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洪濤
《尚書》按公文形式可分為六類,即典、謨、訓、誥、誓、命。
典,重要史實的記載。
謨,記君臣謀略。
訓,臣勸誡君的話。
誥,訓誡、勉勵的文告。
誓,作戰(zhàn)前的誓師之詞。
命,君王的冊命之詞。
《尚書》內(nèi)容豐富,博大精深,是中國古代思想的寶庫,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
主要思想內(nèi)容,現(xiàn)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史書,也是古代世界著名的典籍之一?!吧小蓖ā吧稀??!皶奔础笆贰??!渡袝氛撌龅木褪侵袊瞎艢v史?!渡袝贩譃椤队輹贰断臅贰渡虝贰吨軙?,記載了上起原始社會末期的唐堯,下至春秋時秦穆公的歷史,計有28篇。書中記事記言,有史有論。
《虞書》兩篇:《堯典》《皋陶謨》。
《堯典》是歷史傳說。記述帝堯圣德:教授農(nóng)時,發(fā)展生產(chǎn);培養(yǎng)虞舜,禪讓帝位。記述舜帝東巡、南巡、西巡、北巡,定歷法,定音律,統(tǒng)一度量衡,修治禮法;劃定邊界,疏浚河道;制定刑罰,處罰四名罪犯;采納群臣建議,知人善任,大臣各司其職,每三年進行一次考核,終使國家興旺?!陡尢罩儭肥歉尢蘸陀碓谟菟闯⑸蠁柎?、議論的記錄。其中講德政、刑法、禹治水之功,描繪了祭祀之盛、歌舞升平的場面。
《夏書》兩篇,《禹貢》和《甘誓》,都是記載夏朝初期之事。
《禹貢》是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講述大禹治水、劃分九州及各地山川、物產(chǎn)、交通等?!陡适摹肥窍耐鯁⑴c有扈氏在甘地(今河南洛陽)作戰(zhàn)前的誓師詞、動員令,措辭嚴厲,賞罰分明。
《商書》五篇。
《湯誓》記載商王湯討伐夏桀的誓師詞,控訴夏桀罪行,表示滅夏的決心?!侗P庚》是湯十世孫商王盤庚在遷都時對臣民三次講話的記錄。盤庚計劃自奄(今山東曲阜)遷殷(今河南安陽),遭到民眾反對,他反復勸導,陳述利弊,嚴辭訓斥,終于遷都成功?!陡咦谕铡贰段鞑崩琛贰段⒆印啡涊d商朝末年歷史?!陡咦谕铡肥巧掏踝娓c賢臣祖已在祭祀高宗時的對話?!段鞑崩琛酚涗浿芪耐跽鞣鑷?,殷商貴族祖伊對紂王發(fā)出殷朝將要滅亡的警告?!段⒆印酚涊d紂王的庶兄微子,在商朝滅亡之前,對太師、少師詢問如何應對的談話。微子最終選擇了逃亡。
《周書》19篇。
前14篇是《尚書》之精華,集中記載了周朝滅殷及鞏固政權的史實,政治家周公旦的才智和風范。《牧誓》是武王伐紂牧野(今河南淇縣)之戰(zhàn)的動員令,語言洗練、鏗鏘有力,鼓動性強。《洪范》是箕子(紂王的叔父)答武王之問,講治理天下的“洪范九疇”,被后世稱為“統(tǒng)治大法”?!督痣分v周公旦向祖宗祈禱,甘愿代武王去死的動人故事?!洞笳a》是周公動員周人出兵征討管蔡(管叔、蔡叔是周朝親族)叛亂的誥辭,反復強調(diào)平亂、東征的意義。《康誥》《酒誥》和《梓材》,是周王朝冊封康叔于衛(wèi)國時的誥辭,都是周公對康叔的談話,一再強調(diào)明德慎罰,愛護殷民。《召誥》記成王欲遷都洛陽,先派召公去經(jīng)營,周公視察時,召公委托周公上書,周公勉勵成王敬重賢人,施行德政,發(fā)揚先王的業(yè)績?!堵逭a》記興建洛邑完工后,成王舉行祀典,周公與成王互答之辭,體現(xiàn)治國思想。《多士》是周公代成王向殷商舊臣發(fā)布的誥辭,耐心說服他們要安居樂業(yè)。《無逸》是周公告誡成王,不要貪圖安逸,以殷為戒。《君奭》是周公對召公奭強調(diào):借鑒歷史教訓,和衷共濟治理國家?!抖喾健穼懼芄蕉ㄑ俚嘏褋y后,對諸候國君及殷商貴族舊臣發(fā)表誥誡,要求他們服從周朝統(tǒng)治?!读⒄肥侵芄偨Y夏、商兩代設官的經(jīng)驗教訓,向成王提出一套設立、任用官員的建制和法度,是一部吏治文獻。
后五篇皆為研究周代歷史的原始資料。前三篇為中央檔案,后兩篇則為魯國和秦國檔案?!额櫭匪浭侵艹赏跫ы樑R終時的遺言,周成王的喪禮、周康王姬釗即位的典禮儀式?!秴涡獭诽岢鲋袊糯猿审w系的刑法綱領和“祥刑”(少用刑罰、注重德政)的思想?!段暮钪肥侵芷酵趺鼤x文公為侯伯的命書,也是任職談話,語重心長?!顿M誓》是魯國國君征討淮夷、徐戎(古代少數(shù)民族)的誓師詞。《秦誓》是秦穆公誓眾之辭。秦穆公不聽老臣勸阻,派遣軍隊遠襲鄭國,回師途中被晉軍伏擊,全軍覆沒。他當眾認錯,深刻檢討。實際是一篇悔過書。
