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西 上饒 334001)
人類社會要和諧發(fā)展需要兩條金足同時行走——一條是法律,一條是道德。法律是從制度層面規(guī)范人的行為;道德是從心靈的層面約束人的言行。中華文明的血脈之所以能延綿不斷地延續(xù)幾千年,靠的也是這兩條規(guī)律。當然,在中華文明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以德治國優(yōu)先于以法治國,德為長法為輔?!霸趲浊甑姆饨ㄉ鐣l(fā)展過程中,為什么‘封建文明’能一直延續(xù)2000多年,并不是由于皇帝和王權有多么厲害……,主要依賴于以‘儒家文化’這一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精神支撐。”[1]以“儒家文化”為主軸的傳統(tǒng)道德精神和道德規(guī)范是封建文明國家治理的根本所在,所以社會更多講究“以德治國”。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開始重視法制建設,但道德教化仍然是我們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法寶”。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從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到十八屆四中全會確定“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既是中國共產黨的莊嚴選擇,更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定信念和執(zhí)著追求。然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后發(fā)國家,法治必須執(zhí)著推進,但德治也需加強,要真正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具有全國人民最大公約數(sh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雖然只有短短24字,卻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展現(xiàn)了當代中國的法性和德性追求,彰顯了它的巨大價值魅力,引起了學界廣泛關注,本文將從價值維度、歷史維度、實踐維度三個哲學維度作一些探討。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三句話中含了12對范疇,共24字,飽含著豐富的哲學價值和人文氣蘊。從邏輯上看,層次清晰,指向明確,學理透徹是其三個顯著特征。
1.層次清晰
任何一種價值體系或者價值規(guī)范都是存有邏輯層次的,各個層次表達著不同的基本承諾和立場,它們以其內在的聯(lián)系組成緊密相關的邏輯構架,系統(tǒng)并深刻地回答在價值領域遭遇的系列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12對范疇就是這樣的層次構成。其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從國家層面出發(fā)彰顯社會主義國家的核心價值追求,是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更是從價值目標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于最高層次,對其它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tǒng)領作用。富強即國富民強,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經(jīng)濟建設的應然狀態(tài),是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質基礎。民主是人類社會的美好訴求,社會主義民主是民主的一種最高表現(xiàn),即人民民主,其實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它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之一,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政治保障[2]。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寫照,也是社會主義國家追求的目標。它體現(xiàn)為以文化為載體的一種國家軟實力,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和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文化理念,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界之間、人的內心之間的平衡相處,它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是經(jīng)濟社會和諧穩(wěn)定、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證。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則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煉。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追求的核心價值理念。它處于橫向的社會層面,是三個層面中的中間聯(lián)系紐帶。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發(fā)展自由,是人類社會共同的美好向往,更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價值目標。在一個追求自由的社會里,沒有哪一種價值能夠對自由進行再規(guī)制,對任何個體,只有他徹底了解了自由的涵義,他才能擁有美德和幸福。但是,自由并不是沒有限度的,自由不可能在理論上,也絕不會在實踐中獨立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總體之維,它已然受到平等、公正以及法治這一價值的約束。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價值取向是通過法律保障不斷實現(xiàn)實質平等。齊美爾(Simmel)曾指出,在任何互動的情勢之中,人與人之間可能都存在著優(yōu)位之勢和劣位之勢,從而形成某種社會關系的支配模式。不能否認,這種支配關系確實能夠在群體當中形成非平等之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平等關切恰恰在于消解這種非平等之境。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自由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是國家、社會應然的根本價值理念。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實現(xiàn)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證?!霸谌祟悡?jù)以實現(xiàn)這一重大利益(正義,筆者注)的三項社會控制之工具(即宗教、道德和法律)當中,當今世界的努力也主要集中在法律方面?!盵3]
