪證據往往存在電腦中,很容易被銷毀,即便能夠追溯到犯罪者,也可能因證據的不充分而無法定罪。所以,除了互聯網金融的外界監(jiān)督外,第三方支付機構自身也要針對金融犯罪做好防范,一方面可以對可疑的交易記錄進行分析和跟蹤,實現與監(jiān)管部門的數據共享,有效打擊互聯網中的金融犯罪行為,另一方面可以升級網絡安全技術,通過多種認證方式和信用評級來推動交易雙方的實名制發(fā)展,確保交易的真實性和無可抵賴性,為后續(xù)的問題追蹤提供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