《古文尚書》中:
《虞書·大禹謨》記敘以大禹、伯益和舜謀劃政事?!断臅の遄又琛酚涊d夏代太康貪圖安逸、喪失君德,游獵百日不歸,他的五個弟弟在洛水苦苦等待,出于怨恨,寫下了一組詩歌?!渡虝a》記載湯王戰(zhàn)勝夏桀,回到毫邑,大誥各方諸侯必須守法,接受上天之福。《商書·伊訓》記商代伊尹歌頌先祖成湯的大德,勸導太甲。《周書·旅獒》寫周武王時,西方諸侯國進貢來一名犬,太保召公奭勸誡武王不要玩物喪志?!吨軙ぶ芄佟肥俏覈钤绲睦舻?,主要規(guī)定國家機構各官員職守。
《周書·畢命》記載康王任命畢公管理洛邑。
《尚書》是上古歷史的原始資料,先秦諸子普遍引用,其中《左傳》達80余次。據(jù)筆者統(tǒng)計,今人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一冊引用《尚書》44次。
早在夏代之前,已經(jīng)產(chǎn)生“天命”觀?!陡尢罩儭分姓f:“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xié)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于上下,敬哉有土!”(譯文:君位、眾官都是秉承天職,不可曠廢。上天制定了倫序,我們要遵守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常法,加深這五種關系。上天制定了尊卑貴賤的等級之禮,才有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倫理的實行,才有上下一心和衷共濟。上天嘉命有德之人,制定了彩繪的服飾表彰他們。上天懲罰有罪之人,用甲兵、斧銊、刀鋸、鉆笮、鞭撲等五種用刑方法執(zhí)行墨、劓、臏、宮、大辟五種刑罰。政事興旺了。上天聽取民眾的意見。上天依據(jù)民意懲罰犯罪者。天意民意上通下達,四方諸侯要謹慎?。?/p>
夏代,夏王啟征討有扈氏,聲稱“行天之罰”。《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共行天之罰?!保ㄓ徐枋仙喜痪刺煜螅虏痪闯?,上天因此要滅絕他的享國大命?,F(xiàn)在我奉行上天的懲罰。)
殷商時代,天命觀更加盛行。商王為要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除用軍隊、刑法、監(jiān)獄等暴力外,思想意識需要與此相適應,這就是天命觀的理論基礎。他們宣揚上天主宰人類一切,帝王就是上天的化身!
商王討伐夏桀,打著“致天之罰”即“替天行道”的旗號?!稖摹罚骸坝邢亩嘧铮烀曛保ㄩ辏赫D殺)?!跋氖嫌凶?,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正:征,征伐)。
商王盤庚遷都于殷,為了說服民眾,反復講天命。《盤庚》中說:“予迓續(xù)乃命于天,予豈汝威!”(我是要把你們的生命從上帝那里接回來,哪里是用威勢壓迫你們?。盁o戲怠,懋建大命!”(不要貪圖享樂,要努力繼承天命,重建家園。)“朕及篤敬共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保ㄎ因\地敬奉上帝旨意來拯救民命,這樣才能永久安居于新的都邑。)“先王有服,恪謹天命,茲猶不常寧?!保ㄏ韧跤欣弦?guī)矩,敬遵天命,因此不敢貪圖安逸。)“天其永我命于茲新邑,紹復先王之大業(yè),厎綏四方。”(老天要我們遷到新都,要讓我們永久生活在這里,以復興先王的偉大功業(yè),安定四方百姓。)
《西伯戡黎》中,講天命,又講個人行為。祖伊對紂王說:“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戲用自絕,故天棄我?!保ú⒎亲孀诓槐S游覀?,而是大王荒淫過度自絕天命,所以老天拋棄了我們。)紂王說:“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哎呀!我不是一生下來就有大命在天的嗎?)祖伊返回后說:“乃罪多參在上,乃能責命于天?)(你都罪惡滔天了,還向老天爺要什么天命!)
