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磊
引言:
通過對合同法定解除制度的理論分析,對我國合同法定解除制度的事由程序等的分析,總結并提出我國合同法定解除制度的完善手段。運用理論分析法、演繹推理法和比較分析法相結合的方式對文章進行創(chuàng)作研究。首先,運用理論分析法對合同法定解除制度的基本理論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從根本上對我國合同法定解除制度進行總結和把握。其次,通過對大小前提的正確性進行研究,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最后,運用比較分析法對外國的合同法定解除制度的現狀進行分析,與我國目前的合同法定解除制度進行對比,使我國在合同法定解除制度的構建上找到完善措施。本文通過對我國合同法定解除制度進行探索和研究,對我國合同法定解除制度的完善和發(fā)展提出一點自己的看法,為我國合同法的發(fā)展而努力奮斗。
一、合同法定解除
(一)合同法定解除概念
合同的法定解除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后未完全履行完畢之前,當事人一方依照法定的解除事由行使法定解除權而使合同的效力歸于消滅的行為。合同法定解除,按照適用領域的差異,有一般法定解除和特殊法定解除兩種類型,一般法定解除可運用到所有種類合同的解除,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普遍性的特征。特殊法定解除具有更強的針對性,適用于特定的種類或者類別的合同的解除。特殊法定解除和一般法定解除都屬于合同法定解除制度的重要內容。[1]
(二)合同法定解除法律性質
縱觀合同法定解除的概念,可以總結出合同的法定解除具有以下法律性質:
1.合同法定解除是以合同的成立為前提
我國合同法定解除制度創(chuàng)設的初衷是為了有效避免因有效成立的合同履行不能或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時繼續(xù)履行會損害當事人利益、甚至會影響社會秩序穩(wěn)定和經濟平穩(wěn)運行的情形出現。由此可見,合同的解除是要解決有效成立的合同的提前消滅的問題,合同的法定解除也必然是以合同的成立為前提的。
2.合同法定解除必須滿足的條件
合同成立后便會發(fā)生效力,合同雙方必須遵守合同內容,認真履行義務,不能任意改變合同內容或者解除合同,除非情況發(fā)生巨大變化導致合同無法履行或者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才能予以解除。這既是合同基礎制度的依據,也是合同解除必備的硬性條件。其他任何情況解除合同都是違約,不但不能產生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還要承擔違約后果。我國法律特別是《合同法》對合同解除的條件作了比較詳盡的規(guī)定,表明了對合同解除的允許和限制,總結來說主要包括不可抗力、拒絕履行、遲延履行、根本違約以及其他等。
3.合同法定解除原則上當事人必須具備法定解除權
解除的條件不過為合同解除的前提,當解除的條件具備時合同并不必然解除,要使它解除,一般還需要解除權。法定解除權是當事人的權利,當事人是法定解除權的主體。當事人的法定解除權是根據法律而產生的解除權,即法律賦予的當事人在一定情況下的解除合同的權利。
4.合同法定解除的效果是使合同關系消滅
合同解除導致合同法律關系的滅失,但是合同解除的效力溯及合同成立還是只是溯及未來,理論界意見不一,有學者認為合同法定解除有溯及力,合同自始無效;有學者認為合同解除無溯及力,已經履行的合同仍然有效,剩下的合同義務停止履行;有學者主張以合同性質來確定合同解除的溯及力,非繼續(xù)性合同的解除有溯及力,繼續(xù)性合同無溯及力。筆者贊同最后的觀點。
二、合同法定解除的原因
合同的法定解釋有一般法定解除和特別法定解除之分特別法定解除的條件和原因因合同的種類和性質而千差萬別,在此難以一一詳查,這里僅討論一般法定解除的條件。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不能達到目的
關于不可抗力,世界各國對其都有不同的定義,我國的合同法將其定義為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主要包括社會原因和自然原因兩方面,前者如戰(zhàn)爭,征收,征用,政策等,后者如地震,海嘯,臺風等自然災害。僅有不可抗力的發(fā)生并非合同的法定解除原因,還需要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作為另一要件。關于因不可抗力造成合同不能達到目的時合同如果消滅、通過何種方式消滅一直是各國爭議的熱點。[2]德國主張合同自然消滅,主要由債務人承擔風險,無需合同解除的途徑。雖然這一方法貌似解決效率很高,但卻未能考慮到當事人怎樣通過救濟途徑最大化的降低損失,簡單處理了復雜問題。[3]我國合同法賦予當事人法定解除權,基于法定程序,當事人雙方可以相互配合相互溝通,積極采取救濟措施,更有利于當事人雙方權益的保護。
(二)拒絕履行
