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秋
血液是在生物進化到一定階段時形成的,其作為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重要的生理功能。在醫(yī)學上,人體細胞所需要的氧氣、養(yǎng)分與水分都是通過血液來輸送的;不僅如此,血液在機體中還承擔著防御與保護功能、緩沖功能、調節(jié)滲透壓以及維持體溫相對恒定等功能。①陳小伍、于新發(fā)、田兆嵩:《輸血治療學》, 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79-80頁。血液直接關乎人體健康,是輸血治療不可或缺的成分,以致被稱之為生命的體液。②Petra Seeber, Aryeh Shander, Basics of Blood Management, Wiley Blackwell, 2013.自1900年卡爾·蘭德斯坦納(Landsteiner K)發(fā)現(xiàn)人體不同血液混合時會起反應,從而最終導致人類ABO血型系統(tǒng)被確認以來,輸血已經作為一種治療手段在臨床上被應用了100多年的歷史,挽救了無數(shù)患者的生命。然而,輸血治療的前提顯然是有血可用,沒有相對穩(wěn)定的血液來源,輸血治療就會成為無本之木。在人類血液利用的醫(yī)學發(fā)展歷史上,有償捐獻血液及買賣血液曾經一度成為各國醫(yī)學臨床上血液來源的主要模式,直到無償獻血最終出現(xiàn)并取代有償獻血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也一直都致力于推進無償獻血,并通過1998年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以下簡稱“獻血法”)將無償獻血明確規(guī)定為一項基本法律原則。然而,由于執(zhí)法不嚴等多方面的原因,有償獻血在我國一直都沒有絕跡,甚至隨著近年來“血荒”在我國各個城市的出現(xiàn)而顯現(xiàn)出了愈演愈烈的態(tài)勢。③如在我國一些省市曝出的買賣無償獻血證的問題。在此背景下,修改《獻血法》以令有償獻血合法化,作為一種學術觀點開始在學界出現(xiàn),使不少人產生了思想上的混亂。為此,本文擬從梳理學術界多年來在血液捐獻應否有償問題上一直未斷的倫理爭議入手,對該問題淺談拙見,以期在澄清相關思想誤區(qū)的基礎上,為我國《獻血法》的完善略盡微力。
在國內外理論界,人們對于獻血應否有償?shù)膯栴}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主要有“有償說”與“無償說”兩種針鋒相對的學說。前一學說支持有償獻血,并認為獻血應當有償或允許人們對血液進行買賣;而后者則堅決反對有償獻血與血液買賣,認為獻血應當建立在無償?shù)幕A之上。這兩種學說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各自提出了其論據(jù)。
有償獻血說認為,血液應當被作為一種商品通過市場機制來加以獲取,相比于無償獻血而言,有償獻血不僅有助于救助更多生命,體現(xiàn)對血液所有權人的尊重,而且無害于獻血者,能夠體現(xiàn)社會公平。具體來說:
1.有償獻血有助于救助更多生命
伴隨著人們對于血液重要性認識的進一步明確以及醫(yī)學臨床上依靠無償捐獻血液而帶來的血液供應的不穩(wěn)定性,如何獲得穩(wěn)定的血液來源以救助更多生命,已經成為各國醫(yī)學臨床上普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表面上來看,各國長期以來一直倡導和推行的無償獻血并沒有使醫(yī)學臨床上的用血得到充分保障,反而經常引發(fā)“血荒”。以我國為例,公開報道顯示,在我國,僅2016年春節(jié)以來,就有江蘇、安徽、河南等省份多個城市出現(xiàn)“血荒”,有的醫(yī)院甚至停掉了80%的擇期手術。在一些醫(yī)院,互助獻血的比例甚至達到了手術用血量的80%。①參見王珊:《中國式血荒》,《齊魯周刊》 2016年第12期。而有償獲取血液或血液買賣則是刺激和增加血液臨床供應以救助更多生命的最可靠選擇,因為血液的有償捐獻或買賣可以使需要臨床用血的醫(yī)療機構隨時通過支付相應報酬的方式獲得所需要的血液,從而保障臨床所需?;诖?,血液捐獻應當采取有償捐獻的方式,以保障血液供應的來源,使更多人獲得救助。
2.有償獻血有助于體現(xiàn)對血液所有權人自我決定權的尊重
