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方
2016年春節(jié),筆者自河北前往廣州。彼時北國正雪飄萬里,大河冰封,道路少行人,而廣州卻已春意濃濃,滿眼濃綠,街肆上熙熙攘攘。珠江之畔的廣東博物館主廳里摩肩接踵、人頭攢動,一場名為“牽星過?!f歷時代的海貿(mào)傳奇”大型展覽正如火如荼地舉行。這是以海上絲綢之路為背景的大型文物展,源自“南澳”I號及“萬歷”號沉船上的600多件出水文物正在華美的燈光下靜默地講述著屬于自己的故事。它們或完整如初,或殘缺不全,或落款清楚,或字跡模糊,或是濃郁波斯風格的黃金腰帶,或是古埃及款式的鎏金手鐲,或是兼具希臘羅馬式與阿拉伯風味的金戒指,又或是大批來自景德鎮(zhèn)的青花瓷器……經(jīng)過400余年的海下沉寂,它們終于回到母港重見天日;15萬個日日夜夜之后,它們依然光彩熠熠,還原出一幅中國先民于萬里海域橫跨拼搏的壯闊畫卷。
讓筆者最為癡迷的是幾套復(fù)原的牽星板。12塊由小到大的方形木板,最大的邊長約24厘米,最小的約2厘米,它們或?qū)訉渝e落擺放尤如金字塔,或?qū)桥帕袪钊羯徎?,每塊方板中心都有小孔,并由一根細繩相連。抵近細看,那由烏木所制的小板,于黝黑光滑的表面都有精細的刻度。我們知道,指南針在北宋時開始用于航海事業(yè)。但在此之前,中國先民已經(jīng)在茫茫大海中遠航了上千年,這一塊塊小木板可能就是指引他們的關(guān)鍵。通過那條細線的輔助,在牽星板與海平面保持垂直的前提下,人們通過眼睛觀察和計算板的上沿與天空中目標恒星的高度,進而來實現(xiàn)定位和辨別方位。但對于航海者而言,大海永遠難以馴服,即使今天裝備先進精良的船只也有葬身魚腹的可能,只靠肉眼觀察和粗略計算,難免存在誤差,這意味著古代航海是極其危險的事業(yè),所以從古至今敢于揚帆遠航的人都是猛士,都是英雄!扼守南海的廣州,無疑是這牽星過海的猛士之鄉(xiāng)。
從谷歌衛(wèi)星地圖看廣州,自西北而來水系向東南匯聚,形成了一尾漂亮的金魚。這河海相會的福地生成了不少天然的良港,也誕生了不少投身海洋的弄潮兒?,F(xiàn)今廣州是全國最發(fā)達的區(qū)域之一,它引領(lǐng)珠江三角洲經(jīng)濟帶,是改革開放的前沿。但上溯兩千年,文獻中的廣州(彼時稱為番禺)荒蠻落后,是遠離文明的邊鄙之地。唐代杜佑所著《通典》說“五嶺之南,人雜夷獠,不知教義,以富為雄”,不僅教化未開,文明未至,而且當?shù)厝诉€“憑恃險遠,隱伏巖障,恣行寇盜,略無編戶”,難以管束。即使到了唐宋年間,廣州還是顯得遙遠。唐代詩人韓愈說:“廣州萬里途,山重江逶迤。行行何時到,誰能定歸期?!痹娙隧n奕說:“天際舟去水和煙,路遙遙知幾千。廣州又在海西邊,堪憐!”甚至到了明末,顧炎武在他的軍事地理著作《天下郡國利病書》中還不忘評價古代廣州“歷古交廣之間,民獠多叛”。這些信息無論如何也難以與今天開放、自信、時尚的廣州聯(lián)系起來。
真正成全廣州、繁榮廣州的是海外貿(mào)易。成熟的海外貿(mào)易離不開三個條件—造船水平、天然的良港和航海技術(shù)。這一切,廣州似乎都已具備,成書于戰(zhàn)國中后期的《山海經(jīng)》就有“番禺始為舟”的記載。隨著早期廣州先民牽星過海技術(shù)的成熟,廣州注定要成為中國人昂首海洋的起點。而這時還需要一位英雄人物的推波助瀾,他就是南越王趙陀。
趙陀是河北正定人,史載他19歲就追隨秦始皇南征北戰(zhàn)。河北屬于古燕趙大地,這里是“慷慨悲歌之士”的故土。無論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返”的刺客荊軻,還是七進七出長坂坡的常山趙子龍都從這里走出。公元前214年,趙陀迎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機會—征伐南越。當時,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組建了50萬大軍分五路征討嶺南開疆拓土。與攻打六國的虎狼之師不同,這次南征部隊頗為雜散,士兵多由罪犯和社會地位較低的上門女婿、商人等構(gòu)成?!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發(fā)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p>