拒絕履行指的是當事人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有能力履行合同卻拒不履行。學術界將拒絕履行命名為預期違約,預期違約需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在履行期限屆滿前;二是當事人有能力履行;三是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履行。債務人拒絕履行,債權人可否不經催告而徑直解除合同各國立法上對此存在較大差異,我國《合同法》規(guī)定不要求債權人為履行催告,可徑直解除合同。
(三)遲延履行
遲延履行指的是當事人在期限屆滿后,本有能力履行完畢卻沒有完成合同義務的情況。遲延履行根據合同性質的不同,有著不同的規(guī)定。如果履行期限對于合同內容的完成并不是關鍵因素,也就是當事人即使遲延履行,合同目的仍可以達成,這一情形一般不允許解除合同,而是由債權人催告違約方當事人,給予其一定的寬限時間,如果寬限期屆滿仍然沒有履行,債權人方可解除合同。如果履行期限是合同內容的關鍵因素,當事人遲延履行就會使合同目的無法實現,這一情形,債權人無需催告便可解除合同。
(四)根本違約
根本違約指的是一方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導致合同目無法達成的違約行為,這種情況下,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根本違約是我國借鑒英美法系的規(guī)定而產生的,它根據違約行為的嚴重性來判定是否需要解除合同,從最初以合同條款作為判斷依據到現在根據違約結果的嚴重程度來判斷合同解除與否。[4]違約的方式有很多,立法也不能完全涉及,我國在合同法定解除制度中,明確了“拒絕履行”和“遲延履行”兩種最常發(fā)生的違約方式,對其他違約方式如履行不能、履行不適當等等,通過根本違約這一方式做了概括性的規(guī)制,符合我國實際,是合理的。
三、 合同法定解除的程序
(一)解除權行使
合同產生了法定解除事由,只是合同法定解除的前提,而是否行使解除權,需要非違約方根據自身利益來做出選擇。如果合同解除權人決定解除合同,也要根據法定的解除程序來行使解除權。
1.合同法定解除權的主體
有效成立的合同在沒有履行或者沒有完全履行的情況下,產生法定的解除事由,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獲得合同法定解除權,之后經過解除權的行使而消滅合同法律關系。而對于當事人法定解除權行使的情形,筆者認為,在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無法實現的情況下,因其不可歸責于任何一方當事人,故雙方當事人均享有法定解除權。在預期違約、遲延履行及根本違約的情形下,因可歸責于一方當事人,故僅守約方享有法定解除權,違約方不享有法定解除權。在因情勢變更而解除合同的情況下,雙方當事人均有權請求人民法院解除合同。
2.合同法定解除權的行使方式
(1)國外合同法定解除權的行使方式
國外合同法定解除權的行使方式包括以下三種:
第一,訴訟方式。合同的法定解除不能由當事人決定,必須經過法院的裁判。如《法國民法典》規(guī)定當事人解除契約,需要提起訴訟,法院根據情況作出決定。
第二,當事人意思加通知的方式?!兜聡穹ǖ洹芬?guī)定,解除契約,應以意思表示向他方當事人為之。也就是法定解除權人根據自己的意思行使合同解除權,通知對方即可。
第三,根據法律規(guī)定自動解除,無需當事人行使法定解除權。如《日本商法典》規(guī)定,解除權符合法定條件后,合同就自然解除,不用當事人進行意思表示也不需要法院的裁決。
總而言之,訴訟方式優(yōu)點在于通過法院的司法審查,可以保證合同解除的合理性,避免解除權肆意使用,缺點在于訴訟成本較高,而且繁瑣的程序還會降低效率,違背了市場經濟高效快捷的原則;法律規(guī)定自動解除的方式雖然十分簡捷,卻過于死板,忽略了當事人自己的意思,如果當事人經過權衡不想解除合同,也只能接受合同解除的后果;當事人意思表示加通知的方式相對比較合理,即擺脫了法院裁判繁瑣程序的束縛,降低了成本,又賦予了當事人充分的自主選擇權,有利于盡快明確合同關系是否存續(xù),又不至于因為合同自動解除而喪失了應得利益。[5]這種方式獲得了大多數國家的認可,但是它也有缺點,就是并未賦予相對人抗辯權,因此存在合同解除權肆意使用的隱患。
(2)我國合同法定解除權的行使方式
我國合同法定解除權的行使方式和上述第二種方式相似?!逗贤ā返?6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93條第2款、第94條的規(guī)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解除合同應當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xù)的,依照其規(guī)定。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首先,我國《合同法》第96條明確規(guī)定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也就表明解除合同必須采取明示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讓合同相對方明確地了解法定解除權人的真實意思,及時應對,避免因為時間上的拖延造成的損失。