也有不信上帝的?!段⒆印分v到:“今殷民攘竊神祇之犧牷用,以容將食無災。”(現(xiàn)在我們殷人竟然偷竊祭祀鬼神的祭品,吃了也不受懲罰。)
周代,繼承并發(fā)展了天命思想。
武王伐紂,在《牧誓》中說:“今予發(fā)惟共行天之罰。”(現(xiàn)在我姬發(fā)要奉行上天的懲罰命令?。?/p>
《洪范》中講,上天授予,只授能按規(guī)則辦事的人?!拔衣勗谖?,鯀陻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斁?!保ㄎ衣犝f過去鯀堵塞洪水,搞亂了五行。天帝大怒,不給他傳授“洪范九疇”,治理天下常法遭到破壞。鯀在流放中死去,禹繼起振興,天帝把“洪范九疇”傳授給禹,禹遵其法治理天下井然有序。)
《大誥》中,周公出兵平亂,反復指出,建立周政權,是上天的旨意。希望諸侯國同心同德,順應天命。
“予得吉卜,以惟以爾庶邦,于伐殷逋播臣!”(我得到吉卜,我要帶領屬邦的軍隊,征伐殷商叛亂的亡命之徒?。?/p>
“天休于文王,與我小邦周?!保ㄉ咸毂佑又耐酰刮胰跣〉闹馨钆d盛起來。)
“天明畏,弼我丕丕(大)基!”(天命威嚴可畏,大家要共同輔佐我成就基業(yè)。)
“天閟毖我成功所,予不敢不極卒文王圖事?!保ㄉ咸煲寻殉晒Φ牡览斫探o我了,我不敢不盡快地完成文王的偉業(yè)。)
“爾亦不知天命不易!”(你們不知道天命是不會改變的?。?/p>
“肆朕誕以爾東征!天命不僭,卜陳惟若茲?!保ㄋ晕乙獛ьI你們東征了!天命不可不信,占卜的兆象是這樣的清楚。)
《多士》中,周公借天命強令殷商遺民遷居洛邑。
“猷告爾多士,予惟時其遷居爾西,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寧,時惟天命,無違!”(我告訴你們殷商舊臣,我把你們遷到西面,不是我一人遵奉道德不讓你們寧靜,這是上天的命令,不能違背?。?/p>
“爾不克敬,爾不啻不有爾土,予亦致天之罰于爾躬!”(如果你們不順從,你們不但不能享有土地,我還要把上天的懲罰加到你們身上?。?/p>
《多方》中,周公對諸侯國君及殷商舊臣強調(diào):認清天命,服從統(tǒng)治。
“天惟式教我用休,簡畀殷命,尹爾多方?!保ㄉ咸鞂⒓槊篮玫嫩E象告訴了我們,把殷朝天命給了我們,我們因此統(tǒng)治多方諸侯。)
“爾乃惟逸惟頗,大遠王命,則惟爾多爾探天之威,我則致天之罰,離逖爾土!”(你們?nèi)绻輼贩攀帲硹壨趺?,四方諸侯膽敢觸犯天威,我就要執(zhí)行天罰,流放你們,奪走你們的土地?。?/p>
《召誥》中,周公既講天命,又崇尚德政。
“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上天憐惜四方民眾,要尋找一位勤勉有德之人交付天下,我王應該多行德政?。?/p>
“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我王德配上帝,不可不謹慎于德政!)
