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邯鄲記》在明清時期的文本傳播研究

      2018-04-11 05:57:52王省民
      關(guān)鍵詞:選本湯顯祖刻本

      楊 桐, 王省民

      (東華理工大學(xué) 文法學(xué)院,江西 南昌 330013)

      《邯鄲記》是湯顯祖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完成的傳奇作品,這部傳奇既是“玉茗堂四夢”的最后一塊拼圖,也是湯顯祖人生中完成的最后一部戲劇作品。相較于《牡丹亭》備受追捧,《邯鄲記》則顯得稍被冷落,但這并不意味著《邯鄲記》被人們所忽視,相反,從明至今歷代都有文人志士對其進行評述、研究。然而無論古代文人還是現(xiàn)代學(xué)者多從曲律、人物分析、思想、本事考等方面進行分析論述,本文嘗試從傳播這一視角對《邯鄲記》在明清的文本傳播進行研究,希冀通過對其全本、選本和評點的傳播分析,在繼承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戲劇的基礎(chǔ)上為戲劇的現(xiàn)代傳播找出一些可供借鑒的經(jīng)驗。

      1 全本刊印——《邯鄲記》流傳后世的主要途徑

      作家創(chuàng)作的原劇本是文本傳播的源頭,各種刻本都是以原劇本為基礎(chǔ)進行傳播的,同一時代市場上或讀者之間流傳的文本數(shù)量反映出該文本在該時代被接受以及被傳播的廣度,可以為文本傳播研究提供橫向考察的依據(jù);不同時代同一文本的刊刻版本和流傳數(shù)量則反映出該文本生命力的長度和被研究深度,可以為文本傳播研究提供縱向考察的依據(jù)。根據(jù)李曉先生梳理,《邯鄲記》在明清時期有以下版本:(1)玉茗堂舊刻《邯鄲夢》,明萬歷玉茗堂原刻,佚。(2)新刻臧本《邯鄲夢》,明萬歷吳興臧晉叔雕蟲館刻本《訂正玉茗堂四夢》。(3)唐振吾刊《鐫玉茗堂新編全相邯鄲夢記》,明臨川玉茗堂編,周大賚校,金陵唐振吾刊。(4)柳浪館本《批評玉茗堂邯鄲記》,明末柳浪館刻本。(5)朱墨套印本《邯鄲夢記》,明天啟元年吳興閔瑜刊刻本。(6)獨深居本《邯鄲夢》,明崇禎年間吳縣沈際飛獨深居刻本《獨深居點定玉茗堂集》。(7)汲古閣本《繡刻邯鄲記定本》,明末虞山毛晉汲古閣刻本《繡刻演劇十本》,清初重刻題名《六十種曲》。(8)墨憨齋本《重定邯鄲夢傳奇》,明崇禎年間長洲馮夢龍墨憨齋刻本《墨憨齋定本傳奇》。(9)竹林堂本《湯義仍先生邯鄲夢記》,清初竹林堂刻本《玉茗堂四種》。(10)復(fù)刻清暉閣本《邯鄲記》,清乾隆六年金閶映雪草堂復(fù)刻明清暉閣著壇本《玉茗堂四種傳奇》。(11)大知堂本《邯鄲夢傳奇》,清大知堂刻巾箱本《十二種曲》分元享利貞四集,貞集刊《邯鄲夢傳奇》。(12)暖紅室本《校正增圖邯鄲記》,清末貴池劉世珩楚園主人夢鳳樓暖紅室刻本《暖紅室匯刻傳奇臨川四夢》[1]256-257。

      《邯鄲記》在各個時代具體的刊刻數(shù)量、流傳版本等詳細(xì)傳播情況已不可考,可通過與其他“三夢”進行外部對比推測總體特征。除了玉茗堂原刻之外,《邯鄲記》在明清時期所流傳的有11個版本,據(jù)毛效同先生的《湯顯祖研究資料匯編》整理,《紫釵記》在明清時期流傳有9個版本、《牡丹亭》流傳有24個版本、《南柯記》則有12個版本。(“四夢”均有明汲古閣原刻版本和清重刻題名《六十種曲》版本,李曉先生將這兩種版本算作一本,毛效同先生算作兩本。)通過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牡丹亭》流傳版本數(shù)量最多,而且單刻本最多,多達16本;其他“三夢”版本數(shù)量相差不大,均為十本左右,單刻本少,《紫釵記》僅有一本單刻本、《南柯記》則有4本單刻本、《邯鄲記》有兩本單刻本。據(jù)此可以推測,《邯鄲記》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牡丹亭》,書商將“四夢”合本刊出,依靠《牡丹亭》的巨大名氣來吸引讀者,在擴大銷售的同時也使得其他“三夢”得以保存、流傳。