嶺南平定后,50萬士卒就地解甲歸田,成為駐守南越大地的第一批中原漢人。趙陀也被任命為南??埓h縣令。正當趙陀橫下一條心為大秦戍守邊疆之時,秦始皇在巡游封禪中途死亡,中原戰(zhàn)火再起。南??な厝螄滩≈?,他將地方大權(quán)拱手讓與趙陀,還對他說:“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shù)千里。頗有中國人向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庇谑勤w陀審時度勢,“絕道聚兵自守”,割據(jù)為王,成為第一代南越王。
那時的趙陀,對北“絕道封關(guān)”,建立獨立王國。在政治上,他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強化了對地方的有效管理,實施“和集百越”的民族平等政策;在文化上,他開辦學(xué)校,將中原先進的文化和風氣引入南越大地;在農(nóng)業(yè)發(fā)展上,他鑿井挖渠興修水利,力保糧食產(chǎn)量。《全唐文·越井記》中記載趙陀任龍川縣縣令時的灌溉功績卓著,曾親自鑿井,其“井圍周二丈,深五尺,雖與亢旱,萬人汲之不竭”;到廣州后亦有鑿井,且“井水味甘美而流量甚大”。
對南,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大力發(fā)展對外貿(mào)易,使得國富民強。東漢班固評價那時的廣州:“粵地處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會也。”要知道,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南越國有著骨子里的優(yōu)勢,當年病榻上的任囂告訴趙陀,秦朝內(nèi)亂,天賜良機;嶺南靠山面海,地利占盡;50萬中原人輔佐,人和也有,且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精明逐利的商人。所以,當燕趙悲歌與番禺漁調(diào)合拍,當商人唯利的本質(zhì)與越人彪悍的習(xí)性碰撞,邁向大海就成為南越國擋也擋不住的風潮。于是我們看到了南越文王墓中的大象牙、象牙器、銀器、玻璃器以及瑪瑙、水晶、玻璃等諸多來自域外文明的物品與文物。
趙陀雖生于北國,但長期的南越治理讓他習(xí)染了海洋之風。海洋民族的生存經(jīng)驗就是:不懂風情,只能望洋興嘆;只有見風使舵,方能逢兇化吉;順風即可一日千里,逆風則寸步難行。這些實實在在的道理培養(yǎng)了南越王長袖善舞的本領(lǐng),使他能在秦末漢初的詭譎風云中巧妙地規(guī)避險惡,且長壽百歲,笑看山海。在自己“東西萬余里”的領(lǐng)土上推行漢字,廣建城池,大力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使南越地區(qū)由原始分散的部落狀態(tài)一躍進入與中原同等的社會形態(tài)。
一江春水向東流,在廣州市區(qū),數(shù)條大大小小的河流蜿蜒縱橫之后向東南匯聚,并在黃埔島附近形成寬闊的水面,這水面繼續(xù)向南,在愈加平闊中過虎門流向南海。從總的地勢上看,廣州北高南低,丘陵臺地自東而西舒緩綿延,仿佛一個大大的臂彎。而黃埔連接著東南深水灣與西北丘陵臺地,從這里向東可漂洋入海萬里揚帆,向西則能回到溫暖富庶的廣州城?!睹饕唤y(tǒng)志》說:“自此出海,浩淼無際,東連閩浙,南通島夷?!鼻宄踔柳f片戰(zhàn)爭前,黃埔港是朝廷欽定的全國唯一合法的對外貿(mào)易港口。作為一個龐大帝國唯一的對外窗口,今天的我們已經(jīng)難以想象它曾經(jīng)的繁忙與繁華。近代隨著河沙淤積的嚴重和廣州城市的擴大,廣州國際港早已搬離黃埔,但今天,這片珠江水面仍有大型貨輪的身影。
今天我們要去探訪的是比黃埔港更早的扶胥港。扶胥港是隋唐及以前的廣州的門戶和港口,位置較黃埔港略東,在今天黃埔區(qū)廟頭村附近,與著名的黃埔軍校隔珠江東西相望。史料顯示,東晉元興三年(404)、義熙六年(410),大將盧循和孫處都是率大批海船遠道而來,出其不意地經(jīng)扶胥港攻陷了廣州城。隨著日益頻繁的海外貿(mào)易,居留廣州的番商隨之增多,唐光宅元年(684)還出現(xiàn)了南亞番客刺殺廣州都督的案件,“有昆侖袖劍直登聽事,殺元叡及左右十余人”。隨后,唐乾元元年(758),因不滿朝廷官員的嚴苛剝削,一批大食、波斯商人竟偷襲扶胥港圍攻廣州城,當年廣州國際客商的規(guī)??梢娨话摺6忿D(zhuǎn)星移,現(xiàn)今這里的大部分屬于粵華發(fā)電公司的廠地,臨珠江的健翔碼頭雖依然忙碌,但與唐宋時扶胥港相比已清冷許多。