其次,通知“到達”相對人即生效。合同法定解除權為形成權,權利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行為使自己和他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發(fā)生變動,具體到合同法定解除,也就是解除合同的通知一旦到達對方,便發(fā)生效力,無需對方同意,而且解除合同的通知不得撤銷。最后,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解除合同應辦理特殊手續(xù)的,依照其規(guī)定。實際上,批準、登記等手續(xù)并不是全部合同解除都要經歷的程序,“依照其規(guī)定”也不應該理解為如果沒有經過批準登記手續(xù),合同便沒有發(fā)生解除的效力,而應該分情況對待,如果該手續(xù)未解除合同的特別生效要件,那么必須要經過批準或登記手續(xù),而如果該手續(xù)只是普通行政管理的要求,那么是否辦理該手續(xù)則不應該影響合同解除的效力。
3.合同法定解除權的行使期限
合同法定解除權應該及時行使,如果解除權人長期不行使解除權,那么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就處于一種懸而未定的狀態(tài),長久來看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穩(wěn)定。對此國外一般都有規(guī)制,我國《合同法》第95條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或當事人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期限屆滿當事人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法律沒有規(guī)定或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享有解除權的一方當事人經對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該規(guī)定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我國立法中并未對合同法定解除權的行使期限做出規(guī)定,實踐中當事人沒有約定期限的情況下,并沒有法律規(guī)定可以適用。二是催告后的合理期限并不明確,當事人各執(zhí)己見,容易導致糾紛?!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定程度解決了這兩個問題,規(guī)定如果當事人對商品房買賣合同解除權行使期限沒有約定,經對方解除權行使的期限為解除權人催告后的三個月。解除權人沒有催告的,而且解除權發(fā)生之日起一年內行使逾期也沒有行使的,解除權消滅。雖然這只是一個有具體規(guī)定的司法解釋,但是有必要以此為借鑒,對合同解除權的行使期限做出具體的規(guī)定,以更好地維護經濟秩序的穩(wěn)定。
4.合同法定解除權的行使異議
《合同法》第96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通知解除合同,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這種行使異議的權利在我國立法中是首創(chuàng),具有保障合同履行、鼓勵交易的功能??梢詮囊韵聨讉€角度理解:
異議權行使主體。合同解除直接影響的就是合同相對人的利益,所以立法賦予其行使異議的權利,請求法院或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但是非合同當事人無權提出異議,只能采取其他救濟方式。另外對于合同相對人沒有提出異議的,法院或仲裁機構也無權主動確認解除合同的通知不合法。[6]
異議權行使方式。相對人行使異議的方式只能是通過提起訴訟或者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如果合同相對人只是向解除權人提出異議,只能算是雙方之間的爭議,并不能產生法院裁判或者仲裁機構仲裁對合同效力進行確認的法律后果。
異議權行使期限。行使異議必須及時,否則解除權人在發(fā)出解除合同通知后,相對人遲遲不提出異議,解除權人正當權利便會得不到保障,合同解除的效力就會削弱。我國立法中對于提出異議的期限沒有具體規(guī)定,相對人可隨時針對解除合同的行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而結果有可能會影響合同解除的效力,所以筆者認為有必要對異議期限做出具體的規(guī)定。[7]
異議權行使后果。合同解除權是形成權,通知達到相對人即生效,即使相對人行使異議權,也不影響合同解除的效果,僅僅是暫緩合同接觸后的權利義務清算過程。經過法院或仲裁機構的裁決,如果確定了合同解除效力,那么清算繼續(xù),;如果確認合同解除無效,那么清算終止,解除權人對給相對人造成的損失,必須承擔相應責任。[8]
