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紀翔(齊魯工業(yè)大學 , 山東 濟南 250353)
通過觀看展覽,本土作品風光照占大部分。攝影誕生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回溯過去,無論從誕生之初的風光攝影、建筑攝影,還是作為亞當斯大師著名的區(qū)域曝光理論,都無時無刻不存在著風光的影子。從作品的內(nèi)容看,它是一幅記錄類作品,而從作品的形式來看,由于過度的修飾使得作品失去了它本該有的面貌,可以說是消失了“靈氛”,從而傾向于藝術類,這就導致了風光類攝影作品的“騎墻”問題。如果放在記錄類影像中評選,則因修飾過多不符合規(guī)定:如果在藝術類中又不占優(yōu)勢,比不過觀念作品或直接電腦創(chuàng)意的作品,這就導致一個很尷尬的局面:風光類作品該如何歸類?此次影展,不少作品,甚至于是南極拍攝的,當代總有一群粉絲購置了各種新式“武器彈藥”去探尋別人沒有拍過的題材,甚至于冒著生命危險取景,以求得標新立異。甚至于不少影友以此而自傲。我以為,在當下攝影界,幾乎每個游覽景點,無論名氣大小,這些大都出自影友之手。而今仍有那么多的人去前人拍過的地方再照一張一模一樣的復制品,完全沒有新意以至于比賽中看到的為數(shù)不少的雷同片。
所謂重復,可以從以下兩個層次來進行分析:形式重復和題材重復。所謂題材,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知識層面來給予定義。就廣義來說,題材是指藝術作品中所表現(xiàn)描繪出的生活,情感的范圍或性質(zhì)。就狹義層面而言,題材是指已被規(guī)定了的作品內(nèi)容的基本材料具體到照片中。就以那個展覽南極的展廳為例子簡單做一下評析:就內(nèi)容本身而言,相對較新能給接受者以新奇的審美感受,南極風光美景,海天一線的天地蒼茫之景,企鵝呆萌照……這一系列“大片”無不體現(xiàn)出攝影者費勁心力,不遠萬里,甚至于冒著生命危險,去拍了這么多優(yōu)美的照片,而且重要的是一群人一起去,這就導致各式各樣的重復,或許拍這些照片的目的只是為了向世人展示:“嘿,這個地方我曾經(jīng)來過?!睙o異于在景區(qū)刻名字留念之行為。作為一個局外人,我只想說:如果在未來的某一天,純凈的南極冰川上站滿了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游客,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凈土也將不復存在,關于人類未來的走向也應當是不容樂觀的!上文中亦有提到:當下中國的游覽景點,無論名氣大小,不乏有上萬張的符合技術規(guī)范適用于宣傳推廣的作品,但至今仍有諸多愛好者去到別人曾經(jīng)驗過的地方去做“無用功”。
關于影展及展覽的“大作”的去處,在觀展完后作為欣賞者的觀眾必然是不太留意的。而就在十九年之前即1997年,近20年全國影展的作品當作廢品處理給街頭小販,并最終聚集到一家廢品交易中心,想想真有點駭人聽聞。但也有可能有一種這樣的解釋,即全國影展作為攝影愛好者的視覺盛宴,其活動本身的意義遠超于作品的意義。而在這項活動中專業(yè)與業(yè)余,出于嚴肅的創(chuàng)作目的或僅為滿足一般審美需求之間的界限也變得模糊,而作為視覺盛宴的影展所征集的也只是原作的復制品,而絕非獨一無二的底片。這導致了攝影作品的廉價性和更為簡單直白的獲取性,而影展中展出的攝影作品最后也成為這種廉價商品的陪葬品,對于照片的原主人來說,他仿佛并沒有失去什么,至少他的作品入選影展。對他個人而言的意義更是遠遠超過一張廢棄的復制品乃至整個影展。或許這些作品的真正價值在于體現(xiàn)作品所有者在拍攝這類照片時所經(jīng)歷過的經(jīng)驗,那些屬于人生中最難得,最純粹的審美體驗。從這方面分析,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照片并非攝影者本人的終極目的,它只是保留了曾經(jīng)相關的經(jīng)歷罷了。而對于作為復制品展覽出來供廣大欣賞者來鑒賞的藝術作品而言,它們本身并沒有失去什么,只不過是作為一種工具來傳達一種感動或憂傷,并使欣賞者與原作作者產(chǎn)生共鳴。作為復制品,它仿佛從來就沒有出現(xiàn)過,或者只是作為一個寄體存在。經(jīng)過很短的時間,只待大展結(jié)束之后,它的歷史使命也就完成,同時它的生命也將終止。或許可以說,淪為后原作的它如今一文不值。而正是從影展作品被當作廢品給收廢品的小販這個事件,也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出中國攝影界的功利性的一面。即使極為優(yōu)秀的作品最后也不過是曇花一現(xiàn),之后便不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太多的記憶雖然說就更高層面而言,攝影作為一種工具,與繪畫、雕塑甚至于音樂等藝術門類相同,是藝術家用來表情達意,或是歌頌大好河山的,而這其中產(chǎn)生的藝術作品更是各人看有所不同的這是否就注定了攝影的廉價性,甚至于失去了攝影作為藝術的尊嚴?而在過去的歲月中,每當我們作為“幫忙的”去拍活動或開幕式時,總有一些看似紳士的人會如此稱呼我們:“嘿,那個照相的過來一下 ?!泵棵柯牭竭@些,心中不禁發(fā)寒,難道攝影在普羅大眾的心目中就只能用作照相?這不禁讓我發(fā)出如下感嘆:嗚呼哀哉!今后攝影的出路何在?攝影又將歸于何方?
總而言之,在當下,攝影作品作為交換物進入藝術市場的繁盛期,各大影展以大賽也為這一活動推波助瀾,而在當下的機械復制時代,隨著復制技術日臻完善,攝影更多的是朝向藝術家而非工匠發(fā)展。照相機的自動化,小型化以及廉價性促進攝影作為一門藝術的普及,如前所述,甚至于一臺智能手機也可以拍出相當有質(zhì)量的片子,隨著網(wǎng)絡的普及和科技的發(fā)展,人們看到的是大量的或者可以說是過多的影像,但攝影杰作并未因此增加,使得攝影變得不像一門藝術,反倒成了人人皆可娛樂的工具成為大眾的樂趣所在,所以可以稱之為大眾化攝影時代,而攝影作為一門藝術,則是我們前進中的燈塔,源于生活,并給予不同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