從法律上來說,人對其身體以及身體的組成部分享有身體權,“人們并不合法地擁有他們的身體、身體之部分以及組織。但是,在其身體以及被切除的身體器官與組織方面,人們的確有一些法律權利”②Naima Haoulia, “The Venality of Human Body Parts and Products in French Law and Common La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ethics,2012,vol.23.。 據(jù)此,人既有權保持自己身體的完整性以排除他人侵害,同時也有權依據(jù)自身意愿處分自己的身體部件;換言之,人有權自主決定如何處分自己的身體及其組成器官——包括是否買賣或有償捐獻自己的血液,因為“在判斷既定情形中什么最合乎其利益的問題上,個人是最好的法官,只要其決定沒有影響到其他人,他就不能被阻止依其決定行事”③R. R. Kishore, “Human Organs, Scarcities, and Sale: Morality Revisited”,in Johnna Fisher ed., Biomedical Ethics: A Canadian Foc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就此而言,法律允許有償獻血或買賣血液實際上是承認并保護了人們自主決定如何處分自己身體以及組織的權利,體現(xiàn)了對人們權利的尊重。
3.有償獻血有利且無害于獻血者
從有償獻血的結果來看,有償獻血可以幫助賣血者渡過經濟上暫時的難關,而且對獻血者不會帶來任何損害。在現(xiàn)實的社會中,任何人都有可能會遭遇經濟困難,如果允許有償獻血或賣血,則可以幫助一些人通過有償捐獻或出賣自己血液的方式得以渡過暫時的經濟難關。這對于獻血者而言不僅能夠解決其現(xiàn)實困難,而且無損于其體面,令其可以比較體面地渡過經濟難關。不僅如此,從醫(yī)學上來說,由于血液屬于人體可再生組織,出賣的人體血液會通過血液再生功能而得到補充,并不會對其健康或今后的生活造成嚴重損害。因此,有償獻血或血液買賣無害于獻血者——尤其是相對于無償獻血而言!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不管有償?shù)木璜I有多危險,它都不會比無償?shù)木璜I更有風險,因為簡單的買賣這一事實不會增加任何危險。因此,如果有償?shù)木璜I因為捐獻者需要承受風險就是錯誤的,則自主捐獻基于同樣的理由肯定也是錯誤的”①Stephen Wilkinson, Bodies for Sale: Ethics and Exploitation in the Human Body Trade, Routledge, 2003.?;诖?,有償獻血具有倫理上的正當性。
4.有償獻血更符合社會公平
站在獻血者的立場上來說,獻血是將自身具有特定功能的人體血液捐獻給予他人的一種行為,對于獻血者而言是一種有損其自身利益甚至是健康的行為。在無償獻血的情況下,獻血者捐獻其血液而無法獲得任何報酬,但卻需要承受基于獻血而可能招致的風險;而用血者則可以不需要支付任何對價地使用獻血者的血液,并因此而重獲新生。這在權利義務的配設上是嚴重失衡的,對于獻血者而言缺乏公平性,而且會抑制獻血者自愿獻血的積極性。而有償獻血則使獻血者在損失自己血液的基礎上獲得了金錢或物質方面的補償或滿足,有利于保持獻血者權利與義務的平衡,而且還能夠刺激獻血者獻血。
針對有償獻血說提出的以上論據(jù),無償獻血說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反駁。具體如下:
1.有償獻血未必有助于救助更多生命
從人類血液利用的歷史發(fā)展來看,有償獻血曾經是醫(yī)學臨床用血的一種重要來源,甚至一度成為一些國家和地區(qū)臨床用血的主要來源。然而,實踐證明,有償捐獻并不是有效解決臨床用血來源的可靠途徑,即便是在采取有償獻血的年代或國家,醫(yī)學臨床用血依舊面臨來源不足的問題。不僅如此,有償獻血還容易引發(fā)血液安全問題,“有些患病的有償供血者為了掙錢會隱瞞自己的病情,使得醫(yī)用血液帶病毒的比例也高于無償獲得的血液”,②景軍:《鐵默斯預言:人血買賣與艾滋病的孿生關系》,《開放時代》 2006年第6期。還容易造成血液污染,導致經血液傳播的疾病傳播,歷史上的很多血污丑聞都與有償獻血直接相關。不僅如此,有償獻血作為一種外部激勵會排擠已有的利他行為的數(shù)量與質量,使人們失去無償獻血以幫助他人的熱情。畢竟,在獻血能夠有償?shù)那闆r下,沒有人會愿意再無償捐獻自己的血液。這勢必會扭曲獻血的利他本質,使獻血背離其初衷,令人們失去對他人的關愛之心。在有償獻血的模式下,難以報償?shù)母F人將會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從而使很多窮人失去獲得救助的機會。這意味著,有償獻血未必能救助更多生命,反而有可能傷及很多無辜生命。