      對上述版本進行內(nèi)部分析,除了玉茗堂舊刻《邯鄲夢》之外,其中僅有朱墨套印本和唐振吾本(“金文京教授發(fā)現(xiàn)日本國京都立命館大學(xué)藏有金陵唐振吾刊刻的《鐫玉茗堂新編全相邯鄲夢記》二卷,署‘臨川玉茗堂編門人周大賚?!!盵1]257此本為孤本,近年才被發(fā)現(xiàn),故早年的研究資料鮮有收入)。兩本為單刻本,柳浪館本等其他九本為合刻本,而這九本中臧晉叔雕蟲館刻本和馮夢龍墨憨齋刻本為改本。這兩個改本都是為了讓《邯鄲記》適應(yīng)舞臺演出而作,其改編方法無非是刪并、增加或調(diào)換場次,以及刪改曲詞和念白,改編后與原作出入較大。改本雖然破壞了《邯鄲記》的原貌和本有的意蘊,但卻為《邯鄲記》的文本傳播提供新的可能和新的依照,尤其當(dāng)改本被搬演上舞臺時,推動了《邯鄲記》在民間的傳播。單刻本少、改本少,多以合刻本流傳是《邯鄲記》在明清時期傳播的總體面貌。再將明、清兩代進行比較,除了玉茗堂原刻之外《邯鄲記》在明朝流傳的有7個版本,在清朝流傳的有4個版本,兩個單刻本和兩個改本均是明朝版本。明朝較之清朝流傳的版本數(shù)量多、種類多,有單刻本和改本,清朝的版本多是明朝版本的???、復(fù)刻,這是《邯鄲記》在明清時期文本傳播的另外一個特征。造成這一現(xiàn)象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明朝的版本離湯顯祖年代較近,有玉茗堂原刻可供參考,此外湯顯祖是明朝的文章大家,追捧者多、讀者多;其次是《邯鄲記》完成之后同湯顯祖其他傳奇一樣被當(dāng)做“案頭之書,非場上之曲”,搬演上臺尚缺乏合適的本子,由此才有了臧改本和墨憨齋定本,而傳承到清朝時已經(jīng)有適合場上演出的選本;再者明朝流傳的版本已經(jīng)能較全面地滿足讀者的閱讀需要,到清朝時只需將明朝的版本再次進行校注、刊刻即可。

      《邯鄲記》在明清時期流傳的上述版本并非是各個版本相互分隔獨立的,而是作為一個整體有所繼承和發(fā)展的。臧晉叔在《玉茗堂傳奇引》中說道過“予病后一切圖史悉已謝棄,閑取‘四記’,為之反復(fù)刪訂:事必麗情,音必諧曲,使聞?wù)呖煨亩^者忘倦,即與王實甫《西廂》諸劇并傳樂府可矣?!盵2]772臧改本被閔光瑜批評“是有臧競無湯也”,但不可否認(rèn)的是臧晉叔修改“四記”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其修改也是在湯顯祖的“玉茗堂四夢”基礎(chǔ)上進行的。閔光瑜雖對臧改本持批評的態(tài)度,但在其刊刻的朱墨套印本中仍對臧改本有所保留。閔光瑜的朱墨套印本《邯鄲記》自稱與湯顯祖初本一字不差,同時又收錄了臧改本和柳浪館本的精要,算得上是對他之前版本的一次版本性質(zhì)的總結(jié)。到了清朝這種后刊刻的版本對以往已有版本的繼承和發(fā)展關(guān)系則更為明顯,劉世珩在《玉茗堂邯鄲記跋》里指出暖紅室本《邯鄲記》“茲據(jù)獨深居本寫付梓人,並合汲古閣本、竹林堂本、舊刻巾箱本、十二種曲本,參互讎勘,折衷一是。其圖畫影橅臧晉叔所刻。臧于扮色又獨詳備,並為參酌;眉批間亦采錄,而以‘臧曰’別之。曲牌正襯以葉懷庭譜一一校正,信誠善本?!盵2]1264暖紅室本《邯鄲記》以已有多個版本為參照,雜取精華,其精美和對作品原貌的再現(xiàn)程度在大多數(shù)已有版本之上。總的來說,各刊刻版本并不是隨著刊刻者的意志無的放矢,改本是為了迎合場上搬演的需要,其他各本多以已有版本為參考,在避免已有版本缺陷的基礎(chǔ)上忠實于作者原版本,繼承各本精華,力求盡善盡美地再現(xiàn)作品的原貌。