“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我王實行德政,請上天賜于永久的大命?。?/p>
“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希望我王依靠民眾力量承受永久的天命?。?/p>
《康誥》中,周公講天命無常,要靠自已作為?!拔┟挥诔?,汝念哉!無我殄享。明乃服命,高乃聽,用康乂民?!保ㄌ烀鼰o常,你須時刻牢記!不要自絕社稷。應該勤勉職守,廣泛聽取意見,以此治理好百姓。)
《君奭》中,周公提出信賴天命,全在自己。
“周尤違,惟人在!”(會不會產(chǎn)生過錯,全在于自己?。?/p>
“我后嗣子孫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難諶,乃其墜命?!保偃缥液筝厓汉⒉荒艹许樚斓氐o神的旨意,丟掉先王的事業(yè),不知道獲得天命的艱辛,不懂得上天的難以完全信賴,就會喪失天命。)
“天不可信,我道惟寧王德延,天不庸釋于文王受命?!保ㄉ咸觳皇菬o條件可以信賴的,我們只有繼承和發(fā)揚文王的大德,上天才不會舍棄文王接受的大命。)
天命觀是奴隸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法寶,一直傳承到漫長的封建社會。至今,仍有人相信天命。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之前出現(xiàn)了“五行說”。
《洪范》中說:“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保ǖ谝徽?,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的特性是向下濕潤,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燒,木的特性是可曲可直,金的特性是可以變革形狀,土的特性是可以種植莊稼。向下濕潤致鹵產(chǎn)生咸味,向上燃燒致焦產(chǎn)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材產(chǎn)生酸味,金屬在變革中使人嘗到辛苦,莊稼收獲供人享受甜美的生活。)
把水、火、木、金、土這五種物質(zhì)看作人民生產(chǎn)生活中的基本元素,看作萬物的起源,承認物質(zhì)第一性,這是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在“天命”觀點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時代,這種觀點是可貴的。“五行說”影響十分深遠,如中醫(yī)就是以此為理論基礎的。
《尚書》每篇說治國,反映了當時的大政方針和政治家的智慧。
1.民為邦本
《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保▊ゴ蟮淖嫦仍忻饔枺嗣窨梢杂H近,而不可輕視。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國家才能安寧。)
《皋陶謨》:“在知人,在安民?!保ㄔ谟谥松迫危捕ò傩?。)
《康誥》中,周公對康叔說:“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小人難保。往盡乃心,無康好逸,乃其乂民。”(上天的威嚴不可測知,民情很容易見到,小民難于安撫。你去了以后要盡力辦事,不要貪圖安逸享樂,就能治理好百姓。)“用康乃心,顧乃德,遠乃猷,裕乃以民寧?!保阋o下心,省德行,深謀遠慮,給予百姓安寧。)
《酒誥》:“人無于水監(jiān)(通‘鑒’),當于民監(jiān)?!保ㄈ瞬槐赜盟旂R子,應該以老百姓的心作鏡子。)
《召誥》中,周公對成王說:“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法),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保ㄍ醪灰驗樾∶裼羞^錯或違法行為,就殺他們,治理百姓要有功德。)
《洛誥》中周公對成王說:“茲予其明農(nóng)哉!彼裕我民,無遠用戾?!保ìF(xiàn)在我去劃定農(nóng)田疆界,使人民增加收入,就可以長治久安。)
2.明德慎罰
統(tǒng)治者主張德行、德教、德政。
《皋陶謨》:“允迪厥德,謨明弼諧?!保ù_實踐行德政,謀劃和輔佐的事業(yè)才能光明和諧。)
《皋陶謨》中,對“德”作了具體解釋?!耙嘈杏芯诺隆薄皩挾?,柔而立,愿而恭,亂(治)而敬,擾(馴順)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保ㄈ藨芯欧N德行。寬宏而嚴肅,柔和而堅定,厚道而干練,善治而謹敬,馴順而果斷,正直而溫和,簡約而廉潔,剛強而實在,強勢而守義。)
《康誥》明確提出“明德慎罰”“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祇祇威威顯民?!保愕膫ゴ蟾赣H文王能英明地實行德政,謹慎地實行刑罰,又不敢欺侮孤獨無依之人,還敬畏有聲望的人。)
《多方》指出:“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罰,亦克用勸?!保ㄖ钡街凶谧嬉?,都是明德慎罰,能使百姓勉于從善。)
《梓材》中周公說:“無胥戕!無胥虐!至于敬寡,至于屬婦,合由以容?!保ú灰ハ鄽埡?!不要互相壓迫,包括孤獨無依之人,也包括地位低賤的妻妾,都要寬容。)
《多士》指出:“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大小邦喪,罔非有辭于罰?!保ㄉ咸觳粫n天命給不修德教的人,四方大大小小的國家滅亡,沒有一個不是因為自己的罪惡招致懲罰的。)
