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寶
(南安市僑光中學,福建 南安 362300)
我校作為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協(xié)作校、泉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實驗校、泉州市心理輔導站,近幾年著力對解決高中生心理健康壓力問題進行實踐探索。
1.生活心理壓力
首先是家庭方面。有些學生從出生到進入高中一直處于留守狀態(tài),難以與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而隔代撫養(yǎng)也帶來諸如溺愛等問題,致使農(nóng)村高中生的心理較為敏感,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導致他們較為封閉;還有父母離異或突然死亡,父母性格不和、家庭成員經(jīng)常爭吵、經(jīng)濟困難等也會給學生帶來壓力。其次是學校方面。如學生不適應學校、班級、宿舍的生活,有部分學生對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持有異議,在學習生活中所形成的個性張揚與學校制度的沖突;過分追求物質(zhì)享受、盲目攀比等,也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
2.學習心理壓力
有的學生沒能掌握科學有效并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成績不理想,對學習缺乏信心和興趣,感到苦惱、無助。由于家庭經(jīng)濟、地域條件的限制,很多學生除了學習,基本上沒有其他的興趣愛好,而對學業(yè)成績看得格外重要,有部分學生在初中處于領先地位的學生進入高中后,一旦學業(yè)成績不盡如人意,就容易產(chǎn)生自卑心理;而家庭往往也只看重學業(yè)成績,尤其是部分獨生子女家庭,更是把學業(yè)成就當成唯一的追求。農(nóng)村高中生,優(yōu)秀的學生更容易肩負家長、師長的期望,這尤其體現(xiàn)在高三學生身上,每年高三下學期,學校的心理咨詢室會有很多高三學生來訪。
3.人際交往心理壓力
許多學生由于家庭環(huán)境的原因,沒有掌握恰當?shù)娜穗H交往技巧。農(nóng)村高中生進入高中后,心理開始出現(xiàn)閉鎖的狀態(tài),既渴望與同伴交流,又害怕與同伴交流。學校的生源是來自各初中校成績中上的同學,這部分同學在初中時代,往往只關注學習,尤其是只注重學科學習,人際交往能力一般,這導致他們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一旦遇到?jīng)_突、矛盾和誤會等難題,有可能因為缺乏人際技巧就關閉起交流的大門。我校的學生來自各個鄉(xiāng)鎮(zhèn),有部分同學寄宿,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的行為習慣,也會帶來矛盾和摩擦。
學校及班主任在與學生接觸過程中,因較多內(nèi)外可控及不可控因素的影響,不信任、缺乏溝通的問題顯著。更多的家長,尤其是常常身處外地的家長,日常只重視學生中、高考的成績,在與班主任的交流中往往只是簡單的短信或微信了解,缺乏對子女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且基于家丑不可外揚的思想,很多人不愿與班主任更多說明家里的一些特殊情況,使班主任無法全面掌握學生的家庭情況,不能很好地和家長聯(lián)手,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農(nóng)村高中生希望通過高考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會給他們帶來動力,同時未來的不確定性也帶來壓力。
過于沉重的考試壓力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成績越好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越低,有些心理極度脆弱的學生還會出現(xiàn)失眠、精神不振、幻視幻聽等情況。而學校地處農(nóng)村,活動空間小,相應的休閑設備相對陳舊,同時教師難以把握心理教育的尺度,因而沒法給予學生充分的壓力釋放渠道和時間,過多的對負面情緒的關注,降低了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也限制了教育作用的發(fā)揮。[1]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學校十分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早就建有專業(yè)的心理輔導室,并配有6位心理輔導教師,其中2位教師持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4位教師持有B級證書。學校以先進的心理輔導技術為主線,結合當前中學生的心理變化趨勢及特點,在實踐工作中創(chuàng)新心理輔導工作方法,以心理輔導課程為主,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校本課程,堅持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校本化,充分發(fā)揮課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同時,通過舉辦各種座談會和系列講座等活動來加強對中學生的常識教育,幫助學生理性看待自身存在的壓力情緒,并指導其使用正確的壓力緩解方法。