在吳家詩編著的《黃埔港史》一書中,扶胥港曾是占盡天時地利的天然良港:“地形上,扶胥北依丘陵山地,將軍山、大天山直臨岸邊,南迎薰風,北防寒流吹襲,而且二山可以作歸航標志。由扶胥往北直至廣州,河道狹窄,江內(nèi)水急潮聚,礁石眾多;由扶胥出虎門,則風帆南下,勢無所阻。西邊河南,市橋臺地,可阻擋臺風襲擊。同時,扶胥正當凹岸,珠江到此轉(zhuǎn)向南流,凹岸水流較急,不易淤塞。故黃木灣是個水深港寬,適宜建筑港口之處?!?漢至兩晉時,地跨歐亞非的羅馬帝國已經(jīng)崛起,那時“數(shù)不清的羅馬商船經(jīng)埃及紅海港口遠航,穿越阿拉伯海,直駛印度東南部”。在東方,據(jù)《漢書·地理志》記載,從廣州出發(fā),沿中南半島南行5個月可抵達今越南南部,再4個月可到今泰國佛統(tǒng),轉(zhuǎn)行陸路至緬甸后,于印度洋揚帆,兩個月后就能抵達印度。東西方之間以廣州為起點、終點的交流史自此拉開大幕。但兩千多年來,自廣州扶胥港出海的人究竟有多少,現(xiàn)在的我們已無從知曉。
714年,一支由大食三角帆船組成的商隊遠遠出現(xiàn)在廣州外海。兩百多天以前,四艘裝滿大量香料、玻璃、珠寶、象牙等商品的雙桅帆船自阿拉伯半島出發(fā),一路漂泊前往中國,這些由阿拉伯商人搜集的奇珍異寶將在廣州港售賣,然后購置大量中國絲綢、茶葉和瓷器原路返回。這支商隊一路頗為不順,行至斯里蘭卡海域時突遭狂風,一艘船沉入海底,幸存的三艘也不同程度的受損;至羅越國時,因補充淡水又與當?shù)赝寥税l(fā)生沖突,死傷15名船員。當商隊由廣州外海經(jīng)虎門駛?cè)氇{子洋,船員水手們已疲憊不堪,當一座高大雄偉的建筑群落越來越清晰地展現(xiàn)在他們眼前時,一位高鼻大眼、留著絡(luò)腮大胡子的老船員突然大叫道:“波羅密多!波羅密多!”隨之,整船的人都歡呼雀躍一同高呼:“波羅密多!”“波羅密多”是梵語到達彼岸之意,這是番商們對矗立在扶胥港側(cè)的南海神廟的親切稱謂。這些飽經(jīng)風浪之苦的船員們知道,看到了南海神廟,就意味著他們艱辛的航程終于結(jié)束,跨越半個地球后,他們終于抵達“河清海晏,財務(wù)山積,不可勝數(shù)”的東方名都—廣州。
古扶胥港雖退出歷史舞臺,但廟頭村西側(cè)的南海神廟卻在千年風雨之后,依舊安然雄偉,于一大捧濃綠樹影之下,將“海不揚波”的祝福傳遞給來往的船只和遠航的人們。海神廟占地45畝,由南而北漸次分布著頭門、議門、禮亭、大殿和昭靈宮。大殿位于海神廟建筑群的中后部分,現(xiàn)在建筑為明代風格,歇山頂木結(jié)構(gòu),屋頂覆綠色琉璃瓦,殿內(nèi)供奉高近4米的南海神祝融。大殿后的昭靈宮為海神夫人的寢宮。整個神廟空間疏朗,綠樹成蔭,又有歷代文人或帝王的題詠碑刻散落其中,讓人目不暇接。
長期以來,中國人將自己認定為一個陸地國家,對大??偞嬗芯炊h之的心態(tài)。馮友蘭先生總結(jié)得好:“在古代中國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有兩個詞語常常被用來表達‘世界,一個是‘普天之下,一個是‘四海之內(nèi)?!彼暮V忾L期不為中國主流社會關(guān)注,也不是人們的興趣。在古代話語中,“?!币馕吨鴩业倪吔绾徒虻慕K點,所謂“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所謂“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上古先賢也較少談?wù)摵#鬃釉弧暗啦恍?,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孟子說“關(guān)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門者難為言”,換句話說,面對大海,孔子只想著浮舟于海,孟子只能望洋興嘆。
所以,盡管南海各地的人們早就漂泊大海、浪跡天涯,但對于海和海神的祭祀,卻至隋朝開皇年間才正式確立。這一點從韓愈《南海神廣利王廟碑》中說得很清楚:“海為天地間為物最鉅。自三代圣王,莫不祀事??加趥饔洠虾I翊巫钯F,在北、東、西三神河伯之上,號為祝融。天寶中,天子以為古爵莫貴于公侯,于海岳之祀,犧幣之數(shù),放而依之,所以致崇極于大神。今王亦爵也,而禮海岳尚循公侯之事,虛王儀而不用,非致崇極之意也。由是冊尊南海神為廣利王,祝號祭式,與次俱升。因其故廟,易而新之?!?/p>
海神祭祀的推延,從側(cè)面反映出古代中國對海外貿(mào)易者的輕視。翻開浩如煙海的文獻史冊,有名有姓的航海家或航海者簡直鳳毛麟角。明清之后,民間航海家甚至被貼上海盜的標簽,永世不得翻身。廣州這座開風氣之先的南海之城,何時能為牽星過海的猛士們豎起一座如同海神廟一樣的豐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