      此外,需特別注意清大知堂巾箱本《邯鄲夢傳奇》,巾箱本較其他刻本外形更小,長寬大約只是其他版本一半,類似于現(xiàn)代的口袋書,便于讀者隨身攜帶翻閱,為《邯鄲記》的紙媒傳播找到了一條新的路徑。“巾箱本刻制精美,可作禮品”[3],具有其他版本所不具備的流通性,作為禮品互相贈送無疑會加快《邯鄲記》的傳播速度和加大傳播范圍,當(dāng)被接受者收藏時又具有版本意義。劉世珩將舊刻巾箱本作為校注《校正增圖邯鄲記》的一種參考文本,證明巾箱本還具有??钡奈谋疽饬x,這又為《邯鄲記》原貌的再現(xiàn)和傳播提供了對比和版本依據(jù)。綜合巾箱本可讀可勘可作禮品的特性,不難推測其在《邯鄲記》的文本傳播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2 選本——內(nèi)容的保存和流傳

      全本的傳播主要依賴于具有一定文學(xué)功底的文人,在文人之間流傳的全本多遵循作品本位,要求讀者具有一定的學(xué)識和鑒賞能力才能讀懂作品,而這種能力是當(dāng)時普通大眾所不具備的。為了滿足普通大眾對戲劇作品的審美需要,戲劇主要以舞臺表演的形式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中。由于全本戲的演出耗時長、難度大,因此搬演多節(jié)選部分而演,而這被選取的部分就是戲劇選本的組成因子。魯迅先生在《選本》中說過:“凡選本,往往能比所選各家的全集或選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盵4]選本從被選到流傳在某種程度上都依賴于全本的名氣,選本的成功則能促進全本的進一步傳播。與此同時,選本的傳播能使《邯鄲記》擺脫大眾讀者只知湯顯祖巔峰作品《牡丹亭》而不知《邯鄲記》的窘境,也能讓《邯鄲記》擺脫人們“知其名而不知其實”的傳播尷尬。

      選本在搬演上舞臺的過程中,傳奇作品里有些過雅的文字由于伶人和觀眾本身的文化素養(yǎng)的限制讓人難以理解,不利于舞臺表演和觀眾藝術(shù)欣賞;有些則曲過于執(zhí)拗,不方便伶人演唱。因此,選本被搬演上場時多遵循表演本位或者說是伶人本位,表現(xiàn)為一出變多出、對曲白改竄等。清朝私人家班被取消之后,職業(yè)劇班的伶人對所搬演選本的選擇往往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或是為了慶喜討彩、或是該選本很受大眾的歡迎。選本被伶人或劇班搬演的次數(shù)以及選擇該選本搬演的伶人人數(shù)能清晰地反映出該選本的傳播和流行情況。

      據(jù)吳敢先生梳理統(tǒng)計,《邯鄲記》在明清時期已有大量輯選[5],由于篇幅限制,不作列舉。對目前所能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可以看到《邯鄲記》在明朝的選本數(shù)量少而且極其分散,《月露音》等4本曲選共選“極欲”、“夢悟”、“度世”、“打番兒”,每本曲選各選1出。聯(lián)系到明朝中晚期奢靡的享樂主義和內(nèi)憂外患的政治現(xiàn)實,以及不得意的文人士大夫在道教的影響下形成的出世心理,大致猜測《邯鄲記》在明朝的選本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此外,根據(jù)錢希言等人詩歌中對觀看《邯鄲記》的演出記載以及輯選《邯鄲記》的曲選的文人選本性質(zhì),可以推測出《邯鄲記》在明朝的選本多在文人之間和民間流傳,并未像清朝一樣進入宮廷等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視野中。綜合前述《邯鄲記》全本在明朝數(shù)量多、種類多的傳播情況,大致可以推測出《邯鄲記》在明朝文本傳播的整體特征:全本多選本少,以全本傳播為主,選本依賴于全本進行傳播,選本對全本傳播的促進作用尚不明顯。