(二)合同法定解除權的消滅
合同法定解除權是一種形成權,解除權人單方意思就可以決定合同是否解除,如果解除權人對于是否解除合同一直猶豫不決,相對人的正當權利得不到保障,而且也會影響交易秩序的穩(wěn)定。所以法律對合同法定解除權的消滅事由做了規(guī)定??梢苑譃橐话阆麥缡掠珊吞貏e消滅事由。
1.一般消滅事由
合同法定解除權作為民事權利,和普通民事權利一樣具備一般的消滅事由。比如行使,法定解除權行使之后當然消滅;拋棄,解除權人可以通過明示或默示的方式拋棄解除權。
2.特別消滅事由
特別消滅事由是基于法律的特殊規(guī)定而使合同法定解除權消滅的事由。
(1)期限屆滿沒有行使解除權
我國《合同法》第95條第1款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期限屆滿當事人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表明解除權人超過規(guī)定或者約定期限沒有行使法定解除權的,法定解除權便不復存在。因為本質上這一期限為出斥期間的范疇,期限屆滿這種權利就消滅了。[9]
(2)相對人催告后仍沒有行使
我國《合同法》第95條第2款規(guī)定:“法律沒有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經對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边@一立法的本意在于維護合同相對人利益,因為合同是否解除要根據解除權人的意志來決定,而如果解除權人猶豫不決,不但合同效力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而且相對人的等待時間過久,自身利益也無法得到維護。所以法律賦予相對人催告權,盡早結束權利的不確定狀態(tài),如果催告之后解除權人仍不及時行使解除權,則不再對其解除權予以保護,也就意味著法定解除權的消滅。
(3)解除權人行為導致標的物毀損滅失
關于因為解除權人的行為導致標的物毀損滅失是否能夠產生解除權消滅的結果,國外有不少研究?!兜聡穹ǖ洹芬?guī)定,因為解除權人的行為導致標的物毀損滅失或者在標的物上設定了其他負擔,解除權不復存在。之后,德國在《債務法現代化法》中對此規(guī)定作了改善,規(guī)定可以通過作價來取代原物返還,因此合同解除權仍然存在。
德國立法的轉變給我提供了一些啟示:合同法定解除權設立,能夠使得解除權人在無法完成合同目的的法律關系中抽身,如果因為解除權人使用或者在標的物上設定了負擔,就必須被迫完成一個沒有任何意義的合同,有失公允。而且,還會導致以后的合同雖然設立,當事人卻不敢使用標的物或者設定其他負擔,對經濟發(fā)展也會產生阻礙效果。反而通過代價來代替返還原物的硬性規(guī)定,從而不但權利人仍有權解除合同,也保障了合同雙方的利益。[10]
我國合同立法沒有對這種情況作出明確的規(guī)制,筆者認為有必要參考德國立法,在因為解除權人的行為導致標的物毀損或滅失的情況下,保留其合同解除權,可以采用作價補償的方式替代返還原物。
四、合同法定解除的效果
(一)合同法定解除的溯及力
學界對于合同解除的溯及力問題,存在很大爭議,具體體現為三種學說。具體包括:直接效力說合同解除的效力溯及于合同成立時,也就是說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視為自始至終并不存在,沒有履行的不再履行,已經履行的予以恢復原狀。間接效力說合同解除并沒有消滅合同,而是阻止其繼續(xù)生效,已經履行的保持原狀,尚未履行不再履行。折中說。這一學說是以合同性質來確定合同解除的溯及力。主張非繼續(xù)性合同的解除有溯及力,繼續(xù)性合同無溯及力。筆者贊同折中說的觀點。
1.非繼續(xù)性合同解除后有溯及力
非繼續(xù)性合同是一次給付就能達成合同目標的合同。合同解除情況下,如果已經履行,直接恢復原狀即可。該類合同解除后因為有溯及力,遵守合同一方即使履行了自己的義務,仍可以通過原物返還等方式恢復原狀;合同違約方履行了給付,這種情況解除合同,說明違約行為已經導致合同目的無法實現,遵守合同一方對于恢復原狀的態(tài)度也是積極的。而如果不存在溯及力,要么違約方可能無法返還原物,要么就是守約方不得不保留已經毫無價值的合同標的物。[11]
2.繼續(xù)性合同解除后無溯及力
繼續(xù)性合同是合同目的實現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而非一時。這種合同給付內同由時間的持續(xù)性決定,比如租賃合同。繼續(xù)性合同就是通過持續(xù)利用標的物獲得其使用價值,而使用過的價值已經消逝,不能恢復原狀。繼續(xù)性合同如果有溯及力,給付的金錢可以返還,但是標的物的使用價值根本無法恢復。因此,繼續(xù)性合同解除后應該無溯及力,只可向將來消滅。如果當事人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二)合同解除之恢復原狀
我國《合同法》第 97條規(guī)定合同解除后解除權人有權要求對方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別的補救措施。