《呂刑》中說:“皇帝請問下民,鰥寡有辭于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保ㄌ斓墼儐柼煜旅癖?,連鰥寡之人都怨恨苗地酷刑。于是,天帝以德行威,萬民畏服,以德施明,萬民遠離黑暗。)
上述幾處在講德政時,還提出了一個重要思想,善待弱勢群體。
3.選賢任能
《君奭》列舉歷代賢臣輔佐,說明賢臣的重要性。商朝五代國君,有伊尹、保衡、伊陟、臣扈、巫咸、巫賢、甘盤等賢臣輔佐,才治理了殷王朝。周文王時,有虢叔、閎夭、散宜生、泰顛、南宮括等治國賢才秉承明德,才進知天命。周武王時,這幾位賢臣中有四個還在,他們輔佐武王,使天下盡頌武王之德。
《秦誓》進一步說明了選人用人的重要性。“邦之杌隉,曰由一人。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保▏业奈kU不安,往往因為一個壞人。國家的繁榮與安寧,也許由于一個賢臣的美善。)
《堯典》中說,堯帝用人注重品德和行為。大臣放齊推薦堯的兒子丹朱,堯帝說:“吁!嚚訟可乎?”(他無德又兇狠,怎么能行?)大臣驩兜推薦共工,堯帝說:“吁!靜言庸違,象共滔天。”(唉!他會講好話而行為邪僻,表面恭敬其實氣焰很高。)
《多士》中,周公對殷商舊臣說:“予一人惟聽用德,肆予敢求爾于天邑商?!保ㄎ矣萌艘缘滦袨闃藴?,你們中間有賢才,我一定會在商都選拔使用。)
《多方》中,周公對各諸侯國君及殷商舊臣說:“迪簡在王庭,尚爾事,有服在大僚?!保銈儺斨杏胁鸥傻?,將選拔到朝庭,能力強的,可在高級機關任職。)
《立政》中則說:“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國家。”(自今以后,設立官員,千萬不要用小人;只用君子,讓他們勤勉地治理國家。)
4.勤政廉潔
《堯典》記載了舜一年之內(nèi)巡視四方,東至岱宗(今泰山),南至南岳(今衡山),西至西岳(今華山),北至北岳(今恒山)。巡視中,定歷法、定度量衡、定音律、定禮儀。并將巡視制度化。“五載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五年巡視一次,諸侯按四方之位朝見。朝見時,口頭匯報工作,然后明確考核實績,按功賞賜車馬冠服。)
《梓材》中說:“先王既勤用明德懷,為夾庶邦享作。”(先王勤奮地以德政感召人心,使邦國向周朝納貢。)
《盤庚》中,商王盤庚告誡各諸侯及各級官吏:“無總于貨寶,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一心?!保銈儾灰獢控?,不要經(jīng)營私產(chǎn),要使百姓得到實惠,永遠保持心靈的純潔。)
《無逸》中,周公反復告誡成王,不能貪圖安逸、酗酒喪德,要知稼穡艱難,效法文王勤政。
“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保▏荒茇潏D安逸!應該先知道耕種收獲的艱難,再去享受安逸,那樣才會明白老百姓的疾苦。)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于鰥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保ㄎ耐踝裱韧醯牡滦校H自管理平治道路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仁愛百姓,照顧孤苦無依的人,從早上忙到中午、晚上,顧不上吃飯,一心為了百姓的和諧安康。)
“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哉!”(不要像殷紂王那樣迷亂,酗酒喪德?。?/p>
《酒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篇禁酒令。周公告誡康叔及所有官員,不能重蹈殷人覆轍,堅決戒酒。
“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保ㄉ咸焱溃覀兊陌傩沾髞y而喪失德行,無非是飲酒造成的;大大小小的國家喪亡,也無非是飲酒的罪惡?。?/p>
“不腆于酒?!保ú灰潏D飲酒。)
“矧汝剛制于酒。”(要堅決戒絕飲酒。)
“乃不用我教,辭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時同于殺?!保ㄈ绻宦爮奈业慕陶d,我將不再憐憫任何人,不赦免這種行為,馬上殺掉?。?/p>
現(xiàn)在,出現(xiàn)禁酒令,酒駕入刑,也是這種思想的傳承。
另外,《尚書》中有兩篇關于治國的重要文獻,即《立政》和《洪范》。
《立政》,周公總結夏、商兩代的經(jīng)驗教訓,提出一套設立機構、任用官員的制度,也是完整的吏制設計。
“任人、準夫、牧,作三事;虎賁、綴衣、趣馬、小尹、左右攜仆、百司、庶府;大都、小伯、藝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夷、微、盧烝、三毫、阪尹?!逼渲校喝稳?、準夫、牧這三位屬機要大臣;虎賁、綴衣、趣馬、小尹、左右攜仆、百司、庶府都是王的侍從,所謂宮中之官;大都、小伯、藝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都是辦理政務的,所謂府中之官;司徒、司馬、司空、亞旅都是侯國之官;夷、微、盧烝、三毫、阪尹均為封疆之官。