“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從個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煉。它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準。個人層面是三個層次的最后一個層面,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因為沒有“個人”,就不可能有“社會”和“國家”。愛國是基于個人對自己祖國的依賴關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調節(jié)個人與國家關系的行為準則。敬業(yè)是對公民職業(yè)行為準則的價值評價,要求公民忠于職守、服務人民、奉獻社會,體現(xiàn)的是社會主義職業(yè)精神。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tǒng),也是經(jīng)濟社會所必須遵循的規(guī)則,更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所要求的主要內容。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建立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
三個層面相互關照,互為就里,層層遞進,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顯示了強大的哲學價值力度。
2.指向明確
中國是一個有著近14億人口的發(fā)展中大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這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從來就有“家國天下”的傳統(tǒng)。家是國的基礎,社會的細胞;國是家的庇護,是每個人的家。因此,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成當中,將國家置于頂層,其指向十分明確:“國家的核心價值觀保障著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保障著個人的核心價值觀,而個人的核心價值觀又支撐著國家、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盵4]
歷史事實證明,沒有國就難以有家。只有國家富強,才有人民的幸福,“如果沒有某種社會制度,如果沒有構成各種社會制度的有組織的社會態(tài)度和社會活動,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任何完全成熟的個體自我或者個體人格”[5]。而國家的強大,要靠經(jīng)濟的發(fā)展,政治的民主和文化的繁榮。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和個人的核心價值觀的“中介”和“橋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保障的是人的創(chuàng)造性、積極性和發(fā)展性,而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則反作用于國家和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實現(xiàn),因為沒有個人的發(fā)展肯定就沒有社會的發(fā)展和國家的強大、民族的振興和夢想的實現(xiàn)。
這樣的明確指向,既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成的內在邏輯,清晰明了,有序遞進;又利于理解、貫徹和踐行。
3.學理透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國家、社會、個人價值目標的高度概括和凝煉。不管是從國家來說,還是從社會、個人來說,價值觀都具有層級性,但核心價值觀,則是價值觀中最具有代表性,在不同層級的價值目標中處于核心地位,有著“心臟”和“大腦”的作用,起的是“綱舉目張”的功能。
縱觀中國共產黨的理論繼承與創(chuàng)新,要讓人民大眾易于理解、領悟和執(zhí)行,就必須高度濃縮、易于掌握。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的理論精髓——實事求是,到毛澤東概括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三大法寶”,到鄧小平的“三個有利于”,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fā)展觀”“中國夢”,都言簡意賅,利于廣大干部群眾的貫徹執(zhí)行。而作為當代全國人民最大公約數(sh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易于學習、理解和踐行,就必須寓意于明,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從學理上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循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為大數(shù):三個層面。因為從三個層面的學理來說,既是內容層面的需要——“國家、社會、個人”是人類家國統(tǒng)一體,不可分割,應然而成;也繼續(xù)與弘揚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延續(xù)與發(fā)展了我國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寶貴經(jīng)驗。國家的核心價值觀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四詞八字,朗朗上口,鏗鏘有力;社會核心價值觀和個人核心價值觀也都是“四詞八字”,遞進有序,易記易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的表述學理透徹,結構穩(wěn)固,科學合理,體現(xiàn)了高度的辯證性。
歷史是多視角的,有傳統(tǒng)的視角、邊界的視角和當代的視角。作為當代中國人民最大公約數(sh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內涵既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又吸納了世界先進思想的養(yǎng)分;既立足于當今時代,又放眼于未來,集傳統(tǒng)性、世界性和時代性為一體,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等特征。
1.承載傳統(tǒng)
歷史是凝固的也是動態(tài)的,有傳統(tǒng)的積累、邊界的描述和當代的包容。當代的中國是在歷史的“進化”中發(fā)展而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國家核心價值觀置于最高層次既是現(xiàn)實的邏輯,也是歷史的邏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厚源泉?!盵6]我國傳統(tǒng)上一貫將國家利益視為第一位,“國家”二字的構成充分說明有國才有家,古代許許多多先賢志士為了國家而置生死于度外,如屈原、文天祥、孫中山以及更多的優(yōu)秀中國共產黨人。許多先哲對此都有過多種多樣的表述,如孔子的“天下為公”,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