2.有償獻血不利于保障人們的自主權
就其必要性來說,對于血液這樣一種具有特定生理功能而直接關系到每個人生命健康的體液,如果不是出于特別的困頓,沒有人會真正愿意為了錢而去出賣,且甘冒感染病毒的風險與痛苦。就此而言,有償獻血表面上看似乎給了人們更大的自由,尊重并保障了人們的自主權,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因為有償獻血中的自主權并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權,而是一種受經濟挾持的自主權,是一種偽自主權。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如果法律的部分功能是保護弱者的話,那么其在保護窮人不受通過出賣身體組成部分來緩解其經濟困境之利誘方面的作用或許能夠被認為是最恰當?shù)募议L式保護?!雹貯lastair V. Campbell, The Body in Bioethics, Routledge, 2009.以此為視角,有償獻血顯然不是在保護人們的自主權,而是在壓制人們身體的自主權或引誘人們?yōu)E用自己的身體自主權,尤其是對那些在經濟上陷入困頓的人而言。所謂的有償獻血有利于保護人們的自主權一說在事實上并不成立。
3.有償獻血會破壞現(xiàn)行血液獲取機制
無償獻血是人類醫(yī)學發(fā)展最終選擇的一種較為安全和有效的供血模式。這一供血模式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在于通過無償捐獻血液所體現(xiàn)出來的利他性或公益性,而有償獻血或血液買賣則會沖擊和破壞現(xiàn)行的以利他或公益為特征的血液獲取機制,使該獻血失去應有的正當性。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報酬的一方面在于,它可能會利用人的貧困誘使其以違背其最佳利益的方式行事,從而導致轉讓并非完全自愿;另一方面在于,它可能會成為轉讓的一個條件,從而導致轉讓不能完全利他”②Deryck Beyleveld and Roger Brownsword, Human Dignity in Bioethics and Bio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不僅如此,有償獻血客觀上也會增加國家的醫(yī)療服務成本以及人們的醫(yī)療支出,加重人們在接受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時的經濟負擔,貶損醫(yī)療服務的公益性質。
4.有償獻血會誘發(fā)道德危機
立足于人物兩分的視角上,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人具有區(qū)別于物的人格與尊嚴,而有關何為人的人格與尊嚴,盡管理論上存在諸多學說或爭議,但康德絕對主義的道德信條即“人只能成為目的而不能被作為手段”則是人們在判斷人是否擁有人格與尊嚴方面能夠被普遍接受的標準。而有償獻血或血液買賣則意味著作為人體組成部分的血液將會成為一種商品或交換品,人成為該種“商品”或“交換品”的生產者,成為了為他人利用的手段而不再是目的,而這勢必會誘發(fā)人的倫理格位降低之道德風險,使人的社會主體地位遭受沖擊,并有可能淪落為可以買賣的商品。
自輸血治療成為當代醫(yī)學治療的重要手段而日益在醫(yī)療臨床上被應用以來,人類在采血模式上先后有過有償獻血與無償獻血兩種主要的模式。然而,從當代各國醫(yī)學發(fā)展的實踐來看,無償獻血顯然已經成為各國醫(yī)學臨床用血的最主要模式。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國家獻血工作遵循的原則是:獻血事業(yè)必須在無償獻血的基礎上發(fā)展,獻血是相互幫助、無私奉獻精神的體現(xiàn),無論是在獻血方面,還是在獻血組織方面,都不能以金錢利益為動機。③參見趙卯生、宋修珍、王建芳:《醫(yī)學法學概論》, 中國物資出版社 2003年版,第174頁。