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美音
摘要:千百年來,儒家提倡安貧樂道一直被學儒之人所推崇,衍生的學派也很多,但細究一下,這種“安貧樂道”總和現世有些距離,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論述。
關鍵詞:儒家;安貧樂道;現實治世;杜甫;庇寒土,展歡顏;大相徑庭
儒家提倡安貧樂道,卻又是“入世”平天下的標桿旗幟,就連孔丘本人也出走幾國多方游說,渴望得到重用,那么“安貧樂道”真的存在嗎?是如此治世之念嗎?還只是儒家所打的旗號?
儒家所宣揚的思想無外乎關于入世、治理國家,為君主平天下。既然入世,就代表有一定的需求,有一定的欲望,首先與其安貧樂道的觀點大相徑庭。
孟子有一句名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觀點放到現世是成功與失敗的兩種態(tài)度與做法,可為什么不是達則獨善其身,窮則兼濟天下?一個人顯貴了就要潤澤身邊的人,一個人窮困時,就要自己沉默,后者無能為力,可是前者,“達”之時“兼濟天下”未免有些虛偽與造作,換而言之,一個人發(fā)達了,才想著兼濟天下,窮困時就想著自己一個人的事,未免有些小家子氣,然而能真正被稱之為“君子”的,應時刻懷有一顆大濟蒼生之宏愿的心,一個人的心志不能被外物環(huán)境所改變,須有強大的、堅韌的,能包容一切的心,無論顯赫或困惑,這種意愿是絕不能動搖的,就如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杜甫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多年后,他被歷史所銘記的原因不僅是詩歌的優(yōu)秀與經典,更主要的是他身上的風骨,他的風骨令人折服,“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即使自己家“床頭屋漏無干處”“布衾多年冷似鐵”,在一個極其惡劣的環(huán)境里,他想的是為天下人“得廣廈千萬間”,念的是“庇寒土,展歡顏”,這種推己及人正是他的珍貴所在。雖然借用了儒家的話,可是二者有本質上的極大區(qū)別,儒家的“推已及人”是由于自己想別人對自己怎樣,自己才對別人怎樣。比如說,你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所以你才尊重別人,這里的“推已及人”是以自身需求為第一目的,然后才從他人處得到已身所需,簡而言之是一種自身需求得到滿足的方式或途徑,這也可以稱為自我欲望的滿足。以自我為中心,對周圍環(huán)境做出一系列動作或訴求。而杜甫就不同了,沒有人來給他建廣廈,他也沒有奢求別人給他廣廈,而是自然而然的想到同他一起處在寒冷之中的人們,并且希望能使他們展歡顏,這就十分讓人感動。所以說,杜甫是大氣的人,貧困與饑餓沒有磨滅他的心志,這就是珍貴靈魂與普通常人的區(qū)別。在物質沒有一定保障的時候,是對人的歷練與考驗,生活是很艱難的,充滿了未知與挑戰(zhàn),可是當人們愿意繼續(xù)走下去,明知生難死易的時候,是因為人們愿意相信會一點點地變好,然而杜甫一生不幸,國破家亡,顛沛流離,年老時又多病,卻能發(fā)出這樣的感慨,著實不易,也更能看出他的這種氣量、氣度以及胸懷天下的高貴。
杜甫此舉是“達時兼濟天下,窮時心系天下”,有些像范仲淹的“進亦憂,退亦憂”,委實令人心悅誠服,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是儒家所欠缺的,心境擺的高度不夠,所被認知的高度就不夠。
再來說說“安貧東道”,前文提到過,生活是很艱難的,然而艱難的同時,人天生就有一種富足屬性。人的生活本就應是富足而安穩(wěn)的??墒怯性S多人窮其一生都無法達到,平安喜樂看起來是最簡單的事,實際上是最困難也是最茫然飄渺的事。沒有人會真的安于貧賤過清貧的生活,可以簡單樸素,但如果天天是食不果腹與“飯疏食飲水”與“曲肱而枕之”的生活,恐怕連孔丘本人也受不了吧!用一種最直接粗暴的方法,將孔丘關起來,餓十天,只給一點點水,他還會滿口道義忠恕嗎?莊子說,萬物均有所待,有所待則無逍遙游,則無憑本心來去,假如真有那么一天,人無所待才會真的安貧樂道。清苦與饑餓會磨滅人的心志,所以根本就不能真心的“安貧樂道”。所有的“安貧樂道”都只是仕途不如意的借口,前如孔丘,后如劉禹錫,劉禹錫所著的《陋室銘》推崇安貧樂道,反襯陋室主人的高尚情操,然而他這種感嘆,這種高潔,全是在仕途不幸,屢受坎坷所激發(fā)出來,若政路順利,一展宏圖偉業(yè),無被貶煩惱,恐怕也不會想什么“安貧樂道”。
這些抑郁不得志,壯志難酬的詩人若是全成了王維王右丞這樣的“佛系詩人”,哪里來那么多情緒消愁,當然,也正因為此,這些詩人的思考層次越來越高,才能有精神之花姹紫嫣紅的中國?!鞍藏殬返馈笔沁@些文人心之所向,千百年為之傳頌,其不然,也許這僅是一個對現實生活坎坷無能為力的一個借口罷了!
(作者單位:吉林省松原市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