一是開設心理課。學校從2007年春就開始在高一年段開設心理課,以解決農(nóng)村高中生成長中共性的一些心理問題。二是舉辦心理講座。有針對性在不同年段開展講座,抓住高中生心理發(fā)展關鍵期,如每年的高一入學適應,高二的情感講座,高三的考前心理調(diào)整等。三是開展心理周活動。從2016年5月開始開展“我愛我”心理周活動,活動內(nèi)容包括:現(xiàn)場心理咨詢、趣味心理知識問答、心理拓展活動、心理手抄報展示、專場心理劇表演和心理電影觀賞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四是定期開放心路驛站。心路驛站作為我校心理咨詢中心,定期開放,為心理壓力過重的高中生減壓。五是發(fā)行《心之橋》心理小報。通過心理小報,教會學生減壓常識。
2.班主任教育引導。班主任教育引導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最頻繁的教育,班主任自身特殊的職業(yè)定位和身份也是影響學生最大的個體。學校近幾年分批對班主任進行相關的培訓,開展對學生針對性的心理壓力管理工作,引入壓力情境訓練,提升中學生的抗壓能力。在學校大力開展的常識普及工作的基礎上,由班主任和心理教師牽頭,制定系統(tǒng)化、全面化的減壓訓練活動。在日常教學空余,結合主題班會、課外活動時間,積極創(chuàng)建各類型的壓力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壓力情境模擬演習中。在活動中,要求班主任充當旁觀者和指導者,在適當?shù)沫h(huán)節(jié)中穿插提示,逐步引導學生樹立應對壓力的良好態(tài)度和掌握應對壓力的技巧。這些活動旨在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可能性,并能借助他人的想法認識自己的壓力狀態(tài),逐漸形成對壓力情境的正確的認知評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在學生成長道路中,家庭的陪伴和鼓勵尤為重要。學期初,學校適時召開家長會,向家長介紹壓力管理工作的內(nèi)容、意義和作用,并以當前社會中頻頻發(fā)生的不良事件為案例,敲醒警鐘,引起家長對壓力管理工作的重視,并爭取家長對學校的積極配合。同時,定期召開父母課堂,加強家校聯(lián)系和家長間的交流,要求家長在家庭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并能以身作則感化孩子,正確把握愛和溺愛之間的尺度。
在教育領域、音樂領域、影視領域、文藝領域等各社會文化部門及團體,號召一部分關愛中學生身心成長的學者,積極創(chuàng)作優(yōu)秀的文化作品,宣傳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及優(yōu)秀的典型案例。凈化網(wǎng)絡環(huán)境,尤其是加強對微信、QQ等各種公眾平臺的管理。加大對不法分子利用中學生開展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著力解決校園暴力事件,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學校可通過開展學生社團、心理健康教育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適當給予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各類方法釋放和緩解壓力。[2]
1.創(chuàng)立學生心理社團。學校從2008年開始創(chuàng)立學生心理社團,檸檬黃心理社,在學校專職教師的指導下,每周定期開展社團活動,社團成員既能對內(nèi)互助,也能積極幫助社團外其他同學緩解壓力。
2.有針對性地開展團體輔導活動。比如新生成長訓練營高三減壓團體活動、寄宿生適應團體活動等,幫助不同年級、不同團體在互助的過程中自助。
3.設立心理聯(lián)絡員。定期培訓心理聯(lián)絡員,讓心理輔導走進學生,讓學生在他助的模式下自助。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一項系統(tǒng)化的工作,需要學校、家庭及學生之間的配合和努力,才能實現(xiàn)對中學生心理壓力問題的根本性解決。
[1]謝華.中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問題及路徑探析[J].教書育人,2016(1):70-72.
[2]馬智杰,郭繼志,楊淑香,等.濰坊市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