換言之,有償獻血已經被大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的醫(yī)學臨床實踐所拋棄,而無償獻血則成為一種必然的歸向。筆者以為,在血液來源問題上,有償獻血是一種嚴重危及人類生命倫理秩序穩(wěn)定的反社會行為,對這種行為,法律應當堅決予以禁止。人體血液的捐獻必須建立在無償?shù)幕A之上,而無償獻血之所以具有正當性與必要性,主要源自于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從醫(yī)學發(fā)展的歷史來看,人類醫(yī)學在血液獲取模式上經歷了由有償獻血到無償獻血的演進,無償獻血實際上是人類醫(yī)學發(fā)展的客觀選擇。立足于血液安全的視角,有償獻血由于對獻血者存在經濟利益方面的誘惑,容易導致獻血者為追求經濟收益而不顧及血液本身的安全,甚至會為了賣血而故意隱瞞病史。相比之下,在無償獻血的情況下,由于獻血者的獻血行為不受經濟利益的刺激,而更傾向于將血液作為一種能夠給他人帶來幫助的禮物而贈予他人,所以不會出現(xiàn)為了追求經濟收益而隱瞞病史的可能。因此,無償獻血在血液本身的安全性上相對于有償獻血而言更有保障。這一點,在T·托馬斯的《禮物關系:從血液到社會政策》一書中有很好的分析。在該書中,T·托馬斯首先提出了一個問題,即:醫(yī)學臨床用血的供應應當主要依賴市場化運作,還是依賴以政府規(guī)制和推動為特征的無償獻血。為此,他采用了英美兩個國家醫(yī)療供血的臨床數(shù)據(jù),并對“二戰(zhàn)”前后日本醫(yī)療用血的供應模式進行了比較。當時,在英國只有無償獻血一種供血模式,而美國則既存在有償供血模式又存在無償獻血模式;“二戰(zhàn)”前的日本只有無償獻血一種模式,但戰(zhàn)后為了應對供血不足而采取了與美國相同的供血模式。根據(jù)大量相關的數(shù)據(jù)分析,T·托馬斯發(fā)現(xiàn),戰(zhàn)后的日本以及美國醫(yī)療臨床用血的供應情況要遠遠差于英國以及二戰(zhàn)前日本的情況,無論是從供血的成本與供應量,還是從血液的安全性上,前者都遠差于后者。研究發(fā)現(xiàn),當時美國血液供給制度所造成的肝炎感染人數(shù)比例是英國的4倍,而日本也已成為肝炎大國,而主要感染源均來自有償獻血。據(jù)此,T·托馬斯認為,如果美國的供血模式成為世界的樣板,則它不但會造成嚴重的流行病,而且會損害人類利他主義的奉獻精神。在T·托馬斯去世之后,周期性地出現(xiàn)在歐洲、亞洲以及北美等部分國家和地區(qū)的血液污染丑聞①Steven R. Salbu, “Aids and the Blood Supply: An Analysis of Law, Regulation, and Public Policy”, Washington University Law Quarterly, 1996,vol.74.,無一不印證了他的判斷。無償獻血相較于有償用血的安全性得到了證實。而我國在血液捐獻方面的實踐顯然更印證了這一結論。我國現(xiàn)行《獻血法》生效實施前,醫(yī)學臨床用血的供應主要來自有償獻血,這在實踐中催生了大量“血頭”,血液買賣在全國各地普遍存在,產生了別具特色的“血液經濟”。但在我國早期的血液買賣中存在大量不衛(wèi)生、不規(guī)范的醫(yī)務操作,例如使用非一次性靜脈輸液器,甚至將多人的血液直接混合、降低提取血液的成本等等。1994年河南省因有償輸血爆發(fā)傳染性病毒包括艾滋病毒、肝炎的擴散,致使成千上萬人死亡,其中一部分活下來的病毒攜帶者背井離鄉(xiāng),結婚生子,形成了中國國內最大的一次人口遷徙。直到今天,美國的無償獻血中心依然會在獻血前的調查問卷中,嚴格限制當年在河南、貴州等省份出生或生活過的中國人的獻血資格。②參見于方:《血荒不斷,中國人為什么不愿意獻血?》, http://news.163.com/16/0428/05/BLNE58FT00014JHT.html,網易網,2016年12月18日訪問。正因為如此,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紅十字會與紅新月組織以及所有主要的輸血組織都在積極地推進自愿無償獻血,在各國醫(yī)療臨床上,無償獻血逐步取代有償獻血而成為血液供應的主要模式。