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更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一批又一批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將馬克思主義“老祖宗”的理論與中國自己的“老祖宗”的思想結合起來,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結果[7]。而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重要組成部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然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結合的產物,作為興國之魂、追夢之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孕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中,又深深扎根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肥沃土壤里[8],其內涵充滿著中國韻味、中國風格,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國和世界倫理文化在當代中國的最新成果。
2.面向世界
今天的中國已經(jīng)是開放的中國,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一個和平崛起的國家,作為這樣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然具有包容性、開放性和世界性。中國文化自遠古到現(xiàn)代,就容納著外來成分,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只要對我有利都能引進、吸收、消化,由此造就了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的輝煌與燦爛。
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人的毛澤東,一直倡導要注意學習國外優(yōu)秀文化成果。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指出:“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我們做得不夠。這不但是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還有外國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資本主義國家啟蒙時代的文化,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盵9]新中國成立以后,他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jīng)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10]作為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它的理論源頭就是產生于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以及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習近平同志更是倡導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學習世界先進的東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國家層面核心價值觀里的“民主、文明”,既是中國性的也是世界性的。民主,是人類社會共同追求的政治目標;文明是社會進步的主要標志,也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標。作為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是中國社會所追求的價值目標,也是世界各國共同的夙愿。只是我們的社會核心價值觀在面向世界的同時,更具有中國特色,是在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礎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上的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一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中國共產黨人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道德的精華,當然也彰顯了人類社會公民道德的共性,突出的是共性中的個性。
3.立足時代
每個時代都有著帶有時代特征的價值追求目標,新民主主義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最大最直接的價值追求目標是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國;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最大的價值追求目標是發(fā)展生產力、提升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進入改革開放時代,我們的價值追求目標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然而價值目標畢竟是政黨及其人民的奮斗目標和工作追求,要凝聚起國家的道德能量,整合起社會共識,提振起人民的精氣神,就必須凝煉出具有綱領性的核心價值觀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承傳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東西,又吸納了世界先進思想文化,是立足當代,引領未來的最新核心價值指向。
當今時代,雖然和平與發(fā)展仍然是世界的兩大主題,但世界范圍的思想文化交流和交融,從來也沒如此復雜過,加之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多元多變的思想意識,如果缺乏一種上及國家,中連社會,下涉人民的核心價值觀,就難以面對各方各種思想文化、倫理道德的挑戰(zhàn)。
過去的核心價值體系雖然對今天仍然有深刻的指導意義,但在實踐過程中由于過于龐雜或缺乏鮮明的層次性、指向性,或多或少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和問題,急需有一種指向明確,符合當代中國社會追求目標,符合人民訴求和接受心理的核心價值觀,所以黨的十八大急時代所需,集全黨智慧及時提出了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強勢傳播、深度踐行,以此聚共識、集能量、引方向、固根基。