《洪范》則是一篇統(tǒng)治大法?!昂榉毒女牎本褪墙y(tǒng)治之術的大法九章。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nóng)用八政;次四,曰協(xié)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保ǖ谝?,五行。第二,是認真做好五件事。第三是努力施行八項政務。第四是合用記時方法。第五是建立君王的統(tǒng)治法則。第六是根據(jù)不同對象分別以三種方式處理。第七是運用卜筮考疑。第八,經(jīng)常注意各種征兆。第九,憑五福鼓勵臣民,憑六極警戒臣民。)
對九章的內(nèi)涵,《洪范》一一作了界定。其中有些理念,影響到后世。
《尚書》記載我國遠古時代的法律制度,也反映出豐富的法學思想。在原始社會,雖然還沒有法,但有生活規(guī)范,即“習慣法”。
《堯典》說:“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保鞣殴补さ接闹荩鞣朋O兜到崇山,驅逐三苗到三危,流貶鯀于羽山,處罰了這四個人,天下都心服了。)這就是早期的流放刑,是運用風俗習慣被確認的規(guī)范。
《堯典》記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保ㄔ谄魑锷侠L制五種刑罰圖像,以示警戒。以流放替代五常刑,表示寬大。以鞭笞處罰誤公事者,對不服從教化者用荊條抽打??梢杂秘泿炮H刑。過失犯罪,可以赦免。故意犯罪又不知悔改者,嚴加懲罰。這已經(jīng)是對違反規(guī)范者的人身處罰。)
《呂刑》中說:“伯夷降典,折民惟刑。”(伯夷制定法典,憑法典治理百姓。)這是習慣法的原始特征。
夏、商、西周時代,奴隸制法制產(chǎn)生、發(fā)展、逐步完善。
夏代產(chǎn)生奴隸制法制。
夏禹把中國劃為九州,并建立了國家行政機構,開始有了吏制?!陡尢罩儭贰鞍倭拧煄?、百工惟時”,僚與工均為文職官名?!陡适摹贰按髴?zhàn)于甘,乃召六卿?!绷涫擒娛麻L官?!断臅分羞€有“嗇夫”“車正”“庖正”“牧正”“昆吾”以及分封的諸侯、卿大夫等。
夏代還建立了賦稅制度。
《禹貢》:“厎慎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邦。”(必須謹慎有節(jié),依據(jù)上中下三種土地定稅額。)“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铚,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保ㄌ熳訃家酝馕灏倮锝凶龅榉阂话倮飪?nèi)的繳整捆的禾,二百里的繳禾穗,三百里繳去掉秸芒的穗,四百里的繳谷,五百里的繳細米。)
夏代建立了刑罰,稱“禹刑”。
《洪范》:“天乃錫(賜)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威用六極”。洪范九疇是夏代的九章大法。六極就是以六種刑罰懲治犯罪。
《大禹謨》記載,“皋陶曰:‘罰弗及嗣,賞延于世。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好生之德,洽于民心?!?。這里已經(jīng)明確不搞株連,疑罪從輕。
商代,奴隸制法制得到發(fā)展。
商王的命令即為法律?!稖摹分?,商王宣布:“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薄稖a》要求臣民“凡我造邦,無從匪彝,無即慆淫,各守爾典,以承天休?!保ǚ参医⒌闹T候國,不要施行非法,不要近求安樂,各自守法,以接受上天的福祿。)可見,“誥”“誓”都具法律權威。
商代在行政法律方面,創(chuàng)造了內(nèi)服與外服職官制度?!毒普a》記載:“越在外服;侯、甸、男、衛(wèi)邦伯;越在內(nèi)服:百僚、庶伊、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君;罔敢湎于酒?!蓖夥?,指地方官員,內(nèi)服指朝廷官員。
商代在刑事法律方面,有湯刑?!犊嫡a》記載:“外事,汝陳時臬司,師茲殷罰有倫”“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這證明湯刑已為成文法。
商代制定官刑,懲治職務犯罪。
《伊訓》記載:“敢有恒舞于宮,酣歌于室,時謂巫風。敢有殉于貨色,恒于游畋,時謂淫風。敢有侮圣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時謂亂風。惟茲三風十愆(過)。卿士有一于身,家必喪;邦君有一于身,國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訓于蒙士?!保ǜ矣薪?jīng)常在宮中跳舞,在室內(nèi)飲酒酣歌的,這叫巫風。敢有貪求財物女色,經(jīng)常游樂出獵的,這叫淫風。敢有經(jīng)常輕視圣人教訓,拒絕忠直諫言,疏遠年老有德,親近愚頑童稚的,這叫亂風。這三風十過,卿士身上有一種,就要喪失家庭,國君身上有一種,國必滅亡。臣下不匡正君主,要處墨刑。這些對下也要詳細教導。)這里列舉了三風十罪的表現(xiàn)形式,指出了危害,及嚴厲的刑罰。
西周,奴隸制法制形成了完備的體系。主要體現(xiàn)在《周官》《呂刑》中。
《周官》是我國最早的吏典,一部成文行政法律。主要規(guī)定國家機構的六部編制、各級官員的職守及考績與獎懲。