從倫理上來說,有償獻血之所以不可取,除了已經被醫(yī)學臨床所證明的血液安全問題之外,更在于有償獻血客觀上所具有的功利性與道德風險,即它將人作為手段,而不再是目的。而這一點勢必會誘發(fā)將人逐步市場化或物化的倫理道德風險,從而對人的主體地位造成貶損,給人類的人格尊嚴帶來損害。而且,依據(jù)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有償獻血或血液買賣依賴的是外部激勵,而外部激勵會排擠已有的利他行為的數(shù)量與質量。比如,經濟回報的引入會使人們對道德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產生質疑,并因此而排斥內在激勵。因此,經濟刺激會產生事與愿違而不是增強利他性動機的結果。①Nicola Lacetera, “Mario Macis,The Effect of Paid Leave on Altruistic Behavior”,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2013,vol.29.就此而言,有償獻血客觀上也會對現(xiàn)行更為安全和有效的無償獻血機制造成致命性沖擊,使得人們越來越不信任無償獻血,從而導致醫(yī)療臨床用血的緊張,損害獻血事業(yè)的長遠健康發(fā)展。而這一點,顯然已經在美國以及二戰(zhàn)后日本的醫(yī)學臨床實踐中得到過證實。相比之下,無償獻血則將獻血視為一種禮物饋贈,充分體現(xiàn)了自身的利他性與公益性,有利于肯定和鼓勵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互助,激發(fā)人們的善性,從而幫助人們構建起一種更為積極、和諧、向上的社會關系。正如希利(Healy)所指出的,“(無償獻血的)血液收集制度通過創(chuàng)造奉獻的機會,體現(xiàn)了利他主義,在此過程中,它們形成了不同的捐獻群體,并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有賴陌生者仁慈的社會之更多出路”②Alastair V. Campbell. The Body in Bioethics, Routledge-Cavendish, 2009.。而人類社會的健康發(fā)展顯然需要建立在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的善性與利他之上,而絕非以相互利用與剝削為特征的惡性與利己之上。
公正是人類社會千百年來鍥而不舍的價值追求,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石之一,也是一個社會之所以為社會的內在規(guī)定性。③參見馬慶永、肖霞:《社會公正的倫理解讀》,《倫理學研究》 2014年第1期。依據(jù)羅爾斯的正義論,一個公正的社會應客觀地要求平等地對待每個人,保證相互間權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有償獻血或血液買賣使得有無報償以及報償?shù)亩嗌俪蔀楣┭臎Q定性因素,這不僅會令獻血這種意在幫助他人的行為沾上銅臭,而且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和侵蝕依賴于供血的生命救助,從而客觀上加劇現(xiàn)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由于出身、經濟等因素而導致的社會不公平。因為在有償獻血或血液買賣的背景下,那些身處社會底層的人最容易受收入水平的限制而無法獲得應有的救助,反而可能會為了生存的需要而去出賣或有償捐獻自己的血液。在有償獻血或血液買賣的模式下,受益最大的往往不是那些窮人,而是那些富人,醫(yī)療臨床上的血液的分配會更偏離于在經濟上處于弱勢的人群,從而進一步凸顯其社會弱勢群體的地位,有礙社會公平。而無償獻血則由于將血液視為饋贈于陌生人的禮物,且客觀上不會因為獻血而受到任何金錢方面的補償或物質方面的誘惑,因而就很容易避免金錢與物質的浸淫,使得那些在經濟上處于弱勢的群體依舊有機會得到血液供應,獲得應有的關愛,從而恢復生命健康。這會最大限度地保障血液分配的公正性,維護社會公平。
