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莉 胡麗娜
摘要:運用SPSS19.0軟件對河北省城鎮(zhèn)化進程中影響宅基地退出決策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研究表明:家庭總人口數和現居住宅基地滿意度對宅基地退出意愿有反向影響,其余均為正向影響。河北省農村宅基地退出主要影響因素為家庭年純收入、對當地宅基地退出補償標準滿意度、非農收入占比和戶主受教育程度。建議拓寬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適當提高宅基地退出補償標準,加強農村居民非農勞動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
關鍵詞:宅基地退出;影響因素;回歸分析
宅基地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分配給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無償使用的用以建造住宅的土地。從住房保障角度來看,我國現行的農村宅基地制度只是賦予農民了居住權,是一種較低層次的保障形式,農戶只是以一種無償的方式獲得了可用于建造住宅的土地的使用權,國家并不是提供可以直接居住的房屋,因此并不能為農戶尤其是農村貧困人群提供切實有效的居住保障。
在我國當前城鎮(zhèn)化的大背景之下,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進入城市從事非農產業(yè),城鎮(zhèn)建設用地需求大量增加,同時農村居民原有的宅基地隨著農村居民進城造成閑置。宅基地存在大量浪費,面積超標和“一戶多宅”成為普遍現象,利用效率越來越低,不利于我國土地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城鎮(zhèn)化的推進。農村宅基地退出是解決城鄉(xiāng)建設用地資源緊缺的重要手段。
宅基地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分配給本村居民無償無期限使用的,具有明顯保障功能。宅基地退出分為主動退出和被動政府征收退出,本文的宅基地退出不包括國家主導的土地征收。
一 、數據取得
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26份,回收有效問卷118份,其中石家莊市32份,唐山市49份,保定市16份,衡水市12份,廊坊等城市共計17份。調查問卷的內容涉及問題較多,能較大程度反映城鎮(zhèn)化進程中影響農戶宅基地退出決策的因素,為提出宅基地退出實現路徑提供決策依據。調查問卷統(tǒng)計變量匯總見表1。
調查問卷中選擇愿意退出的為28人,占比23.7%。調查共選取11個農村宅基地退出決策的影響因素,包括家庭戶的基本情況、宅基地的退出政策了解情況和宅基地退出補償等方面。
二、 數據標準化處理及計量結果與分析
(一)數據標準化處理
為了使數據具有可比性,首先將數據利用SPSS19.0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標準化后的數據進行之后的所有分析。
(二)多重共線性診斷
容差CI最大為0.847<10,VIF最大為3.375表明解釋變量之間不存在復共線性。
最大條件索引為4.210<10,說明自變量間不存在共線性,不需要剔除或整合自變量,均可以保留并進行分析。
(三)模型擬合優(yōu)度檢驗
分析得到R2>0.4,Sig=0.000<0.005,說明該模型非常顯著。表示選取的自變量可以很好地預測因變量的變化。
(四)計量結果與分析
運用SPSS19.0軟件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回歸結果見表3。
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家庭總人口數和現居住宅基地滿意度對宅基地退出意愿有反向影響,其余均為正向影響。河北省農村宅基地退出主要影響因素為家庭年純收入(0.003)、對當地宅基地退出補償標準滿意度(0.004)、非農收入占比(0.031)和戶主受教育程度(0.183)。
家庭總人口數越多,需要贍養(yǎng)的老人、需要撫養(yǎng)的子女可能越多,家庭經濟負擔越重。因此家庭總人口數對宅基地退出呈現反向影響。
家庭年純收入對宅基地退出有明顯的正向影響,家庭收入越高,宅基地的保障功能越弱,對于這部分家庭來說,城市有更多的發(fā)展空間,因此家庭年均收入較高的家庭更愿意主動退出宅基地。
宅基地退出補償對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明顯的正向作用。在農民選擇退出時,很好的補償標準和補償方式可以解決農民進城后的后顧之憂。宅基地退出補償標準較低一直是很多地方的現實存在的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戶宅基地退出的積極性。
非農收入占比對于宅基地退出的影響,主要是從事非農收入的農戶收入往往比較穩(wěn)定,更容易適應城市生活,預期退出愿望較強烈。
戶主受教育程度對宅基地退出的影響主要是因為文化程度較高的居民對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越強,越勇于嘗試。農村居民普遍文化程度偏低,人們習慣于原有生活模式不愿意做出改變,直接影響了宅基地退出的積極性。
三、城鎮(zhèn)化背景下推動河北省農村宅基地退出的實現路徑
(一)多方面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農戶家庭的經濟狀況對于宅基地退出的影響非常大,宅基地對于農村居民來說承擔著基本的居住功能,一旦脫離宅基地,農民需要大量資金解決住的問題。政府部門應該多舉措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只有農村居民本身的經濟狀況能夠承受宅基地退出帶來的經濟支出,宅基地退出可以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二)提高宅基地退出的補償標準
宅基地退出補償包括標準也包括具體的補償方式是宅基地退出問題上農村居民普遍關心的重要問題。合理的補償標準和補償方式可以解決很多農民進城過程中的現實問題,比如住房和社會保障等。
(三)加強農村居民非農勞動技能培訓
農村居民對于土地的依賴最終決定了宅基地退出的決策,政府部門應盡量加強農村居民的非農技能培訓,幫助農戶從土地上解脫出來,能夠有穩(wěn)定的非農收入來源才能更好地適應城市生活,因此也能適度提高從事非農職業(yè)的農業(yè)人口退出宅基地的積極性。
(四)提高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
文化水平高低決定了人們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良好的教育能夠幫助人們勇于嘗試,樂于改變原有生活習慣等,在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的現代社會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同時,受過較高文化教育的人口對于子女的教育問題也更加重視,退出宅基地進入城市生活,有利于子女享受更好地城市教育資源。
參考文獻:
[1]賀曉英,谷耀鵬,陳家偉.陜西省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OL].西安工業(yè)大學學報,2017(07).
[2]于偉,劉本城,宋金平.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戶宅基地退出的決策行為及影響因素[J].地理研究,2016(03).
[3]彭長生,范子英.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安徽省6縣1413個農戶調查的實證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2(02).
[4]王靜,于戰(zhàn)平,李卉.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王口鎮(zhèn)和獨流鎮(zhèn)的調查[J].農村經濟,2015(01).
[5]孫旭海,魯成樹,徐鵑.農民宅基地退出意愿、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基于在蕪湖市的調研[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5(01).
*本文為基金項目:2017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1704120405)河北省農村宅基地退出影響因素及路徑研究 。
(作者單位:李亞莉,華北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胡麗娜,華北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