      戲曲發(fā)展到清朝更加繁榮,昆劇在全國的影響日益擴大,《邯鄲記》作為昆劇表演劇目來源之一,被搬演到場上的出數(shù)和輯選的曲譜、曲選數(shù)量有明顯的增加。清朝曲譜、曲選輯選《邯鄲記》的出數(shù)數(shù)量相差大,少則如《昆曲掇錦》僅收錄“三醉”1出,多則如咸豐間升平署內(nèi)廷昆班劇目單(以下簡稱“升平署劇目單”)收有“行田”、“掃花”、“三醉”、“入夢”、“做親”、“招賢”、“拜別”、“閱卷”、“起兵”、“赴宴”、“外補”、“開河”、“搶關(guān)”、“望幸”、“東巡”、“番兒”、“敗虜”、“天山”、“尋夫”、“押花”、“捉拿”、“云陽”、“法場”、“鬼門”、“機房”、“進貢”、“嘆回”、“舞燈”、“朝友”、“脫家”、“出夢”、“仙圓”共32出?!逗愑洝饭?0出,升平署劇目單輯錄了28出(“掃花”、“三醉”兩出即原“度世”,“捉拿”、“云陽”、“法場”三出即原“死竄”),只有第一出“標(biāo)引”和第二十一出“讒快”未被輯錄,幾乎囊括了《邯鄲記》全本的內(nèi)容。升平署劇目單所輯錄出數(shù)之多之全為目前僅見,其中“做親”、“招賢”、“拜別”、“閱卷”、“起兵”、“搶關(guān)”、“望幸”、“東巡”、“敗虜”、“天山”、“鬼門”、“進貢”、“嘆回”、“朝友”、“脫家”共15出僅在升平署劇目單有所輯錄,這為《邯鄲記》的演出研究和文本傳播研究提供極其珍貴的文獻資料。綜合看來“掃花”、“三醉”(以上2出即原“度世”)、“死竄”、“仙圓(合仙)”是較為固定的搬演出數(shù),被大多數(shù)曲譜、曲選所收。吳梅在《〈邯鄲記〉跋》曾說道:“今世傳唱有‘度世’、‘西諜’、‘死竄’、‘合仙’四折,膾炙已久?!盵6]從輯選的出數(shù)范圍和被輯選頻率最高的出數(shù)看,大眾喜歡的劇目有以下幾個特征:(1)排場熱鬧,如“仙圓”;(2)故事曲折扣人心弦,如“度世”、“死竄”;(3)表現(xiàn)異域風(fēng)情,如“西諜”。值得注意的是,內(nèi)務(wù)府升平署檔案等不少文獻載有《邯鄲記》在清宮廷的演出記錄,觀眾范圍的擴大,尤其是上層統(tǒng)治階級加入,統(tǒng)治階級的喜好又無疑極大地增加了《邯鄲記》的名氣,擴大了其文本傳播。綜合《邯鄲記》的全本在清朝的傳播情況,可以推測出《邯鄲記》在清朝選本和全本相互促進、齊頭并進的總體傳播特征。

      3 評點——文本閱讀的引導(dǎo)者

      戲劇評點是評點者根據(jù)自身對劇作的鑒賞能力和審美傾向,通過對劇作的分析和批評來間接闡述自己的文藝觀點,是一種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造。而評點者對劇作思想、曲牌等各方面的正反評點,尤其是形成輿論論爭的評點,不僅能為劇作吸引更多讀者的關(guān)注,還能為讀者的閱讀給予一定的引導(dǎo),讀者再根據(jù)評點得出自己的觀點,或贊成或反對或另辟一境,形成評點—傳播—再評點—再傳播的良性循環(huán)。評點者既是劇作的接受者即讀者,同時又是劇作的傳播者,這種身份的雙重性意味著評點者本身的社會地位和名氣以及評點者的學(xué)識水平的高低都會影響劇作的傳播,往往表現(xiàn)為社會地位高、名氣大的評點者的評點和理論水平高的、分析中肯的評點顯得更為權(quán)威,更受讀者的關(guān)注和歡迎;而一般讀者的評點則顯得思路較為分散,但有時卻能為其他讀者開啟新的視野,兩者相互促進形成的疊加效應(yīng)則能反映出劇作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據(jù)毛效同先生《湯顯祖研究資料匯編》統(tǒng)計,對《邯鄲記》進行評點的共計有26人。評點者從明至清都有分布,如袁宏道、洪升等,皆是一時代的文章或戲劇大家。湯顯祖本身所具有的名氣讓《邯鄲記》快速進入評點者的視野中,評點者作為文本的再傳播者,依靠自身的學(xué)術(shù)地位對《邯鄲記》做出權(quán)威性的評述,幫助《邯鄲記》快速地進入讀者視野中,進一步擴大《邯鄲記》的名氣以及影響力。在此,從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等方面選幾條評點略作分析。

