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葉
除了能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對我而言,做菜這件事最大的魅力就是有意思。
各種食材,千變?nèi)f化,千搭萬配,變幻無窮。然而這變化也只是它的殼,它的核可是“鐵打的江山”,那就是它的物性。爺爺說,所有的食材都有物性,物性不會說話,也不用說話,它的顏色、氣息、質(zhì)地都明明白白地在替它們說話呢,說的還只能是再實不過的實話。只有先懂得物性,你才能把食材做好,因為物性是食材的生命。許多東西的物性本來就是一個自洽的世界。比如西瓜瓤上火,西瓜皮卻去火——瓜皮翠衣苦夏寶嘛;橘子肉上火,橘子皮卻去火——十年陳皮貴似金嘛。所以老祖宗留下一種說法:“以物循性,以性循法,以法循烹。”
小時候,我常跟爺爺去買菜。爺爺只去專門的面店買面,去專門的青菜店買青菜,去專門的魚店買魚……不約而同,那些老板都會把最好的東西留給爺爺。他們說,爺爺是最懂物性的人,把這些好東西給爺爺,就是給了對的人,這樣才不會糟蹋好東西,因為這些好東西在爺爺手里會被充分地實現(xiàn)價值。他們不會多賺爺爺?shù)腻X,他們在意的是:爺爺承認(rèn)他們的好東西是好東西,這證明他們也是行家。他們就有資格在業(yè)內(nèi)驕傲地宣稱:“老王爺都會在這里拿貨呀!”心里倍兒有底氣,面兒上倍兒有光,這就夠了。
懂得了物性,也就抓住了食材味道的關(guān)鍵。食材的好味道有兩種,一種是簡單的,原則是食材的本味就很好,很完美。你吃了就知道,哦,這是大白菜的味兒,這是小白菜的味兒,這是春薺菜的味兒,這是夏薺菜的味兒,這是土豆的味兒,這是山藥的味兒,這是紅薯的味兒……這些味兒很單純,廚師要做的是體現(xiàn)出它本來的美味,讓你吃了它就一個感覺:好吃!
另一種是復(fù)雜的。這種食材的味道往往很有個性,它的優(yōu)點很鮮明,缺點也很鮮明,比如羊肉的膻、豬肉的腥。它們有缺陷,需要把這種缺陷去掉,也就是給食材揚長避短。這就得用調(diào)味料來平衡和協(xié)調(diào),越突出的個性越得平衡和協(xié)調(diào)。就像一座好房子,如果就那么一棟,孤零零地矗立在荒郊野地里,有什么意思呢?得有溪水,有樹木,有草地,推開門還得有左鄰右舍,這房子的好才能扎下根來,成為能親近和交往的好。不過千萬不能忘了,調(diào)料存在的唯一使命就是為主料服務(wù),就是為了讓主料的味道更好,所以一定要用得適度。當(dāng)你覺得某道菜調(diào)料味太重的時候,如果不是廚師水平有問題,那一定就是食材本身有問題——肯定是食材不夠新鮮了,才會需要重調(diào)料來遮蔽以哄騙食客。調(diào)料的作用是為了襯托和修飾主料,而不是遮蔽和哄騙。這是一條根本性原則。
對于調(diào)料,還有一條根本性原則:加入調(diào)料的目的是讓食材的味道變豐富,但這豐富絕不等同于混亂,一定得有層次、有秩序。要做到什么程度呢?當(dāng)你再三品味時,你會覺得它不僅僅好吃,還耐品。你會覺得它的味道不單薄,而是有寬度和深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