實現(xiàn)中國夢既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夙愿,更是當代中國人民的共同追求。然而作為有著近14億人口的發(fā)展中大國,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夢想,就要筑圓夢之基鑄圓夢之魂,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我們的夢之基、夢之魂。然而從實踐維度來看,作為倫理哲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所以這個時候提出,有著時代的緊迫性;就其知行來說則要有針對性和長期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2月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就強調,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11]來抓;在北京大學考察時他強調:“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祖國和人民同行努力,創(chuàng)造精彩人生?!盵12]同時他語重心長地希望年輕人要像扣扣子一樣,扣好人生的第一個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12]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道,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12]
道理如此明白,重要性不言而喻,關鍵就在于如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成為國家之德、社會之德、人民之德。
1.緊迫性
在當代中國,“由于經(jīng)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動”[13]。這四大“深刻”的“變”,直接帶來的是社會和人們價值觀上的多元與多樣,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一個能夠統(tǒng)領性的核心價值觀來凝聚共識、凝聚人心,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黨的十八大一經(jīng)提出,中央領導就強勢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會議上、多個場合上不斷闡述,不斷強調;分管宣傳和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局常委劉云山同志多次召開專門會議布署、座談和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指出:“核心價值觀貴在知行統(tǒng)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礎,內心認同才能自覺踐行,春風化雨才能潤物無聲。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一定要在增強認知認同上下功夫,使其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盵6]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長劉奇葆在新任縣(市)委宣傳部長培訓班開班典禮上講話時強調“要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深入持久進行宣傳教育,精心設計開展主題活動,做到具體化系統(tǒng)化,在貫徹結合融入上下功夫,更好地用核心價值觀凝聚人心?!盵14]各級黨委也在大張旗鼓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活動。通過這種強勢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宣傳獲得了相當程度的推進。然而,這是否意味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已經(jīng)完全地走向人們心中了呢?未必盡然。
通過調研,我們發(fā)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還存在一些不能忽視的問題,效果不容樂觀。
從2016年8月到10月,我們對江西省3所大學(211重點大學、二本和高職學校各一所)和3所中學(縣、市和省城各一所)的601名師生進行了問卷和訪談。3所高校共發(fā)放問卷560份(重點大學250份,二本高校200份,高職院校110份),收回541分,收回率為96.61%;其中有效卷為530份,有效率為94.64%。從統(tǒng)計情況分析,重點大學、二本高校和高職學院以及不同年級和文理科學生的相關數(shù)據(jù)的差異性不大。大學生了解核心價值觀并能正確寫出(表達出)來的為52.83%;有所了解并部分表達出來的為18.86%,兩者相加,了解和有所了解的達71.69%,說明通過各種途徑的廣泛宣傳、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中的“知了”率還是可以的,但也還有距離,特別是作為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來說,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程度不是很高是令人擔憂的。再從他們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來看,要使它“植入”人心,指導行動,還是要下更大的力氣,做更多的事情。因為有77.36%的學生是從網(wǎng)上學習和了解的,只有39.62%是聽老師講的,看報、看書得來的幾乎為零。
在聽老師講的當中,來自于思政課老師的占45.28%,專業(yè)老師的占22.64%,輔導員和講座的占32.08%。在問及對核心價值觀重要性認識問題時,有58.49%的同學知道它的重要,41.51%的同學未關注。在如何理解和把握它的科學內涵問題中,答(說)不上的占75.49%,回答得比較準確的占24.51%。這是當前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了解和掌握的情況,那么中學生呢?
我們在調研過程中選擇了農村完全中學、市級中學和省城中學三個具有代表性的樣本學校,共發(fā)問卷700份,回收665份,回收率為95%;有效問卷610份,有效率為87.1%;其中省城中學學生了解或部分了解核心價觀內容的為85.3%,不了解的為14.7%;市級中學學生了解或部分了解的為93.1%,不了解的為6.9%;農村中學(完中)學生了解或部分了解的為94.7%,不了解的為5.3%。他們了解的途徑,來自政治課老師講授的占40.3%,來自電視、網(wǎng)絡的占26.1%,來自家長教育的占23.1%,報刊雜志的占4.4%,其他占6%。
知行統(tǒng)一,首先要知,知是前提,有知才有行。蘇格拉底的知識即美德依然存在著廣泛的合理性,人們常常說認識和實踐是知識、情感和意志的統(tǒng)一,通常是把知識放在第一位,也在凸顯知識的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是作為知識而存在的,如果連最起碼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什么都沒有搞清楚,期望人們以此作為規(guī)范行為的向導只能是癡人說夢。從對大學生和中學生的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來看,知的緊迫性實實在在地擺在了教育者面前,而且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一個“怪異”的現(xiàn)象:農村中學學生“知”的情況最好,地級市的次之,大學生最差,這頗值得玩味和思考。
2.針對性
