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向紅
(江蘇省鹽城市文峰中學 224000)
俗話說“知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無論是什么科目的知識都會在我們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體現(xiàn)出來,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就要加強對于學生生活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要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去查找和發(fā)現(xiàn)知識,然后在課堂的知識學習中去印證自己的查找和發(fā)展,這樣的教學過程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又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到現(xiàn)實生活的巨大作用,讓學生養(yǎng)成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觀察的良好學習習慣.
比如,在八年級上冊第2章第1節(jié)“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在上課之前就要給班級學生布置課前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課下的生活中去觀察和查找有關軸對稱的事物,并把這些事物名稱一一記錄下來,從而為接下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做好準備.然后,在教學課堂上,教師要讓每個同學都說出自己所查找到的軸對稱事物,并在黑板上把這些事物的名稱寫出來,在書寫的過程中對于學生查找錯誤的事物,要給予剔除和糾正.接下來要帶領班級學生一起通過黑板上軸對稱圖形的觀察來總結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和特點:
①在軸對稱圖形中,對稱軸兩側的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
②在軸對稱圖形中,沿對稱軸將它對折,左右兩邊完全重合;
③如果兩個圖形關于某條直線對稱,那么這條直線就是對稱軸且對稱軸垂直平分對稱點所連線段.
最后,教師要通過課堂練習的方式,給出幾個圖形或實物讓學生辨別它們是否屬于軸對稱圖形,并說出理由.這樣就在學生作答的過程中,充分地了解到學生對于本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導致產生“學”與“用”相分離的問題,關鍵就在于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沒有引導學生找到教材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的關鍵點,從而也就導致學生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形成了“教材知識與實際生活毫無聯(lián)系”的錯誤觀點.所以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教材知識的有用性和真實性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將日常生活與知識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把課堂學習到的“死”知識變成實際生活中的“活”知識,才能充分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興趣.
比如,在九年級上冊第3章第2節(jié)“中位數(shù)與眾數(shù)”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在對本課知識內容和計算方法都講解完畢后,為了加深學生對于本課知識的理解和印象,要給學生出一個思考問題“咱們班學生身高的中位數(shù)和眾數(shù)分別是多少?”然后,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班級學生通過交流和討論制定出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算出最終的答案.在學生進行討論和操作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和幫助作用,引導學生正確地選擇測量方法,幫助學生克服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最后,在學生活動完成后,教師要把學生算出的答案寫在黑板上,并選取學生代表說出自己的學習感受.在得到學生對這樣的教學方法的肯定后,要告訴學生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是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我們要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多地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的真實性.
學生對于知識學習的目的,不光在于應付測驗和考試的需要,更在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實問題,從而在真實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將具體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能力.對于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落實到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方方面面,要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創(chuàng)造知識運用條件和實踐平臺,只有這樣才算真正地落實了教育教學的目標和要求,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同時也是對于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查,讓學生從中找到差距,從而更加堅定自己的學習方向.
比如,在八年級下冊第7章第1節(jié)“普查與抽樣調查”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在對具體知識的講述前,就要對學生提出問題“請大家運用任何一種方法,調查出本班學生的家庭人口數(shù)量”,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在紙上設計出自己的調查方法和每一調查步驟.然后,教師把學生的調查計劃都收集起來在班級中進行逐一的演示,通過對每一種調查方法的實際演示,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到不同調查方法的優(yōu)缺點,從而為接下來的具體知識講授打下基礎.最后,教師要根據(jù)教材內容進行有關“普查與抽樣調查”知識的詳細講解,在講述完畢后,再次給予學生時間讓學生利用這兩種調查方式,重新調查班級學生的家庭人口數(shù)量,在學生完成本次調查后,引導學生總結出兩次調查的不同體驗和收獲,從而加強學生對于本課知識的深入了解.
將知識講授與生活實踐相聯(lián)系,就是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知識,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運用知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更好的成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郝東蘊.關注學生“精彩觀念”的誕生[J].江蘇教育,2015(34).
[2]楊瑞強.利用有效資源 促進課堂生成[J].中國數(shù)學教育,2016(Z2).
[3]衡忠強.初中數(shù)學"動態(tài)生成"教學模式探究[J].甘肅教育,2016(04).
[4]劉興福.基于動態(tài)生成下的初中數(shù)學課堂[J].新課程(中),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