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保川
證據共通原則,是指法院對于當事人申請的某一證據在進行調查后,此后該證據在事實認定中,無論是有利于還是不利于提出該證據申請的當事人一方,其結果都適用于雙方當事人。從當事人的角度而言,一方當事人提出申請的證據在被法院調查之后,其產生的結果是該證據既有可能有利于該方當事人,也有可能有利于對方當事人。從法院的角度而言,按照辯論主義(約束性辯論原則)第三命題出發(fā),法院對案件證據的調查只限于當事人雙方在辯論中所提出來的證據,[1]在滿足了這一條件之后,法官可以自由地認定事實,證據調查的結果不受當事人的制約。
1.公正價值。證據共通原則是基于這樣的目的,保障法官在綜合全案證據的基礎上,繼而在整體上評價證據的調查結果、自由地形成心證,從而做出一個更加接近真實的認定。因此,不論是在對立的雙方當事人之間還是在共同訴訟人之間,一方提出的證據在有利于對方的時候,法官將此證據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是毋庸置疑的。眾所周知,事實的真相只有一個,那么法官在認定事實時所依據的證據,不能因當事人所預期的自己提供的證據有利于己方或者不利于己方,而形成一種偏見。這種偏見是指,法官預想當事人自己提供的證據應當是有利于己方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法官作為中立的第三方,應該保持作為裁判者的中立性、獨立性。公正是人類永恒的追求目標,公正在訴訟價值里面處于核心的位置,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線。證據共通原則要求法官拋開偏見,依照自由心證主義,根據經驗法則、邏輯法則以及綜合全案的情形對證據作出判斷。只要是符合證據三性的,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都可以成為法官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2.效率價值。所謂講求訴訟效率要求投入的司法資源取得盡可能多的訴訟成果,即降低訴訟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加速訴訟運作,減少案件拖延和積壓的現象。[2]證據共通原則要求法院對當事人提供的證據進行調查后,無論此證據有利于還是不利于證據的提供方,都應當對其采用,而無需僵硬地要求非證據提出方為了使法院采納對其有利的,已由對方當事人提出的證據而重新再為證據的提出,雙方再次針對證據的屬性及證明力的大小進行爭執(zhí),從而避免司法資源的浪費。[3]適用證據共通原則不僅使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及時的保護,使當事人盡早的擺脫掉訴訟的糾纏,而且節(jié)省了法院和當事人的精力與財力,提高了訴訟效率。
自由心證是指在不受法律規(guī)則預先設定的情況下,法官對于證據證明力的有無、大小等問題,在綜合全案的證據及其運用經驗法則、邏輯法則后所形成的內心確信。在日本,通說認為,依自由心證主義之本旨,當事人提出的證據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具有證明力乃是委諸法官根據經驗法則與論理法則進行自由的判斷。[4]所以說當事人一方在提供證據給法庭之后,此后該證據的采用與否,即對提交證據的一方是否有利在所不問。即便是出現了提供證據的一方提交的證據不能證明自己所主張的事實,反而是證明了非證據提交一方主張的事實也在情理之中。根據自由心證主義,如果法官對于一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認定為真實的情況下,那么對于另一方當事人而言,其證據的認定也是真實的。因為事實的真?zhèn)沃挥幸粋€,如果法官在調查證據的時候,還要考慮當事人一方提供的證據是否對于提供方有利,顯然阻礙了法官自由心證的形成,也不利于發(fā)現案件的真實。相反,如果承認自由心證主義是能夠發(fā)現案件真實的,那么也就是承認了證據共通原則,這樣就不存在證據因為提供方不同,而導致證據效力不同的現象了。
辯論主義的內容是指當事人對自己主張的主要事實應當在辯論中呈現出來,法院對雙方當事人沒有爭議的事實不能做出相反的認定,法院對證據的調查原則上只限于當事人在辯論中提出的證據。訴訟中,當事人一般從自身利益出發(fā),選擇向法院提供對自己有利的證據,至于對自己不利的證據則諱莫如深。而適用證據共通原則則會導致出現這樣的情況,案件中一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在被法院進行調查后卻做出了不利于該方當事人的認定。應當說當事人是很難接受這樣的結果的。這似乎也與辯論主義相違背,然而當真如此么?在理論上通說認為,證據共通原則與辯論主義并不抵觸。辯論主義是強調將證據資料的提出賦予當事人的承擔而非法院承擔的一項原則。而證據共通原則強調一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可以作為雙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之共通的證據資料。[5]由此可見二者適用的領域并不相同,辯論主義所期待的是由當事人提出證據,只要當事人提出了證據,其使命便宣告完成,而法院的職責則與之不同,其職責在于怎樣將證據資料調查的結果用于案件事實的認定,這已經不屬于辯論主義的領域了。
理論上將證據共通原則分為兩大類:一是對立當事人之間的證據共通原則,二是共同訴訟人之間的證據共通原則。
對立當事人之間的證據共通原則,是指一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法院在進行證據調查之后,不但可以用來證明該方當事人所要主張的事實之證據資料,而且也可以用來證明對方當事人所要主張的事實之證據資料。如前所述,由于當事人承擔著證據提出的責任,而且在一般情況下,當事人提供的證據往往也是提交對自己最為有力的。但是這其實是當事人的一廂情愿而已,在當事人提供完證據之后,證據資料的裁判屬于法院,法官可以根據自由心證主義自由地作出裁判,當事人是不能左右法官如何將證據調查的結果用于事實的認定的。試舉一案例,原告向法院起訴被告履行合同的訴訟中,原告向法院提交合同書這一證據用來證明其所主張的請求。被告在其所提交的抗辯中,指出還沒有到合同的履行期限。在對原告的合同書進行進一步調查之后,法院發(fā)現被告所稱情況屬實,由于合同的履行期限確實還沒有到期,因此認定被告所主張抗辯事由成立。依照民事訴訟中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原理,在上述這個案例中,由被告承擔合同尚未到履行期限這一證明責任,也應由被告提供證據來證明自己的抗辯事由。但是,本案中被告并沒有提供證據予以證明,反而是法院將原告提供的證據共通地用做認定被告所主張的事實。此為證據共通原則在對立當事人之間適用的案例。