站在倫理學的立場上,尊重個人的尊嚴,禁止任何將人市場化的行為,應是最高立法理念。④參見佘俊臣:《有關“克隆人”的法理學透視》,《福建法學》 2000年第4期。如果允許有償獻血,允許人體血液商品化,則在有償獻血可獲得一定利潤的誘惑下,必定會導致社會上出現(xiàn)一些為販賣血液而暴力采血的暴力集團,從而引發(fā)一些惡性刑事案件的發(fā)生,就像我國《獻血法》實施之前在很多地方出現(xiàn)的強制采血案件一樣。不僅如此,人類血液利用的歷史已經充分證明,無償獻血是保障血液安全,更好救助生命的最佳選擇。正因為如此,無償獻血才逐步成為各國政府在血液獲取模式上的主導潮流,也成為國際社會在應對輸血治療過程中解決血液來源的基本立場。很多國家和地區(qū)都在其醫(yī)學倫理及相關立法中就無償獻血問題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并對血液買賣或有償獻血的違法性進行了明文宣示。
就國際范圍內來看,無償獻血這一提議最初是由國際紅十字會提出的。1946年在英國舉行的第19次國際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協(xié)會理事會上,第一次用文件的形式通過了無償獻血的原則。在這之后,國際紅十字會組織在推動無償獻血事業(yè)上做了大量的工作。1959年在雅典舉行的第25次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協(xié)會理事會,要求紅十字會與政府密切合作,全力排除血液事業(yè)中的營利組織,將獻血作為一種人道主義義務向全民宣傳。1973年在德黑蘭舉行的第22次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會議上,則明確地規(guī)范了無償獻血,并將志愿無償獻血作為發(fā)展血液事業(yè)的基點。1981年在馬尼拉舉行的第24次國際委員會會議則再一次強調要引導人們自覺參加無償獻血。2000年7月12日國際輸血學會大會通過的《獻血與輸血的倫理準則》也明確宣示,獻血(包括造血組織供移植)在所有情況下均應為自愿與無償,不應對供者進行脅迫。1997年歐洲議會通過的《歐洲人權與生物醫(yī)學公約》第21條更是明文規(guī)定,“人體及其組成部分不得被用于營利目的?!?/p>
國際倫理與法律文件的上述立場顯然也為很多國家和地區(qū)的法律所接受,如作為大陸法系民法典之典范與藍本的《法國民法典》第16-1條、第16-5條以及第16-6條就規(guī)定:人人享有其人體受尊重的權利……人體、人體之組成部分及其所生之物不得作為財產權利之標的。以賦予人體、人體之組成部分及其所生之物以財產價值為效果的任何協(xié)議均無效。對同意在本人身上做實驗、同意摘取其身體之組成部分或者采集其身體所生之物的人,不得給予任何報酬。而且,該法還明確強調,這些規(guī)定“具有公共秩序性質”①參見羅結珍:《法國民法典》,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年版,第3-4頁。。《魁北克民法典》第25條則規(guī)定,轉讓身體的一部分或者身體的附屬物應是免費的。②參見孫建江等:《魁北克民法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第4頁。
英國2004年新修訂的《人體組織法案》也明文禁止人體血液買賣,該法第32條明確規(guī)定,行為人的下列行為構成犯罪:(a)因提供或者要約提供任何受限制人體物質資料而給付或接受報酬的;(b)尋找圖謀報酬而提供受限制的人體物質資料的;(c)為報酬而要約提供受限制的人體材料的;(d)發(fā)起或協(xié)商簽訂任何有關提供或要約提供人體物質資料而給予報酬的協(xié)議的;(e)參與安排或控制那些包含或包括了發(fā)起或協(xié)商發(fā)起這類協(xié)議的法人或非法人社團之活動的。新加坡2004年修訂生效的《器官移植法案》也專設“禁止器官與血液交易”一節(jié),明確禁止人體血液交易。該法第14條明確規(guī)定:“(1)一個人出于經濟的考慮,不管是為了使自己得到或者給予他人(經濟利益),而同意出賣或者得到其自己或他人的任何器官或血液的行為是無效的;(2)一個人簽訂上述合同或協(xié)議的行為將構成犯罪,并將被處以不超過10000美元的罰金或不超過12月的監(jiān)禁……”而該法案第15條還明確宣布“禁止有關買賣器官或血液的廣告”,并規(guī)定:“(1)任何人不得發(fā)布或導致發(fā)布任何有關在新加坡買賣器官或血液或從人體身上摘取器官或血液的廣告……(3)任何人違反第(1)款都構成犯罪并將被判處不超過10000美元的罰金或不超過12月的監(jiān)禁。” 立陶宛《人體組織、細胞和器官捐獻移植法》第2條明確將捐獻界定為“意欲用于人的人體組織、細胞、和/或器官的自愿、無償捐獻?!钡?條還明文規(guī)定了同意或拒絕于死后將其組織或器官用于移植的權利?!端孤宸タ诵谭ǖ洹返?章專門規(guī)定了“非法摘除器官、組織、細胞罪”以及“非法絕育罪”,依該《法典》第159條之規(guī)定:“1. 不正當?shù)貜幕钊松砩险鞴?、組織、細胞,或者不正當?shù)貫樽约夯蛘咚双@取這些器官、組織、細胞的,處2年以上8年以下監(jiān)禁?!雹坳愔拒姡骸端孤宸タ诵谭ǖ洹?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11年版,第90頁。