      臧晉叔在《邯鄲夢記總評》說:“臨川作傳奇,常怪其頭緒太多,而《邯鄲記》不滿三十折,當(dāng)是束于本傳,不敢別出己意故也?!盵2]1245臧晉叔認(rèn)為湯顯祖作《邯鄲記》沒有像《牡丹亭》一樣在唐人小說的愛情線索之外別出心裁,另增加一條戰(zhàn)爭之類的其他線索,僅限于唐人小說進行編寫演繹。戲劇線索的減少往往會造成結(jié)構(gòu)發(fā)生變化,就結(jié)構(gòu)而言,吳梅在《邯鄲記跋》中曾評點到:“臨川諸作頗傷冗雜,惟此記與《南柯》,皆本唐人小說為之,直捷了當(dāng),無一泛語。增一折不得,刪一折不得?!盵2]1269相較前二夢,《紫釵記》五十三出、《牡丹亭》五十五出,《邯鄲記》僅有三十出,出數(shù)幾乎只是前二夢的一半,為此不難理解吳梅為何高度稱贊《邯鄲記》的結(jié)構(gòu)精簡。吳梅認(rèn)為《邯鄲記》不僅結(jié)構(gòu)恰到好處,多一折會顯得冗雜,少一折則顯得不完整,而且劇作語言簡潔了當(dāng),不會空說泛談。線索減少和內(nèi)容減少會降低戲劇的故事性,這或許是《邯鄲記》在明清時期的傳播不如《牡丹亭》的原因之一,但也因此使得《邯鄲記》在明清時期改本的刪改相對《牡丹亭》而言更少。

      故事的內(nèi)容情節(jié)是戲劇文本的核心競爭力,如果一個作品內(nèi)容情節(jié)淡乎寡味,恐有生花妙筆也難以長久地吸引讀者。《邯鄲記》雖只有短短三十折,但其故事內(nèi)容豐富,情節(jié)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沈際飛在《題邯鄲夢》中說道:“邯鄲生忽而香水堂、曲江池,忽而陜州城、祁連山,忽而云陽市、鬼門道、翠華樓,極悲極歡,極離極合,無之非枕也。狀頭可奪,司戶可笞,夢中之炎涼也。鑿郟行諜,置牛起城,夢中之經(jīng)濟也。君侯喪元,諸番賜錦,夢中之治亂也。遠竄以酬悉那,死讒以報宇文,夢中之輪迴也?!盵2]1251沈際飛用簡練的語言點出了故事地點的變化和情節(jié)的發(fā)展,概括出了盧生夢中一生的遭遇,讀者即使未讀文本也會被這段評點中描寫的神奇事所吸引。吳梅看到了《邯鄲記》和社會政治關(guān)系,評點道:“記中倍述人世險詐之情,是明季官場習(xí)氣,足以考鏡萬歷年間仕途之況?!盵2]1269吳梅認(rèn)為《邯鄲記》與現(xiàn)實生活存在幻而真、實而虛的關(guān)系,湯顯祖將其看到的仕途和官場黑暗通過《邯鄲記》展現(xiàn)了出來,而這些內(nèi)容對絕大多數(shù)讀者來說是極其陌生的,這勢必會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而讀者的閱讀渴望對文本的傳播是極為有利的。

