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琰
(山東女子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自我認知是個體對自己以及周圍環(huán)境的認識,主要涉及我是什么樣的人,我為什么成為這樣的人等問題。一是大部分貧困女大學生步入大學以后,由于經濟上的窘迫,學習生活遇到挫折時,會產生自卑情緒,逐步表現出自我認知不完善,放大自己的弱勢,對自己評價過低,對自己不滿意,不能正確地悅納自己。二是受傳統(tǒng)觀念和家庭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性別差異偏見意識過于強烈。認為女人在社會中處于從屬地位,很多貧困女大學生存在“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等錯誤思想,導致她們出現認知錯誤,只滿足于拿到畢業(yè)證書,缺失努力奮斗的信心和銳意進取的精神,企圖逃避各種現實問題,出現消沉、頹廢心態(tài),或者貪圖玩樂,注重個人打扮,麻痹自己的心靈,發(fā)泄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從而荒廢了自己的學業(yè)等。
貧困女大學生容易產生4種情緒問題。一是焦慮。焦慮產生于對事物的強烈的欲望,期望值異常高,同時產生擔心或者達不到目標的焦躁、疑慮情緒。貧困女大學生往往會與家庭條件好的女大學生進行比較,產生盲目攀比的心理,繼而導致心理不平衡。成績平平的貧困女大學生其焦慮主要與考試產生緊張、人際關系緊張、自尊心過強等密切相關。二是抑郁。貧困女大學生由于家庭條件不好,外界物質條件較低給其帶來了壓力,生活中往往會遭遇更多挫折,如果長期努力得不到回報往往會產生抑郁心態(tài),嚴重者會導致抑郁癥。抑郁癥患者通常伴有輕生的念頭,最終可能會結束生命。三是恐懼。貧困女大學生長期缺乏勇氣和信心,在遇到問題時往往選擇退縮,膽怯,不敢與人溝通,回避問題,不敢承擔責任。四是自卑。貧困女大學生往往會因為物質條件的匱乏而產生自卑,自卑的人往往情緒低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自卑心理還會造成對自己的評價過低,對他人依賴性強,否定自我,排斥自我,成就動機低,這些都會對自己的人生幸福和事業(yè)發(fā)展造成極大的影響。
心理沖突是指貧困女大學生在高校的行為活動中,存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相反或者相互排斥的動機時產生的矛盾心理。貧困女大學生的心理沖突表現在因為家庭條件貧困而產生的自卑和內心的自強[1]。另外,貧困女大學生對團隊歸屬感和愛的渴望與長期自我封閉產生矛盾心理。
貧困產生的人際交往障礙在貧困女大學生身上表現較為突出,相對于其他女生,她們要承受心理上和經濟條件限制的雙重壓力[2]。由于受經濟條件的限制,貧困女大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相對較少,對別人的幫助往往表現出疑心與猜忌,這會進一步導致社交恐懼,朋友較少,但是她們內心又比較渴望被人喜歡、被人接納。長期因自卑封閉自己,過度的孤獨和多疑會更加影響貧困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所以,貧困女大學生要樹立健康的人際交往意識,在人際交往中確定好自己的方向,保持自己的正向情緒,克服自卑、自我過度防衛(wèi)、盲目攀比的心理特點,逐步培養(yǎng)自己熱情開朗的性格。
貧困女大學生本身自我滿意度比較低[3]。多數貧困女大學生來自邊遠地區(qū)或城鎮(zhèn)下崗職工家庭,目睹家長節(jié)衣縮食供其生活讀書的現狀,往往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想通過在大學期間提高學習成績、獲得各種獎項等滿足家人的愿望,但當評獎評優(yōu)目標沒有實現或者在校出現了違紀處分,重要人際關系出現危機時,會出現明顯的心理不適,導致心理障礙,這不僅僅會影響她們的生活和學習,還有可能會影響到其今后的人生。
長期以來,社會對女大學生就業(yè)存在性別偏見。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推行了“自主就業(yè),雙向選擇”政策,再加上各種因素影響帶來的越來越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使女大學生就業(yè)難的問題日益明顯,逐漸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家庭經濟困難的女大學生會因為沒有所謂的“關系”“熟人”產生巨大的就業(yè)壓力。在實習、擇業(yè)、就業(yè)期間貧困女大學生心理異常脆弱,承受能力往往會左右她們的價值取向和進取精神。作為高校工作人員,應遵循貧困女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教育規(guī)律,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在她們入校后就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培訓,使其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標,增加知識,提高技能,培養(yǎng)“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四自精神,幫助她們消除自卑心理、克服弱點。
高校要建立專門的貧困女大學生就業(yè)指導系統(tǒng)[4]。構建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將貧困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貧困女大學生擇業(yè)、就業(yè)教育的內容有機融合。為不斷增強貧困女大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可為貧困女大學生創(chuàng)建帶薪實踐、帶薪實習的就業(yè)實習新模式,幫助她們在完成實踐、實習任務的同時,獲得困難學生生活補助,解決她們生活的難題。在校內建立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基地,鼓勵學生發(fā)揮專業(yè)特長進行自主創(chuàng)業(yè),其中貧困女大學生申請項目在同等情況下可享有優(yōu)先權。拓寬貧困女大學生就業(yè)思路,開設具有女性特色的就業(yè)指導課程,例如開設茶藝課、甜點制作、插花藝術等就業(yè)實踐課程,提高貧困女大學生的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鼓勵她們積極創(chuàng)業(yè)。邀請校外就業(yè)指導專家入校指導,幫助貧困女大學生調適擇業(yè)心理,進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舉辦專場招聘會,根據國家政策,建立就業(yè)幫扶機制,積極推薦貧困女大學生就業(yè),給予她們更多的幫助和關心。構建學校層面的貧困女大學生心理健康保證機制。高校要確保有領導分管、成立專門的針對貧困女生的心理健康咨詢基地、優(yōu)質心理健康輔導師資隊伍、有心理咨詢場地和專項資金保障的工作格局,為貧困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全方位支持。
女性在成長成才過程中通常面臨比男性更多的壓力和困難,尤其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女大學生,更容易產生自卑和虛榮心理,不愿意公開自己家庭真實的經濟情況,并且心理素質欠佳。需要高校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尤其需要構建富有女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立完善的心理干預機制,可以通過調查問卷、座談會、對“心理脆弱、個性偏執(zhí)、經濟貧困”的三類學生家庭走訪,全面準確地摸排貧困女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幫助她們排解各種心理問題。在入學之初進行一些心理量表的測試,利用心理健康專業(yè)軟件進行心理普查,建立完善的心理檔案,對有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及時掌握,實時跟蹤,做到早預防、早發(fā)現、早診治。注重師生情感的互動,用真實感情去感染學生,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教會學生自我克制,自我消化不良的心理情緒。在入學教育初期,對新生的人際關系處理,大學生活的適應等方面進行引導,對于高年級的學生,用成功女性的典范,引導和感染她們,幫助她們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自信心。
綜上所述,如果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支持系統(tǒng)和內部支持系統(tǒng)做到無縫對接,會產生1+1>2的效果。我們應繼續(xù)努力以形成社會、家庭、高校強大合力,努力形成對貧困女大學生全方位、多維度、深層次的心理健康正向支持引導系統(tǒng)。
[1] 姬詠華,杜詠梅.貧困女大學生就業(yè)心理問題探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35(7):152-154.
[2] 謝秀美.女校貧困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初探——以湖南女子學院為例[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4):81-83.
[3] 余秀華,徐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沖突問題淺議[J].教育探索,2008,(10):128-129.
[4] 劉菂斐.貧困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探討[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