總體來看,盡管由于立法模式的差異使得大多數(shù)國家沒有就獻血問題進行專門的單項立法,而是將獻血納入本國人體組織法或其他相關法律中加以規(guī)范,但無償獻血作為一種大趨勢已經為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倫理與法律所明文確認,無償獻血已經成為各國醫(yī)學臨床上最值得依賴的血液供給來源。而為了保障無償獻血事業(yè)的推進與輸血治療的健康發(fā)展,各國一般都明確禁止有償獻血與血液買賣,很多國家甚至為此而不惜動用刑罰的手段。
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也一直都致力于無償獻血,并通過1998年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將無償獻血明確規(guī)定為一項基本法律原則。不僅如此,在1997年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我國還專門增加了有關血液買賣方面的犯罪,將無償獻血的制度保障提升到了刑事立法的層面。然而,近年來,無償獻血工作在我國的開展卻遭遇到了諸如“血荒”等在內的諸多問題的尖銳挑戰(zhàn)。在此背景下,醫(yī)療臨床上時常被曝出變相買賣血液或有償獻血的情況,給我國無償獻血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帶來了嚴峻挑戰(zhàn)。而變相買賣血液或有償獻血的存在客觀上會極大地沖擊現(xiàn)行以利他性為基點的無償獻血體制。筆者以為,在《獻血法》已明確宣明獻血應當自愿無償?shù)暮暧^背景下,我國無償獻血工作之所以會遭遇各種現(xiàn)實問題的挑戰(zhàn),其主要原因在于現(xiàn)行《獻血法》立法設計上的不足。在此背景下,審視我國無償獻血方面的制度不足,以令其逐步完善,無疑已成為推進我國無償獻血事業(yè)工作的客觀需要。
在適應并推進無償獻血方面,我國現(xiàn)行的《獻血法》還存在明顯缺陷。具體而言,主要體現(xiàn)在:(1)《獻血法》對于無償獻血者權利的保障缺乏足夠有力的規(guī)則。從倫理上來說,無償獻血是一種損己利人的行為,無償獻血者獻出被人們稱之為“生命體液”的血液,使他人獲得救助,重新恢復生命健康,而其自身卻沒有任何現(xiàn)實的回報,甚至還要因為自己無償獻血的行為而不得不承受很多可能的風險,如細胞短時間內供氧不足而招致的頭暈以及因此而可能帶來的傷害。為此,法律應當設置適宜的規(guī)則來最大可能地保障無償獻血者的合法權益,避免其因為參與無償獻血而受到傷害。《獻血法》第29條規(guī)定:“血站違反有關操作規(guī)程和制度采集血液……給獻血者健康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賠償?!睂嶋H上,無償獻血者因獻血遭受的很多損害并不是由于血站違反有關操作規(guī)程和制度采集血液所導致的,而是在血站也不存在任何過錯的情況下發(fā)生的。而對于這類傷害,依據(jù)該法顯然無法獲得應有的賠償。①2011年為媒體所報道的“寧波女大學生獻血受害事件”顯然就是最好的注腳,而實踐中,類似的事件時有發(fā)生。這勢必會引發(fā)無償獻血者獻愛心反致自身受害的不合理現(xiàn)象,從而傷害和打擊無償獻血者獻血的熱情。(2)《獻血法》對于無償獻血者的愛心激勵缺乏足夠有效的制度。無償獻血作為一種損己利人的行為,其行為人也有希望獲得肯定和鼓勵的心理需求。而“法律是一種借以滿足社會需要的方法”②[法]批埃爾·約瑟夫·蒲魯東:《什么是所有權》,孫署冰譯, 商務印書館 1982年版,第103頁。。無償獻血盡管從物質的角度上來說應當無償,但并不意味著行為人就應當同時放棄心理上的需求,否則就很容易使無償獻血衍變?yōu)槿狈θ诵孕枨蠖y以持續(xù)的空洞道德要求。實際上,無償獻血之所以能夠成為國際血液供給模式的主流,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這一做法契合了人們希望幫助他人以收獲心理滿足的愿望與需求,獻血者能夠通過無償獻血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诖?,以精神激勵為目的的獻血激勵制度應當成為獻血法中的基本制度。然而,就目前來看,我國《獻血法》中盡管也存在諸如無償獻血者及其配偶和直系親屬臨床需用血時可免交或者減交相關費用等制度在內的一些激勵制度,但與激勵無償獻血者積極參與無償獻血的實際需要而言,顯然還遠遠不夠。