《周官》記載:“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jīng)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貳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冢宰掌邦治,統(tǒng)百官,均四海。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馴順)兆民。宗伯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司馬掌邦政,統(tǒng)六師,平邦國。司寇掌邦禁,詰奸慝,刑暴亂。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倡九牧,阜成兆民。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三乃時巡,考制度于四岳。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p>
《呂刑》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刑事法律文獻,記述了西周時期的刑罰思想、刑事政策、訴訟制度以及法官的選拔、法官的刑事責任。
“德威惟畏,德明惟明?!边@是明德慎罰的基本原則。
“兩造具備,師聽五辭;五辭簡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簡,正于五罰。五罰不服,正于五過。五過之疵,惟官、惟反、惟內(nèi)、惟貨、惟來。其罰惟均,其審克之。”(訴訟雙方都出庭,法官悉聽供詞審案。經(jīng)核實證據(jù),明驗供詞,就按五刑定罰。如果發(fā)現(xiàn)罪刑不符,就將五刑改為五罰。如果罰也不當,就按五種過失處理。但是審理五過中容易發(fā)生五種弊?。焊吖僖勒虣嗤綀蠖髟?、內(nèi)親說情、行賄受賄、貪臟枉法。法官有上述行為的,其罪與犯法者同,但要祥加審核。)這里體現(xiàn)了證據(jù)規(guī)則、罪刑相當原則、法官枉法裁判的責任追究。其中“五疵”正是現(xiàn)今批判與糾正的“人情案”“金錢案”“關系案”。)
“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乂于民棐彝。典獄,非訖于威,惟訖于富。”(所以用刑要適中,引導治理百姓遠離非法活動。刑獄,不能以立威為目標,而應當為民造福。)這里的“中”,即公平、正確、不輕不重。
“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無簡不聽”。(案情無法核實,不必受理。)這是疑罪從無。
“墨辟疑赦,其罰百鍰,閱實其罪。劓辟疑赦,其罰惟倍,閱實其罪。剕辟疑赦,其罰倍差,閱實其罪。宮辟疑赦,其罰六百鍰,閱實其罰。大辟疑赦,其罰千鍰,閱實其罰?!边@是疑罪從輕,也是贖刑制度。對贖刑,歷代學者頗有爭議。
“上下比罪,無僭亂辟,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審克之?!保ㄐ搪缮蠜]有的罪,可上比重罪,下比輕罪,加以確定,不得出錯。不要用不當之理,要調(diào)查清楚,遵用法律,詳加審核。)這是比附類推。
“其刑上備,有并兩刑。”(如有輕罪重罪并犯,則并輕罪入重罪,按重罪懲罰。如果是犯有兩種同樣較重的罪,只按其中一種懲處。)這是合并論罪。
“刑罰世輕世重,惟齊非齊,有倫有要?!保ㄐ塘P輕重,既依法典,又考慮實際情況,不能死摳法律條文,要講道理,抓住要領。)
“惟察惟法,其審克之”“有德惟刑”“惟良折獄”。這是規(guī)定了法官的品格。
《呂刑》的這些思想,在當時有進步意義,對后世有深遠影響。
《立政》中,三處講到文王不干預司法?!拔┯兴局练颍怯栍眠`?!耐踟韪抑谄??!保ㄈ坑芍鞴芄賳T負責,文王只是觀察法官們是否貫徹了命令,根本不去了解和干預個案。)“和我庶獄庶慎,時則勿有間之,自一話一言?!保ㄒ獏f(xié)調(diào)好刑獄之官和典法之官,不要干預他們辦案,一句話一個字也不說。)“其勿誤于庶獄庶慎,惟正是乂之。”(不要錯誤地干預刑獄之事和典法之事,要讓主管官員全權處理。)這一思想也是可貴的。
《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保ㄓ谑堑蹐蛉蚊耸?、和氏恭敬地觀測日月星辰運轉,總結節(jié)令,以教人民安排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并任命羲仲在東方日出之處“平秩東作”,任命羲叔在南方極遠之地“平秩南為”,任命和仲在西方日落之處“平秩西成”,任命和叔在遙遠的北方“平在朔易”,這樣引導春夏秋冬的農(nóng)事活動有序地進行?!捌谌儆辛辛?,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協(xié)時月、正日?!边@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記載。
《禹貢》是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大禹劃分九州,并記載了各地山川脈絡、土埌、物產(chǎn)、交通。既是自然地理,又是經(jīng)濟地理,是后來行政區(qū)劃的先聲。
“冀州”(今山西、河北西部)。
“兗州”(今河南、河北、山東)。
“青州”(今山東半島、遼寧東部)。
“徐州”(今山東南部、江蘇、安徽北部)。
“揚州”(今江蘇、安徽兩省境,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全境,廣東北部)。
“荊州”(今湖北、湖南、四川和貴州的一部分)。
“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
“梁州”(今四川北部、陜西、甘肅南部)。
“雍州”(今陜西、甘肅大部分)。
《禹貢》中的山川名稱及許多地名,世代流傳,至今沿用。
《尚書》是古代公文,由于古今語法、詞匯差異較大,比較難懂。但只要認真閱讀,并不覺得高不可攀,也不覺得枯燥,而深感文字精煉、生動、感人,富有文采,具有藝術魅力。
