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苑
摘 要:教學應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地方課程中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既要著眼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本身,又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熱愛祖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黃河勝景就是地方課程中關于中華文化的名篇。
關鍵詞:地方課程;黃河勝景;氣勢磅礴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正確朗讀古詩,理解詩意。
2.認識并了解黃河,領略黃河勝景,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二)教學內容
1.激趣導入
(1)由中國的十大河流,引出黃河勝景。
提前板書課題(黃河勝景);你對中國的十大河流了解多少呢?
(2)出示十大河流的圖片
(3)中國的河流給你留下來什么樣的印象?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走進其中一條對于北方人來講影響深遠的河流,那就是黃河。
【設計思路】導入的主要目的是激起學生走進黃河的興趣,并為古詩及其他學習做好鋪墊。
2.觀看黃河視頻并談感受
播放黃河的視頻,學生觀看后,談談自己的感受,由此引出贊美黃河的古詩《浪淘沙》。
【設計思路】新課標指出,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學應充分發(fā)揮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內在價值,通過新課程教材體系與新課程實施策略的構建等途徑,將傳統(tǒng)美德與時代精神相融合的民族文化精髓內化為青少年的精神素質,培養(yǎng)與提升青少年的民族意識。
3.學習古詩《浪淘沙》
(1)教師領讀后,學生自由讀
(2)男女生賽讀
(3)指名讀、齊讀
【設計思路】古詩朗讀先要讀準字音,才能體會詩意及其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首先,讓學生聽老師朗讀后自由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其次,男女生賽讀能讓學生更加注重朗讀的準確性,并讓學生體會朗讀的魅力。最后,指名讀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朗讀情況,齊讀達到了鞏固提升的效果。
4.理解詩意
(1)出示古詩以及重點詞語的意思。
(2)以小組為單位討論。
(3)小組代表發(fā)言。
(4)結合詩意,再談感受。
(5)加深理解,再讀古詩。
【設計思路】由于本文的重點應該放在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魅力的體驗與感悟上,所以古詩的意思并不作為這堂課的重點,學生只要理解大意即可。理解了古詩大意,學生對黃河會有更多的感受,讓學生在談感受的過程中加深對黃河母親的贊美和景仰之情。
5.補充并朗讀古今有關黃河的詩句
(1)讓學生列舉關于黃河的古詩。
(2)出示關于黃河的古詩。
《登鸛雀樓》、《涼州詞》、《行路難》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學生齊讀并背誦。
【設計思路】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目標中指出了解并背誦古詩詞是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提高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起著重要作用,必須打好堅實的基礎。
6.補充黃河的資料
(1)關于黃河的小知識
黃河呈“幾”字型,全長5464多千米,是中國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長河。黃河發(fā)源于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 ,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最后奔向渤海。
黃河,被我們稱為“母親河”,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黃河兩岸繁衍生息。文明就在這里產生,社會在這里發(fā)展,人類在這里進步。黃河,因為流經黃土高原地區(qū),攜帶了大量的泥沙,每年淤積在黃河底部的泥沙就有4億噸左右,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2)黃河沿線著名的風景區(qū)
出示圖片
黃河壺口瀑布、黃河三峽風景區(qū)、炎黃二帝塑像、
黃河小浪底風景區(qū)、黃河母親像。
(3)了解冠縣黃河故道
出示圖片
黃河故道原貌、冠縣林場
【設計思路】拓展關于黃河的資料,讓學生全面了解黃河的地理位置、沿線風景區(qū)和特點,以及黃河故道的相關知識,加深學生的認識,進一步增強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7.作業(yè):
在父母陪同下,做一次綜合實踐活動調查——《尋找黃河的腳印》。
【設計思路】通過親身實踐,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興趣。
二、教學評價
本節(jié)課設計主要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課堂效率較高,操作簡單。
(一)抓住主干問題,抓好重點
本節(jié)課,我圍繞一個主干問題:體會黃河的氣勢美以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整堂課清晰明了,圍繞一個主要問題展開,沒有其他次要問題的干擾。中年級的傳統(tǒng)文化課,每節(jié)課知識點都很多,但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讓學生體會到黃河之美、傳統(tǒng)文化之美,目的就達到了。抓好主干問題,就是抓好了重點。
關于本節(jié)課,原來還設想了兩個方案。一是讓學生仔細分析古詩大意,并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主要從對古詩的理解中,品味黃河景象之美,體會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yǎng)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讓學生通過欣賞關于黃河的視頻,再了解一些關于黃河的資料,去掉古詩,僅僅從欣賞的角度學習本篇文章。最后這兩種方案經過思考都已經舍棄。學生在邊體會感情邊積累知識的過程中收獲了充實和快樂,能夠感覺到一節(jié)課收獲滿滿,感情也體會很深刻。這樣的課堂,流程簡單,刪繁就簡,才最簡單,最美好,最充實。
(二)小組討論,培優(yōu)補差
小組合作學習可以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A較差的學生在組長和優(yōu)秀同學的幫助下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優(yōu)秀的同學在有難度的問題上可以幫扶后進生,一起討論,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學總結
教學應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實現(xiàn)三維目標。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既要著眼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本身,又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熱愛祖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探尋黃河文明》,李雪梅.東方出版社,2004.
[2]《黃河-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陳維達.黃河水利出版社,2007.
[3]《黃河與科技文明》,王星光.黃河水利出版社,2000.
[4]《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李玉潔.科學出版社,2010.
[5]《黃河河防典》,岳崇誠.黃河水利出版社,1995.
[6]《黃河三百問》,朱蘭琴.黃河水利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