1.在必要共同訴訟中適用證據共通原則。按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必要共同訴訟是指訴訟標的是同一的共同訴訟。在必要共同訴訟中法院應該合并審理,并且做出合一判決。處理必要共同訴訟人內部關系的原則是“有利原則”,此原則可以理解為,當共同訴訟人中其中任意一人所做出的行為對全體共同訴訟人產生有利時,則認為該行為的做出是對全體共同訴訟人有效的;共同訴訟人中其中任意一人所做出的行為對全體共同訴訟人產生不利時,則認為該行為的做出是對全體共同訴訟人無效的。因此,從維護其他共同訴訟人的利益出發(fā),必要共同訴訟人中任意一人提出的證據資料理所應當共通地適用于其他的共同訴訟人。
2.在普通共同訴訟中適用證據共通原則。按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普通共同訴訟是指訴訟標的是同種類的共同訴訟。所謂普通共同訴訟,是指每個共同訴訟人不受其他共同訴訟人的制約,而被認可單獨實施訴訟之權能(例如撤訴、請求的放棄等權能),但合一確定在法律上未獲得保障的共同訴訟。[6]而傳統(tǒng)觀點認為普通共同訴訟不過是訴訟法上個別訴訟的集合。[7]因此其中一個訴訟提出的證據資料不能共通的適用于其他的共同訴訟人,這種觀點的存在,認為普通共同訴訟中適用證據共通原則與辯論主義的第三命題相矛盾。證據共通原則的正當化基于以下思考,客觀的歷史性事實只有一個,證據的調查又是關乎于同一個事實,那么法官根據全案的證據、邏輯法則及經驗法則對同一事實理所應當地形成統(tǒng)一的心證。其實,此問題涉及辯論主義與自由心證主義何者更受司法政策重視的問題。自由心證主義可以對抗辯論主義,但是應當強化對當事人的程序保障。
當事人都希望自己提供的證據都有利于己方,并且為法院所采納。但是適用證據共通原則當事人又不得不承擔這樣的風險,那就是己方提供的證據在法院調查之后卻成為了有利于對方當事人的證據,這是當事人難以接受的,那么在證據調查這一程序中當事人是否可以自由地選擇撤回證據便成了關鍵問題之所在。
1.任何一方當事人都可以在自己所要提出的證據在進入證據調查程序之前予以撤回,因為證據尚未進入法院,法官的自由心證尚未形成,此時予以撤回,無論是對當事人雙方的利益還是法官自由心證的形成都是沒有任何壞處的,即便是對方不同意撤回,該證據也完全可以由對方自己予以提出。
2.證據調查程序已經開始進行,但是還處于尚未終了的階段。實務中與學說上有著并不相同的觀點。實務中認為,在適用證據共通原則的前提條件下,從法院進行證據調查開始,就不可避免地出現有利于對方當事人證據的可能,因此,在沒有對方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提出證據申請的當事人是不能夠撤回申請的,否則會產生對他方當事人的不公正對待。此外,由于已進入證據調查程序,證據難免已經對法官的自由心證產生了影響,想要消除這種影響恐怕也是難以做到的,因此,不允許證據的提供方撤回證據調查申請。學說上,多數學者認為,如果對方當事人持同意意見,是可以撤回證據的?;谧C據在進行現實調查前,即使已經提交法院,但僅為“可能”于對方當事人有利,法官的心證尚未形成,所以在證據進入法庭現實調查前,應當允許證據提出方當事人自由地撤回該申請。[8]在適用證據共通原則的前提下,未提供證據資料的一方當事人可以從對方當事人已經提供的證據資料中,獲得有利于己方的證據資料。從當事人的角度出發(fā),這的確是一種證據法上的利益。而此種利益,對于當事人來說是可以選擇享有或者放棄的。之所以允許證據的提供方撤回證據調查申請,是因為如果對方當事人同意提供證據方撤回證據的,則表明其放棄了證據法上的利益,這樣是被允許的。
3.證據調查程序已經終了的情形。根據適用證據共通原則,如果對于對方當事人有力的證據已經形成,由于此時證據已經形成,法官的自由心證也已經形成,消除證據對法官自由心證的影響難以實現,因此,是不允許證據提供方撤回證據的。但是,如果對方當事人同意予以撤回的情形,又該怎樣進行處理呢?同樣是從證據共通原則的角度來看,在得到了對方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對于法院來說是沒有任何理由予以阻撓的。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如果法院允許撤回,這會不會同法官的自由心證相矛盾?理論通說認為,意圖消除法官通過證據調查而得來心證的做法,會導致法官難以形成自由的心證,那種不自由的、不自然的心證是難以發(fā)現案件的真實的,因此,即使是當事人同意予以撤回,法院也不能做出撤回的決定。
[1]張衛(wèi)平.民事訴訟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2]陳光中.證據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3]夏 璇.辯論主義語境下證據共通原則的適用[J].社會科學家,2015(9).
[4][5]占善剛.民事訴訟中的證據共通原則研究[J].法學評論,2012(5).
[6][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訴訟法[M].林劍鋒,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7][日]高橋宏志.重點講義民事訴訟法[M].張衛(wèi)平,許可,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8]奚 瑋,余茂玉.論證據共通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適用[J].山西師大學報,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