      不少評點者從其他角度提出過自己獨到的見解,如吳梅對《邯鄲記》的創(chuàng)作動機多次發(fā)表過看法,認(rèn)為湯顯祖寫《邯鄲記》是為了揭示明朝官場的腐敗,發(fā)泄自己在政治生活中遭遇不平之情,是為了喚醒張居正那類的上層統(tǒng)治者。聯(lián)系湯顯祖的生平,湯顯祖是當(dāng)時的舉業(yè)名家,但由于先后拒絕首輔張居正、申行時等人的招攬,在張居正死后才得以中進士。進入仕途后湯顯祖也屢遭挫折,一直擔(dān)任閑職小官,最后更是被免職,這些對于心懷天下的湯顯祖來說顯然是巨大的打擊。再結(jié)合對《邯鄲記》中宇文融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吳梅的判斷就顯得有理有據(jù)了。也有閔光瑜等人認(rèn)為《邯鄲記》是“度世之文”,把作品上升到了宗教的高度。還有少數(shù)評點者如王季烈從主角的變化,即由小生變?yōu)槔仙?,發(fā)掘《邯鄲記》獨特的藝術(shù)價值。

      在諸多評點之中,最值得關(guān)注的是關(guān)于誰為“四夢”之首的跨時空的論爭性評點。梁廷柟在《曲話》中說:“玉茗‘四夢’:《牡丹亭》最佳,《邯鄲》次之?!盵2]694梁廷柟將《牡丹亭》排在四夢之首,黃周星則反駁道:“而‘四夢’之中,《邯鄲》第一,《南柯》次之,《牡丹亭》又次之”[2]666,認(rèn)為《邯鄲記》當(dāng)為“四夢”第一。雖然他們都沒有給出各自認(rèn)可的理由,但這種論爭性的評點對于《邯鄲記》的傳播是極為有利的。論爭性評點能不斷吸引新的讀者參與,發(fā)掘文本新的藝術(shù)價值,同時其跨時空的屬性又能保證《邯鄲記》在各個時代都有一定的活力,進而能順利地進行傳播。

      “評點傳播的意義在于提高一般讀者的審美能力,使其在接受戲劇作品的過程中獲得獨特的審美感受與豐富的文化知識,從而完善與提升讀者的文化品格?!盵7]水平高低不一的評點有效地為各類讀者的文本閱讀提供了指引,從而使《邯鄲記》評點傳播的意義得以實現(xiàn),各類評點從不同的角度對《邯鄲記》進行多層面的闡述,這為讀者全面理解文本內(nèi)涵提供了可能,也為后來的評點者進一步挖掘文本的藝術(shù)價值奠定了基礎(chǔ)[8]。

      在《邯鄲記》的文本傳播過程中,全本憑其多版本性和對作品原貌最大的再現(xiàn)占據(jù)著主體地位;而選本通過對作品內(nèi)容碎片化的展示成為文本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大眾讀者接觸了解《邯鄲記》的主要途徑;評點則以其專業(yè)性引導(dǎo)著讀者閱讀、理解《邯鄲記》。三者相互疊加、相互作用,會對《邯鄲記》的傳播產(chǎn)生持續(xù)性的影響。

      猜你喜歡
      選本湯顯祖刻本
      鄭之珍《勸善記》明清刻本流變再論
      戲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3:24
      選本編纂與“朦朧詩派”的建構(gòu)
      中國京劇選本之“選”與比較研究(1880—1949)
      戲曲研究(2020年4期)2020-07-22 06:32:36
      湯顯祖
      心聲歌刊(2019年6期)2020-01-18 09:16:52
      中國古代戲曲選本概念辨疑與類型區(qū)分
      中華戲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58
      湯顯祖墓園發(fā)掘的紛擾
      湯顯祖家族墓初考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論
      湯顯祖與明代理學(xué)家交游考略
      中華戲曲(2017年2期)2017-02-16 06:53:50
      山西發(fā)現(xiàn)北宋刻本《崇寧藏》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48
      饶阳县| 龙江县| 栾城县| 大同县| 临猗县| 内江市| 胶南市| 土默特右旗| 平定县| 博湖县| 堆龙德庆县| 贺州市| 文水县| 秦皇岛市| 冀州市| 西吉县| 沙湾县| 综艺| 阳城县| 华容县| 海口市| 扶风县| 乌兰察布市| 赣州市| 乌拉特前旗| 武川县| 金川县| 鸡东县| 五指山市| 石门县| 武穴市| 镶黄旗| 宁蒗| 涪陵区| 鲁山县| 临夏市| 随州市| 克拉玛依市| 高陵县| 南澳县| 安龙县|