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一定要根據(jù)不同的社會群體有針對性地進行。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依靠力量,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點對象。他們所處年齡階段不同,成長層次有別,教育要有針對性,要因“齡”施教。對小學生,因其年齡和身心特點正處于知識啟蒙、情感依賴階段,應該將核心價值觀寓于圖文并茂、有故事性的教育方法過程中,使他們在快樂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寓教于樂,潤雨無聲。對中學生,因其情感豐富,理性已經(jīng)啟蒙,教育方法上要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認知,改“灌輸真理”為“尋找真理”,且重點在教育、引導他們立志為祖國的強大奮發(fā)讀書,為社會的發(fā)展修身養(yǎng)德,為個人的成長愛國、勤學、誠信、友愛,將核心價值觀的知與行化作他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全過程之中,根植于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當中。而對將走向社會、成為共和國公民的大學生來說,核心價值觀教育則要進行全方位的深入教育。
高校要切中問題,強化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楊叔子先生在歸納我國高等教育的時弊時,用了文輔相教授的概括:“過弱的人文陶冶,過窄的專業(yè)基礎,過度的共性約束,過強的功利導向?!盵4]雖然這是文教授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概括的,但問題的針對性仍然極具現(xiàn)實意義。他提出的高校學生的素質(教育)四個方面:“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是靈魂;業(yè)務素質(教育)是主干;身心素質(教育)是保證;文化素質(教育)是基礎?!盵4]多么具有經(jīng)典意義!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如果沒有思想道德這個靈魂和方向,業(yè)務素質再好,又怎能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立德樹人”是教育、特別是直接培養(yǎng)社會主義國家公民的高等教育必須堅守的核心任務,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立德樹人”過程中的基本內容,只有全方位加強核心價值觀教育,“立德樹人”才有抓手和主干。高校要充分發(fā)揮“知識高地”的優(yōu)勢,在傳播和創(chuàng)新中真正使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大學生中入耳入心,生根開花,為譜寫“中國夢”的華美篇章而強基固本!
3.長期性
從我們對若干所中學和大學的調研中可以看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即讓青少年學生了解和掌握,也就是知的層面仍然有差距,要從知到行,做到知行合一,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存在的重要目的是為了使人們踐行,但其首要前提是人們能夠對此表示信任,本質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一種說服的藝術,“說服是一種功利性的溝通形態(tài)、過程和方式,言者試圖改變聽者的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說服表現(xiàn)為言者與聽者之間的信息傳遞、意見交換、利益博弈和價值協(xié)商,此中自然潛隱著知識、權力、關系、文化等要素對話語的多重建構;說服是在立言、修辭和敘事上的一種專門性努力,既存在結構、策略、技巧的生成和適用問題,亦有德性、審美、信仰之砥礪和拓展問題”[15]。這意味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其長期性不言而喻。以“仁、義、禮、智、信”為精髓的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文化血脈,是由于一代代社會精英和廣大知識分子不斷宣揚、特別是把它納入擇優(yōu)選士的科舉考試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的結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承傳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又立足當代、面向世界,是傳統(tǒng)與當代、中國與世界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時代結晶,需要長期進行宣傳、教育、引導,并采取科學而適當?shù)姆绞椒椒ㄗ屍溥M入各層次的升學考試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去,并在實踐中進一步傳承與創(chuàng)新,使之成為中華民族當代未來的精神法寶和道德坐標。
[1] 賴明谷.大學在實現(xiàn)中國夢中的地位、方位和定位[J].高教探索,2014(6):20-25.
[2] 教育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意義[N].人民日報,2013-05-22(7).
[3] 龐德.法理學[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序言1.
[4] 楊叔子.對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一點理解[J].高等教育研究,2014(4):3-6.
[5] 喬治·赫伯特·米德.自我、心靈和社會[M].霍桂恒,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289.
[6] 劉云山.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求是,2014(2):3-6.
[7] 許金興.馬克思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二題[J].新華文摘,2014(19):34.
[8] 錢念孫.君子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光明日報,2014-06-24(1).
[9]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707.
[10]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1.
[11]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2-26(1).
[12]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4(1).
[13] 胡錦濤.扎實做好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社會環(huán)境[N].人民日報,2010-09-30(1).
[14] 劉奇葆.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人心[N].人民日報,2014-10-25(4).
[15] 胡百精.說服與認同[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前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