筆者以為,今后我國《獻血法》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完善,以更好地適應我國無償獻血工作的實際需要,有效應對經常發(fā)生的“血荒”問題。具體而言:(1)強化無償獻血者合法權益保障方面的制度。從法理上來說,“在選擇、衡量或評價利益的時候,無論是在立法、司法判決還是法學著作中,無論是在法律制定還是法律適用過程中,我們都必須求助于倫理學來找出做決定的原則。道德是一種對利益的評價;法律是或至少是努力成為根據(jù)這種評價所作的規(guī)定”①[美]羅斯科·龐德:《法律與道德》, 陳林林譯,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151頁。。在道德上,無償獻血是一種損己利人的行為,這種行為的發(fā)生與持續(xù)需要以行為主體自身的參與熱情來推動。為了更好地保護無償獻血者參與獻血的熱情,除了應在立法中繼續(xù)保持血站因其過錯給無償獻血者造成損害應賠償?shù)囊?guī)定之外,還應當充分考慮對那些非因血站過錯而導致受傷害的無償獻血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問題。實際上,在這一方面,我國某些地方性獻血立法的做法很值得《獻血法》借鑒,如2013年3月1日修改后生效的《寧波市獻血條例》有關為無償獻血者提供獻血保險的規(guī)定。②該《條例》第19條規(guī)定:本市為獻血者提供獻血保險。獻血保險費從獻血工作經費中列支。血站和獻血者所在單位應當給予獻血者人文關懷。這類規(guī)則的設置與實施不僅可以很好地防范無償獻血者獻血時因為非血站方面的原因所可能導致的意外傷害事件,更好地保障無獻血者的合法權益,更能夠借助這類制度所折射出的人文關懷而肯定和激勵人們的獻血熱情,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無償獻血事業(yè)的發(fā)展。為此,《獻血法》應當借鑒我國地方性獻血法的上述做法,在條文中設置必要的保障制度。(2)加強對無償獻血的制度激勵。無償獻血激勵具有倫理正當性與必要性,只不過需要制度的設計者和執(zhí)行者把握好激勵的分寸,防止獻血激勵衍變?yōu)橛袃敨I血。從法理上來說,激勵法的意義在于它能夠利用一些激勵性的調整方法,適應和滿足人們的這種心理需求,從而激發(fā)人們從事特定法律行為的自覺性與熱情。實際上,在我國很多地方性獻血法中,普遍存在一些比較好的獻血激勵制度,如《海南經濟特區(qū)獻血條例》規(guī)定的公民無償獻血后可享受公休假的規(guī)定③《海南經濟特區(qū)獻血條例》第9條第2款規(guī)定:公民無償獻血后,可以享受公假2天。、《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辦法》規(guī)定的“三免”政策等。④《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辦法》第25條規(guī)定:“榮獲國家無償獻血奉獻獎的獻血者,憑相關證件可以免費游覽政府投資主辦的公園、旅游風景區(qū)等場所,到非營利性醫(yī)療機構就診免交門診診查費,免費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倍@類制度的存在客觀上向社會傳達了一種信息,即國家認可、倡導并切實保護公民的高層次道德行為,不會讓好人無好報。這樣的信息傳導客觀上必然會起到激勵人們作出高層次道德行為的效果。⑤參見劉長秋、 陳曉燕:《激勵法學視野下我國〈獻血法〉的修改完善研究》,《東南法學》 2016年第2期。為此,筆者以為,可以考慮在我國《獻血法》修改時吸收這些制度,將這類激勵制度上升為我國《獻血法》明文確立的重要制度,在我國無償獻血工作中加以推行。這顯然也是完善我國《獻血法》,推進無償獻血工作健康持續(xù)發(fā)展的內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