1.恢復原狀的屬性
我國法律系統(tǒng)并沒有采納物權行為獨立和無因性的觀點,故合同解除后原受領人享有的物權失去原因,原給付人可依據物權返還請求權要求原受領人返還原物。且物權優(yōu)先于債權,可以優(yōu)先于普通債權得到滿足。[12]
2.恢復原狀的內容
恢復原狀須恢復當事人的利益狀態(tài),當事人之間產生相互返還的義務,返還的內容有:原給付的標的物存在的,需要返還原物;原物滅失或無法返還的,除特別約定之外,對于可替代物,可以選同種類物品返還;若當事人另有約定或標的物不可替代的,應當由原受領人承擔價值補償義務。[13]這里還涉及一個問題,如果原所有人對標的物的滅失或無法返還有重大過失的,是否享有權受領價款?筆者認為,此時受領人的解除權滅失,給付人可以拒絕其恢復原狀的請求。標的物如果有損耗,返還原物時應當對損耗進行價值補償。
(三)合同解除與賠償損失
1.關于損害賠償的立法對比
合同解除之后能否要求損害賠償,國外立法有著不同的規(guī)定。具體包括選擇主義和兩立主義兩種。前者為原《德國民法典》的主張,表示的是合同解除意味著徹底消滅,因此因為違反合同義務而導致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也隨之滅失。解除權人要么選擇解除合同,要么不解除合同,而主張損害賠償。雖然這種說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結果卻導合同雙方利益分配的不公。兩立主義支持合同解除和損害賠償請求權并存,代表國家為法國,比如《法國民法典》就規(guī)定當事人有權“請求解除契約并請求損害賠償”。[14]我國《合同法》第97條基于公平和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原則出發(fā),確定了解除權人在合同解除后仍然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
2.損害賠償的范圍
兩立主義對于合同解除后的損害賠償有兩種不同意見,分別是違約利益賠償和信賴利益賠償。前者賠償范圍是損害賠償請求權人在對方正常履行義務的情況下所能獲得的利益,后者則是違約一方需要承擔請求權人因為相信合同會履行而采取行動導致的損失。這一方面我國立法也沒有明確規(guī)定,筆者主張應該區(qū)分情況看待:
(1)因不可抗力而解除合同,當事人可以不用進行損害賠償,只有在當事人故意或者因重大過失沒有告知或者履行必要義務以減少損失的情況,可以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具體可以要求賠償合同訂立、履行準備以及合同解除后進行清理費用。
(2)因違約導致合同解除,遵守合同一方當事人可以主張違約方的損害賠償。而且,如果是因為遲延履行而發(fā)生不可抗力或者情況變化導致合同解除,遵守合同方也可以請求損害賠償,并且賠償費用不但包括履行費用,也可以包括可得利益。立法賦予遵守合同方解除合同的權利,但畢竟違約行為可以避免,很多情況下守約方并不希望解除合同,而此時違約方拒絕履行合同,最后守約方不得不解除合同時,已經損失了很多預期可得利益,這部分可得利益必須在賠償范圍之內,否則便沒有公平可言。
[參考文獻]
[1]王利明.民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12.
[2]李永軍.合同法(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75.
[3]張民安.合同法(第二版)[M].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378.
[4]王利明.違約責任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324.
[5]梁慧星.中國民法經濟褚問題[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124.
[6]彭慶偉.淺談合同法定解除權的行使[J].法學評論社,2007,6.
[7]史尚寬.債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253.
[8]張俊浩.民法學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342.
[9]謝懷斌.論民事權利體系[J].法學研究,2006,2.
[10]王利明.論根本違約與合同解除的關系[J].中國法學,2009,2.
[11]唐雪平.合同法定解除事由[D].湖南:湖南大學,2006.
[12]蔡立東.論合同解除制度的重構[J].法學與社會發(fā)展,2012,8.
[13]唐雪平.合同法定解除事由[D].湖南:湖南大學,2006.
[14]藍承烈.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的再思考[J].中國法學,2002,3.
(作者單位:德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袁橋鎮(zhèn)人民政府,山東 德州 2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