一是有成語、名言、名句。其中蘊含著先哲的思考和智慧。有的非常精辟,是至理名言,至今活在人們的口頭詩文之中。現(xiàn)在許多人的名字也源于《尚書》詞句。茲錄部分名句如下:
“協(xié)和萬邦”“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堯典》)?!暗挛┥普?,政在養(yǎng)民”“滿招損,謙受益”“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大禹謨》)?!爸藙t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皋陶謨》)?!懊裎┌畋?,本固邦寧”(《五子之歌》)?!熬由峡嗣?,為下克忠,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伊訓》)?!坝袟l而不紊”“不服(從事)田畝,越其罔有黍稷”“若火之燎于原”(《盤庚》)。“能多材多藝”(《金縢》)?!懊鞯律髁P”(《康誥》)?!巴嫒藛实?,玩物喪志”“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旅獒》)。“制亂于未亂,保邦于未危”“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位不期驕,祿不期侈”“居寵思?!薄巴瀑t讓能”(《周書·周官》)?!罢F有恒,辭尚體要,不惟好異”“驕淫矜侉,將由惡終”(《周書·畢命》)。
二是注重修辭。修辭是通過修飾、調(diào)整語言,以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和藝術效果?!渡袝分v究修辭。有人統(tǒng)計,《尚書》運用修辭辭格就有16種。筆者就典型例句列舉一些,供讀者賞析。
比喻。以一種事物比方另一種事物。
《微子》:“今殷其淪喪,若涉大水,其無津涯?!?/p>
《牧誓》:“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于商郊弗御克奔,以役西土?!?/p>
比喻形象、生動,增加了感情色彩。
排比。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的句子排在一起,以加強語勢,增加節(jié)奏感和條理性,突出事物特征。
《洪范》:“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p>
對比。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相互比較,使觀點更加鮮明。
《多士》:“爾克敬,天惟畀矜爾;爾不克敬,爾不啻不爾有土,予亦致天之罰于爾躬!”(你們能夠恭恭敬敬,上天會哀憐你們;你們不能恭恭敬敬,你們不但不能享有土地,我還要把上天的懲罰加到你們身上。)
《秦誓》:“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達。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反問。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反問是為了加強語氣,發(fā)人深思,加深讀者印象。
《呂刑》:“在今爾安百姓,何擇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現(xiàn)在你們安撫百姓,要選擇什么,難道不是賢人嗎?要謹慎什么,難道不是刑法嗎?要思考什么,難道不是追求先王的道德嗎?)
回環(huán)。前句的末尾是下句的開頭,下句的末尾是前句的開頭,首尾蟬連,結構整齊,語言具有辯證之美。
《皋陶謨》:“帝曰:‘吁!臣哉鄰哉!鄰哉臣哉!’”(帝舜說:“唉!大臣是至親至近的,至親至近的是大臣!”)
《多方》:“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聰明睿智之人不念善行就會變成狂妄無知,狂妄無知者一心向善也會聰明睿智。)
頂真。又稱聯(lián)珠,前句的末尾是后句的開頭。表現(xiàn)了事物的有機聯(lián)系。
《堯典》:“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于百揆,百揆時敘。賓于四門,四門穆穆?!保ㄖ斏鞯赝菩形宸N倫理,倫理推行很順利。納舜于百官之上,政務處理很有序。開四方之門接待賓客,賓客端莊恭敬。)
引用。引用圣哲之言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
《盤庚》:“遲任有言曰:‘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
反復。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diào)某種情感,重復某個詞或句子,起到反復詠嘆的作用,以表達強烈的感情或觀點。
《無逸》:“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生下來就會貪圖安逸,生下來就會貪圖安逸,不知道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艱辛,不了解百姓的勞苦,只會尋歡作樂。)這是連續(xù)反復,說明“生則逸”之害。
《呂刑》:“墨辟疑赦,其罰百鍰,閱實其罪。劓辟疑赦,其罰惟倍,閱實其罪。剕辟疑赦,其罰倍差,閱實其罪。宮辟疑赦,其罰六百鍰,閱實其罪。大辟疑赦,其罰千鍰,閱實其罪?!边@是間隔反復,反復強調(diào)“閱實其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